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实践共同体中的知识共享:历史脉络与驱动力量
2022-05-28李远航
○秦 丹 李远航
一、研究背景
在线实践共同体是共同体理念与在线环境有机融合的产物,它在坚守共同体所倡导的深刻的共同性、具有息息相关的利益关系以及具有实现共同利益的组织和制度等本质属性的同时,又强调应正视现代信息技术对传统实践共同体“共同理解的自然而然性”的强大冲击,强调要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为身处其中的成员跨越时空的交流、协作和分布式认知发展提供更多选择,已经逐渐成为实现分布式认知、构建终身化知识共享的有效平台之一。在线实践共同体通过开展特定形式的知识活动构建虚拟世界中特殊的社会关系,组建形式各样的社会组织,并在其中构建包含知识生产、知识存储、知识流动、知识转化、知识共享与利用的新实践范式。知识共享常被看作反映某个在线实践共同体中社会组织活力的重要指标之一,知识共享的数量与质量、知识共享互动的频率和深入程度等,成为在线实践共同体能否保证知识持续更新以吸引更多人员参与的发展动力和基础。为了更好地了解在线实践共同体中知识共享研究的历史脉络和驱动力量,本研究利用系统文献综述的方法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和系统性分析,力求对在线实践共同体知识共享相关研究的历史脉络、驱动力量以及新时期的新议题进行系统阐释。
二、研究方法与研究过程
(一)研究方法
系统文献综述法(Systematic Literature Review,SLR)是一种识别、评估和解释所有与特定研究问题或领域相关研究的一种手段[1],它通过从一系列不同研究中收集经验,回答特定的研究问题[2]。其特点和优势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该方法以制定综述协议为起点,明确规定研究问题和综述过程中使用的具体方法,以此有效降低文献综述过程中由于研究者主观偏见造成的误差,以增强文献分析的合理性和可靠性。第二,该方法强调采用明确的搜索策略识别相关文献,并制定明确的纳入和排除标准,从而采用不带偏见的形式分析被选文献的贡献。最后,该方法强调须有明确的信息提取方案与评估标准,从而明确从每篇文献中获取信息的范围并理性评估文献的质量与水平。系统文献综述具有的这些优势利于形成相对可靠的研究结果,并依此构建系统综述结论的理论基础。
(二)研究过程
在完成“在线实践共同体中的知识共享”系统文献综述过程中,本研究参考Creswell提出的五步系统文献综述操作指南[3],并结合实际研究需要依据如图1所示的基本具体操作完成研究。
图1 研究中采用系统文献综述的基本操作流程示意图
1.确定核心研究问题。本研究以在线实践共同体中的知识共享为研究主题,核心研究问题包括三个方面:第一,以时间为轴线梳理在线实践共同体中知识共享研究的基本发展脉络;第二,探索在线实践共同体中知识共享活动发生的主要实践背景以及主要研究主题;第三,探索在线实践共同体中知识共享的核心驱动力。
2.文献检索与筛选。本研究通过三条途径完成所需的中英文文献的检索。由于在已有研究中并未严格区分在线实践共同体和虚拟社区、在线社区的边界,因此为了保证研究样本的全面性,特将“虚拟社区”“在线社区”同时纳入检索范围。其一,利用中国知网中的中文社会科学期刊引文索引数据库(CSSCI)完成中文文献的检索。以“知识共享”与“在线实践共同体”“在线社区”“虚拟社区”分别组合,完成针对文献篇名的检索,共获得89篇相关文献,排除12篇综述性文章后保留79篇文献进入第二轮文献筛选。其二,利用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完成外文文献的检索。以“knowledge sharing”与“online community of practice”“virtual community of practice”“online community”以及“virtual community”分别组合为关键词完成针对篇名的检索,共获得65篇文献。其三,通过Goolge Scholar对相关综述性文献中的参考引文进行检索,共获得30文献。通过以上三个环节,本研究初步获取样本文献146篇(如图2所示)。
