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介入栓塞治疗时机对单发颅内破裂小动脉瘤患者疗效及预后的影响分析

2022-05-27李继锋焦旭博

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2022年3期
关键词:单发蛛网膜下腔

李继锋,焦旭博,许 斌

(1.河南省登封市人民医院,河南 登封452470;2.河南省人民医院,河南 郑州 450000)

研究指出,颅内动脉瘤出血概率仅次于脑血栓形成和高血压脑出血[1]。据不完全统计,约2%的单发颅内动脉瘤患者会由于瘤体的破裂而出现蛛网膜下腔的出血,严重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2]。手术为当前临床治疗单发颅内破裂小动脉瘤最为主要的手段,常用方式为开颅夹闭术、介入栓塞治疗等,其中开颅夹闭术由于对机体造成的创伤较大,加之术后易发生一系列的并发症,不利于患者的恢复,故并不常应用;而栓塞介入治疗能有效避免对于患者脑组织的直接损伤,故已成为临床治疗颅内动脉瘤最为常用的手段[3]。但目前有关于介入栓塞治疗时机的选择仍存有一定的争议[4]。基于此,本研究就介入栓塞治疗的时机进行研究分析,旨在研究介入的不同时机对单发颅内破裂小动脉瘤患者疗效、预后的影响,为合理个体化治疗提供重要资料,现报道见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2018年3月至2021年3月于登封市人民医院诊治的单发性颅内破裂小动脉瘤患者98例,纳入标准:①诊断均满足颅内破裂动脉瘤的标准[5],患者皆经脑血管造影、CT血管成像明确诊断;②均为单发,且颅内动脉瘤直径≤5mm;③临床资料、影像学资料完整无缺漏;④均为初次发病。排除标准:①伴有心、肺、肝等器官严重功能不全者,颅内其他疾病者;②存在恶性肿瘤者;③存在免疫及血液系统疾病者;④动脉瘤破裂出血是由于创伤或者感染等原因造成;⑤存在凝血功能障碍者;⑥存在精神疾病、意识障碍等配合度低的情况。纳入病例根据治疗时间差异分两组:于动脉瘤破裂72 h内进行介入栓塞治疗为研究组(n=51),发病72~96 h进行手术为对照组(n=47)。两组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且自愿参加,并签订相关协议书。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执行(编号:DFSRMYY2018-03)。

表1 两组患者基本资料比较

1.2 方法两组患者入院后均予以降颅压、预防出血、维持水电解质等常规对症治疗。研究组于发病72 h内进行手术,对照组于发病72~96 h进行手术。介入栓塞治疗操作:于手术前采用DSA造影确认患者颅内动脉瘤的部位、大小及形态。患者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使用Seldinger穿刺技术,选择经股动脉穿刺管置,将动脉瘤载瘤血管肝素化处理,利用微导丝配合将微导管送至动脉瘤腔内,并将微导管调至适宜位置,根据动脉瘤形状和大小选取介入材料,造影观察引导下行颅内动脉瘤致密栓塞,并确认载瘤动脉通畅后退出导管,对穿刺点予以压迫止血后消毒敷料加压包扎处理。术后叮嘱患者卧床休息,给予常规补液、支持等治疗。患者出院后以门诊及住院复查随访6个月以上。

1.3 观察指标①临床疗效:根据术后DSA造影结果判断[6]:完全闭塞:动脉瘤血管栓塞程度>94%;次全闭塞:动脉瘤血管栓塞程度为80%~94%;部分闭塞:动脉瘤血管栓塞程度<80%。②日常生活能力及生活质量:日常生活能力采用Barthel指数(BI)评测[7],总分为100分,包括修饰、进食、洗澡、用厕、穿衣等项目,得分越高,说明日常生活能力越佳;生活质量采用生活质量评分量表(the MOS 36-item short form health survey,SF-36)评测[8],分为生理与心理两个方面,共8个条目,总分为100分,得分与生活质量呈正比。③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评估[9]:估评内容包含死亡、植物生存、重度残疾、轻度残疾、恢复良好。(恢复良好+轻度残疾)/总数×100%=预后优良率。④并发症:包括脑梗死、脑血管痉挛、再破裂出血、脑积水、下肢静脉血栓。

1.4 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 22.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以n(%)描述,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描述,比较采用t检验。效验水准为a=0.05。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研究组完全闭塞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20,P<0.05)。见表2。

表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n(%)]

2.2 两组BI评分、SF-36评分比较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两组BI评分、SF-36评分均升高,且研究组治疗后3、6个月BI评分、SF-36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2.3 两组预后情况比较研究组预后优良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38,P<0.05)。见表4。

表4 两组预后情况比较 [n(%)]

2.4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研究组患者并发症总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91,P<0.05)。见表5。

表5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n(%)]

3 讨论

颅内动脉瘤属于神经外科一种常见疾病,由于血管壁囊性突起引起的病理性改变,患者常易出现眼睑下垂、剧烈头痛以及恶心呕吐等症状[10]。颅内动脉瘤成因复杂,目前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11,12]。部分动脉瘤患者在血压突然升高等诱因情况下,瘤体破裂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13]。颅内动脉瘤所致蛛网膜下腔出血应在积极保守治疗基础上尽早血管成像检查明确诊断,及时对因治疗;传统开颅夹闭手术治疗曾是主要治疗手段,虽然能够有效清除患者颅内血肿及蛛网膜下腔积血,但由于该术式创伤大,易引起蛛网膜下腔再次出血,且对于较小的动脉瘤,受手术空间限制难以操作[14,15]。

随着医疗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介入栓塞治疗被广泛应用在神经外科的疾病治疗中,由于介入栓塞治疗患者造成的损伤较小,还能促进患者快速恢复,现已成为临床上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的首选治疗方法[16]。但目前临床上对患者进行介入栓塞治疗的时机仍然存在争议,如何科学地选择介入时机,以便最大限度的改善预后是现阶段关注的热点[17]。Salem等[18]研究发现,于发病72h内行栓塞介入治疗的患者动脉瘤完全闭塞率显著高于发病72~96 h行介入栓塞治疗的患者。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完全闭塞率明显优于对照组,说明于发病72 h内介入栓塞治疗相比发病72~96 h行介入栓塞治疗更有利于患者治疗后临床效果的提升,这与既往研究报道结果相符合[19,20]。除此之外,关于介入栓塞治疗时机对动脉瘤术后预后质量的影响,同样得到广泛关注,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治疗后3、6个月BI评分、SF-36评分均高于对照组,且研究组预后优良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证实了早期行介入栓塞治疗对改善患者的预后质量具有积极作用。究其原因可能为,颅内破裂小动脉瘤患者患病时间越长,病情的恶化程度也会随之增加,对预后的影响也会越显著,故尽早行介入栓塞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生活质量以及预后情况。本研究还发现研究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提示尽早行介入栓塞治疗可在一定程度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综上所述,单发颅内破裂小动脉瘤患者发病72 h内行介入栓塞治疗效果更为理想,有利于改善患者预后和提高生活质量,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具有一定临床实用价值。

猜你喜欢

单发蛛网膜下腔
综合护理对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早期脑损伤的临床干预分析
1例右心房至第二肝门的下腔静脉损伤患者的急救措施探索
剧烈头痛?
关于环卫车辆单发底盘动力传动系统的研究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为什么容易再出血?
保护措施
肝癌脑转移瘤的CT及MR表现(附8例影像分析)
老年单发早期胃癌内镜私膜下剥离术的临床效果观察
脑出血的几点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