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知识图谱的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可视化分析
2022-05-27刘香伟刘晨阳
刘香伟 刘晨阳
摘 要:文章利用CiteSpace的数据分析功能,以中国知网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主题的文献为输入数据,构建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关键词共现、作者合作、机构合作等知识图谱并进行可视化分析,挖掘河南非物质文件遗产研究的现状、热点、主题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等信息。通过知识图谱的可视化分析,研究者对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有了更直观的了解,能为后续研究提供切实科学的参照。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图谱;CiteSpace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2.06.053
河南是中原文化的发祥地,历史文化丰厚,博大精深的中原民俗民间文化是历史留给我们最丰厚、最具魅力的资源。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物质文化遗产一样,是前人留下的珍贵宝藏,我们应该保护和传承中原民俗民间文化。河南全省拥有省级代表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728个,涉及面广、价值高、影响大,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具有深厚的历史价值的民族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发扬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繁荣和发展河南多元化文化的必经之路。知识图谱是一种可视化的文献计量分析工具,可以可视化地显示领域的现状、关注的主题、关注的热点等,为研究者进行定性分析提供依据。
1 研究方法与文献数据
1.1 研究方法
以某一知识领域为研究对象,进行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以该领域相关文献作为输入数据,将数据以可视化形式展示该领域的发展趋势、研究主题、研究热点的方法,属于科学计量学范畴,2005年从国外引入,并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
CiteSpace软件作为各领域学者最常用的绘制知识图谱的软件之一,版本一直处于更新状态。以中国知网中的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的文献作为输入数据,检索出研究所需的输入文献数据,选择需要的文献,导出文献并选择不同的格式保存,这里选择“Refworks”格式保存下來。再将数据导入软件中,把生成的文献格式转为该软件可识别输出的数据格式。在软件中选择不同的类型,一次生成不同的可视化知识图谱,最后根据生成的可视化知识图谱,从不同角度分析研究文献的变化规律。
1.2 文献数据
本文需要分析的文献数据源于中国知网数据库,包括期刊、报纸、会议、硕士和博士论文,检索时间为2021年11月15日,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题目进行检索,并在结果中以“河南”作为检索词进行主题检索,时间范围为2004年至2021年,总搜集到500篇文章,为提高数据的准确性和分析的可靠性,本研究对所收集的文章逐一进行检查,通过文献清理筛去无作者的文献、广告文献等不相关样本,得到有效文献数量为445篇,以Refworks格式导出,存入download_intT.txt文本格式,导入Citespace软件中,供后续分析。
2 河南非物质文件遗产文献分析
通过对收集的河南非遗文献进行整理,并以年为统计单位,可得河南非遗研究的发文量情况如图1,该研究涉及的领域有文化类(35.64%)、戏剧类(15.68%)、美术类(8.75%)、音乐类(7.43%)、旅游类(6.77%)、体育类(6.28%)、轻工业类(2.81%)等。从图1可以发现,2004年至2021年文献数量有明显的波动,从缓慢起步,到迅速增长,再到逐渐衰退三个阶段。2004年2月,在河南省政协九届二次会议上,省政协常委、河南教育学院中文系闵虹教授提出支持少林功夫申报联合国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研究者逐渐开展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2004年9月在河南开封召开科学发展观与区域旅游开发研究学术研讨会,王洁作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资源开发研究的报告,以河南为例,分析了非遗保护与旅游开发之间的关系。2004年至2009年相关研究尚未全面展开,这一时期的发文量较少,平均每年的发文量仅8篇,且研究视野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理论发展和实践研究不充分;2010年至2018年研究者发表文献数量明显增加,非遗研究成为研究者关注的重点领域,平均每年的发文量为41篇,该领域进入快速发展的状态,学者们更深化、更专业化、更多元化地对河南非遗进行剖析;但研究在2020年出现明显的变化,并且近一年多时间里有下降的趋势,说明河南非遗研究遇到了瓶颈期,学者的研究激情逐渐减少,发表文献的数量也逐渐减少,这时需要融合其他领域与其他新理论或新方法,重新激起学者的研究热情,为河南非遗研究提供新动力。
3 河南非物质文件遗产合作分析
利用Citespace的网络分析功能,对作者、机构和关键词的合作情况进行统计分析,阐明河南非遗保护研究的主要学术力量、主要学术机构和主要研究关键词。
3.1 作者合作分析
从收集的数据来看,2004年至2021年河南非遗作者知识图谱如图2,将作者的发文量设置为大于2,图中有节点336个,连线50条,网络密度0.0009,网络结构非常松散。单独作者的文献416篇,合作作者的共有69篇,占总数的14.22%,即河南非遗领域作者的合作率为14.22%。从图中可以看出大多数的作者节点都是孤点,没有和其他作者合作,因此河南非遗研究呈现出“整体分散,小范围聚集”的非常松散的合作关系。从图2中可以看出,只有以张亚茹与贾琼琼和李肖利与王金献为代表的学术共同体,其余都是较为微弱的合作关系,合作方式也是以团队内部合作为计,总体的合作程度很低。
