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是意大利
2022-05-29李尔欣
李尔欣
意大利獲得2021年全球国家“软实力”排名第一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来自意大利的Z世代摇滚乐队M?neskin(丹麦语)去年爆火,他们在“欧洲春晚”—Eurovision歌唱大赛上凭借炸场效果的演出拿下冠军,并乘胜追击发布新专辑《Teatro dira - Vol. I》,在欧洲很多国家的音乐排行榜常居首位。
竞技体育方面,除了斩获2020年欧洲杯冠军,意大利在去年于东京举办的夏季奥运会上一共收获了40块奖牌,表现颇为不俗(其中还包括一块百米金牌和4×100米接力赛金牌,击败牙买加等一众跑步强国)。意大利人觉得自己简直无所不能,他们下一个瞄准的冠军奖杯可能会是今年的温布尔登网球锦标赛。
疫情方面,2020年意大利受到新冠爆发的重创,但后期由于政府采取的积极措施和市民们的高度配合,意大利很快恢复了过来,并成为“疫苗护照”政策最为严格的欧洲国家。或许是因为经历了疫情初期的惊慌,现在意大利人的疫苗接种率相当高,对于戴口罩和隔离等措施也没有那么抗拒了。
此外,随着去年威尼斯建筑双年展和米兰国际家具展的成功举办,意大利的旅游业有望全面恢复到疫情前的水平。别忘了,这个国家有58个世界文化遗址。对于意大利,当地人曾经夸它是Bel Paese,意思是“美丽国度”。事实上,凭借从古罗马时代,甚至是更早的文明时期积累至今的软实力财富,意大利在美食、时尚乃至建筑等方面的底蕴远比北京冬季奥运会闭幕式上那流光溢彩的“意大利8分钟”所展示的精华更深厚。
历史染出文化底色
虽说人类最初的衣食住行等生活习惯是受地理、气候等因素的影响而自然形成的,但之后衍生的宗教信仰、审美情趣,以及语言、文字等文化活动却常因历史事件而改变,然后又日渐生根发芽,直到再次被修改。意大利的情况即是如此:自旧石器时代起,各色人种在亚平宁半岛及其附近区域内相互交融并发生一系列历史事件,然后造就当代意大利人的文化模式。
不过,文明社会在亚平宁半岛上的萌芽却是在旧石器时代结束很久之后的青铜时代,若要概览意大利的历史,还得从这儿开始。此时,统治着半岛主要陆地的是深受古希腊文明影响的伊特鲁里亚联邦,而西西里岛和半岛南部地区则是古希腊的殖民地。
至于后来抹掉伊特鲁里亚文明,并于公元前272年赶走古希腊殖民者的罗马共和国,则要迟至公元前754年才建起罗马城。
至此,历史便进入普通人熟悉的篇章:不断扩张的罗马王国先是改制成罗马共和国,再进一步演变成疆域一度横跨亚非欧三大洲的罗马帝国。而随着西罗马与东罗马先后灭亡,地中海东岸就此陷入动荡分裂的黑暗中世纪与外国入侵时期,直到1870年才由意大利帝国完成统一大业。至于今日坐拥亚平宁半岛、西西里岛和撒丁岛的意大利共和国,则始于推翻墨索里尼政权并结束二战后的1946年。
待到1946年,历代外域异族的基因其实早已融入多数意大利市民的血液,不仅如此,在意大利人的生活里也能见到诸多明显来自外域的细节。显然,对外来事物进行多元融合此时已经变成意大利文化不可或缺的部分。
但与此同时,由于罗马帝国的余威依然深扎于传统欧洲市民的心底,以至于总在无意间对意大利人流露出礼貌的尊敬,这难免会让意大利人感到骄傲,从而在多元融合的过程中,常会坚持自身特色,并在其他文化活动中也表现出民族自豪感。
顺便一提,并非所有对于意大利的尊重全都源自罗马帝国,另有部分人向往的是如今立于意大利境内的梵蒂冈城国,毕竟那里有信奉天主教的罗马教廷。而在历史上,罗马更曾是基督教的世界中心。因此,无论是信奉基督新教还是天主教的,都把意大利罗马视为圣地之一。
