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实现乡村善治的三个维度

2022-05-26杜晓童

当代农村财经 2022年5期

杜晓童

摘要:实现乡村善治是新时代乡村治理的最高要求和最鲜明的标志。治理主体、治理体系和治理效能构成了实现乡村善治的三个维度,具体表现为三个方面:治理主体维度,要坚持多元主体协同共治。其中,党的领导是根本保障,政府负责是关键一环,社会协同是重要依托,群众参与是基本前提。治理体系维度,要构建“三治融合”治理新格局,坚持以自治为核心,法治为保障,德治为基础,坚持自治、法治、德治有机融合。治理效能维度,要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构建保稳增效的现代化乡村产业体系,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现代化新乡村,培育懂农爱农的现代化乡村新农民,涵养民主和谐文明的现代化乡风民德。

关键词:乡村善治 三治融合 农业农村现代化

乡村治,百姓安,国家稳。乡村治理作为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将实现乡村社会有效治理作为推进乡村振兴的具体路径,而乡村治理的最高要求和最鲜明的标志就是实现乡村善治。实现乡村善治目标,需要外部力量参与,促进多元主体协同共治,不断提高乡村治理能力和水平。要根据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体要求,构建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的乡村治理体系,走乡村善治之路。同时,要以治理有效激发乡村振兴新动能,以乡村善治推进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

一、治理主体维度:坚持多元主体协同共治

(一)党的领导是根本保障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乡村治理实践过程中积累了诸多宝贵经验,创造了多个典型试点,形成了乡村善治可持续的中国方案,以实际行动证明了党的领导是党管“三农”工作、党管乡村治理的根本保障。党的领导是实现乡村善治的“指南针”,为乡村治理摆正航向,保证乡村治理始终沿着正确的政治方向不断前进。

要持续激发治理效能,必须不断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创新党的治理模式,加强党的领导力度。农村基层党组织要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坚持党的领导核心地位不动摇,以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为指导,从政治上、思想上不断增强分析和解决乡村问题的能力。始终坚持“五个基本”工作思路,不断健全和完善“七个体系”工作目标,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武装自身、指导实践,克服各种在农村蔓延的非无产阶级思想。打铁还需自身硬,农村基层党组织应不断加强党的自身建设,肩负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严把“组织”关、“作风”关、“纪律”关。充分落实“三会一课”制度,抓好“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管理,防止思想懈怠和政治堕落,严防“微腐败”和“小官巨贪”现象,不断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思想政治建设觉悟,切实推动农村基层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基层党员干部是乡村振兴的排头兵,是实现乡村善治的“领头雁”。在基层党组织建设中要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确保党的各项工作顺利开展。同时,基层党员干部应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积极带领人民群众开展一系列乡村治理新实践,开创一系列乡村善治新模式,努力做到“问题不上交”,就地、就村化解矛盾。只有做到干部尽其力、组织尽其责,农业才能焕发新活力、农村才会焕发新气象、农民才会焕发新面貌。

(二)政府负责是关键一环

乡镇政府作为我国的基层政府,所接触的工作内容都是最繁琐的,建设“全能型”政府不仅会增加乡镇政府的行政负担,更无法适应当前乡村发展的多元化需求。因此,基层政府必須坚持自我变革,在党委领导下实现各职能部门各司其职、协调配合,由“管理者”向“引领者”身份转变。基层政府要结合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元化需求,在法律咨询、就诊就医、教育教学等民生领域积极发挥作用,在精神文明建设、配套设施建设、环境整理工程等公共服务领域发挥供给能力,在治安综合整治、平安乡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等民心工程领域打出“组合拳”,推动基层政府治理下的乡村善治形成全面“风景”,使得基层政府治理的有效性可持续、更广泛地惠及乡村民众。

同时,基层政府必须弱化行政职能,下放管制权力,真正做到“简政放权”。“简政”,就是要简化办事流程、提高办事效率,推行“党政一体化”办公模式和“一站式”服务流程,为人民群众提供高效服务;“放权”,就是要结合“放管服”,明细政府权力和职责边界,转变传统的指令型、命令型治理模式,下放政府管制权力,为各类社会组织和村民群众强基赋能,将以前掌握的大量资源、管理的重大事务分等级、分类别交给不同主体,充分发挥不同主体之间的优势,形成社会主体之间优势互补、“政”“村”之间的良性互动,真正实现行政放权、还权于民。只有充分发挥基层政府在实现乡村善治过程中的关键作用,才能真正将政府负责落到实处,提高乡村治理的持续化、民主化、协同化水平。

(三)社会协同是重要依托

在乡村发展方面,成立乡村“联合会”,使之成为群众之间的“纽带”和“强心剂”。乡村“联合会”通过密切联系村内群众、各乡村群众,带领他们广泛参与乡村善治新实践,由此形成“由点及面”的人与人、村与村之间联合互动的网络治理格局,既能凝心聚力解决实际问题,又能促进乡邻之间的互助关系。

在村民调解方面,农村事务的复杂性和繁琐性往往会使得乡镇政府手忙脚乱,而选举“片长”“胡同长”、打造乡村“调解中心”,让身边更了解具体情况的人先行介入,可有效就地减轻或化解群众之间内部矛盾。

