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传统艾灸为对照评价不同配穴热敏灸治疗晚期肺癌化疗后白细胞减少症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2022-05-29刘洪星罗南韩博刘紫欣祝敬燕

中国医药指南 2022年13期
关键词:探查亚组白细胞

刘洪星 罗南 韩博 刘紫欣 祝敬燕*

(1 山东省潍坊市中医院肿瘤科,山东 潍坊 261041;2 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 济南 250000)

我国恶性肿瘤发生率一直处于上升趋势[1],化疗由于其特异性差,易致相应血细胞数目异常,引发骨髓抑制[2]。现代医学针对骨髓抑制主要通过使用G-CSF、EPO、激素等,但可能会加速造血干细胞的耗竭、抑制细胞免疫,成分输血可产生多种不良反应[3]。现代医学发现,热敏灸在改善骨髓抑制方面具有良好疗效,已成为临床治疗中的常用方法[4]。部分研究表明,灸感、灸位、灸量是影响热敏灸疗效的重要因素[5],故本研究从灸位探查入手,以单位时间内未获得热敏现象后使用传统灸法作为对照,探讨不同穴位探查的热敏灸的疗效差异以及对骨髓抑制发生的影响,从而筛选出简便价廉的热敏灸法。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通过潍坊市中医院伦理委员会的伦理审查(伦理审查批件号:2019-SDSZYY-004号),选取潍坊市中医医院肿瘤三科2020年1月至2021年2月收治的晚期肺癌患者,符合研究标准的化疗后出现粒细胞减少症,最终入组80例。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符合上述诊断标准的患者。②KPS评分>60分。③确诊为肺癌,化疗过程白细胞计数<4.0×107/L者。④无严重心肝肾等功能损害的患者。⑤无过敏史者。⑥患者自愿尝试。

排除标准:①资料收集不全影响结果者。②一般情况差,年龄>80岁或PS评分>2者。③患有严重的心血管疾病,免疫力低下,易发生感染者。④免疫类疾病长期服用激素控制者。⑤存在增加死亡风险的严重疾病者:心源性休克、心肌梗死、心率失常、肺栓塞、肾衰竭等。

1.3 方法

为控制偏倚及研究进度,本研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A、B两组,每组40例。入组首日始,连续2日每日实施相应治疗1次。

A组根据我科前期研究取穴探查:对于少气懒言、自汗乏力、面色苍白或萎黄、心悸失眠、四肢欠温等气血亏虚表现者,首先进行足三里温和灸。可觉热感或紧压重感扩散至整个下肢,灸至热敏灸感消失。继而对双侧肺俞穴进行双点温和灸,可觉热感扩散至整个背部,灸至热敏灸感消失;对于出现头晕眼花、气短乏力、腰膝酸痛、走路不稳、纳呆腹泻、四肢厥冷等脾肾阳虚之象者,进行气海/关元单点温和灸。自觉热感沿任脉传至会阴、胸部或透向深部或向下肢传导或自觉有紧、压、酸、胀、痛感,灸至热敏灸感消失。继而对双侧膏肓穴进行双点温和灸,可觉热感透至深部并扩散至整个项背部,灸至热敏灸感消失。B组依据大数据挖掘所得到的治疗骨髓抑制出现频次最高的一组腧穴(大椎、足三里,大椎、肾俞、膈腧)进行取穴探查,出现热敏感后进行相应温和灸。两组的探查手法均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医疗技术手册》热敏灸操作规范[6]实施,灸至皮肤潮红并出现透热、扩热、传热、局部不热而远部热等穴位热敏现象为宜,记录患者从探查开始到获得热敏现象的时间,探查最久持续20 min。两组若探查20 min仍未获得热敏现象者,后续对探查穴位进行传统单点温和灸20 min。

