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高段数学问题链教学的实施路径

2022-05-28鲍雯华

新教师 2022年4期
关键词:数学教师教学

鲍雯华

问题链是指从数学学科教学内容和学生学情出发,围绕教学目标,设计的有中心、有序列,相互独立而又相互关联,同时注重数学思想方法渗透的一系列主问题串。数学问题链教学以教师的问题为引导,学生问题链的生长为核心,让学生在脉络化思考中学习数学的思维方式,从问题的机械执行者走向自主提问者、学习路径设计者和问题解决者。

一、目标问题化——预设课堂问题链

目标问题化是指先确定本节数学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然后将教学目标以问题的形式呈现,该流程可依据“学科问题为基础、学生问题为起点、教师问题为引导”的三位一体模式实现。学科问题为基础是指教师要认真研读课标、教材和教参,抓住知识本质。学生问题为起点是指要分析学生的认知起点、已有的经验和能力,找到学生真实的困惑。教师可根据教学经验、学生的“问题本”等获得学生问题。教师问题为引导是指教师预设问题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生成、扩展、聚焦与解决问题。学科问题为基础有利于教师把握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学生问题为起点能够帮助教师基于学生学情完善预设的问题链。教师问题为引导有利于指引学生问题转向学科问题,便于教师在后续教学中判断学生问题的价值。

接着教师要从关联角度寻找关联点,本课知识和其他知识有无联系?是否蕴含数学思想方法?其他研究视角是否适用于本课?紧跟着确定适合本课的问题链类型。小学阶段常见的问题链有:并列式问题链(问题与问题之间相对独立,不分主次的问题串),递进式问题链(问题与问题之间是递进关系,问题逐渐由浅层次走向深层次的问题串),延伸式问题链(由一个问题延伸出一系列相关问题),循环式问题链(问题与问题间是双向流动的一组问题串)。最后基于前述分析,建构成如图1所示问题系统。

二、根据课题提问——引出学生的问题

预设之后,教师引导学生逐步提出图1中的问题,可以采取让学生根据课题提问的策略,此策略适用于“是何”“为何”“如何”等比较明显或者本身具有趣味性、思考性的课题。在“确定位置”一课中,教师可以提出问题:看了课题“确定位置”,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你觉得今天这节课我们要来研究哪些问题?一开始学生提出的问题数量少,也主要是表层性的:如何确定位置,确定位置有什么用等。此时,教师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帮助学生。(1)鼓励学生把问题说具体或者对已经提出的问题再提问,学生思考后会提出:①如何用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②方向和距离间有什么关系?③怎么表述方向?④观察点是什么?⑤为什么要引入距离?⑥度数如何确定?(2)引导学生找关联,教师可以“以问促问”:四年级时我们已经学过用数对确定位置了,对此你又有什么问题呢?学生会自然提出:⑦与用数对确定位置有什么区别与联系?

三、共同梳理、提炼问题——形成问题链

学生最初提出的问题是松散无序、没有逻辑结构的,教师需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分类整理,提炼出初步的问题链。以上述“确定位置”里核心问题下的并列式问题链为例。(1)问题排序。在学生根据课题提出7个小问题后,教师提问:大家提出了这么多问题,我们首先要研究哪个?学生提出最先研究问题①。(2)问题分类。教师紧接着追问:哪些问题和问题①相关?学生筛选出问题②~⑥。教师进一步引导:这5个小问题有没有可以合并的?比如问题④和⑥,这2个问题归结起来就是要研究什么?学生觉得它们都是和方向有关,可以归并到问题③。(3)提炼主干问题,形成问题链。教师继续引导:由此看来,研究问题①之后,接下去要研究哪个问题?为什么?学生提出研究问题②③⑤都是可行的,因为这些问题都是围绕问题①展开的。经历这三个步骤后学生会弄清问题①~⑥间的层级关系,构建并列式问题链。在教师长久示范和指导下,学生逐步学会抓核心问题,找问题间的结构关系。学生可以慢慢尝试从团队合作走向自主对问题分类整理、提炼问题、构建问题链。在这样的学习中,学生感受数学的逻辑性,分析能力得到发展,从而促进问题解决能力的提升。

四、构建问题系统,在解决问题中进一步完善

(一)学生产生新问题

问题链是线性的,最后还要从系统的角度,全面、多视角地把握问题链间的关系,将多条问题链构建成图1的问题系统,然后根据图1所示的路径依次解决问题。在问题解决过程中也许又会进一步产生新的问题,这些生成性的问题可以纳入其中,完善原来的问题系统。为促进学生在解决问题后产生新问题,教师就要给足学生时间进行思考和表达。教师可以提供追问平台(自我追问、师生和生生间的追问)帮助学生追问。“确定位置”一课具体可通过呈现对比素材、激发认知冲突的素材引出学生追问,如北偏东30度和东偏北60度,到底以谁为基准呢?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确定位置的其他方法,或者引导学生展开类比思考、特殊化思考、一般化思考,从而产生新的问题。如三维立体空间中如何确定物体位置?在这样的学习中,学生体会到學习不是一个闭环,一个问题的解决也可能是新问题的开始。

(二)来不及回应的问题

一节课只有40分钟,要解决学生提出的所有问题是不现实的,“问题搬家”可有效解决这种情况,努力实现让每一个问题都得到回应,让学生组成更大的学习共同体。课堂上来不及回应或者不适合在此时探究的问题,可以放入“问题吧”或者发布在微信等社交平台上供大家进一步思考研究。此举让一个人的问题变成大家的问题,既延续了学生的思考时间,又延展了思考空间,保护了学生提问的积极性。

五、反思评价——积累经验

完善问题系统后,教师还要设计反思活动,组织学生回顾整个问题系统的建构过程,这一活动可将思考路径显性化。问题与问题间所形成的是一种思维链,体现的是数学建构的一般过程,如果学生缺乏自己的感悟,便很难内化知识。教师可以通过分享评价策略促进学生反思,改善学生随口问和提问程式化(提问趋向三何问题模式)的问题,助力学生学会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具体可采取以下两种方式。方式一:小组内部星级点赞。学生在小组内部对成员提出的问题点赞评分,并表述评分理由。方式二:全班赋值评分。教师将学生提出的问题展示在黑板上,全班给问题打分并给出理由,评出“最佳问题”和“提问达人”,并采访“提问达人”是如何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的。

(作者单位:浙江省杭州市胜利山南小学 本专辑责任编辑:王彬)

猜你喜欢

数学教师教学
最美教师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圆我教师梦
跨越式跳高的教学绝招
错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