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青年教师分类发展现状研究
——基于东部某省8校35位中职教师的质性分析
2022-05-28冯林林赵丽萍许亚薷
○冯林林 赵丽萍 许亚薷
一、问题提出
基于职教类型教育的特点与规律,党和政府要求中职学校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即教师要在自己所在专业领域与教育教学两方面都达到较高的专业水平。为达成这一目标,近几年,有关文件多次强调职教教师的分类分层培养培训。2019年,教育部等4部门出台《深化新时代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其中第1条就明确提出“建设分层分类的教师专业标准体系”;2021年8月,教育部、财政部又在教师函〔2021〕6号文中强调,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2021—2025年)的原则之一便是“分层分类,精准施策”,即“根据职业院校教师专业发展不同阶段需求,教师、管理者和培训者不同群体需要,精准分析培训需求,科学制订培训方案,加强过程管理与诊断改进”。那么,如何在中职培育更多“双师型”教师?如何帮助青年教师尽快成长为“双师型”教师?如何落实分类分层培养要求、提高职教教师培养培训效果?我们认为,科学的分类分层是关键。
从工作内容角度看,中职教师的任务大致有以下类别:育人、教学、学科专业发展、学生或学校管理及其他工作。从教师个体角度看,有的教师素质修养高,可“身正为范”;有的教师属于研究型人格,喜欢智力的、抽象的、分析的、独立的定向任务,而不善于与人打交道;还有的教师善于社交、善于言谈、洞察力强而长于管理,是社会型人格;也有的教师想象力丰富、有创意、不重实际,人格特性偏于艺术型……教师个体与职业岗位结合,就形成异彩纷呈的匹配组合,大致上可以分育人型、教学型、学科专业型、管理型和其他型等类别。反过来,这些类别就是基于教师职业岗位任务的教师发展的不同方向,因而逻辑上也就是基于职业形态的教师发展的类别。这是符合多元智能理论、人—职匹配理论和教师专业发展理论的。为此,我们提出基于教师职业形态的教师分类发展观点,并从这一视角入手尝试研究中职青年教师分类发展的现状。
二、研究设计
为深入了解中职学校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概述其普遍存在的问题,寻找内部深层原因,我们选择了质性研究法。
基于分类发展视角,我们认为职业岗位本身为中职教师提供了品德修为、学科专业、教育教学、管理治理和其他多种发展空间,以此为理论假设,我们用半结构性访谈法来搜集相关资料,访谈提纲分个人基本情况、专业发展现状、分类专业发展策略三个维度,共列12个问题。
访谈共选择东部某省4个设区市8所中职学校的35名教师进行采访,样本选择兼顾学校所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同时偏重省级优秀学校。8所学校中,省级名校5所,受访教师29人;一般学校3所,受访教师6人。
图1 访谈对象地区分布图
我们首先根据访谈问题整理了35篇4万余字访谈记录,在此基础上,借鉴扎根理论的基本方法,采用三级编码的步骤对访谈文本进行资料分析,具体分析方式有两种。第一至第六、第十二个问题选择原始编码方式;第七至第十一个问题借助NVivo11软件进行自下而上的编码分析,过程分为开放式编码、轴心式编码和选择式编码,不同级的编码概括提炼出不同数量的节点;第十二个问题还利用了NVivo11软件的词频分析功能,分析中职青年教师的个人兴趣特长及其发展。
三、发现与结论
(一)教师个人基本情况
访谈对象选择和问题设计时考虑了年龄、工作经历和现任岗位情况。
如图2所示,本研究访谈对象共35人,40岁以下的教师共27人,约占总人数的77.14%,其中36—40岁年龄段的人数最多,访谈对象年龄绝大多数符合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的青年标准。
图2 访谈对象年龄分布图
