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政治认同视域下“四史”教育融入高中思政课堂的思考

2022-05-29陈秀迪

广西教育·B版 2022年2期
关键词:思政课堂四史政治认同

【摘要】本文针对高中思政课堂存在教学方式单一、教学内容浅表化、实践教学普及面不广等问题,论述将“四史”教育融入高中思政课堂的策略:基于知识整合,丰富政治认知;基于真实情境,实现以史化人;基于价值引领,坚定政治信仰;基于社会实践,推进知识迁移,让高中生在“四史”学习教育中增强政治认同感。

【关键词】“四史”教育 高中思想政治 思政课堂 政治认同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2)05-0023-04

政治认同是指人们在一定的政治生活和政治 发展中产生的一种情感和意识上的归属感。高中思想政治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而政治认同素养是高中思想政治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那么,如何在高中思政课堂中引导学生形成政治认同呢?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可以使人辨是非、知兴衰。“四史”即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其蕴含着思想政治教育的优质资源。将“四史”教育融入高中思政课堂,让学生从历史认同中产生强烈情感并升华为政治认同,是培育学生政治认同素养的重要路徑。

一、“四史”教育融入高中思政课堂的必要性

(一)以“四史”为素材丰富教学资源,有助于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历史观正确与否关系人心聚散、国家兴亡、民族盛衰。调查显示,青少年学生,特别是高中生是网民的主力军之一,随着传播手段的网络化,高中生群体日益成为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传播的主要受众。历史虚无主义歪曲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诋毁革命英雄人物,使错误的言论及观点在互联网上大肆传播,不可避免地影响着高中生对历史的认知。高中生要树立正确的历史观,需要有教师及时正确的引导。“四史”承载的红色资源、红色精神,为高中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广泛的内容,教师通过整合“四史”资料融入政治课进行教学,有助于学生厚植爱国情怀、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在“四史”学习中,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程,将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群众取得革命胜利、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事迹作为重要的教学资源,以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线上线下相融合的模式,把“四史”知识融入课堂,让学生在“四史”学习中正确地认识历史发展的本质,分辨历史虚无主义的实质及其危害,同时促进师生在互动交流过程中实现以史育人的目的。

(二)以“四史”为依托拓展教学平台,有助于坚定正确的价值观

“明镜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学习历史就是为了更好地“以史为鉴”,明确正确的价值观念。在传统高中思想政治课堂中,教师讲解历史相关的知识点往往简单地照本宣科,局限于对教材知识点的粗略讲解,学生学习历史的途径单一,不利于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教师将“四史”资料融入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有利于打破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如以“四史”学习教育实践基地为基础,拓宽教学途径,让学生走进党史馆、抗日纪念馆、改革开放展览馆等“四史”学习教育实践基地,近距离感受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群众取得光辉成就的不易,从而在真实的历史情境中培育正确的价值观念。

(三)以“四史”为引领提高课堂感染力,有助于弘扬民族精神

中华民族几千年绵延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它是中华民族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不竭动力。高中生作为担当大任的时代新人,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将“四史”教育系统地引入高中思政课堂,有助于启发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思考,与历史产生共鸣,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教师可以挖掘“四史”中的革命英雄人物,讲好英雄故事,让学生感受革命先辈矢志不渝为新中国成立做出的巨大努力,学习先辈们坚定理想信念、对社会主义事业无比忠诚的革命精神;可以挖掘“四史”中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群众取得改革开放成果的故事,引导学生从历史成就中学习中华儿女团结一致、艰苦奋斗的精神,树立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感。可见,将“四史”资源引入高中思政课堂,可以让学生在情感体验中掌握知识、坚定信念,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

二、“四史”教育融入高中思政课堂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方式单一

“四史”教育的出发点是引导学生知史爱国,勇担新时代使命。高中政治课堂以理论教学为主,教师对“四史”内容的教学局限于传统的说教灌输形式,采用单一的理论说教方式和文字图片展示,教学方式单一、枯燥,忽视了学生学习与发展的实际情况。学生缺少相关的生活体验和社会阅历,只是对“四史”有了大概的印象,往往停留在知识表面,很难理解“四史”蕴含的深刻价值。

