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历史与社会教学中教材处理的几种方法
2022-05-29赵瑜
赵瑜
摘 要:笔者经过对人教版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下册《民族和睦与对外交流》一课的教学实践,认为可以运用三种途径对教材进行处理。首先教师可以对教材内容进行重新选择和组合,创设合理情境突破重难点。其次教师可以借助课标,学生在分析思维的基础上进行新的综合思维的重建。最后,教师有必要对教学知识进行适当拓展延伸和迁移,以增加知识的宽度和广度。
关键词:历史与社会;教材处理;情境创设;课标钻研;知识迁移
一堂课的好与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材处理是否适当。处理教材就是指在深刻理解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利用教材资源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来设计教学的过程。这个处理过程包括对教材的理解和教学设计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吃透课本,创设情境,让教材“明”起来
[第一次磨课]笔者在上《民族和睦与对外交流》一课中,教材的编写顺序为先提出唐朝开明的民族政策,再讲述唐与吐蕃的关系中文成公主入藏和金城公主入藏的事件。
[分析]这样的课堂教学学生的学也只是围绕着记诵教材而展开,并不能理解唐朝的民族政策为什么是开明的?也不能体验离学生生活实际如此遥远的文成公主到底是如何入藏的?为什么要入藏?
“没有体验就不会有情感生成,当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醒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1]如何让学生能更好的感知和体验呢?创设一个极具画面感的情境是一种合适的选择。基于这一想法,我对教学教材内容进行了如下重组创新。
[第二次磨课]在导入环节,笔者播放讲述文成公主入藏的视频。并设计了两个问题“简要讲述文成公主入藏的故事?”、“视频中藏族人民是如何评价文成公主的?”。学生感受了声势浩大的文成公主入藏的画面后,笔者引导学生:“从唐蕃和亲中,你觉得唐蕃关系又什么特点?学生回答:“和睦、融洽,合同为一家……”笔者追问:“为什么当时的唐蕃关系这么好呢?学生马上想到“开明的民族政策”。
[意图]对教材进行这样的处理和设计体现了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既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又有利于培养学生观察提取重要信息的能力。
二、钻研课标,体现综合,让教材“活”起来
[第一次磨课]在学习唐朝对外政策时,笔者出示了波斯琉璃盘、罗马金币等实物图片,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大家猜猜当时唐朝主要与哪些国家积极交往?”学生合作讨论玄奘和鉴真身上有哪些优秀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分析]上述教学设计,学生能说出这些国家,但不能感知这些国家在唐朝的什么方位?唐朝为什么要会和这些国家有密切交往?
根据新课标要求,历史与社会学科注重史地知识的关联性、整体性。在统筹相关学科知识、优化课程内容结构的基础上,促使学生具有综合观察事物的眼界、掌握综合运用知识的方法、获得综合认识问题的能力。本着综合性的特点,笔者对教学作了如下调整。
[第二次磨课]笔者先出示世界地图,让学生沿着唐朝对外的海、陆交通线,找出哪些国家与当时的中国交往密切。然后让他们辨别一下当时的这些国家就是今天的哪些国家这一环节基础上,笔者在地图上演示:“在对外交流的过程中,唐朝有两位高僧(玄奘、鉴真)做出了重要贡献。
同时在讲授玄奘和鉴真身上具有哪些优秀品质值得我们学习时,笔者出示了玄奘西行和鉴真东渡的路线图,学生说出这些路线要经过哪些地形区。结合《西游记》中唐僧西天取经的文学故事,想象去天竺和日本的路上会遭遇哪些恶劣的天气和困难?此时学生说道:“沙漠缺水、高原反应、雪山雪崩,又有沙尘暴、海啸、台风……通过铺垫,学生就能说出他们的优秀品质。
[意图]历史与社会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历史与社会学习能够体现出的,带有本学科特性的必备人文品质和关键综合能力,包括“空间感知”、“历史意识”、“综合思维”、“社会实践”等[2]因此,教师应把教学目标定位在学生素质的发展上,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上述教学把历史事件放在一定的空间地理中,不但帮助学生身临其境地知道唐朝时中外交往的过程,而且识记相关区域的范围和地理位置。
三、迁移知识,拓展提升,让教材“近”起来
[第一次磨课]课后大部分学生只能说出:“我知道了文成公主、金城公主、玄奘和鉴真。”但不能分析他们的事迹对于我们今天有什么影响?
[分析]教师在实际教学时应该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加以探索,依靠教学智慧对教材进行适当拓展延伸,力求在教学中凸显教学思维、教学思想及教学文化,以增加教材的宽度和广度。
[第二次磨课]讲到唐朝开明的民族政策时,让学生与唐之前“贵中华、贱夷狄”的民族政策對比,联系到今天国家把民族平等、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作为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教学的最后环节,笔者先出示四幅图作为材料,图一盛唐繁荣图、图二文成公主入吐蕃壁画、图三唐僧取经壁画、图四中日交流图。 这样学生就可以从政策、经济、文化等角度回答了。
[意图]在教学中设计以史为鉴、今昔对比的拓展提升环节,可以帮助学生把握生活时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国家认同和全球视野的意识。也有助于学生依据材料,合理想象,多角度、多层面思维,大胆提出自己的创见。
教材并不是供教师传授的“权威圣经”,也绝非是学生记忆的“知识仓库”,而是一个有待于师生共同发掘的开放性文本和探究性材料。[3]通过几次磨课,自觉教学中应把教材吃透钻深,准确把握教学重点与难点,做到既不流于肤浅,又不无限延伸。对教学设计的要求则是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对教材内容进行必要的增减与重组,围绕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精心设计好各教学步骤之间、各重点内容之间的过渡环节,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面对具体的教学任务,老师就有责任通过对教材进行重新选择、调整处理、迁移和拓展。既然教材是材料,不是成品,就需要对它进行加工,使之变成易于被学生接受。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杜殿坤,译.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2]牛学文.从学科核心素养到历史与社会教学关键问题[J].教学月刊·中学版(政治教学),2016(4):13.
[3]李伟雄.优化教材“供给侧”,增强学生“获得感”[J].教学月刊·中学版(政治教学),2017(1/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