倒是意大利人自己,反而更推崇讲究自由与独立的古希腊文明。早在14世纪时,就由资产阶级新贵发起文艺复兴运动,用数百年的时间将基督教的神性世俗化,并最终使宗教信仰不再统领意大利文化,转而融入其中。
至此,当代意大利的文化特征已基本定型,即善于融合多元文化并完成本土化创新;热情接纳外来事物的同时,又不失民族自豪感;具有宗教信仰,但已融入世俗日常。并且,这层文化底色早已渗透至意大利人的艺术、设计、时尚、饮食和生活之中。
多元融合的艺术
Eurovision是当今规模最大的歌唱类比赛,自1956年举办以来,曾“孵化”出多位乐坛巨星,比如演唱《My Heart Will Go On》的Celine Dion,就于1988年拿过Eurovision的全场冠军。而在2021年,获得Eurovision最高荣誉的,是凭借歌曲《Zittie buoni》惊艳全场的重金属乐队M?neskin,来自意大利。
尽管穿着20世纪70年代美国摇滚乐队样式的演出服,但这无疑是一支地道的意大利乐队:不光是因为乐队诞生于罗马,更重要的是,在创作过程中能看到意大利的多元融合文化对乐队的影响。例如这首《Zitti e buoni》,就有在创作中融入英国摇滚乐队Led Zeppelin和意大利摇滚乐队Marlene Kuntz等“前辈”的特色。顺便一提,给乐队起个丹麦名,其实也是多元融合的表现。
事实上,多元融合再创新一直是意大利艺术的文化底色。例如在被誉为欧洲艺术黄金年代的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就是借意大利宗教艺术来“复兴”解放人性的古希腊式表现手法。此外,意大利歌剧亦是如此,像讲中国公主故事的《Turandot》就取材自波斯叙事诗。至于画家,那更是擅长此道,文艺复兴时的达芬奇、米开朗基罗和 拉斐尔都是多面手,即便是20世纪80年代的“新罗马派”超前卫艺术家也能用画作或雕塑来解构社会心理现象。当然,在音乐领域也一样。意大利人从牧歌玩到歌剧作曲,总能给流行体载加入自己的民族特性和个人风格。
值得一提的是,除多元融合文化外,宗教文化是让艺术成为意大利软实力支柱的另一大“功臣”。在中世纪时,基督教通过开设修道院来向修道士传播文化知识,以便将来去传道。很快,城市里的大教堂也开设教会学校,吸引大量世俗化的牧师与学生入驻,进而教师与学生分别组成拉丁语义为合作团体的“universitas”,也就是university大学的前身,之后又再分出系与学院。于是,到14世纪时,意大利便出现世界首所美术学院—佛罗伦萨美术学院。从而为后世卓越的美术教育打下扎实基础。
设计是一门哲学
对于“意大利设计”,汽车圈自然耳熟能详的。不过,在汽车界的描述里,那几位汽车设计大师似乎都是天才,一进工作室就能主笔设计法拉利等知名品牌的新车。但其实像巴蒂斯塔·法利纳和努西奥·博通那样十几岁便在自家造车作坊里帮工,到成年后再自己开创设计工作室并主持经营的,实属少数。更多的,是和乔治亚罗一样,先去艺术特长类学府进修艺术、设计乃至建筑等专业,然后再进入大牌工作室拜师学艺。
事实上,不只是汽车设计,整个意大利工业设计的从业者多數都出自本土几大设计或艺术专业强校,其中不乏都灵美术学院这样历史悠久的老牌名校。而意大利之所以能有如此豪横的艺术教育体系,则得益于历史馈赠的深厚艺术文化底蕴。
不过,仅靠历史积累的艺术底蕴,尚不足以沉淀出意大利在设计行业的另一大瑰宝——建筑设计。不夸张地说,意大利在建筑设计领域的主要成就基本都有宗教背景。纵览意大利境内的知名建筑,除罗马大斗兽场外,从罗马万神庙到圣母百花大教堂无一不与宗教或信仰有关。而宗教因素对于意大利建筑设计思想影响至深,哪怕到20世纪30年代,意大利建筑设计界先后创新出学习德国包豪斯简约风格的理想主义和吸收法国装饰艺术的新古典主义,亦难以摆脱教堂式的肃穆和精致感。
