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温高职院校提升留温率的策略分析

2022-05-27胡渊博戴爱碧

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毕业生高职院校

胡渊博 戴爱碧

摘  要:近几年,为了吸引毕业生,地方政府纷纷出台各式各样的人才政策,吸引高素质人才来当地发展。文章研究内容是在温州市职业教育与民营经济融合发展背景下,以X学院2020届毕业生为例,通过分析温州“510计划”招引政策、学校留温宣传、企业需求等,提出提升在温高职毕业生留温率有效策略,以建立“校政会企”联动引才的长效机制。这不但对在温高职院校的毕业生留温工作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也对温州市人才强市战略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毕业生;高职院校;留温率

中图分类号:G647.3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0105(2022)01-0085-06

Strategic Analysis of Increasing the Rate of Staying in Wenzhou in Wenzhou Vocational Colleges --Taking the X College as an Example

HU Yuanbo, DAI Aibi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in order to attract graduates, local governments have introduced various talent policies to attract college graduates to make contributions for local development. Based on the background of integ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Wenzhou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private economy, the research takes Grade 2020 graduates of X college as an example and puts forward an effective strategy to increase the rate of vocational graduates staying in Wenzhou and establish a long-term mechanism of “school-government-association-enterprise” linkage to attract talentsthrough the analysis of Wenzhou's “510 Plan” recruitment policy, school staying in Wenzhou publicity, and business needs, etc. The conclusion of the article not only has a certain reference value for graduates from Wenzhou vocational colleges to stay in Wenzhou, but also has a certain guiding significance for the strategy of strengthening the city by talents in Wenzhou.

Key Words:  graduate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rate of staying in Wenzhou

青年人才量是区域产业转型发展的重要支撑,也是推动一座城市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为了有效解决用人单位用工荒问题,各地政府争先出台各式各样的人才政策,吸引毕业生来当地发展。2020年9月,温州市出台了《关于开展高校毕业生招引“510计划”攻坚行动 助力“百万人才聚温州”的方案》(温委人〔2020〕2号),提出了“510”招引计划,即开拓10万个岗位、推出10项政策、安排10亿元资金、开展10项人才活动,力争用1年左右时间,全市新招引12万名以上高校毕业生。紧接着,2020年12月,教育部联合浙江省人民政府联合出台《关于推进职业教育与民营经济融合发展 助力“活力温台”建设的意见》(浙政函〔2020〕136号),提出了激发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新动能、完善协作开发的职業培训体系、创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方式等意见。根据意见要求,到2022年,温台两地职业院校要完成社会培训50万人次以上、职业技能考核评价5万人次以上;确定市级产教融合型企业200家以上、省级20家以上;校企互派专业教师、管理干部200人次以上,校企互派互聘专业人员2000人次以上;完成科技成果转化500项以上,实现科技服务到款额1亿元以上;实现校校建有智慧教室,建成虚拟工厂等网络学习空间100个,高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课程达到80%。这两个文件的相继出台,不仅进一步为职业教育指明了发展方向,也为温州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高职院校毕业生的招引工作包括在温高职院校毕业生的招引工作和非在温高职院校毕业生的招引工作,与非在温高职院校毕业生的招引工作相比,在温高职院校毕业生的招引工作是在温州市内进行,具有专业-岗位对口率高、招引成本低及地域管辖等优势。虽然在温高职院校毕业生的招引工作具有先天优势,但是如果“校政会企”没有合力引才,就无法显著提升高职院校毕业生留温率。本文从政府、高校、行业协会及企业四级联动协同引才出发,以X学院为例,研究分析提高在温高职院校毕业生留温率的相关策略。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人才战略是一座城市,乃至一个国家为实现经济发展,把人才视为一种战略资源,通过一系列措施,吸引人才、培养人才及使用人才。Gary S. Becker(2016)在《人力资本》中认为,现在是一个典型的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本在所有生产要素中增值潜力是最高的,并且具有不可取代性。[1] 陈娜等(2015)认为,美国人才引进战略效果明显,据统计,美籍诺贝尔奖获得者多数出生在国外;硅谷人口中,亚裔人数占比超过20%。[2] 望俊成等(2013)认为,英国政府国内推出人才保留计划(Talent Retention Soluti on,TRS),搭建全国性的网络平台,促进先进制造业领域的人才流动,促进相关工程技术人才就业。[3]霍娜(2021)认为,人才流动体制改革包括五个阶段,是对人才机制的一种不断完善和优化,实现了从管理调整为服务的良性变革。[4]朱炳宇(2021)认为,区域“抱团引才”涉及多元人才架构、地方协作内容、不同社会需求和地方政策体系的抱团融合,需要多层面入手共同完善。[5]

