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有效利用错误资源的途径
2022-05-30杭燕
杭燕
摘要: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并利用学生的错误,使其成为资源。耐心容错,培养学生无惧错误并悦纳错误的勇气,让学生在错误中生发兴趣;智慧融错,让学生在深入思考中发展思维,增强辨错、识错的能力;深度纠错,有效地利用错误资源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小学语文;错误资源;容错;融错;纠错
小学语文必须经历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错化对的过程。学生的差错体现了知识的自主建构和大胆创造,我们倡导将错误化为资源进行有效利用。
一、耐心容错
平时的语文课堂上,学生发言率低,那些学习困难的学生更是将头埋得很低,他们不敢直面教师,因为他们惧怕错误,生怕因为错误受到老师的训斥。其实,学生发言过程中出现的差错,蕴含很多正确的、积极的因素。教师应树立正确的认知观,耐心地包容学生出现的错误,从中汲取、提炼积极正向的元素,并有效地利用,以此促进学生的学习,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构建宽容课堂,让学生无惧错误
语文学习中,面对学生出现的错误,教师的态度特别重要——教师的态度决定着学生的自信度。我们要构建宽容课堂,宽容学生的错误,营造平等自由、民主和谐的气氛,使学生精神舒展,有安全感,让学生有面对错误的勇气。教师不用在教学中刻意避开错误,而要善用一双慧眼发现错中之“对”,让“错误”成为通向“正确”的阶梯。积极引导学生无惧错误,获得积极思考的愉悦感受,学生的思维才能活跃起来。
在教学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书湖阴先生壁》这首古诗时,一位学生站起来朗读诗题:“书湖阴/先生壁。”我没有评价,又请了一位学生站起来读。第二位学生这样读:“书湖阴先生/壁。”我没有告知谁对谁错,而是让学生讨论、交流,并说出理由。学生各抒己见,有的认为第一位学生读得对,理由是题目中一共六个字,在中间处停顿。也有的认为第二位学生读得对,理由是湖阴先生是一个人,不可以在人的名字中间进行停顿。我在学生充分的讨论中,引导学生积极地表达自己的观点,逐渐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张力。
(二)厚爱出错学生,帮学生化解错误
厚爱出错学生,耐心地帮助他们,不仅可以使学生无惧错误,更能激励其努力地参与到学习中,有效地实现错误的转化。
例如,疫情期间,我们实施线上教学。在教完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寒食》一课之后,我让学生小伟将《寒食》的朗读语音发送到语文学习群里。全诗连同作者名共33个字,小伟有10个字读错了。对此,我并没有训斥他,而是首先表扬他及时地发送了作业,接着让他听一听全班最优秀的小琪同学的朗读语音。听过之后,让小伟说说自己和小琪读得不一样的地方。交流之后,再次让小伟读一读。小伟读完第二遍之后,仍有几个字的读音是错误的。我还是表扬小伟取得了进步,然后让小伟开通视频通话,帮助他将读错的字一个一个地纠正过来,在确认小伟完全学会之后,让小伟第三次发送朗读语音。小伟终于将《寒食》这首诗读得准确通顺了。于是我第三次表扬了小伟,能够将古诗读正确、读通顺。在反复的引导与帮助下,小伟树立了自信,在变错为对的过程中,学习的兴趣逐渐浓厚。
绝大多数学生都是用二元对立的观点看待错误的,教师对错误的简单化处理更是强化了这种错误的认识。只要教师树立正确的观点,乐于构建宽容课堂,厚爱出错学生,就有利于化错为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智慧融错
对待学生的思维成果,不能单纯地着眼于“对”或“错”,而应该立足于价值。而判断价值的标准便是是否有利于学生的思维发展,是否有利于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学生出现错误时,不能只简单地批评,然后生气地告知正确答案,而要保持冷静,及时作出判断,将课堂中的差错融化为一种教学资源,相机融入后续的教学过程中,让错误成为发展学生思维不可多得的契机。
例如,教学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书湖阴先生壁》时,我对于学生不同的答案是这样处理的:
师谁来说说你对“两山排闼送青来”这句话的理解。
生湖阴先生推开门,送来了青绿。
生诗人推开门,送来了青绿。
师认真地读一读诗句,再深入思考一下。
生两山推开门,送来了青绿。
师到底是谁推开门?现在有三种答案,你认可哪一种答案?请说出理由。
生老师,应该是两山推开门,送来了青绿,我是通过读句子发现的。两山排闼,是两山推开门来。
师你是通过仔细读句子来理解的。
生我认为是两山推开门,送来了青绿。这里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山上绿树成荫,所以送来了青绿。
师你通过仔细阅读、深入思考,发现这里用了拟人的修辞,说得非常好。
生我也认为是两山推开门送来青绿,王安石和湖阴先生推开门哪来的绿呢?不符合常理。
师你对照常理进行了分析,读出了诗句的内涵。
生老师,我刚才的答案错了,不是诗人推开了门,而是两山推开了门送来了青绿。
生老师,我刚才也错了,我知道了不是湖阴先生推开门,而是两山推开门想要给湖阴先生送来一片青绿。
课堂上,教师有效利用错误资源,化腐朽为神奇,使学生最终走向正确的结果,在体验中获得了更多的价值感和成就感,并且明白了“错误乃正确之母”的道理。
对于学生在平时作业中出现的错误,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同伴的力量,帮助出错学生一起分析,找到正确之路。例如,小航同學特别容易写错字,默写总是不及格。究其原因,他平时只是一味地机械地抄写,没有真正理解词语的意思,相近的字总是混淆不清,无论订正多少遍都不能正确。于是,我邀请其他学生帮助他分析错误原因。大家根据自己的经验用心地指点小航,如“崇山峻岭”用来描绘高山,所以四个字都有山字旁;“僻静”指人少的地方,那么“僻”就是单人旁;想要“避开”就必须要走开,“避”的部首就是走之旁。在其他学生的帮助下,小航明白了自己出错的原因是没有真正理解字的意思。从此之后,他的默写进步了许多,脸上也露出了更多的笑容。