(二)教学内容浅表化

教学内容浅表化表现在有认识但缺乏思考,在知识学习层面没有选择和聚焦,学生得到的是碎片化的知识,无法建构系统化的知识体系。当前的高中课程体系和教学体系没有对“四史”教育提出明确的要求,教师习惯遵照学科课程标准进行教学,只是把考试中经常涉及的“四史”内容提取出来进行讲解。而讲解教材知识点的时间是有限的,若要在教学过程中大量融入“四史”知识,难免存在一定的难度,加上教师没有对“四史”内容进行深入挖掘,仅从理论层面给学生讲授“四史”,甚至对“四史”知识一带而过,导致学生对“四史”的认知不够全面。

(三)实践教学普及面不广

将“四史”资料融入高中思想政治课堂,不能停留在理论讲解层面。社会实践作为高中思想政治第二课堂,能够为“四史”学习教育的开展提供更广阔的平台,拉近学生与教学内容的距离。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有些教师根深蒂固的教育观念尚未根本转变,把大量精力放在课内教学上,而带领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少之又少,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未能有机对接,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难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导致教学效果不佳,“四史”教育融入课堂的成效随之降低。

三、将“四史”教育融入高中思政课堂的策略

(一)增知——基于知识整合,丰富政治认知

知是行的开端。培育学生的政治认同,要选取优质的教学资源融入高中思政课程教学体系当中,丰富学生的政治认知。思想政治学科是综合性学科,涉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经济、历史、哲学等多个领域的内容,并且具有很强的融合性。而“四史”逻辑系统庞大、知识浩如烟海,将“四史”与思想政治学科内容相融合,可以丰富课程资源,优化教学内容。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以学科知识为支撑,引导学生通过“四史”学习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一方面,教师可以带领学生阅读与“四史”相关的经典书目,以夯实知识基础、完善知识体系。例如组织学生阅读《中国共产党简史》《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觉醒》等书目,并举办经典诵读活动等。另一方面,知识的整合还需要将经典阅读与课堂教学相统一。例如,在教学“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历史和人民的选择”相关知识内容时,教师可以设置“回望历史”的教学环节。正式上课之前,让学生分享自己阅读过哪些与中国共产党历史相关的书籍,其中有哪些印象深刻的内容,并分享自己的阅读感悟。随后,教师补充“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中国革命有了坚强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群众取得伟大成就”等相关知识。通过阅读与分享,学生在活动中交流学习,进一步了解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党执政地位的确立是历史的选择,也是人民的选择,从而不断加强对党的拥护,深化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认同。

(二)悟情——基于真实情境,实现以史化人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在情境中获得学习体验、建构知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该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加强对知识的理解,达到以境入情的效果。优质的情境素材能够促使学生在课堂中获得真实的体验。将“四史”融入课堂教学当中,教师可以精选具有思辨性的议题,围绕议题设置教学情境,将抽象的概念、复杂的原理转化为生动、形象的故事或其他表达方式。

如在教学“伟大的改革开放”相关内容时,可以采用议题式教学方式。课前教师布置任务,以“回忆过去,不忘本心”为主题,让学生与家中长辈交流改革开放以来,家庭在衣食住行方面发生了哪些变化,并通过网络搜集改革开放过程中各个领域取得的成就等资料,初步感知改革开放的成果。课堂上,教师以“砥砺前行,伟大历程”为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改革开放的知识。教师展现改革开放史中的经典故事以及相关视频,借助经典故事创设教学情境,运用丰富而生动的材料展现改革开放成果,让学生在真实可感的历史情境中培育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教师再结合学生课前搜集的资料,引导学生进一步解读改革开放是“持久战”“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从中归纳家的变化、国的变化,展现改革开放的成就,进一步增强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感。

(三)明信——基于价值引领,坚定政治信仰

高中思政课的价值引领主要是帮助学生获得正确的价值认知、进行价值判断、做出价值选择。教育心理学指出,价值引领可以促进人的观念和态度的转变,这一转变形成机制较为复杂,涉及认知、情感、行为等多种因素,而教学评价都可能触及以上因素。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教学中的教学评价应凸显价值引领作用。《全日制普通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本课程紧紧围绕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建立激励学生不断进步的发展性评价。”教师应通过转变教学评价理念给予学生多维度评价,借助教学评价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在实际教学中,要将鼓励性评价与发展性评价相结合、教师评价与学生自我评价相结合贯穿教学全过程,尤其注重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情感的变化。