如图3所示,51%的教师没有工作经历,毕业后直接进入职校工作;20%的教师曾在企事业单位工作,其中最长工作时间6年,最短5个月,均有一定的实践经验;20%的教师曾在普通中学工作,其中任教最长的15年,最短的5年,均具有较扎实的教育教学经验;3%的教师曾在职业院校工作,了解职业院校基本情况。
图3 访谈对象工作经历情况图
表1显示了访谈对象现任岗位情况。60%的教师为专业课教师,有过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仅占专业课教师的1/3,大多数专业课教师没有企业工作经历;29%的教师为文化基础课教师,其中在普通中学任教过的占60%,具有相关教育教学经验,但对于职业院校学生知之较少,均反映教学适应期落差较大;11%的教师处于行政管理岗位,其中1名教师为教研室教研员,曾在当地教育局教研室担任教研员16年。
表1 访谈对象现任岗位情况表
(二)受访教师专业发展现状
本部分设计6个问题,包括“刚进职校时所遇到的困难、问题以及逐步克服和解决情况”“擅长的工作领域以及在工作中提升工作能力的途径”“工作中出现的职业倦怠状况及其自我调节”“短期及终生的职业目标”“实现目标的个人策略及对学校和社会的期待”“新入职需加强的培养和指导”,既有心理感受,也有理性思考,同时兼顾正面的目标、期待、策略和负面的困难、倦怠,试图多层面了解教师专业发展状况。
1.教师新入职遇到的困难与问题主要来自学生。表2显示,访谈中学生问题出现频次较多,其中最大的是学生纪律约束性差、难管理,其次为学生基础薄弱、毫无上进心;教师方面“毫无成就感”出现频次最高,这与学生难管理以及学生基础薄弱正相呼应,是影响新进教师专业适应的最主要因素。
表2 “新入职遇到的困难及问题”文本编码示例表
教师解决新入职问题的方法一般是自我调节,其中出现频次最多的是“多与学生沟通交流”,这是青年教师一种积极解决问题的态度。此外,“自我学习”“降低期望值”“积累教学管理经验”“向老教师学习请教”也是他们常采用的办法。详见如表3。
表3 “新入职教师问题解决方法”文本编码示例表
2.青年教师最擅长的领域首选自己的学科专业,其次是教育教学与学生管理,参训与指导学生是其成长的重要路径。图4显示,53%的教师在自身学科专业方面比较擅长,无论是专业课教师还是基础课教师都如此;21%的教师在教育教学方面比较擅长,此类教师大多为基础课教师,并且有过任教经历;21%的教师比较擅长学生管理,大多兼任过班主任,管理学生相对经验丰富;5%的教师强调个人兴趣和专长。
图4 访谈对象所擅长的工作领域情况图
如表4所示,“参加相关培训”“参加或指导技能大赛”在“提升工作能力途径”问题中出现频次最多,可见,这对中职教师专业发展最有帮助;自学反思、企业实践、积累经验也是中职教师提升工作能力最常用的方法。访谈发现,中职教师专业发展中首先考虑自身学科专业,教育教学方法和效果涉及较少。
表4 “提升工作能力途径”文本编码示例表
3.教师选择求助与倾诉作为工作减压策略。访谈可知,91%的教师在教学工作中曾出现过职业倦怠(详见图5)。中职教师最常见的职业倦怠被描述为“时常感觉厌烦、劳累”“做事缺乏激情”“不求上进”“心态崩溃”“压抑”,上述症状完全符合职业倦怠中的情感衰竭类型——这被称为职业倦怠的核心维度,具有最明显的症状表现。造成职业倦怠的最主要原因有“工作量增大”“遇到工作瓶颈”“学生难管理”“工作单调重复”,详见表5。
图5 访谈对象出现职业倦怠情况比重图
表5 “职业倦怠及原因”文本编码示例表
表6显示,中职教师出现职业倦怠状况时,选择自我调节和求助他人两大策略,后者略胜一筹。“找他人倾诉”“向有经验的老教师请教”是中职教师乐于选择的求助他人方法;“做自己感兴趣的事”“坚持锻炼身体”“调整心态”是其最常采用的自我调节方法。
表6 “职业倦怠调节策略”文本编码示例表
4.青年教师短期目标稍显功利,终生目标学生与自身成长并重。表7显示,中职青年教师短期职业目标明显偏重自身,“职称晋升”“提升自身专业能力”出现频次最多;在学生方面,“指导学生大赛获奖”“辅导学生取得优异成绩”“教学生学会学习”出现频次较高。无论自身还是学生,教师短期目标都显得更重实际实效。