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不仅能促进社会劳动力水平的提升,也能获得一定的长期收益。Keep E、Mayhew K(2001)认为企业的高度介入,有助于降低青年失业率和增加高技术水平的劳动力,也有利于提高德国企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6]Garrett R,Gampbell M,Mason G(2010)认为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培训可以获得长期收益,收益至少包括以下三方面:一是对企业业绩产生积极影响,如影响力,企业价值,行为及文化等;二是对企业技能水平产生积极影响,包括技能的提升以及技能短板与不足的降低;三是对社会责任产生积极影响,包括弥补劳动力老化带来的损失等。[7]Normann Mueller (2014)认为一国的劳动力市场流动程度也是影响到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影响因素,同时对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研究后发现,如果劳动力市场的流动率较高,则企业参与德国学徒制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就会降低。[8]王孟军等(2021)认为,要通过施行校企互嵌式人才培养策略、促进校园与企业文化的互通与融合、构建实习就业一体化的学生管理体系、打造校企协同的“双导师”指导机制等路径,加强实习与就业人才培养的联系,推进校企合作模式中实习与就业的融合程度。[9]

产教深度融合可以有效显现育人效果、有效提升教学水平、有效融合校企文化。周绍梅(2018)认为职业教育的产教融合是推动我国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10]祁占勇等(2018)认为我国职业教育不适应社会经济、产业结构不适应,其中,校企合作及产教融合有待完善。[11]叶蔚萍等(2019)认为,高职院校要以就业为导向,围绕地方产业与区域经济结构对学校的教学工作和专业设置进行调整,在形成自己独特专业特色的同时反过来检验与修正现有的专业集群,从源头上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与就业质量。[12]袁锡明等(2012)认为,学校资源与企业资源具有很大的互补性,校企开展产学研合作就是要促使双方的优势资源互动渗透、互相利用,发挥最大可利用价值。[13]

二、在温高职院校毕业生留温工作概况

2021年7月6日,中共温州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温州市教育局、温州市财政局、温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联合发文,对高职院校“留温率”计算方式给出了统一的公式,即高职院校“留温率”=本校在温就业创业毕业生数÷(本校毕业生总数-本校升学、入伍和出国人数)。同时,文件对就业毕业生、创业毕业生等概念给出了明确解释。[14]

高职院校毕业生是以就业为目标导向的人才类别,是实现地方经济发展、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生力军。然而,从表1中可见,对比在温高职院校近两年的毕业生留温率,X学院的毕业生留温率出现显著增长,Y学院留温率略有增长,其他高职院校的毕业生留温率却呈现出了不同程度的下滑。由此可见,在温高职院校毕业生在不断外流。

三、X学院毕业生留温工作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从图1可见,X学院毕业生就业率一直稳定在97%左右,毕业生留温率一直在稳步上升,其中,2020年毕业生留温率上升了15.5个百分点。

从图2可以看出,温州生源数量在逐步提升,2020年达到了55.32%,这表明学校培养重心越来越倾向于周边区域的生源。同时,温州生源中留温毕业生占了很大比例,在2019年达到了91.67%,这表明学校大多数温州生源在毕业后会投身于本地经济建设。此外,留温毕业生中非温州生源毕业生基本保持在10%~25%的水平,这表明大多数非温州生源在毕业后会选择离开温州发展。

从图3可以看出,留温毕业生就业专业对口率有一定的波动,除了学校专业设置与地方產业匹配度的因素外,留温毕业生就业专业对口率还受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如受疫情影响,2020年毕业生就业专业对口率就受到较大影响,尤其是大部分外贸、酒店专业等毕业生不得不跨专业去就业。

虽然X学院的毕业生留温率达到了65.47%,然而,学校高比例的毕业生留温率很大程度是源于高比例的温州生源率,同时,X学院的毕业生留温工作也面临后劲不足问题,主要包括以下5点:

(一)地方性人才保障性政策过于趋同,覆盖面不广

在浙江省范围内,温州市与杭州市、宁波市、绍兴市相比,在人才政策保障力度方面要优越,但限于地理位置关系,其城市发展前景以及人才的吸引力明显不足。如杭州市是省会城市,对人才具有强劲的虹吸效应,温州市单靠人才政策,无法与其竞争。同时,温州市、杭州市、宁波市、绍兴市四个城市的人才政策区别不大,具有很强的趋同性:各城市出台的人才政策焦点主要集中在高层次人才的竞争,并投入大部分资源来吸引高层次人才,而没有覆盖到大专类的基础性人才,如温州市近期出台的《温州市人才住房租售并举实施办法》中只涉及到了本科,而没有涉及大专类的基础性人才。

