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诵读中想象冲突处思辨
——二下《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学

2022-05-28汪华姿

小学教学设计(语文) 2022年5期
关键词:诗题杨万里莲叶

文|汪华姿

(作者单位:浙江省杭州钱塘新区云帆小学)

【教学目标】

1.运用形旁推意义、语境识字等方法随文识记生字“晓、慈、毕、竟、映”,会写“湖、莲、穷、荷”。

2.诵读中想象画面,感受西湖六月荷花旺盛的生命之美,背诵诗歌。

3.思辨古诗主题,感受古人含蓄表达的语言艺术,品味意象“接天”“映日”,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流程】

板块一:聚焦诗题,聊聊送别之事

1.出示诗题,解题,从诗题中你可以了解到哪些信息?

(1)诗题点明了叙事四要素:时间是“晓”,地点为净慈寺附近,人物有林子方,事情是送别。

(2)学习生字“晓”。出示含日字部的字:早、晚、时、间,启发思考:含有日字部的字多与时间有关。晓,表示天刚亮的时候,可见杨万里很早就来送林子方了。

(3)(出示图片与地图)简介净慈寺:位于西湖南岸,雷峰塔对面,宋代时期人文荟萃,儒释交融,是西湖历史上四大古刹之一。相机识记生字“慈”,提示读准平舌音。

(4)齐读诗题: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2.读懂了诗题,你还有什么想知道的?

预设:杨万里是怎样送别的?杨万里为什么要送别?

【设计意图:读懂诗题是迈好诗歌鉴赏的第一步。从通过诗题“知道了什么”和“还想知道什么”两个维度引导学生交流,精准把握学生真实的学习需求,激发学习动机,促进“真读诗”“读真诗”。】

板块二:诵读想象,感受生命之美

(一)初读:识字正音读顺诗

1.多种方法识字。

(1)结合语境学习生字“毕、竟”,理解“毕竟”表示强调事实。

爷爷·毕·竟老了,身体大不如前。

他·毕·竟不是故意的,你就原谅他吧。·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2)运用形旁推义、图片支架,识记生字“映”。直观感受荷花因阳光照射而格外娇艳的样态。

2.多形式反复朗读,读顺诗句,读出节奏。

3.简要说说这首诗描绘的画面。

【设计意图:读通、读顺是读透的基础,运用语境识字法、形旁推义法、图片支架法了解“毕竟”“映”的意思,扫清字词障碍,为想象“映日荷花别样红”描绘的画面做好铺垫。】

(二)再读:赏析“莲、荷”想画面

1.默读古诗,说说诗中描绘了西湖六月哪些景物。(莲叶、荷花)

2.诵读想象:“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1)“接天”为平声,读时声音稍延长,仿佛视线随成片莲叶由近到远缓慢移动,直至天边。

(2)“无穷”为平声,读时声音稍延长,想象荷叶“碧”的浓度、亮度、广度达到极致的样子。

(3)“碧”“别”为入声,读时顿挫有力,给人以色彩艳丽、耀眼之感,想象六月莲叶、荷花生命力的旺盛。

3.给诗配画,完成《碧莲红荷图》,指导书写“荷、莲”。

4.赏画吟诗,生发对西湖六月风光的赞美之情。

(1)说说自己画的《碧莲红荷图》突出了荷叶、莲花的什么特点。

(2)熟读成诵,深化对西湖六月风光的认知及情感体验。

5.由景及情,引出诗人的赞叹:“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同时质疑:为何诗人要特别强调六月风光不与“四时”同?难道六月不属于四时吗?它的不同又不同在哪里?

(1)梳理传统文化里的“五”,了解古时“五季”之说,知道“长夏”为夏季的最后一个月,即农历六月。解惑诗人为何说风光不与“四时”同。

(2)链接自然科学知识,了解“六月花神”之说,知道西湖六月风光与四时不同之处在于其旺盛的生命力。

荷花为喜热植物,每年阴历六月是花开最旺盛的时期,叶最盛、花最艳,所以古时候江南地区把阴历六月二十六日定为荷花的生日,故而,荷花又有“六月花神”的雅号。

【设计意图:诵读是引导学生进入诗境的最佳方式。在平长仄短的诵读中,想象莲叶、荷花的形态从“扁平的颜色艳丽”上升为“立体的艳丽程度至极”再上升为“鲜活的生命力”,实现了低阶思维到高阶思维的递进。同时,用绘画的形式把隐性的想象思维可视化为具体画作,既遵从了低段学生具象思维为主的心理特征,也深化了学生对诗文描绘的画面的感悟;接着通过链接传统文化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为“不与四时同”这一说法因古今文化差异而产生的认知冲突解惑,点明了“不同”的内容既包含明艳色彩,也包含旺盛的生命力。】

板块三:品读体悟,感叹情谊之真

(一)合作探究:思辨古诗主题

1.质疑启思:这首诗题目点明了送别林子方,可诗文却描绘西湖六月景,杨万里到底是要写送别呢,还是要赞美风光?