两日的治疗结束后,如连续两日中至少获得1次穴位热敏现象则分为A1或B1组,始终未获得穴位热敏现象则列入A2或B2组,将A2或B2组视为传统艾灸组作为对照。

1.4 观察指标 在第1、3、5、8、15天后观察记录治疗前后各组的中医主要症状积分、生活质量评分,KPS评分、外周静脉血细胞计数及肝肾功能指标,分析各组的总有效率、骨髓抑制改善程度以及重度骨髓抑制发生率的变化。

1.5 安全性措施 研究期间密切关注患者施灸过程的安全,注意晕灸、艾灸时机、避免患者烫伤及肝肾功能的变化情况,记录不良反应的发生,并密切关注骨髓抑制的程度,若出现白数量明显降低(若其他任意一种血细胞骨髓抑制程度下降≥2级),则将该患者剔除所在组别,立即予以对症处理。

1.6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使用EXCEL记录所有数据,采用统计软件SPSS 25.0进行统计分析。具体方法如下:对患者的基线特征描述,定量资料采用(±s)表示;定性资料采用频数和频率描述。治疗前后KPS评分差异性比较采用t检验,P<0.05被认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各指标对比 A、B两组患者在年龄、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中医症状积分、生活质量评分、KPS评分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施灸期间对A、B两组患者获得热敏现象的例数及达标时间进行分析发现,A组患者更易获得热敏现象(A∶B=36∶28),且中位获得时间少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故最终分组情况为:A1亚组36例,B1亚组28例,A2亚组4例,B2亚组12例。因A、B两组内各亚组样本量偏倚太大,无法满足部分统计学分析,故后续分析仅对亚组内治疗前后数据进行亚组内的配对样本t检验,不再进行各亚组间比较。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各指标对比(±s)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各指标对比(±s)

2.2 有效性分析

2.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白细胞计数的变化情况对比 对A、B两组各访视点与基线数据进行比较可以发现,A组与B组在第3、5、8、15天白细胞计数均较基线有升高,其中A组自第5天始变化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B组自第8天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A、B两组进行组间比较可知,两组间仅在第5日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6.021,P<0.05)。故可知两组均有较快的升高白细胞能力,其中A组相较于B组的升高白细胞起效时间更短、升高白细胞力度更强且持续时间更久。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白细胞计数的变化情况对比(±s)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白细胞计数的变化情况对比(±s)

注:a与组内治疗前比较,aP<0.05;b与B组比较,bP<0.05。

2.2.2 各亚组治疗前后白细胞变化情况对比 对各亚组内治疗后数据与治疗前基线数据进行配对t检验发现,A1、B1组分别在第5天及第8天始,白细胞升高情况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与AB两组的整体数据相符,其中B1组在第15日的白细胞计数较前下降,与基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6)。A2与B2组在治疗后较治疗前白细胞计数也有所升高,但升高幅度较低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各亚组治疗后白细胞效果(±s)

表3 各亚组治疗后白细胞效果(±s)

注:a与组内治疗前比较,aP<0.05。

2.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症状评分对比 A、B两组在经过2 d的热敏灸治疗后症状均迅速改善,其中A组在第3、5、8天的中医证候积分改善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B组在第3、5天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B两组的中医证候积分随着距热敏灸结束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升高,分别在第15天和第8天恢复至治疗开始前的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两组的数据进行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症状评分对比(分,±s)

表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症状评分对比(分,±s)

注:a与组内治疗前比较,aP<0.05。

2.2.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QOL评分对比 A、B两组治疗第3、5、8、15日较治疗前生活质量均得到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B两组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因此两组短期均能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及维持时间,疗效相当。见表5。

表5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QOL评分对比(分,±s)

表5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QOL评分对比(分,±s)

注:a与组内治疗前比较,aP<0.05。

2.3 安全性评价 两组研究过程中均未出现重度骨髓抑制,也未发生明显的肝肾功能及心功能损害。研究组因热敏灸操作出现皮肤发红,属正常现象。在热敏灸治疗过程中,严格执行操作,未出现皮肤灼伤、水泡等不良事件。

