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立足学情明辨难点,精心设计突破难点

2022-05-30陈超

数学教学通讯·初中版 2022年12期
关键词:突破难点教学难点平方根

陈超

[摘  要] 教师开展教学设计之前要先对教学内容(或学材)有深刻的理解,比如教学重点是什么,教学难点在哪儿. 如果教学难点辨析不准,就会导致教学用力点发生偏离. 大家常常见到有些教师的新授课把很多教学时间花在习题教学上,这往往会让难点“轻轻滑过”,使新授课成为习题课. 所以教学难点的过程不能快,一定要“慢下来”.

[关键词] 教学难点;平方根;突破难点

疫情背景下,很多教研活动线下参与的教师并不多,主办方安排线上同步直播,这种新型教研展示活动确实给教师带来了方便. 最近,笔者在线观看了某地教研活动开设的一节“平方根(第1课时)”新授课教学,该课教学难点(根号的引入)的处理“一带而过”,没能通过必要的情境创设引导学生“慢下来”,想清楚“难点何在”[1]. 下面,笔者就从相关教学片段说起,给出笔者的教学设计和相关思考.

从“平方根概念的引入”教学片段说起

说明:教师先创设情境引出新知,利用教材上的方格纸计算出两条线段的长,引出开方运算,其中一个等式是AB2=32+42=25,学生容易得到AB=5;另一个等式是AB2=42+52=41,学生感觉求出AB的长有困难.

师:已知AB2=41,要求AB的长,也就是要研究当x2=a时,x是什么数. 请同学们举一些符合题意的a的值来试试,并求出相应的x的值.

生1:当a=4时,x=2或x=-2.

生2:当a=25时,x=5或x=-5.

生3:当a=169时,x=13或x=-13.

师:你们的依据是什么?

生3:根据乘方运算,反过来思考的.

师:很好!可以看出,使x2=a(a>0)成立的数x有几个?

生(齐):有2个,它们互为相反数.

接着,教师板书课本上平方根的定义:如果x2=a(a≥0),那么x叫a的平方根,也叫二次方根. 并进一步讲授:“像上面出现的AB2=41,当我们无法直接看出AB的值是多少时,我向大家介绍一个符号来表示它,即根号. ”然后板书:正数a的正的平方根记为,正数a的负的平方根记为-,正数a的两个平方根记作±.

接下来,教师呈现“一组接一组”的例题、练习与变式训练.

听课随感上述教学情境的创设和新知的引出,有一些师生对话. 看似比较顺畅地引出新知的对话,本质上却是“照本宣科”,没能体现“用教材教”. 特别是这节课的教学难点教师没能成功突破,只以简单讲授、直接告知、一带而过的方式进行. 尽管随后的例题、练习及变式训练的效果不错,但是新知生成、认知冲突的过程没有得到充分的展开,错失了让学生感知难点及如何突破的机会,这样的教学难以培养学生辨析难点与突破难点的能力.

“平方根的概念引入”教学再设计

先创设情境,引出新知.

問题:在△ABC中,∠C=90°,BC=a,AC=b,AB=c.

(1)若a=3,b=4,求c;

(2)若a=1,b=1,求c2;

(3)若a=1,c=2,求b2.

设计意图学生能快速求出上述答案,随之而来的就是如何求出第(2)问和第(3)问中c,b的值. 这就引发了认知冲突:当c2=2时,c的值是多少;当b2=3时,b的值是多少.

学生在七年级初学有理数时,曾通过“大量的逼近式运算”发现当c2=2(c>0)时c的值并不是一个有理数,其近似值是1.414(精确到千分位),至于如何表示这类无理数,七年级上册的教材并没有给出,也没有继续给出更多的这类数. 事实上,随着勾股定理的学习,这样的“麻烦”会越来越多,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正视这类认知冲突. 当学生出现以上认知冲突时,教师可以预设下面的引导语及学生可能的回答.

师:在形如x2=a的等式中,当a是一个什么数时,我们能很快地说出x的值?

生:当a是一个完全平方数时,我们能很快地说出x的值,比如a的值为4,16,25,100.

师:很好. a能为0吗?a能为负数吗?

生:a可以为0,但是不能为负数,因为一个数的平方不可能为负数!

师:我们定义“如果x2=a(a≥0),那么x叫a的平方根. ”如果a不是一个完全平方数,有必要引出一个符号来表示它. 历史上不同的数学家曾创造了多种符号来表示平方根(可以使用PPT提供相关阅读材料或者推荐短视频来介绍根号的数学历史),但最后大家都选择了根号“”这种记号. 我们可以把正数a的两个平方根记作±,特别是在实际问题中,正的平方根使用频率较高,也被称为a的算术平方根.

练习:求一副三角尺三边长之比.

预设:分别是1 ∶ 1 ∶ ,1 ∶  ∶ 2.