表7 “短期职业目标”文本编码示例表
许多教师将“在专业方面取得更大成绩”“成为专家型教师”作为终生职业目标,“培养学生成才”“对学生产生深远影响”“成为学生信赖的朋友与导师”是教师渴望实现的对学生的影响。这些相对宽泛的终生目标,是教师追求理想化职业境界的反应,是其专业发展中闪闪发光的原动力,值得悉心呵护。详见表8。
表8 “终生职业目标”文本编码示例表
5.青年教师实现职业目标的策略既明确又模糊,他们期待学校和社会提供更多发展机会。表9显示,青年教师“实现目标的个人策略”或者清晰,如“参加培训”“参加各类大赛”“结合实际研究教法学法”等;或者比较空洞,如“不断学习”“努力工作”等。这说明大多数教师对如何实现自身目标思考不多,要么偏实,要么偏虚,没有对目标进行理性分析,也不曾做操作性、可行性推演。
表9 “实现目标的个人策略”文本编码示例表
关于学校及社会提供的支持,仅有16位教师作答,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两类比重相当。教师对学校最多的期望是“提供学习平台和资源”“给予资金支持”,对教育行政部门是“多组织各类培训”“多组织教学比赛项目”“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可见,教师寄望于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发展策略难以超越常规的类型,他们的有效成长依赖管理方式的拓展创新。详见表10。
表10 “希望学校及社会提供的支持”文本编码示例表
6.新入职教师更渴望学科教学和学生管理方面的指导,校本培训的形式受欢迎。表11显示,在专业发展领域中,新入职教师关注较多的是学科教学和学生管理。包括教学方式、学情研究、讲课模式、系统的备课以及教学课件内容的制作、课堂突发状况的处理等。在发展方式上,“学校安排培训”最受教师的认可。有教师提出,“用师傅带徒弟,名师带年轻教师的方式,让新教师多讲课,师傅可以有针对性地直接做出点评,效果最好”;也有教师提出,“最好由学校统一培训一段时间,再接触一线教学工作,锻炼自己的业务能力”。
表11 “新入职须加强培养指导的方面”文本编码示例表
(三)分类视角下受访教师专业发展的实施策略
基于对教师工作领域的划分,我们设计了师德师风建设、做好教育教学工作、在学科专业领域有所成就、管理能力提升、个人兴趣特长发展五个方面访谈教师。
1.师德师风建设。中职青年教师提出的师德师风建设策略分为两个角度:教师教育和环境建设。前者包括加强教师的思想道德教育、培养教师的精神、教师加强师德师风学习等,后者包括落实师德师风的监督和评价、为教师树立榜样、提高教师的地位、开展师德师风建设系列活动等。有教师提出,师德师风建设需要教师“强化学习,提高认识”,“加强职业认同感,强化爱岗敬业精神”;也有受访教师认为,师德师风建设要“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和待遇,加大对师德师风的考核,适当地进行奖励”;还需要“加强培训学习,多开展一些相关主题的竞赛活动”。
2.做好教育教学工作。受访教师从教师自身和学校两个角度讨论这一问题。他们在教师策略中提及较多的是学习教育思想、深入教学研究、提高自身能力这三项措施。他们提出“要深入开展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大讨论,使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改革真正成为我们改革与发展的先导”,“将精力用在教学研究上”,“提高学习能力,进一步增强自身素质”。教师们希望学校进一步加强教师培训、教学管理、考核评价等工作,通过有效的培训提高教师业务能力,通过强化学校的常规管理提高监控、监督的力度,通过考核评价督促教育教学工作高水平运行。详见表12。
表12 “做好教育教学工作的策略”文本编码示例表