根据图2进行分析,可以看到汪振军的产出文献量高于其他作者,有4篇,而产出文献量高于3篇的作者数量为9人,数量很低,从中可以看出在该领域中,还没有形成真正意义的核心作者群。研究的中坚力量集中在汪振军(郑州大学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河南省文联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河南省社科规划重大项目首席专家)、胡芬芬(信阳农林学院工商管理学院)、魏崇周(河南教育学院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曹莎(洛阳师范学院历史文化学院)、马玲玲(河南师范大学新联学院)、张亚茹(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李喜阳(河南李氏澄泥砚有限公司)、白慧颖(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公共管理系)和杨靖(郑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9人(图3)。郑州大学文化产业研究中心的汪振军和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魏崇周是该领域的高产学者,所发表的论文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引文中心性也最高,但是与其他学者之间的合作太少。因此可以得出,河南非遗的研究需要融合不同学科、不同专业领域的研究者,加强合作交流,拓展研究思路,扩大与非遗结合的应用领域,尽快形成具有代表性和权威性的科研团队。
3.2 关键词共现分析
Citespace中反映基础知识研究主题变化的是关键词共现分析,也是可视化分析研究热点的手段之一。将文献导入Citespace中生成河南非遗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如图4所示。图4中共有节点347个,连线463条,网络密度为0.0077,网络结构适中。排除“河南省”“河南“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与主题完全重合的关键词,根据图4分析得到,“传承保护”是出现频率最高的关键词,说明在非遗的研究领域中,探讨最多的仍然是非遗的传承保护问题。其次是“传承”和“传承人”,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会逐渐忘记许多宝贵的文化、风俗,所以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对非遗传承、保护和发展予以高度的重视,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通过旅游开发、文旅融合再结合地域特点元素,将经济、发展与传承完美融合起来。河南坠子、豫剧、河洛大鼓和武术等一些典型的河南非遗也是研究者重点关注的内容,研究者关注的重点还有有关旅游开发的关键词,如“旅游开发”“融合”“文旅融合”“开发”“发展”,表明如何让非物质文化在旅游开发中得到传承和发展,尤其近年来的文创产业推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是研究者关注的重点。还有“民间体育”“民间文化”“非遗传人”“农村文化”等关键词,近年来也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关注,如何做到传承非遗的同时,大力发展民间体育、文化、非遗传承等方面的内容,是学者们以后需要重点研究的领域。
3.3 研究方向分析
将2004年至2021年间河南非遗的研究文献导入Citespace中生成关键词时区知识图谱如图5,可以梳理出该领域的阶段性研究热点及发展趋势。图5中呈现的不同知识聚类,反映了该时间段内非遗的研究方向,是研究者需要重点研究的方向。结合图5与整理的数据可以分为三个分析方面,即稳步发展、文化传承与融合开发三个阶段。从图5中可以看出,“保护发展”是非遗领域中关注度最高的关键词,也是非遗文化的重点。从2007年开始,研究重点主要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价值、特色、传统文化、民间美术的保护和传承。同时该领域的稳步发展需要协同创新,结合民间艺术、民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产品进行设计与创新文化传承。随着时代的进步,非遗具备了较强的区域代表特征,旅游开发、文旅融合、知识产权开发、传统特产等融合当地的文化与旅游开发,促進当地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提高当地的知名度,同时还起到非遗保护、传承和发展的作用。
4 结语
本文以2004年至2021年中国知网中河南非遗的文献作为样本数据,利用Citespace软件生成河南非遗研究的发文量、发文作者、研究机构、关键词等知识图谱并进行可视化分析,得出以下结论:第一,非遗的研究主题逐渐趋向于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为研究者提供了不同的研究思路;第二,非遗研究经历了一个从逐渐起步(2004年至2009年),到快速增长(2010年至2018年),再到逐渐衰退(2019年至2021年)的三个阶段;第三,从合作作者和研究机构来看,研究机构合作很少、没有形成核心作者群、缺少核心领军人物,基于以上问题,提出了加强学术交流,加强不同地区机构和不同专业的研究者之间的交流合作;第四,通过关键词共现分析,传承保护始终是非遗研究不变的中心话题,非遗的关键词逐渐向融合、发展与开发方向发展,该领域研究方向可归类为应用研究、技术研究、开发研究、应用基础研究、政策研究、行业研究、业务研究和管理研究。
参考文献
[1]胡妍妍.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业化问题探析[J].中州学刊,2015(8):87-89.
[2]刘则渊,陈悦,侯海燕.科学知识图谱方法与应用[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3]李杰,陈超美.科技文本挖掘及可视化[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6.
[4]刘永胜.《情报资料工作》核心著者测评[J].情报资料工作,2003(2):49-50.
[5]王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资源开发研究[C]//中国区域科学协会区域旅游开发专业委员会.科学发展观与区域旅游开发研究—第十届全国区域旅游开发学术研讨会文选.2004.
[6]黄益军,吕庆华.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新型文化业态的融合[J].重庆社会科学,2015(12):67-75.
[7]陈晨,黄滢.基于CiteSpace的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知识图谱分析[J].包装工程,2020(5):228-234.
[8]赵栩莹,王云庆.赫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研究现状与建议—基于知识图谱的分析[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20(9):171-176.
[9]苏欣慰,唐颖,姚丽梅,等.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研究的知识图谱分析[J].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9(7):51-62.
[10]汪振军.思想文化是黄河文化之魂—二程思想的历史地位与当代价值[J].黄河科技学院学报,2021(2):5-8,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