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体验,让量感真实发生
2022-05-28林娜英
林娜英
在核心素养理念下,培养小学生的量感十分重要。量感是指不用测量工具,对于物体的大小、快慢、长短、轻重、等量等直觉的感知,是对空间观念在测量领域的精细化和具象化,能有效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极大地丰富了核心素养的内涵。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要找准量感的生长起点、知识联结、经验积累、模型应用,引领学生在深度体验中突破量感培养的难点,让量感在心中拔节生长,让数学核心素养真正落地生根。
一、关注生长起点——积淀量感
量感因看不见、摸不着、费时费事而常常被教师忽略,学生们也觉得学习难度大。 “最近发展区”是学生学习的起点,教师要把好这一关键所在,用丰富多彩的素材促进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在体验、比较、运算、估计中步步体验量感,让量感自然而然地发生。
(一)合理运用已有的体验
实践证明,学生的学习起点不是一张白纸,我们要充分利用、激活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为量感的生长服务。例如,在二年级“认识时间”一课学习前,学生对于时间和时钟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如钟面上有时针、分针和秒针,有数字,有刻度;会看整时、半时,知道几时几分的表示;对于经过的时间也有一定的体验。只不过这些生活经验相对零散随机,不够规范严谨。怎样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呢?课前,老师播放绘本故事,让学生利用故事时长体验1分钟;再让学生在定格游戏中体验1分钟,激发与原有的认知矛盾。再抛出问题“关于1分,你知道些什么?”尊重学生的认知与经验,沟通学生的生活经验与数学学习,为后续的探究“感受1分”“认识秒和分的关系”“体验1分”等活动做好铺垫,把抽象的时间概念转化成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体验和感受,让量感的产生顺理成章、水到渠成。
(二)适当拓展生活的经验
学生的量感不是与生俱来的,量感的培养需要教师对学生在“原生”状态下的生活学习体验进行适当的引导、体验、想象与积淀,由现实生活中的体验上升到对计量单位的感觉,让学生抓住感觉,形成技能,解决实际问题。在时间单位认识中,最难理解和掌握的是“年、月、日之间的进率不同”“大、小月和特殊月”的区别,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适当引入微课,介绍历史故事和天文常识,让学生基于真实的生活体验,适当拓展生活经验,让“年、月、日”的学习生动鲜活起来。这样的量感培养才扎实深刻。
二、建构比较标准——具化量感
学生受年龄、体质的影响,又受教材课时少的局限,缺乏鲜活的生活实践的支撑,对量与计量体验不深,更无从谈量感的培养。教师要因材施教,让学生在尝试—修正—想象—推测的实践中,保留对参照标准的感悟,再循环体验,积累量感的体验,实现从“单一量感”到“累加量感”的飞跃。
(一)由小及大,建构标准量
标准量的建立在量感的培养中尤为重要。我们可以在建构标准量时就充分体验,让量感的生成做到无痕地渗透。如人教版“克与千克”一课中,“怎样实现‘1克’的体验,再实现‘由1克到几克’的叠加感悟呢?”这个问题是笔者在执教这节课的困惑。 明明已经组织学生通过多种途径感知了“1克”,并记住了“1克”的单位量感;但在估测“几克”时却障碍重重。怎样突破这个教学难点呢?教师可以设计几个有层次的活动:首先是“1克”的体验,从用手掂量硬币,静心感受,用天平称出重量,再掂量并记住这感觉,建构起“1克”的感覺;然后让学生拿一些绿豆,让学生经历掂—猜—称—掂—感受并记住,建构“10克”的感觉。由一到十,这一步是实现标准量建构,再用来估测“几克”的关键,此环节可以放缓步骤,让学生重复感受。然后再以“10克”为标准量,经过掂—猜—称—掂—估多感官的体验,确定“50克”的感觉;再以此为台阶进一步深化“100克”“250克”的感觉,直至“1千克”的量感落实。从小到大,放慢节奏,在“慢悟”中内化,循序渐进地培养起学生的估测和推理的量感。
(二)模型应用,丰富标准量
学生可以在构建标准量的基础上,积累经验,建立模型,这样不但能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还能培养学生的量感,一举多得。例如,在北师大版五下“体积单位”的教学中,课初教师就以“串联线面体”导入新课,让学生猜想体积单位,让学生在迁移类推中,建立量感知觉。然后给足时空,让学生在看一看、摸一摸、想一想、比一比等数学活动中,借助多维体验,加强学生对1 cm3、1 dm3、1 m3实际意义的感受,特别是在1 cm3的建构时,对于这个标准量的建立,教师更是浓墨重彩地让学生们体验、明晰这个表象,积累经验,建构模型;然后借助此模型探究更大的体积单位,助推学生量感的发展。
三、注重知识联结——发展量感
当前关于量感的学习存在着量感体验的维度单一、体验的程度不深、体验的方法缺失、体验的评价缺乏等现状。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量感的形成是由外到内,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如何让量感从相对虚幻的感觉变为可以观察、想象、调整、内化的体验,是我们教师致力达成的目标。
(一)关联知识,让量感充满张力
例如在教学北师大版五下“长方体”的相关内容时,首先回顾度量,沟通联系,初步体验测量体积的本质都是体积单位的累加。再通过猜测、观察和比较,发现长方体的体积和长方体的长、宽、高有关,为进一步自主度量长方体的体积奠基。再让学生动手操作,丰富感知,经历“密铺满量”“一排有几个、有几排、有几层”等递进式的体验。借助“体积单位”的累加,理解长方体的体积公式,沟通了一维、二维、三维之间的脉络,利用知识间的联结,发展了学生的量感和空间观念。
(二)建构体系,让量感拔节生长
在量感建立时,也可以充分利用评价,对单个、零散的知识点串联、融合,建构知识链和知识网,让学生心中真正植入一个标准,量感才会真正茁壮生长,完成质的飞跃。我们可以利用思维导图将学生对于同类型量感的整理、完善。在实践操作中,可以利用每节课的板书,或制作每单元、每一册的思维导图,让学生形成一个完整的量感体系。
总之,学生量感的培养是核心素养落地生根的体现,而这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在长期的积累、实践、体验中慢慢培养。教师在让学生在深度体验中,多种感官配合操作,感悟推理,再经过反思、建构、内化,最后完成实践应用,水到渠成地建立、发展、丰富、完善学生的量感。
(作者单位:福建省安溪县沼涛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宋晓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