3.在学科专业领域有所成就。中职青年教师在学科专业领域有所成就的策略可以分为自身学习和借助外部环境学习两方面。自身学习主要从精进课堂教学和进行专业学习着手:前者包括对教材、教学方法和手段、备课、课堂反思、学生反馈等的不断钻研,他们提出,应“注重备课上课及反思的过程,查漏补缺,提高学生的关注度,使学生所学的知识能更好地掌握”,“研究教材,关注教材与学生的结合点,在教学过程中能发现教学的困惑点”。同时,“需要自身进行不断的钻研,从而在自己的专业领域获得一定的成就”。在借助外部环境学习方面,中职青年教师关注较多的是校企合作和技能比赛,这两者都有助于其自身专业实践能力的提升。有受访教师提出“与行业企业多交流,了解本专业的最新发展动态”,也有教师的感受是“坚持顶岗实践,贴近临床;积极参与教科研活动及各项教学技能比赛”。
4.管理能力建设。访谈中27位教师回答了管理能力问题,他们中有22人担任过班主任,占81.5%的比重。有12位教师评价了自身的管理能力,管理水平高和一般的评价人数相当。认为自身管理水平高的教师,在学校中“多年来班级量比成绩为一等”,“所带领的班级在系部量化中名列前茅,多次荣获市级优秀班集体、县级优秀班集体荣誉称号”;也有教师很自豪地说,“自己完全能胜任班主任的工作”。
受访教师多从管理原则和管理方式两方面总结管理能力。严慈相济、尊重学生、真心和关爱是他们提及较多的三个管理原则。他们常用的两种管理方式是“灵活的管理方法”和“用好班干部”。有教师认为,“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没有万能的教育管理方法,教师要学会因人而异、因事而异”。同时,班干部在班级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有的教师总结道:“我首先是发现具有管理能力的学生,最起码学习能力要好,班风的建立还是要靠班干部来实现,所以班干部要有学习的意识能力。”
5.个人兴趣特长发展。27位教师回答了自身兴趣特长问题,根据内容,我们分为读书学习、音乐艺术、体育运动和娱乐游戏四类。如图6所示,体育运动所占比重最大,为43%;其次是娱乐游戏和读书学习,所占比重分别为22%和21%。可见,中职青年教师的个人兴趣特长较为丰富,多数教师注重运动和健身。
图6 访谈对象个人兴趣特长比重图
将访谈文本导入NVivo11.0内进行词频统计,“发展”“坚持”“继续”“提高”等词语表明了多数中职青年教师注重个人兴趣特长的发展。同积极态度相冲突的是,中职青年教师并没有关于自身兴趣特长发展的明确策略,多数教师仅仅表示通过学习的方式进行,如“只有不断多学习,才能提高,没有什么招数”;“无法做到经常实践,喜欢看烘焙的视频和食谱,目前没有打算提升的想法”,“有机会就学习,目前是网上慕课学习,如果可以进行实践培训就更好了”。部分教师表示个人兴趣特长的发展会考虑时间问题。如图7所示,“时间”一词在访谈文本中出现的频次比较多。有教师说“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会把它发展下去”;也有一些教师会在工作之余挤时间发展自己的个人兴趣特长,如利用“假期”“每天午饭后”甚至“退休后”的时间。
图7 中职青年教师个人兴趣特长发展意愿和策略词频云图
四、分析与建议
(一)高远定标,超越功利羁绊
针对“中职教师短期及终生的职业目标”问题,有15位教师给出终生职业目标是“培养学生成才”“对学生产生深远影响”“成为学生信赖的朋友与导师”等响亮回答,充分展现了中职教师高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与高频次出现在短期目标作答中的“指导学生参加大赛获奖”“教学生学会学习”“辅导学生取得优异成绩”等互为印证,说明大多数教师师德高尚、职业志向高远,占比达42.9%,是中职教师主流。但同时,也有11位教师未答此题,占比31.4%,说明还有相当一部分中职教师自身发展目标不清晰、定位不明确,还未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方向。另外一个值得关注的倾向是,教师的职业目标偏重短期、偏重功利。与11位教师对终生目标不作答相反,受访教师全部回答了短期职业目标,但是选项最多的是“职称晋升”,可见,多数教师对于自己发展目标的思考着眼于当下和自己的切身利益。