2.自主判断诗歌主题,作出选择后分“送别组”和“写景组”展开合作探究。

3.交流思辨:

(1)预设认同主题为“送别”的理由:

①诗题中直接点明“送林子方”。

②联结诗句“桃花潭水深千尺”,推测“无穷碧”与“深千尺”一样,均比喻两人情谊深厚。

③联系生活体验,理解诗人全诗写景的主要目的是为冲淡离愁别绪。

(2)预设认同主题为“写景”的理由:

①第二句诗明确指出“风光”二字,表明重在写景。

②诗中有具体描绘的景物:莲叶、荷花,以及景物特点:无穷碧、别样红。

③诗中明显有赞美景物之言: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3)预设思辨结果:

“送别组”找不到具体的送别行为,“写景组”对诗题中的“送”作不出合理解释,认知冲突依然存在。

(二)链接“组诗”:明晰送别主题

1.出示《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其一):

出得西湖月尚残,荷花荡里柳行间。

红香世界清凉国,行了南山却北山。

(1)找出诗中表示时间的词(月尚残),联系“映日”感受送别时间之久,从送行时间推移体会诗人依依不舍情。

(2)找出诗中表示地点的词(荷花荡、柳行间、南山、北山),从送行地点变化体会诗人依依不舍情。

2.简介“组诗”:为全面、透彻反映事物、表达情感,诗人用同一诗题写若干首主题或内容相关联的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是组诗,共两首。今天所学的是组诗的第二首,两首诗一起读,就能判断它的主题为“送别”而不是“写景”。

【设计意图:以“题”“文”矛盾设计核心问题,驱动探究欲望。在开放的探究思辨过程中,学生从抓关键词、调动古诗积累、联结生活经验等多维度进行“头脑风暴”,产生思维碰撞,诗境、思境两境相通,学习走向了深度。最后以组诗破解学生对这首诗主题上的认知冲突,拓宽学生对古诗表现形式上的认知,渗透联系组诗读诗的方法。】

(三)知人论世:体会无穷情谊

1.质疑:既然是送别诗,诗人应该描述送别的相关场景,为何却只写西湖风光?

2.链接写作背景,了解送别原因,体会杨万里对友人的不舍,对分离的无奈。

宋孝宗淳熙年间,林子方担任直阁秘书,杨万里为秘书少监、太子侍读,是林子方的上级,他们志同道合,互视对方为知己。

淳熙十四年,林子方被调离皇帝身边,到福州任职。在林子方赴福州任职前,杨万里从净慈寺出发送别林子方,在西湖边写下此诗含蓄劝留。

3.链接语义发展资料,了解古人语言表达艺术,明了诗中劝留之意:

(1)出示“资料袋”,了解“天”“莲”的寓意。

(2)结合资料品析“接天”“映日”的含义。(靠近天子、受皇恩照拂)

(3)结合资料推测莲叶、荷花在诗中喻指谁?(林子方、杨万里)

4.完整品读“接天莲叶无穷碧,映入荷花别样红”。体会杨万里表面赞美六月荷花生命旺盛,实则告知林子方要留在帝王身边,接近天子,受皇上照拂,仕途才会更加红火。

5.再读古诗,体味诗人含蓄劝留意、依依不舍情。

6.背诵古诗。

【设计意图:诗歌是语言的艺术,是传统文化的精髓,是落实审美体验、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通过链接写作背景与语义发展等资料,可以拉近学生与中华传统文化及古诗的时空距离,有助于学生读透诗歌,体会诗人借“六月景”传“劝留意”的表达艺术。】

猜你喜欢

诗题杨万里莲叶
复古与叙记:论韩愈诗歌的制题
世界上最大的莲叶
接天莲叶无穷碧
诗题漫议
杨万里诗一首
明诗制题之叙事*
江南
植物占领世界?
诗题辨字
小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