3 讨论

化疗是目前治疗肿瘤重要方式之一,骨髓抑制是肿瘤治疗期间常见的不良反应,其对正处于增值周期的细胞,可抑制其细胞分裂,在杀伤肿瘤细胞的同时,也会对正在快速分裂的正常细胞造成影响[7]。白细胞减少症因会导致感染而尤为需要重视。

中医古籍中并无骨髓抑制这一病名,据其头晕乏力、神疲少气、怠惰懒言等表现,根据异病同治思想,可将其等同于中医的“虚劳”。多位学者[8-11]均通过相应试验证实了灸法对虚劳疗效,而热敏灸是陈卫萍等[12]根据传统艾灸结合中医理论进一步发展得来的一种更为先进的中医治疗方法,以“探感定位、辨敏施灸、量因人异、敏消量足”为基本原则,激发机体相应穴位的传感功能,使机体由病态到恢复正常,达到“小刺激,大反应”的效果。还有研究认为,其机制可能为人体在病态下一种新型病理反应产生,即腧穴热敏化反应[13],此时施作灸法极易引发人体循经感传,而人体气血即是通过经络循行,同时也可以被看作是机体内源性调节活跃的表现。同时又有研究[14]指出,艾灸可增强患者自身免疫力,有效降低化疗引起的不良反应。更加验证了热敏灸小刺激大反应的疗效特点。郑灵等[15]认为,白细胞与卫气相关,并且卫阳起源于肾气,卫气的充盛依赖于肾阳的温煦故重在温补肾阳。关元穴位于任脉,任脉为阴脉之海,灸之有回阳固脱之功效,故为补肾阳第一要穴。气海全身之气汇聚之场所,归属任脉,肓之原穴,具有补充元气,行气散滞之功效,故为第二要穴。脾胃为人体后天之本,考虑到晚期肺癌患者大都体质虚弱,灸足三里,以后天补益先天之不足。骨髓抑制等同于中医的虚劳,故治疗上选择膏肓穴以温阳益气强壮身体。本组取穴有扶正补虚,温阳生髓之疗效[16-19]。

本研究显示,较传统灸法,不管何种配穴的热敏灸均可获得更佳的升高白细胞速度及升高白细胞力度,且均可迅速改善中医证候积分,但该能力也将随着距热敏灸结束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减弱,并均能提高患者生存质量,维持时间可,疗效相当。同时分析结果可知,对白细胞减少症患者中症状表现为少气懒言、自汗乏力、面色苍白或萎黄、心悸失眠、四肢欠温等气血亏虚者,以足三里、双侧肺俞穴为探查穴位,对头晕眼花、气短乏力、腰膝酸痛、走路不稳、纳呆腹泻,四肢厥冷等脾肾阳虚型白细胞减少症患者,进行气海、关元及双侧膏肓穴进行穴位探查,均可更快更易获得穴位热敏感,且该疗法较其他配穴的热敏灸的升高白细胞起效时间更短、升高白细胞力度更强且持续时间更久。

综上所述,选取气海、关元、足三里(双)、肺俞(双)、膏肓(双)穴作为热敏探查的穴位,热敏灸可作为化疗后白细胞减少症的一种有效的方法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探查亚组白细胞
不同煎煮方法及时间对炮附子配伍大黄治疗阳虚型便秘的效果及对心脏的影响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微小RNA-145、程序性细胞死亡因子4 mRNA水平变化及诊断价值研究
白细胞
心力衰竭患者白细胞介素6、CRP表达水平与预后的相关性探讨
烟草黄瓜花叶病毒亚组Ⅰ分离物生物学特性
乙状窦后入路显微手术中不同探查方向对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
冠心病患者肠道菌群变化的研究 (正文见第45 页)
多尺度探查偷车案件的犯罪时空热点
白细胞降到多少应停止放疗
白细胞减少是免疫力降低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