趋同性的政策缺乏对高素质产业工人的吸引,而一座城市的产业发展甚至居民的幸福感,离不开高素质产业工人的贡献。再进一步说,比起高层次人才,温州市的大、中、小、微型企业的发展更需要高素质产业工人的加入。

(二)区域性校企合作底子薄,合作仅浮于表面

目前X学院的校企合作多数是以学校为主导的合作方式,很多企业单位在校企合作中存在配合度不高,参与度不够,对合作办学的支持力度不大等现象。同时,X学院与企业对合作模式存在认知上的偏差,甚至校企合作协议只停留在纸面,并将合作简单地归为学校学生的输出与企业员工的输入关系,这导致了校企合作方式少、层次浅,效果无法达到预期。

(三)校级就业部门人员配置不足

在温高校的毕业生留温工作主要由校级就业部门负责,而X学院的校级就业工作人员配备严重不足。《教育部关于做好2013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明确指出高校校级专职就业工作人员数量与应届毕业生人数比例不低于1:500,而X学院2021届毕业生为2 906人,而校级专职就业工作人员仅配备了1名,工作人员缺口达到了5名。

从表2可知,在温高校的校级就业工作人员配备中,X学院的人员配备已跟不上留温率的工作要求,这严重影响了毕业生留温工作的正常开展。

(四)X学院专业调整滞后,地方性行业未发挥留温引导作用

X学院的专业设置更多地从招生、新生专业、热门专业等出发,而不是根据区域产业的发展来规划指导学校的专业建设,如学校的物业管理专业和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物业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市场需求量很大,但是学校的专业只开设了2个班级,培养量跟不上市场的需求。X学院的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属于特色专业,但是学生就业专业对口率不高,就业多流向医院、诊所、药店、美容院等,有些学生甚至进行跨专业就业。

专业要紧跟地方产业,而地方性行业协会要在温州职业教育中发挥引导作用。由于各种原因,地方性行业协会应在温州职业教育中所起作用不够明确,甚至角色缺失。同时,行业协会很少在“双元教学”中建立标准机制,并没有对校企合作进行指导、监管与管理,这使得地方性产业发展无法与学校专业建设形成互动。进一步说,当地方性行业协会对温州职业教育的产教融合未起到应有的推动作用,进而会影响毕业生留温工作的有效开展。

(五)学校“双师型”人才队伍建设与产教融合的要求不匹配

高等院校将产教融合作为高校高质量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而“双师型”队伍的建设是深化产教融合的重要手段。虽然学校非常重视“双师型”队伍的建设,但是在具体落实过程中,发现多数教师只有取得教师资格,没有中级以上技術职务及实践工作经验。这使得在日常教学中,多数老师以教材为蓝本,进行知识传授,而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存在着分离,不能实现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

四、X学院毕业生留温率提升路径

职业教育与民营经济大融合背景下,温州市政府、X学院、温州行业协会及温州企业要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形成合力,全面把握落实毕业生留温工作,力争产出“1+1+1>4”的留温效果。温州市政府在毕业生留温工作中要起到引领作用,充分发挥主场优势,合理利用属地管理权限,出台留温保障政策,而X学院和温州企业要深度融合,并扮演落实具体措施的角色。

(一)建立毕业生留温工作长效机制

温州市政府要在毕业生留温工作中起到引导指导作用。市政府要紧密结合上级政府的相关政策,如《教育部 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职业教育与民营经济融合发展助力“活力温台”建设的意见》等文件,充分调研地方产业发展的需求,出台毕业生留温保障性政策。毕业生留温保障政策要避免趋同性,扩大政策的覆盖面,尤其是要加强大中小企业所需的大专类基础性人才的吸纳力,也就是高素质的产业工人。同时,由于部分在温高校直属于温州市人民政府,市政府要出台毕业生留温工作激励性办法,让直属的在温高校能引导毕业生留温发展。还有市政府要出台毕业生留温的指导性文件,为在温高校的毕业生留温工作指明方向。此外,温州市各县市区人社局要与各高校搭建引才通道,将人才工作联络站设在高校里,并提供一定的引才工作经费。

学校是落实毕业生留温工作的重要引擎。学校要成立“毕业生留温就业”工作专班,由分管就业工作的校领导担任组长,统筹指导毕业生留温就业工作;学校要出台毕业生留温工作奖励方案,将毕业生留温工作纳入学校专业技术职务评聘、教师教学业绩工作考核、年度评优评先等,充分发挥学校部门联动效应,共同做好毕业生留温工作;学校要充分挖掘有需求的优质温州企业,通过校企合作建立校外实习就业基地,为毕业生提供大量优质的实习就业岗位。