图2 研究文献检索的具体操作流程示意图
3.样本文献遴选。本研究依据以下五条标准对获取的样本文献进行筛选:第一,研究主题需与综述关注的研究问题相关联,以此保证研究结论的有效性;第二,保留能够获得全文的样本文献,以保证后期研究的顺利展开;第三,发表时间介于2000—2019年之间,为了解该领域研究的历史脉络提供时间跨度上的支撑;第四,需采用英文或中文完成写作,以保证研究过程中样本的可读性和可利用性;第五,剔除重复文献。
4.文献质量评估。在本研究中,遵循以下四条标准对筛选后的样本文献进行质量评估。
标准1:文章的研究背景是否清晰、明确;
标准2:文章中对研究方法的描述是否充分;
标准3:文章中是否对研究数据收集的方法与过程进行了清晰描述;
标准4:文章中是否对数据分析的方法与过程进行了清晰描述。
依据此标准,现有样本文献中有129文献属于高质量文献,17篇文献属于中等质量文献,均可被用于后期分析。
5.文献数据提取与合成。为了确保能够准确记录样本文献信息,本研究在参考前人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并考虑自身研究的实际需求,设计包含了论文标题、出版年份、研究背景、研究方法、理论基础以及研究主题等维度的分析框架。具体内容及内涵如表1所示。
表1 文献数据提取元素及内涵一览表
三、系统文献综述结论
通过对所获取的样本文献的标题、摘要及全文进行系统梳理可以看到,关于在线实践共同体中知识共享的研究多集中于前因及影响因素分析、共享行为理论建模以及共享绩效评估等方面。本研究将在线实践共同体中知识共享相关研究的整体框架总结如图3所示,并以此为基础对该领域相关研究现状进行梳理与阐述。
图3 在线实践共同体中知识共享相关研究的整体框架示意图
(一)在线实践共同体中的知识共享:历史脉络
文献在时间上的分布从某种程度上可以反映该领域研究成果的整体水平和发展速度[4]。通过对所获取的样本文献进行基于时间轴线的梳理可以看到,2003年至今,国内外关于在线实践共同体中的知识共享研究一直呈现上升趋势,具体情况如图4所示。这一发展历程与文献计量学奠基人普莱斯提出科技文献增长四阶段理论中的描述基本吻合[5],具体表现为:2003—2006 年为起步期,该阶段的研究文献数量较少(共7篇,占比5%);2007—2009年为平缓增长期,文献数量呈现出缓慢增长的发展趋势(共19篇,占比13%);2010—2015年为高速增长期,文献数量呈现出迅速上升态势,并于2012—2013年达到顶峰(共78篇,占比53%);2015至今,文献数量较前一阶段出现缓慢下滑的发展趋势(共42篇,占比29%)。
图4 该领域相关研究的年代分布情况示意图
同时,结合样本文献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可以看到,在研究的起步阶段,学者们多采用定性的研究方法,定量研究相对较少;但是2009年之后,定量研究的数量呈现反超趋势,成为最主要的研究方法(如图5所示),并逐渐形成了该研究领域“确定研究问题—选择理论基础—建立理论模型—实证检验模型”的主流研究范式。
图5 该领域所采用的研究方法的基本情况
