发展英才教育可以有多种形式
2022-05-30褚宏启
褚宏启
一谈起英才教育(俗称“神童教育”),人们就会想起我国的“英才班”(俗称“神童班”),包括大学少年班和中小学的超常教育实验班。“文革”结束后,我国百废待兴,急需各类人才尤其是科技英才,中央提出早出人才、快出人才、出好人才的要求。在此背景下,1978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开办少年班,将一些早慧的中学生集中到大学学习。1985年以后,又有12所大学加入,举办了少年班。大学少年班需要生源,于是有一些中小学开始举办超常教育实验班,与大学少年班相衔接,为少年班提供生源。
◆英才班不能作为英才教育的主流模式
这种英才班有三个特点。第一,单独编班。即把经过测试识别出来的英才学生集中起来,单独编一个行政班,类似“尖子班”。第二,隔离教育。英才班单独运行,英才学生与普通班的同龄人隔离开来进行教育。第三,压缩学制。例如:中小学超常教育实验班用4年学完8年的课程然后考大学,可以节省4年;某大学少年班用8年完成初中、高中、本科、研究生共13年的课程,可以节省5年。压缩学制凸显了早出人才、快出人才的要求。但是,单独编班且如此求快,结果就好吗?
不可否认,英才班培养了一批优秀人才,其就业领域主要分布在国内外一流大学、科研机构,以及国内外工商、金融、IT、制造等行业,成就卓著,引人瞩目。同样不可否认的是,英才班的培养形式也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些学生出现片面发展、非智力因素发展滞后、人际交往能力差、不能适应社会等问题。英才班因此受到质疑。1999年,政协委员蔡自兴在全国“两会”期间提出《及早废止少年班》的书面报告,引起强烈反响。此后,大学少年班数量萎缩,举办少年班的高校由13所缩减为2所,举办超常教育实验班的中小学由70所左右缩减为10所左右。总体而言,我国英才班在早期并不是特别成功。后期坚持下来的英才班汲取早期的教训,尽管办得越来越好,但是成本很高,而且体量很小,没有规模效应,全部加起来每年招生也就几百人。而我国即便按照最严苛的1%口径计算,仅中小学的神童总量就达200万人左右,因此当前的英才教育远远不能满足国家现代化对于拔尖创新人才的需要。
与许多国家相比,我国英才教育发展落后。我国需要大规模发展英才教育,让所有神童的潜能都得到开发,而要做到这一点,就不能把成本高昂的英才班这种教育形式作为主流模式。
◆英才教育还有多种形式可以选择
由于1978年以来我国英才教育的主要形式甚至唯一做法就是英才班,导致很多人认为英才班就是英才教育的全部,即“英才班=英才教育”。其实不然,英才教育还有很多其他形式可供选择,而且这些形式还可以规避传统英才班的种种弊端。
英才教育有加速模式和充实模式两种模式,每种模式之下又分为多种形式。
加速模式是世界英才教育的“正统”模式,早期的英才教育都是加速模式。加速模式可以分为年级加速和内容加速两种。年级加速是指提早入学(小学、中学、大学)、跳级等,比如5岁入小学,读小学三年级时直接跳级读五年级等。内容加速是指加速掌握课程内容,如某一科目加速、几门科目加速、提前修读较高年级科目、在中学时修读大学课程等。但是这些加速模式与我国的“英才班”不同。第一,年级加速所采取的是“随班就读”方式,即随高年级的班级就读,并不单独编班,这样可以节省大量成本。第二,内容加速有两种编班方式,一是在常规班内实施分层教学,让英才学生学习更深的内容,不单独编班;二是在常规班之外把英才学生单独编班,可以在校内编班,也可以在校外编班,比如某些大学为中学英才学生提供暑期课程,但是这些单独编班只是常规班的补充,是在课后、周末、寒暑假等时间提供的。
加速模式能让英才学生“吃得饱”,有助于提升他们的学习动机和学业水平,让他们提前毕业或提早取得更高学历。其典型特征是“学得快”,但是不一定学得全面、扎实、深入,往往过于关注能促进跳级的几门主要学科,其主要弊端是英才学生压力过大,非智力因素发展相对不足,容易产生心理健康问题和社会调适问题。