温州企业是落实毕业生留温工作的主力军。温州企业要主动联系学校,建立校企合作关系,甚至联合学校创立温州企业订单班;温州企业充分利用学校招聘会及企业宣讲会,为毕业生提供充足的实习就业岗位;温州企业要结合自身需求,与学校联合开发教材及课程,在学校设立企业实训室,在企业设立校外课堂,实现“校中企,企中校”,与学校深度融合。

(二)成立“校政会企”温州人才政策宣讲团

温州市政府要改变以往单方面地去宣传温州人才政策,而要联合学校、温州企业成立“校政会企”温州人才政策宣讲团,扩大政策的宣传面。温州市政府要将人才政策传达到各县市区,再联合县市区的人社局,利用报纸、电视、网站、公众号等媒体,通过宣讲会、招聘会、高校毕业生企业行等形式,将人才政策传达到温州企业及毕业生。学校是宣传温州人才政策的主阵地,要充分发动就业指导课老师、辅导员、班主任、专业老师等力量,通过讲座、主题班会、就业指导课、专业课等方式,向在校生宣传温州人才政策。同时,学校还要充分利用学生力量,通过学生会、实践队、社团等,向在校生甚至企业宣传温州人才政策,如成立就业服务实践队,向毕业生及企业宣传温州人才政策等;温州企业人事经理要熟悉温州人才政策,并要将温州人才政策融入企业的招聘简章,以扩大温州人才政策的影响力。同时,在毕业生申请相关补贴时,企业人事经理要提供相关指导及便利。

(三)融入X学院“2+1”培育模式

“2+1”培育模式,即2年在校学习和1年校外实习的培育模式。将毕业生留温工作嵌入学校的“2+1”培育模式,可以很好地促使在温毕业生留温发展。

学生在校期间,学校专业老师可以结合温州产业发展,邀请企业导师,联合开展教学,让学生能提前了解温州企业。同时,学校要定期组织开展X学院学子企业行活动及温企HR进课堂,并联合温州市各县市区人社局,开展县市区专场招聘会及专场宣讲会,让学生能充分接触温州企业。

在学生的实习阶段,学校的各二级学院要制定毕业生留温工作实施方案,加强毕业生对温州人才政策的了解,通过辅导员、班主任及实习指导老师等力量,为毕业生推荐优质留温实习就业岗位,积极引导毕业生留温实习就业。同时,引导专业群积极探索与温州市相应行业协会、企业园、大型集团型企业等的合作,并签订学生实习合作培养协议,向行业协会、企业园、大型集团性企业等输送整班制实习生,努力实现毕业生留温实习就业一体化目标。

(四)利用X学院温州校友会资源

学校的温州校友会是毕业生留温工作的重要力量。X学院首先要定期邀请校友企業,来校举办温州校友企业专场招聘会及温州校友企业专场宣讲会。其次,要开设优秀温州校友讲堂,让温州优秀校友向在校生分享自己职业发展经历,同时也向在校生展示温州这座城不仅拥有自己独特的魅力,也是一个展现自己才华的地方。再次,可以邀请正在温州实习的学长(学姐),回校开展职场分享会,现身说法,与在校生交流职场经验。

五、总结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高质量发展阶段起步之年,同时在职业教育与民营经济大融合背景下,在温高职院校要通过建立毕业生留温工作长效机制、成立“校政会企”温州人才政策宣讲团、融入学校“2+1”培育模式、利用学校温州校友会资源等措施,加强毕业生留温就业工作调研,强化精准服务,把“勇争先、强执行、开新局”落实到全年毕业生留温就业工作中,全方位构建就业育人生态体系,为温州地区产业发展添砖加瓦。

收稿日期:2021-11-05

基金项目:浙江东方职业技术学院2021年校级一般课题“‘三元’协作视域下高校毕业生留温就业率提升路径研究——以浙江东方职业技术学院为例”(DF2021YB16)

作者简介:胡渊博(1988—),男,浙江温州人,硕士,浙江东方职业技术学院助教,中级经济师,主要研究方向: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戴爱碧(1987—),女,浙江温州人,本科,浙江东方职业技术学院助教,主管护师,三级健康管理师,主要研究方向:老年护理。。

猜你喜欢

毕业生高职院校
北京服装学院公共艺术系2021年优秀毕业生作品选登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新一线城市”吸引毕业生
“一带一路”战略与盐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浅谈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
全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将达51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