实际上,在经受漫长岁月的文化洗礼之后,设计在意大利业已演变成一套自成体系的哲学。无论吸收怎样的新鲜灵感,意大利设计师总能将其转化成既符合本土审美情趣,又自带个性标签的设计哲学。而这番“本事”不光有利于设计,也让意大利人总能创造出引领潮流的时尚。
走在时尚前面
时尚,其实离不开审美敏感。要是不能及时发现市场对于审美需求的变化,就无法创造出引领潮流的时尚。如果说,古罗马人在吸收古希腊文明后创造出的托加、突尼卡、斯托拉和帕拉等服装样式是依托罗马帝国的扩张而成为时尚潮流的话,那意大利在二战后建成时尚品牌王国的根基则是长年在顶级文化艺术氛围下熏陶出来的审美哲学,以及对于时尚的敏感性。
在此基础上,意大利再结合米兰等意大利北部城市发达的商业体系跟务实的个体行为模式,终于在20世纪70年代凭借乔治·阿玛尼和乔瓦尼·范思哲等一批极具想象力的时装设计师指导设计,采用符合“现代审美”的设计,并以传统制作工艺打造的系列时装,在全球市场上崭露头角,进而成为世界时尚界的风向标。
顺便一提,“时尚”对于意大利人来说,本身就是生活。意大利已不必非得通过米兰时装周来彰显自己在时尚界的地位,哪怕是威尼斯建筑双年展或者米兰家具展,照样能让意大利同时成为时尚圈跟设计行业的全球焦点。
因地制宜 好吃就行
毋庸置疑,豐盛的美食也能体现国家的软实力。但在意大利,由于南北方之间的显著差异,故不宜将南北方的美食一概而论。在地理上,意大利北部属于受副热带影响的大陆性湿润气候,并且多山陵地带,气温相对偏低;而以罗马为界,主要由岛屿和半岛地区组成的意大利南部则是温热的地中海气候。因此,在意大利北方可以种植水稻,但不适合种植橄榄树;同时又为度过漫长的冬季,需要制作可以长时间贮存的食物,如火腿、硬熟奶酪等。而,在南方,由于可以相对轻松地获得海产等新鲜食物,因此更注重时鲜口感,就连奶酪也是柔软的鲜奶酪。以面食为例,北方的代表就是意面或烩饭,而南方则是披萨。
不过,擅长多元融合的意大利人并非只会做“传统”美食。早在中世纪时,那不勒斯人就已经参考古希腊人的菜谱,发明出意大利千层面。而意大利的饺子和方形饺,看上去也很像中国的馄饨或饺子。另外,意大利菜的口味还会受到地理或历史因素的影响,比如意大利北部用牛肉做的菜可能跟法国的口味相似,而在曾被阿拉伯人统治过的西西里岛上,游客或许能尝到阿拉伯风味的炖菜。
不止如此,意大利人的口味也曾因外来作物的引入而改变。例如今日意大利菜广泛使用的番茄,就是16世纪后才从美洲进口的蔬菜。好在,对于大多数外国游客来说,意大利美食不分南北,都是好吃又易饱的实惠选择。
生活:每个细节都透着文化
所谓生活,无非衣食住行。在意大利,衣,是在艺术文化熏陶下设计出来的贴身时尚;食,则在历史、地理、气候等因素的共同影响下,形成南北截然不同的饮食文化;住,要么是饱经沧桑的历史建筑,要么就是由艺术家创作的极具设计感的现代建筑。可以说,在这几方面,意大利无处不透着文化。
至于行,一方面,意大利汽车业已形成别具一格的文化特性,此处不再赘述;另一方面,作为名副其实的旅游大国,意大利凭借得天独厚的风景,以及数量可观的世界遗产,常年吸引着大量游客入境,其旅游收入更是稳步增长。在疫情爆发前的2017年,意大利的国际旅游收入达到445.48亿美元。即便只在意大利境内旅游,入手的景点文创周边、享受的街边音乐表演,其实都是意大利文化的载体。甚至可以说,在意大利旅游,触手可及的,都是文化。
可见,在意大利生活,就是在体验意大利的文化,享受由深厚的软实力财富而散发出来的国家魅力,以及意大利人那难以掩饰的自豪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