三、深度纠错
教师引领学生探寻纠错的有效策略,能让语文学习落到实处。首先,鼓励学生将语文学习中的错误记录下来,进行分享和回放;其次,引导学生在小组中合作、探究并抱团学习;最后,智慧地开启学生的思维之门,在追问下,听到学生思维拔节的声音。
(一)运用信息化手段
在信息化迅速发展的背景下,信息化工具必然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教师要充分运用手机、平板电脑等信息化工具,利用微信群、QQ群、班级小管家等平台,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投入到语文学习活动中。
我们约定每晚必须完成的任务是“每日主动分享”。学生完成作业之后,对当天的学习内容进行简要的回顾,然后将自己在学习活动中出现的错误发送到语文学习群,这样的自愿分享是语文学习的一道风景线。
我们坚持每周雷打不动地进行“集中训练”,教师将一周以来学生做错的内容进行收集整理之后,利用小程序“班级小管家”发送给每个学生,学生认真训练之后,加入收藏夹,复习时可以再次回顾。
随之而来的是“每月真实回放”,学生将一个月以来出现的错误进行收集、归纳并做成PPT在语文课上进行回放,将错误化为资源,促进学习力的提升。运用信息化手段将错误转化为资源,学生兴趣盎然,有效提升了学习积极性。
(二)利用合作化小组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过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他们将符号化成知识,将静态的知识激活,感悟到知识本身蕴涵的丰富复杂的内涵与意义。课堂上,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纠正错误,让反对、质疑、补充等表达彰显思维的张力,引领教学中的交往走向生动和深刻。
例如,教学六年级下册《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一课,一位学生认为这首词描写的是夏季,理由是“送春归”,春天已经送走了,当然是夏天;听完这个学生的答案,立马就有学生站起来反对,认为这首词描写的是春天,理由是“千万和春住”,当然是春天了。我没有评判对错,而是首先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然后每个小组推荐一个代表进行交流发言。通过积极的思考和辩论,学生明白了词人用出人意料的想象把送春和送人联系在一起,用两个“送”字递进,深刻描写了离愁深情。可词人却又笔锋一转,再发奇想,将心中不舍沉痛之情暂时搁置,对友人送出了美好的祝福,叮嘱友人,若能赶上美丽的江南春光,务必与春光同住,既饱含惜春之情,又寄寓祝福之意。这个“春”既反映鲜花如锦的春季,也可喻指词人与心上人生活在一起。这样的送别词句一改惯常的悲切风格,写得情意绵绵而又富有灵性。通过深入的思考,集体的研讨,学生恍然大悟,错与对自然分晓。
(三)采用追问式引导
教师可采用追问式引导,启发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全身心地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在主动纠错中,获得成功的喜悦。
例如,教学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书湖阴先生壁》之后,我让学生完成书后一道习题:“读读下面的诗句,说说你发现了什么”,旁边的提示是:“我想起了其他古诗里这样的诗句”。我在巡视时发现有一位学生写的是“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这是很明显的错误答案。这个学生之所以出错可能因为他并没有理解“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这两句诗运用了对偶的写法,又或许他知道诗句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可却没有能力将学过的这样的诗句从知识库存里搜索出来。面对学生的错误,我采用追问式引导,让学生化错为对:
师(指着诗句“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你发现了什么?
生诗句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
师你说得很对,那你知道什么和什么对吗?
生“一水”对“两山”,“护田”对“排闼”,“将绿绕”对“送青来”。
师说得非常好,那么,你写出的诗句,也要能够上下互对。你看,“如今”和“同到”相对吗?“直上”和“牵牛”相对吗?“银河去”和“织女家”相对吗?
(学生摇摇头。)
师我们回忆一下,这学期学过的《宿建德江》中有没有这样的诗句?
生(思考片刻)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师能不能说出什么和什么对?
生能!老师,《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中也有这样的句子呢!
(学生眼里显露出明显的得意。)
师哪一句呢?
生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黑云”对“白雨”,“翻墨”对“跳珠”,“未遮山”對“乱入船”。
师太棒了,奖励你一颗五角星。
(教师顺手用红笔在学生的作业纸上画了一颗大大的五角星。看着鲜红的五角星,学生嘴角微微上扬。)
面对学生出现的错误,我没有批评,也没有直接告知正确答案,而是采用追问式引导,利用错误激发学生的思维火花,通过层层追问,激励学生积极思考,完善认识。最终,学生自己实现了对知识的建构,真正掌握了所学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