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诗文群组教学:文化自信的路径探索

2022-05-28邹玲静

小学教学设计(语文) 2022年5期
关键词:群组古诗文古诗

文|邹玲静

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民族的精神命脉所在。古诗文教学,在引导学生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立文化自信,实现语文课程以文化人的育人目标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统编教材古诗文共129 首(篇),其中,古诗词112 首,文言文14 篇,古典名著节选3 篇。统编教材围绕人文主题,二三首一组的古诗编排方式,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了丰沛的传统文化养分,以期帮助当代儿童打好精神文化的底子。近年来,笔者率领团队,以古诗文群组教学的方式,有机渗透传统文化,实现儿童文化启蒙,唤醒儿童文化自觉,促进儿童对传统文化内涵的吸收与理解,做了有益的探索。我们所倡导的古诗文群组教学,需要教师能有意识地跳出某一首诗的窄境,跳出单篇教学的拘囿,进行主题化统整,这包括学习内容、学习情境、学习资源、学习策略、实践运用等全方位整合,旨在引导学生在一个更广阔、更深远的视域中,纵横徜徉于多首气韵相通、血脉相连的诗群里,深刻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觉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

一、传统文化是学生建立文化自信的基石

统编教材围绕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三大主题,编排了亲近自然、善待家人、关爱朋友、关心社会、热爱祖国等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人文主题,将古诗文、古代寓言神话、古典名著,以及汉字文化、节日习俗、对联俗语等有机安排在教材的不同板块中,其中,古诗词与文言文无疑是分量最重、最具代表性的。古诗文选文源于《经》《史》《子》《集》四部文献的经典之作,囊括了咏物、咏史、言志、田园、山水、抒怀、边塞、送别、思乡等主题类别,其所包含的知识、情感、思想、哲理,对于儿童文化素养的形成起着无可估量的作用。儿童亲近并学习经典古诗文,其显著意义在于能让儿童与这些文化符号直接对话交融,增进情感认同,增强文化自信,传承文化记忆。因此,从根本上来说,学习古诗文就是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师应力图在更为开阔深远的文化视域和文化语境中,促进当代儿童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认同和传承。

二、古诗文群组教学促进文化自信的策略

(一)基于主题拓展,重构群诗教学“文化理解”的教学形态

古诗文的主题化统整教学,首先需要确立一个有意义的主题,它决定了教师将哪些古诗文进行整合,设计怎样的学习任务群,构建怎样的课堂教学形态,从而实现文化理解,建立文化自信的目标。

1.勾连教材内容,聚焦文化主题,群组教学有深度

古诗文群组教学的主题可以从教材的某一首或某一类古诗进行生发。根据古诗文编排的特点,聚焦文化主题,进行群组创意教学。

(1)同组古诗,找准文化主题核心点,板块式推进

统编教材中,古诗文一般以一组形式出现,大多是以2~3 首古诗文放在同一篇课文中。教学时,教师可扣住这一组诗相同的文化主题,以此为切入点进行板块式群组教学。如,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人文主题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篇课文是古诗三首《元日》《清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描绘了春节、清明和重阳节里人们过节时的情景,重在描绘中华传统节日的民间风俗。教师可这样进行群组教学:第一课时,先教读《元日》,完成“紧扣诗题知诗人,借助注释明诗意,了解习俗诵诗文”的学习目标;再小组合作学习《清明》,接着自学《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背诵三首古诗。第二课时,开展共学活动,完成以下学习任务群:

①对比诵读思考:三首诗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各是什么?

相同点:都是描述传统节日情景的七言诗。

不同点:节日不同、情景不同,诗人的感情不同。

②四人小组合作填写学习单:

③拓展延学:我国很多传统节日都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节日风俗。除了诗中的三个,你还知道哪些?每个节日的时间、由来、习俗是什么?

这样,通过引导学生品读《古诗三首》及群文阅读,了解古诗中的节日情景、节日文化和诗人表达的情感,懂得泱泱中华礼仪之邦,巍巍华夏五千余年,深厚的传统节日文化,是中国人生生不息的民族之根,以此唤醒学生文化自觉,建立文化自信。

(2)不同课文,找准文化主题关联点,比较式阅读

统编教材中,还有不少古诗文散落各处,但文化主题相同,建议群组整合,对比阅读。比如教学二年级下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时,可基于“送别文化”主题重构群诗教学,巧妙组合《赠汪伦》《送元二使安西》《送孟浩然之广陵》等诗作,引导学生思考:古人是以怎样的方式送别?你读出了哪些送别的场景,读出了什么共同的感受?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赠汪伦》(以歌相送)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送元二使安西》(以酒相送)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别董大》(以话相送)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送孟浩然之广陵》(以目光相送)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以美景相送)

通过类比阅读,学生就会发现:悠悠中华,千古送别。经典诗文,有惜别的伤感,有谢别的欢快,更有壮别的豪迈……这样的教学,呈现不同的时空场景,产生相同的情感体悟,学生兴趣盎然,体验深刻,被古人的情怀所触动,对送别文化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