上述现象看似矛盾,其实正常。一方面,各级政府包括学校对于中职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高度重视和严格要求是有效的,帮助多数教师确立了高尚的职业目标。当然,这也是我国传统尊师重教文化产生的正面激励。另一方面,几十年改革开放以经济发展为中心的社会大环境也对教师队伍产生了负面影响,教师对职业的认识不可避免沾染了现实功利、注重眼前的色彩。更深层的原因还有,第一,从管理角度看,各级政府和学校关于师德师风建设与教师专业发展结合的工作有待加强,二者分别而治的问题有待突破;第二,从教师自身来看,许多中职教师对自身职业特点及其专业性和独特性的认识站位不高、目光不远,仅仅将其作为谋生的饭碗,未能在三百六十行中对自己的职业进行更准确的定位,也缺乏从终身专业发展角度去思考问题的远见,更惶论持有科学有效的专业发展理念。
目标的导向作用、引领作用是巨大的。中职教师专业发展目标的现状提示我们,要切实推动教师专业发展,使更多教师成为名副其实的“双师型”教师、有特色优长德技双馨的教师,需要首先培育其高尚远大的专业发展目标。政府和学校要做好师德师风建设与教师专业发展紧密结合文章,帮助教师进行精准高远的目标设定就是很好的抓手,师德师风与教师专业发展不是“两张皮”,最终都要落到具体的活生生的教师个体身上。当教师把促进学生和社会的进步当成自己的专业发展目标,当教师乐于在学生成长和产业、企业发展中收获职业成就感,其品德作风自会熠熠生辉。对教师来说,优良的师德师风虽是社会对教师职业的外在要求,同时也是这一职业存在的社会价值的根本体现。专业发展若能着眼于教师职业岗位的这种“利他”的社会属性,将为学生、为社会、为国家、为民族、为未来等作为职业的中心目标,自会开阔心胸、打开眼界、逼退职业倦怠,从重复、繁重的劳动中寻到幸福与诗意。在这种境界和追求之下,“职称晋升”等现实功利的短期目标当然也会水到渠成。
(二)拓展视野,多路径求发展
从上文所述中职教师岗位任务的领域和访谈结果看,中职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偏向教育教学和管理,德育、学科(专业)、个人兴趣特长的发展等常常被忽略。比如,有教师认为,“不同类型新入职教师需要在教学、学生管理、讲课模式等方面加强培养指导,方能够尽快适应工作需要并形成自己的风格”。他们表示,“研究教法学法,教好学生,做好教学研究;练好技能,积极参加技能大赛,训练学生。目前,学校基本能够提供这样的条件”。这一结果与学校重视教育教学和学生管理有很大关系。教育教学和学生管理是中职学校的常规工作,也是学校主业,投入较多的精力来加强教师在教育教学和学生管理方面的培训,形成了当前中职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偏向教育教学型和管理型这一特点。
依据林崇德先生关于教师知识结构四分法衡量,中职青年教师原备知识中最强的是学科专业知识(本体性知识),其次是基础文化知识、教育教学知识(条件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不管是学科专业实践还是教育教学实践)。政府、学校、教师三方都重视补充其教育教学知识、发展其能力无可厚非,也有很强的现实需要,但是从教师长远发展和学生的角度看,教师本体性知识的不断补充更新、所在学科专业实践技能的迅速而持续地提升也是必不可少的。“本体性知识”是教师从教的知识能力之“本”,本固方能长生。知识都会老化,且老化速度越来越快,教师更新本体知识方能跟上时代发展和学科专业进步,这是理由之一;其二,教师职业决定了教授的学生知识层次低于自身,长期在低层次知识中反复而不注意跟进学科前沿,自己的知识层次也会拉低,这或许还是许多教师职业倦怠的潜在原因之一;其三,对于中职教师来说,提倡成为“双师型”教师,其内涵也是既指向教育教学又指向学科专业,两者同等重要,同样需要提升,这是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的题中应有之义。