在起步和平缓增长期(2003—2009年),学者们的关注点多集中于虚拟环境中的知识共享的过程与技术支持、驱动作用以及阻碍因素等方面。例如:在过程与技术支持方面,Lin等人以扎根理论为指导对面向教师的在线社区进行了研究,以探索来自不同组织的成员之间知识共享与创造过程[6];孔德超认为虚拟社区是网民交流信息和获取知识的重要手段,并提出知识仓库、即时通讯以及聊天室等都是支持在线环境中知识共享的有效工具[7]。在驱动作用和阻碍因素方面,Hew和Hara通过对27个样本的访谈以及大约400条信息的内容分析发现,支持在线实践共同体中知识共享的因素包括成员的自我选择类型、提升专业水平的愿望、互惠性、非竞争性环境以及主持人的作用;而阻碍在线实践共同体中知识共享的因素则包括缺少新的知识注入、对主题不熟悉、缺乏时间以及技术障碍[8]。
2009年之后,关于在线实践共同体中的知识共享研究多集中于知识共享治理方面,表现为学者们倾向于选择某个特定理论作为研究视角,建立研究假设与理论模型,并在模型验证的基础上完成实践共同体中知识共享的影响因素、实践路径以及相关优化策略等的深入探索。例如,学者们以社会资本理论为基础完成对在线环境中的知识共享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以社会交换理论、社会认知理论以及技术接受模型为理论基础完成在线环境中知识共享的相关研究。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在线环境中知识共享研究开始逐渐形成了以社会学、心理学以及技术学为核心的主流研究视角。同时,在这一时间周期内,所采用的研究方法也越发多元化。除去频率最高的问卷调查法之外,还有学者通过计算机模拟仿真[9][10]、数学建模[11][12]以及社会网络分析法[13][14]等完成在线环境中知识共享的相关研究。
样本文献的研究背景主要集中于商业与消费、教育与学习、知识与技术以及医疗四个领域。来自商业与消费领域的研究共35项(占比25%),强调在线环境有助于知识共享、提炼和创新,有助于帮助寻找关于客户和供应商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的信息,了解客户需求并由此开发新的产品与服务[15][16]。来自教育与学术领域的研究共27项(占比18%),强调为成员提供跨时空的网络环境,成员之间可以利用在线论坛、电子邮件、BBS、博客以及维基等社会化媒体,针对主题进行提问、回答和讨论,并以此形成具有共同文化心理的生态化社会关系共同体[17]。来自知识与技术领域的研究共22项(占比15%),多以国内外著名知识社区(例如维基百科、百度百科)或技术社区(例如台湾知名IT虚拟社区BlueShop等)为研究对象,探讨发生于其中的知识共享活动的规律和特点。在线医疗领域中的知识共享有7篇相关研究,认为在线环境提供了一个在线分享知识与信息的平台,既可以借助平台与广大患者进行交流和提供咨询等服务,又可以借助平台与同行进行交流,完成彼此之间的知识交流与共享。
(二)在线实践共同体中的知识共享:驱动力量
在对所获取的样本文献进行全文研读及整理可以发现,在线环境中的知识共享理论基础多集中于社会认知理论、社会资本理论、社会交换理论、计划行为理论、动机理论、技术接受模型等,由此形成了基于技术学、社会学与心理学的三大研究视角下的在线实践共同体中教师知识共享的驱动力量。
1.社会学视角下在线实践共同体中知识共享的驱动力量。在社会学的研究视角中,在线环境中的知识共享活动开始突破技术视角下单纯以个体为核心的研究边界,被视为是一个社会化和基于情境的过程[18],通过个体参与激发参与其中的个体间合作价值,强调社会资源和社会环境对知识共享的影响作用。
(1)以社会资本理论为支撑的研究。社会资本理论来自经济学领域,并由法国社会学家布尔迪厄(P.Bourdieu)引入社会学的研究领域[19]。Nahapiet等人将社会资本定义为组织通过拥有一个持久的社会行动关系网络来获取社会结构中的资源[20],具体由结构维度、关系维度和认知维度三个部分组成。其中,结构维度用于描述在线环境中成员之间的相互联系,常通过联系强度及网络连接存在性等方面对知识共享产生作用[21][22];关系维度指个体通过其所维持的关系而形成的信念和观点,是共享情境的必要条件,通过共享语言、信任、认同以及互惠等方面活动的产生;认知维度被认为是在网络中形成共同意义和解释的基本要素。Sheng等人以社会资本理论为基础,发现社会资本理论的三个维度具有知识创造和共享所必需的高度潜力[23]。吴翠花、刘凤英等人构建了虚拟社区社会资本三个维度与知识共享程度及其效果之间的关系模型,并通过实验研究发现理论所含三个维度与知识共享效果、共享沟通、共享交换以及共享转换均存在显著正相关[24]。