这组练习与前面的“开课问题”形成呼应,能让学生加深对三角尺的认识.

限于篇幅,本课时后续教学不再详细给出,下面只给出简要说明.

给出平方根的概念及表示方法之后,进行相关例题、习题的训练,归纳平方根的性质,至于教材上提到的“二次根式”的概念,可以在小结阶段给出,即这种求平方根的运算是“开平方运算”,然后引导学生类比思考、猜想“开立方运算”,它们的运算结果“立方根”及“立方根”的表示方法. 此外,还可以根据学情适当介绍“二次根式”,包括“根指数”等概念.

对新授课中教学难点的认识与思考

1. 第一,立足学情,辨明教学难点

新授课中会有学生没有学过的内容,包括初次接触的数学概念或性质,这些教学内容对教师来说往往显而易见,非常简单,所以教师站在“过来人”的立场容易将问题想简单,误以为只要“一带而过”跟学生讲一下这些新概念、新性质,学生就能很快地理解或掌握. 事实上,从数学发展历史来看,很多数学新概念、新性质的出现往往经历了漫长的过程,这个过程伴随着数学的发展、数学研究工具的更新等,是众多数学家智慧的贡献. 在现在看来很多习以为常的数学符号(如阿拉伯数字、运算符号),它们的出现和传播都经历了很曲折的过程. 比如,当学生初次学习平方根时,特别是根号的引入时,教师要放慢节奏,不能“一带而过”,要让学生感受到“麻烦”和“认知冲突”,且必须解决或攻克这个麻烦才能继续向前研究. 此时教师引出或介绍根号“”这一符号,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并掌握. 再如,当初中阶段首次引出函数概念时,教师也要放缓节奏,要站在学生的立场思考问题,因为学生没有这种概念,需要从大量熟悉的生活问题中不断抽象、得出函数概念的一些要素(常量、变量). 当学生得出一系列等式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观察、发现两个变量之间的对应关系,最后引出“函数”的概念,让学生感受到函数这种新概念在初中阶段的本质特征.

2. 第二,创设情境,显露教学难点

教师在辨析教学难点之后,要善于创设情境为学生展现学习难点或认知冲突[1]. 因为有些教学难点,如果不是通过恰当的情境呈现,学生不容易想到难点或认知冲突在哪儿. 仍以“平方根(第1课时)”的教学为例,学习勾股定理时,由于全章都回避了开方开不尽的运算情形,所以学生不能意识到会遇到无理数这个麻烦. 而学习“平方根(第1课时)”时,通过必要的计算直角三角形的边的长问题,特别是学生熟悉的一副三角尺中已知两边求第三边的问题,就会碰到这类开方开不尽的运算. 为了解决这一认识冲突,教师有必要带领学生研究开方运算,以及平方根的表示方法,并將数的范围从有理数扩充到实数. 再如,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时,有时只有一个未知数时不易表示出问题之间的等量关系,但设出两个未知数后,就能快速地找出2个等量关系,从而让学生认识到学习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必要性.

3. 第三,精心设计,突破教学难点

当教学难点展示在学生面前时,教师还可以通过恰当的设计,化解教学难点[2],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难点. 比如,数的开方中的难点是这类新运算的结果是平方根,而平方根有一个符号表示,这些都是学生在短时间内难以发现、发明出来的,所以教师可以基于“有指导的再创造”(弗赖登塔尔语)让学生理解,将数学史融入讲授过程,进而让学生初步感知这个难点在历史上发展的艰辛与不易. 再如,为了让学生深刻理解函数的概念,教师需要精选问题情境,突出两个变量之间的单值对应关系,然后引入字母分别表示这两个变量,让学生辨别自变量、因变量,最后给出函数的概念. 整个教学过程要体现抽象过程(即去情境化、数学化),要让学生不但获得数学新知,而且要学会从一个具体的问题情境中抽象、显现出一类新的数学问题,并展开进一步的研究,这本身也是突破难点的一种重要教学取向.

写在最后

教学难点的研究是一个经典的教研课题,本文只是对新授课中的教学难点进行了一些初步思考. 事实上,解题教学、专题复习、作业的面批和答疑等,都需要教师对教学难点想清辨明,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教学效率. 目前,笔者对教学难点的认识与思考还不充分,期待更多的同行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许海霞. 突破教学难点:铺垫情境后跟进启发式讲授——以“勾股定理的逆定理”为例[J]. 中学数学,2020(12):24-25.

[2]夏冬平. 精选问题引出新知,明辨重点突破难点——以二次函数单元起始课为例[J]. 中学数学,2019(16):26-27+33.

猜你喜欢

突破难点教学难点平方根
“平方根”学习法升级版
平方根易错点警示
帮你学习平方根
如何学好平方根
汽车维修专业中多媒体教学应用分析
见微知著,从难点到亮点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设计内容
运用思维突破语文教学难点
浅谈信息技术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