此外,一向被忽视的教师兴趣特长发展也应引起足够重视,原因有多种。一是教师的兴趣特长往往是其本体知识、条件知识的拓展或延长,如语文教师的文学创作、计算机教师的程序编写等,这样的特长发展,本身就是专业发展;二是兴趣是最好的教师,爱好或擅长的事项,往往与天赋暗合,教师通常愿意持久去做、克服困难去做、千方百计去做,久久为功,反容易有成就;三是兴趣特长容易激发教师积极心理,可以转移其他事项带来的情绪、心理伤害,调整教师身心状态,保证其正常工作生活。所以,凡是无害的兴趣特长,都应该鼓励教师保持;有益的爱好,更应该为其创造条件,助力其有所成就。
教师认为“在学科专业领域有所成就的策略”主要从精进课堂教学和自身进行专业学习着手。精进课堂教学体现在对教材、教学方法和手段、备课、课堂反思、学生反馈等方面下功夫进行钻研。教师对于学科专业领域能力提升的理解是从教育教学能力的角度切入的,说明当前教师对于自身学科专业领域能力提升的目标、内容都不明确。教师提出要想在学科专业领域有所成就,需要自身进行专业学习,这没有问题,但仅仅停留在认识上,并未提出有效策略。与致力于自身学习相比,教师不太重视借助外部环境进行学科专业学习。在访谈内容中,提及到校企合作、技能大赛和教师培训的教师仍占少数。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因素除教师个人因素外,还包括社会因素、家庭因素和组织因素。学科专业发展不能仅仅依靠教师自身,外部力量的支持和外界环境的建设也不容忽视。
中职青年教师关于个人兴趣特长的提升意愿很强,但没有明确策略,这说明中职青年教师并未意识到个人兴趣特长可纳入到自身的发展中。当前存在一些阻碍中职青年教师个人兴趣特长提升的因素。首先,缺乏实践途径。有教师这样说,“有机会就学习,目前是网上慕课学习,如果可以进行实践培训就更好了”。是的,与系统学习和培训相比,网络学习存在着信息传递的局限性,且对学习者个人的学习自觉性和学习能力有较高要求。虽然提供了便利,但教师仍期望进行个人兴趣特长的实践培训。其次,缺乏时间。教师们表示,“爱好很多,目前都不擅长。绝大多数时间都用在专业知识的学习上”。当前,中职学校将教师专业发展局限于教育教学实践的层面,忽视教师情感发展、兴趣特长发展、团队意识培养等。受其影响,教师也将自身发展重心放在教育教学和学生管理上,投入大量时间,个人兴趣特长发展只能搁置。
(三)注重管理力,解决职初难题
如上所论,大多数中职教师初入职校时最大的困难与问题是职校学生生源质量较差、管理难度高,这甚至还成为导致教师职业倦怠的重要原因之一。
中职学校的学生主要是成绩上不了高中的初中毕业生,学业基础差是客观现实,也是普遍现象。学业基础差不仅仅表现在知识掌握得不好,还会连带产生不会学习、不爱学习乃至厌恶学习、讨厌学校生活等问题。同时,因为年龄在十五岁左右,正处于青春期,学生心智并未成熟,往往有很强的叛逆心理,加之许多学生家庭存在这样那样的困难或问题,致使有的学生在情感、心理乃至行为方面也出现偏差,个别的还会做出出格的事情。相比于普通高中学生,中职学生在学习态度与方法、言谈举止和习惯方面存在较大的差距。中职教师新入职时自身经验不足、能力不强,对学生的了解还不是很全面,对中职学生抱有较高的期待,故在具体的教学管理实践中产生较大的心理落差,给教育教学工作带来成了很大的压力。此外,中职教师的学生观也会影响和制约教师的教育观及其实践。
青年教师入职初期遇到的学生管理困难需要教师自身通过主动学习、加强沟通交流去克服,更需要外力帮助解决。现在,针对新入职教师的培训普遍受到学校和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重视,教师青蓝帮扶也是有效的传统经验,但是培训、帮扶的内容和形式设计还有待优化,针对性也有待加强。对新入职教师而言,教学基本规范的训练固然重要,但是学生管理是实施教育教学的前提,也是教师刚入职时的能力短板,理应在入职初期加以强化。比如,开展有关学生观、中职生心理学、班级管理、社团活动、家校协同、校园应急事件处置等的专题培训;安排新入职教师从实习班主任、助理班主任干起,给予教师一个由学生管理配角到主角的转换期等等,都是好的做法。有的地方和学校将教师入职第一年全年的时间都作为实习期,不安排其承担具体工作任务,着重培育其教育教学和管理能力,看似“浪费”,实则是为教师行稳致远积蓄更大的力量,利于教师可持续的专业发展,也是值得借鉴的做法。