(2)以社会交换理论为支撑的研究。社会学家彼得·布劳在《社会生活中的交换与权力》(Exchange and Power in Social)一书中将社会交换描述为人们期望从别人那里得到回报所产生的自愿行为。将社会交换理论用于分析在线实践共同体中的知识共享,即强调知识共享过程中的非物质性交换,人们通过权衡社会关系的潜在利益和风险来判断是否共享他们的知识。组织信任、结果预期与相互依赖等是社会交换理论视角下在线环境中知识共享最主要的驱动力量[25][26]。Tsai等人以 251 名技术人员为研究样本,发现信任、自我效能和对互惠关系预期,均与知识管理系统中的知识共享具有显著的相关关系;其中组织信任和互惠关系预期是知识共享态度的前提,知识共享态度又会反作用于知识共享意愿[27]。Park等人发现交换特性对于建立和维持团队中的依赖起到重要作用,并通过依赖间接影响知识共享过程中的信任;依赖在社会交流和团队成员建立信任的过程中起着中介作用[28]。
(3)以社会影响理论为支撑的研究。社会影响理论常被用于解释在他人或群体影响下,个体思想、情感和行为的产生与变化[29],其基本框架解释了意见形成和改变的前因变量[30]。社会影响理论的提出者Kelman认为群体规范、主观规范、社区认同、社区归属感等因素会对在线环境中的知识共享行为产生影响。以社会影响理论为基础进行虚拟环境中知识共享的研究,突破了从单一个体角度分析虚拟社区用户行为的局限性[31][32],开始关注其他成员和虚拟环境对个体行为的影响。Liao等人基于社会影响理论构建出虚拟社区知识共享意愿的前因模型,研究发现:个体对虚拟社区中知识共享的期望收益正向影响社会影响因素,并进而影响其知识共享意愿[33]。
(4)以博弈论为支撑的研究。在博弈论的研究视野中,虚拟社区中的知识共享过程就是社区成员相互博弈的过程。知识的稀缺性使得个体在虚拟社区中的知识共享活动中既有可能处于优势地位,也有可能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个体所处的不同地位将影响个体知识共享意愿[34];个体更愿意获取知识,而非提供自己的知识,存在囚徒困境的博弈问题[35]。例如,郝琳娜等人基于博弈论方法设计了解答者知识共享的激励机制并建立了解答者之间纳什博弈模型和主从博弈模型,提出通过奖励徽章、信誉奖励以及积分奖励等奖励机制促发解答者的知识共享行为[36]。
2.社会学视角下在线实践共同体中知识共享的驱动力量。站在心理学的研究视角,学者们倾向于采用理性行为理论、社会认知理论以及动机理论等经典心理学理论分析在线实践共同体中知识共享的驱动力量。
(1)以社会认知理论为支撑的研究。社会认知理论强调外在环境和内在个人信念都会对个体的实际行为产生影响,在社会认知理论的研究视角中,知识共享自我效能和预期等是影响在线环境中个体知识共享行为的主要因素。例如,Lin等假设由互惠和信任规范形成的背景因素会对个人感知以及行为产生影响,并通过实证研究揭示专业虚拟环境中的知识共享行为[37];Tseng和Kuo以如何促进有效的在线专业发展实践共同体为研究目标,对来自台湾的321名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发现他们在虚拟环境中的工作绩效期望和知识共享自我效能,与其知识提供和接受行为之间均存在直接、积极的关系[38]。