2.根据诗文特点,提取文化元素,群组教学有广度

(1)关联同一作者的不同作品

在统编教材入选古诗的作者中,有很多诗人流传下许多经典诗作。我们可以梳理所学诗人的诗篇,围绕诗人的一生展开教学。通过群组构建,引导学生了解其人生轨迹,体味其丰富情感,并从中受到启发和教益。如,有位教师在设计“走近王维”这堂课时就采用了组诗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将《鸟鸣涧》分别与《鹿柴》《竹里馆》《临湖亭》《终南别业》等五首山水田园诗作进行对比学习。三次对比阅读,三次提到色彩变化,学生理解到诗歌色彩的变化与诗人的经历、情绪息息相关。第一组群诗《鹿柴》《竹里馆》中的王维只与大自然的景物为友,他是孤独的;第二组诗歌《临湖亭》中的王维开始与孟浩然等为友,走出了孤独;到创作《终南别业》时,王维与山、水、生活中的人成为朋友,他开始拥抱生活,拥抱自然。课堂巧妙引导学生沿着王维的人生际遇与之一路同行,感受他或忧伤或淡泊的情感,感受其乐观豁达的诗意人生。

(2)关联同一题材的作品

在古诗文教学中,我们还可以考虑把同一题材的诗歌进行整合教学。如,经典诗文中,有很多都会写到“四君子”之一——梅花,同样是写梅花,王冕是怎样写的?陆游是怎样写的?王安石是怎样写的?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这对于帮助学生感受诗人不同的思想认识也大有裨益。以上特殊的关联,由同一题材带出多首古诗,学生便可以由此及彼,不断深潜,对古代“梅文化”这一主题的认识实现质的升华。

(3)关联同类人物(或事件)的作品

统编教材五年级有一则文言文《杨氏之子》,教师可用比较阅读策略,进行群文教学。先确立一个主题——“文言文中的语言艺术”,将《杨氏之子》与《世说新语》中的另外两篇文言文《方正·陈太丘与友期》《排调·口中狗窦》进行组合教学,引导学生分别从三个不同角度的对比中,去理解古人的言语艺术。其一,发现同样聪慧的古代儿童,都能言善辩;其二,发现他们不同的应对方式,一个直截了当,一个婉转回敬;其三,发现古人的语言智慧——与人交往要有礼有节,不卑不亢。这样的教学,便可以引导学生在群文阅读的过程中,领悟到古人语言表达的“大智慧”。

除以上策略之外,群诗教学还可以从其他不同角度进行整合。如,从表达方式、阅读方法等角度进行有创意的课堂建构。

(二)基于文化意象,渗透群诗教学“以文化人”的育人价值

古诗是用意象来表达的艺术。何谓意象?简言之,诗歌吟咏的“景”与“物”,即为“象”;抒发的“情”与“志”,即为“意”,意象就是(物)象与(情)意的组合。意象是文学表达,也是文化符号。“举头望明月”有“月”之意象,“桃花潭水深千尺”有“水”之意象,再者如芳草萋萋的长亭,落日依依的江水等意象都是独特的文化元素,需要老师充分挖掘。因此,在重建古诗文群组教学时,品味意象不可或缺。如,关于“柳”这一文化意象的群诗教学。执教《送元二使安西》一课时,可将引导学生感知诗中“柳”之意象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教学片段如下:

1.拓展折柳赠别组诗。学生自由朗读,说说发现了什么。

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劳劳亭》(李白)

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近来攀折苦,应为离别多。

——《送别》(王之涣)

2.说发现,悟意象。

这两首诗和《送元二使安西》一诗出现了相同的景物——柳树,表达的是同样的情感——离别。为什么作者都不约而同地选择“柳”来表达离别之情呢?须引导学生溯源“柳”之意象:折柳赠别古来有之。最早在《诗经》中就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这样的诗句。因为随风舞动的杨柳最容易勾起人们千丝万缕的离愁,而且“柳”与“留”谐音,“柳”便成了离别的象征。后来人们就常常借“柳”来表达挽留、不舍的意思。通过对诗中“柳”这一意象的品读,学生发现古诗词表达情感的独特方式,建立“象”与“意”的关联,感受“景”与“情”的交融,体会“一切景语皆情语”的意涵。

(三)基于活动探究,释放文化意义的教学意趣

古诗文群组探究实践活动可以更好地链接学生的实际生活,引导学生在体认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增强文化自信。

如可以组织低年级学生收集自己喜爱的古诗连成“古诗串串烧”,并将古诗词与音乐、体育融合,编排成“古诗韵律操”,这样,既能充分调动学生亲近古诗文的积极性,又能充分展现古诗词的音韵美、节奏美、意境美。学生在做课间操时,随着欢快的音乐吟诵诗文,做韵律操,展示出在传统文化浸润下的新一代儿童自信昂扬的精神面貌。

到了中高年级,我们可以建构“古诗文戏剧课程”,引导学生聚焦某一诗人、某一主题整合群诗,从“剧本创作”“道具制作”“舞台表演”等展开评议。学生每一次入情入境的排演,都会是一次对古诗词文化意蕴的有滋有味的实践体验。比如:学习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关于家国情怀的《古诗三首》后,引导学生探究:生活中你有类似的情感体验吗?激发学生关注生活的事件——“孟晚舟女士回国”“参加升国旗仪式”“中美高层战略对话”等真实生活体验,让学生体悟到“爱国”离我们并不遥远,从而更深层次领悟“家国情怀”主题古诗词学习的意义在于提醒每一个中国人“知古鉴今、居安思危”,要以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为己任,以道德实践铸牢中国魂。

猜你喜欢

群组古诗文古诗
统编版教材中低年级古诗文创意写话策略
统编版教材中低年级古诗文创意写话策略
Radiomics of rectal cancer for predicting distant metastasis and overall survival
“拟古诗”之我见
Boids算法在Unity3D开发平台中模拟生物群组行为中的应用研究
品读古诗
品读古诗
古诗文阅读备考指津
品读古诗
引领小学生诵读古诗文之妙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