(四)科学发展,化解职业倦怠
通过访谈发现,中职教师普遍有不同程度的职业倦怠感。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首先,中职教师工作压力大、重复性强。访谈中超过三分之一的教师将职业倦怠归因为“工作量增大”,是八个选项中被选最多的。以我们调研的省份为例,中职生师比虽然不高,但是区域之间并不平衡,仍有部分地区生师比不达标,教师数量不足必然导致在职在岗教师任务超重,此其一。其二,教师既要完成学历教育教学任务,还要参与社会培训工作,加之近几年职业教育改革力度加大,推进发展的项目最终都要落实到教师的工作中,而且往往越是年轻教师承担的工作任务越重,所以青年教师超课时、超负荷工作的现象较为常见。另一方面,同一类型同一学段的教育教学工作存在很强的重复性,以教学为例,中职教师执教一门学科、一个专业往往要持续多年甚至终生,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基本要在同一个层次循环往复,长此以往,必然产生心理厌倦,影响职业心态。
其次,国家对中职教师的要求高于普通高中教师。目前,“双师型”教师正在从国家要求变成引领中职教师专业发展的目标方向和现实动作,而要达成这一点,需要教师在多条路径上奔跑——学科专业和教育教学两条路径是基本,学科专业中又涉及理论和实操两个方向,教育教学中也要边实践边研究,既让学生出成绩也要自己出成果。反观教师既有的知识技能储备,其学科专业的理论知识最为厚实,但是实践技能普遍欠缺;相反,因大多数教师为非师范专业出身,其教育教学的认知多为经验积累式,理论积淀等同于无。所以,从既有基础看,教师有两项知识技能是较为薄弱的,这种情况下的多头发展,必然给教师带来更多压力与焦虑,导致职业倦怠。访谈中,许多教师将“遇到工作瓶颈”作为倦怠产生的第二原因,盖缘于此。
再次,教育对象的特殊性。中职教师面对的学生大多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或者是其自身存在学习障碍、心理障碍、不良学习或生活习惯、知识基础薄弱等,或者其家庭出现困难或变故,如单亲家庭、农村留守学生、家庭经济困难等,相对来说,教育难度更大,需要教师付出爱心、耐心、心理援助、精神鼓励等更多。而且中职生大多仍未成年,是非辨别能力较弱,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把自我深深投入其中,长期以往,容易形成心理疲惫、产生倦怠感。
职业倦怠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拦路虎,反过来,专业发展也是教师抗拒战胜职业倦怠的助力器。无论是压力大、重复多还是工作难,人的倦怠都根源于不能胜过,当我们为教师找到胜过压力、重复、困难的方法时,教师的满足感、兴奋感、轻松感就会取代倦怠感。所以,帮助教师战胜职业倦怠的最有效策略仍然是专业发展,发展永远是硬道理。
真正有效的发展策略是适应需求的策略,这样的发展也是最科学的发展。所以,中职教师专业发展要以分析教师需求为基础,而教师的需求表面上看来自教师自身,实际上是职业岗位对教师知识能力的要求与其自身兴趣、天赋和需要的叠加,因而,基于职业形态、岗位工作任务分析教师岗位为其发展提供的“用武之地”和对其发展提出的客观要求,进而以此为基础寻谋发展策略,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逻辑,我们认为,这种策略概而言之就是基于职业形态的分类发展。本次质性研究显示,教师通常接受培训的内容上主要偏重教育教学,管理能力、学科专业知识技能、基于个人兴趣爱好的特长等,是被忽略的,这些短板,应该补齐,具体为谁补什么、什么方式补,有待于进一步更深入的研究。当教师专业发展的视域被打开、发展的方式更适切、发展的内容更丰富,教师的发展成就感、自由度等将会大大提高,职业倦怠也该无形中化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