(2)以计划行为理论为支撑的研究。计划行为理论以期望价值理论为出发点解释个体行为一般决策过程[39]。在计划行为理论的研究框架中,个体的行为意愿不仅受态度和感知行为控制的影响,而且会受到反应外部社会影响的主观规范的影响。将计划行为理论引入在线环境中的知识共享研究,学者们多从知识共享意愿[40][41]、知识共享态度、主观规范以及知觉行为控制四个方面探讨个体知识共享行为的影响因素。Hung等人将计划行为理论中的3个核心结构分解为10个潜在影响因子,并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它们在虚拟环境中对发布者和潜水者的知识共享意愿具有影响作用[42]。李志宏、李敏霞等以计划行为理论为基础,将知识共享的主观规范、对知识共享的态度以及知识共享的控制认知三个因素,纳入虚拟社区成员知识共享意愿影响因素的研究模型[43]。
3.技术学视角下在线实践共同体中知识共享的驱动力量。在技术学的研究视角中,作为一种新型信息系统,以网络技术为基础的各类虚拟社区、在线学习社区以及在线专业发展社区,其自身具有有用性、易用性等技术指标,这些指标是其能否完成知识共享活动的潜在影响因素。由此,学者们开始以技术接受模型、技术采纳与整合理论模型作为理论基础,探讨在线环境中的知识共享问题。
1989年,Davis在技术接受模型中将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作为个体是否使用技术的预测性因子加以描述[44],以该理论作为在线环境中的知识共享研究的理论基础,其核心在于个体对在线环境及其所提供的技术的态度是否会影响他们在新环境中的知识共享意愿和行为。以技术接受模型为理论基础的典型性研究包括:Hung等人认为在线环境中的知识共享是一个受到多种因素影响的复杂过程,并提出可以通过提升个体对技术的适应性以增加虚拟社区中的知识共享意愿[45];李爱国等人整合精细加工模型和技术接受模型构建出虚拟社区消费者的品牌态度概念模型,并通过实证检验发现,知识共享主体特征和客体属性通过影响消费者的信任感和感知有用性两个中介变量,对其品牌态度发生劝导作用[46];吴士健等利用UTAUT模型,从社区用户主观感知视角构建了综合效应模型,并通过实证检验发现绩效期望、努力期望、社会影响正向影响知识共享意愿和知识共享行为[47]。
在技术学的研究视角中在线环境作为知识共享的支撑平台,其作为信息系统的本质属性并未发生变化,因此个体对这种新环境和所采用的知识共享新技术的主观接受或拒绝,成为技术学视角下知识共享的关键影响因素;社会学研究视角下,在线环境中的知识共享活动开始突破技术视角下单纯以个体为核心的研究边界,成为一个社会化和基于情境的过程,认为可以通过个体参与激发合作价值,强调社会资源和社会环境对知识共享的影响作用;心理学视角中的相关研究运用理性行为理论、社会认知理论以及动机理论等经典心理学理论研究在线环境中心理因素对个体知识共享行为的影响。
四、研究结论及启示
本研究以在线实践共同体中的知识共享为研究对象,利用系统文献综述方法,筛选了国内外相关文献共146篇,对发生于在线实践共同体及相关领域中的知识共享研究的历史脉络与主要驱动力量进行了梳理。在线实践共同体是构建于网络平台中的新型社会组织,汇聚了具有不同生活背景的个体,陌生化交往是他们必须适应的常态化交往方式。如何让这些彼此陌生的个体能够积极参与知识活动,形成具有生命力的知识积累模式,是该领域一直以来的关注点。结合系统文献综述,本研究认为可基于动态视角分析在线实践共同体中知识共享的驱动力量。在线实践共同体作为一个开放的网络社区,是一个始终处于动态发展过程中的有机生态系统,对其中知识共享驱动力量的探讨可以从纵横两个角度展开。从纵向看,在线实践共同体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驱动其中个体知识共享行为的力量应有所变化,因此可以将在线实践共同体发展的阶段性作为切入点,探讨不同阶段的驱动力量。从横向看,任何系统的发展都会受到来自内、外两个方面的影响,建立动态化、内外相结合的研究体系将有助于我们有针对性地完成由驱动力量到优化策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