如在教学“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相关内容时,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活动,让学生结合教材思考: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必然性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学生通过阅读教材找到相应的答案,结合教师的归纳总结,进一步了解中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主要成就,体会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必然性。其次,教师追问: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对我国有什么重大的历史意义?学生对此问题有了一定的知识积累,教师在评价学生的答案时,要采用鼓励性的评价方式,肯定学生的认知,再结合相关材料补充说明在社会主义过渡时期总路线指引下,中国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的进一步发展奠定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在本部分的知识学习中,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自我评价或互相评价,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值得注意的是,高中生受社会阅历和认知水平的限制,在看待具体问题时,往往只看到事物的表面现象,没有认清事物的本質。当学生对情感价值观把握不准确时,教师应及时客观地评价学生,在与学生交流中及时拨正思想,让学生走出思想误区,深刻领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感,从而引导学生树立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

(四)笃行——基于社会实践,推进知识迁移

增强学生的政治认同,不仅要内化于心,还要外化于行,教师应指导学生立足社会实践,达到知行合一。《全日制普通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标准》指出,要构建以培育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为主导的活动型学科课程。活动型学科课程是以学生落实学科核心素养为目的,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创新课程类型的有效途径。因此,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通过实践可以让学生把所学习的内容运用到实际生活当中,同时从实践学习中收获新知,也是筑牢政治认同的重要方式。教师可以采用以下两种实践形式:一是教师主导式实践,即教师选择合适的主题与地点,师生结合教学需要共同参与实践;二是学生自主式实践,即教师预先安排实践任务和要求,让学生自行调研,在独立探究中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进行实践教学时,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和要求选择恰当的方式组织实践活动。如在教学“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参观当地历史博物馆﹑纪念馆﹑红色革命遗迹。学生在实际活动中感受红色文化的魅力,切实感受党和人民为了革命的胜利做出的巨大努力和牺牲,初步领会党领导人民通过不懈奋斗形成的革命精神。教师再适时讲解“长征精神”“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的内涵,让学生理解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在教学“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人民当家作主”相关内容时,教师展示中国共产党在统一战线的基础上,提出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史实资料,再借助图片、视频等,让学生理解“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国家的一切权利属于人民”“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它有力地保证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维护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等相关知识点。高中生肩负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重任,有义务和责任为社会主义的发展尽一份力量。课后,教师布置作业,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区民主管理、主动参加人大代表选举投票等活动。此类作业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联系,让学生切实理解人民当家作主的优势,进而增强学生的公共参与意识,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认同,筑牢思想根基。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高中思想政治课堂应对学生进行“四史”教育,让学生通过“四史”学习,坚定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从而传承民族气节、崇尚英雄气概,自觉提升境界、涵养气概、激励担当,立志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

参考文献

[1]马乔恩,马俊峰.政治认同核心素养及其培育[J].思想政治课教学,2018(6).

[2]王晓娜.基于政治认同培养的教学情境创设[J].思想政治课教学,2017(4).

[3]郑洁,李晏沄.加强“四史”教育 创新思政课堂[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20).

[4]曹家道,刘建军.核心价值观视域高中生政治认同素养的培育[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9(3).

[5]杨盈盈,章小纯.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四史”学习教育的创新发展[J].人民论坛,2021(26).

注:本文系2021年江苏师范大学校创新项目“红色文化在高中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研究”(2021XKT057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陈秀迪(1997— ),江苏徐州人,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思政课堂四史政治认同
提高少先队员“四史教育”有效性 辅导员可以怎么做
广泛开展“四史”宣传教育
在“四史”教育中培育新时代学生
让“四史”教育在中小学落地生根
基于信息权利视域的思政课堂慕课教学模式
现代慈善公益理念引入高校思政课堂的必要性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思想重要意义的政治学分析
如何增强政治认同和道路自信
价值观视角下的政治认同
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政课堂教学现状及完善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