与随班就读的年级加速和内容加速相比,我国的英才班属于“激进加速模式”,如单独编班,与同龄非英才学生隔离,过度压缩学习年限等,这种激进做法会放大一般加速模式的优势与弊端。而英才教育的充实模式有助于解决加速模式的问题,尤其是化解我国英才班这种激进加速模式的负面效应。
充实模式是指不改变英才学生的就读年级,通过提供常规课程之外的拓展课程,或提供常规课程之上的高深课程,或使用更加复杂的教学策略,来满足英才学生特殊需求的教育模式。充实模式的特点不是像加速模式那样“学得更快”,而是在横向上“学得更宽”,在纵向上“学得更深”,也就是在知识的学习上更有广度和深度,此外还可以让学生学得更实、学得更有兴趣,并注重创新能力、研究能力的培养。充实模式的最大优势是可以较好地解决加速模式的主要弊端。在充实模式中,英才学生不跳级,更不单独编班,而是在普通班级中与普通的同龄人一起学习和生活,有利于其情商发展,使得其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平衡发展。
充实模式不改变英才学生的就读年级,其主要形式有以下几种:第一,普通班级中的分组教学,给予英才学生难度大的学习任务,让其“吃得饱”;第二,班级以外的额外课程,一般每周在校内1~2次,校外1次,重在发展兴趣与专长;第三,在导师指导下,开展特别感兴趣的课题研究;第四,夏令营或冬令营,为英才学生提供学术性课程。
可见,充实模式与加速模式之间的界限并非泾渭分明,而是有模糊和交叉之处。加速模式中课程加速的“学得更快”,与充实模式的“学得更宽”和“学得更深”没有本质区别。因此,如果说充实模式的典型特征是不跳级、不早入学,那么加速模式的典型特征则是比同龄人提前的早入学和跳级。但是二者都强调随班就读,一个是随同龄人的班,一个是随高年级的班。
◆大规模发展英才教育需要推动培养模式创新
之所以将我国的英才班模式称之为“激进加速模式”,就在于其单独编班、隔离教育与过度加速,尤其是过度加速招致很多批评,认为是拔苗助长,这种批评并不是没有道理。与我国的英才班相比,国外的加速模式属于“温和加速模式”,实施的是融合教育,即便单独编班也是临时性的,是常规班的补充,与常规班是互补的。而且早入学和跳级,也不是全班集体性的,幅度也不会那么大。实际上,通过过度加速让这些英才学生提前几年读大学、读博士的实质意义并不大,关键是将来他们能否成为科技英才、能否生活幸福,如果只为“赶早”成为大学生或者博士生,那么并不符合英才教育的初始目标。
对于我国的英才班这种激进加速模式,尽管有的家长趋之若鹜,以为进了神童班就等于进了保险箱,但是也有不少家长明确表示,即便自己的孩子是神童,也不会让孩子进这种过度加速的神童班,甚至有些大学少年班的学生毕业后也说,如果能从头再来,绝不会选择进入少年班。相对于过于求快的英才班加速模式,家长、学生、教师更认可充实模式。当然,随着我国英才班的持续发展与改进,很多英才班早期存在的问题已得到解决,但是成本很高。
加速模式与充实模式各有长短,需要取二者之长,进行优化组合,设计出多种多样的英才教育模式。例如:可以采用加速模式中的早入学、跳级,但不要过多压缩年限;可以采取充实模式中的分层教学,提供班级以外的额外课程,开展课题研究,开展学术夏令营或者冬令营活动;也可以把上述形式进行不同的排列组合,混合使用。不论英才教育采用什么形式,本质上都是因材施教,為英才学生提供个性化或个别化教学。
为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升国际竞争力,我国亟须大力发展英才教育。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不要把英才教育与英才班画等号,并因为英才班存在一些弊端而全盘否定英才教育的必要性。开展英才教育有多种形式,远远不止英才班这样一种形式,而且要大规模发展英才教育,更不能把英才班作为主流模式。只有运用多种形式发展英才教育,才能改变我国英才教育的落后面貌。
(编辑 崔若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