在反馈乡情民意方面,探索以新乡贤为主体参事议事新平台,通过个人推荐、村民推荐、村委会推荐等方式,推举当地有成就、有声望、有口碑的老党员、老干部、老军人等为乡贤,通过成立“乡贤联合会”,大力发挥他们的个人优势,为乡村善治未来发展建言献策,为处理当地矛盾排忧解难。

在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方面,打造“社区快递驿站”“智能缴费系统”等“互联网+”新模式,不断探索智能惠民服务平台,将社会组织与群众之间良好衔接,使公共服务真正落实到居民百姓中,更好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将各类社会组织拧成一股绳,产生社会协同的群体效应,实现由乡村治理的“参与者”到乡村善治的“共同决策者”的身份转变。E424324A-90C5-4D43-84C9-FA7B04F2E1CE

(四)群众参与是基本前提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参与是实现乡村善治的基本前提。在广大人民群众中间,农民是农村的创造主体,是实现乡村善治的主体力量。要充分重视农民这个广大群体,精准掌握农民所想所需,唤醒农民主体意识,调动广大农民参与乡村建设的积极性,激发农民更自觉地参与到乡村治理中来。

要保障农民民主权利。在实现乡村善治的过程中要确保各项事务、各个流程都有农民参与,保障农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在乡村重大发展规划、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等方面,要多倾听农民意见,赋予农民决策权、话语权;在村务政务财务等涉及信息公开的敏感领域,要有以农民为代表的监督者对公开信息进行监督。

要注重凝聚和引进人才,充分发挥人才在乡村治理、建设、服务等方面的重要优势。要善于凝聚人才,特别是以本村德高望重的长者、助力家乡发展的知识青年和教师、医生、警察、创业者为代表的“乡贤”群体,为他们提供匹配的任职岗位和合理的晋升渠道,注重发挥他们的广泛影响力和自身优势推动乡村善治。同时,要注重从外部吸引人才,制定和完善人才引进的相关程序和政策,为外来人才提供良好的就业创业环境,提供政策和资金支持,力求将新理念、新技术引向农村,促进农村科技化、信息化发展。

二、治理体系维度:构建“三治融合”治理新格局

(一)以自治为核心,实现自治有力

首先,农村基层党组织作为乡村治理体系中的战斗堡垒,必须保证乡村自治成果有效。为此,必须强化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加强基层党组织的领导能力、组织能力及处理公共事务的能力。

其次,要积极推进基层民主建设,健全协商民主、村民自治制度,在乡村广泛营造“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民主治理氛围,保障村民自治的有效实施。

再次,要不断培育和完善村民自治组织载体,推进农村各类民生集体组织、经济组织、文化组织健康发展,让村民享有参与乡村治理和表达诉求的合理渠道,构筑和谐的乡村善治秩序。

最后,实现乡村善治更多的是依靠村民自治本身的强大发展力,要让村民在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的过程中,不断意识到推进乡村自治的重要性,增强主体意识自觉性和积极性,让村民成为乡村善治过程中的主体、主力。同时,通过村务公开、村民评议、村民审核等机制,赋予村民制约与监督政府的权利,调动村民监督乡村事务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从而建立健全乡村基层监督体系,真正实现自治有力。

(二)以法治为保障,实现法治有序

首先,必须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成员的法治意识和依法办事能力,提高基层党组织的合法领导地位和乡村善治的法治化水平。

其次,要在村委会选举、村民选举上不断加强制度化建设,明确“选什么人”和“什么人不能选”的问题,建立完善村干部任职履职考核机制、监督机制、民主评议机制,充分发挥基层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优势,真正实现老百姓自己当家作主。

再次,要不断完善农村立法和村民组织法,保证村民和社会组织在参与乡村治理过程中的合法地位,切实保证乡村治理有法可依。

最后,要持续推进乡村法治建设,建设法治乡村。一是严厉打击“小微腐败”和“黑恶势力”,持续开展“小官贪腐”和“扫黑除恶”专项整治,破除基层干部“官本位”“地头蛇”思维,强化群众监督、健全党内监督、规范干部权力、村务财务公开。二是加强普法懂法用法宣传,开展“送法下乡”、法律热线等专项服务,不断提高村民的法治思维、利益表达能力和依法办事能力,依法规范村民办事行为,促进村民通过合法渠道维护自身利益、参与乡村治理、监督村务账务、依法化解矛盾,真正实现法治有序。

(三)以德治为基础,实现德治有效

首先,农村基层党组织要发挥好领导示范作用,保证基层党员干部公正清廉、作风正派、品行兼具,对违德违规现象要严厉惩办,绝不姑息。同时,基层党组织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基层的培育和认可度,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在基层落实生根。其次,要深入挖掘农村的道德文明、优秀传统和革命事迹,讲好名人、伟人动人故事和乡村特色故事,培育乡村新乡贤,发挥其模范作用,让“少数”带动“多数”。同时,将其融入到新时代村规民约构建当中,形成当地文化特色。在这一过程中,要坚持因地制宜原则,尊重各地区文化差异和风俗习惯,找准各地区文化特色,充分发挥文化在治理中的积极作用。再次,要利用当地这些文化特色推动乡村文化建设,形成一定的文化产业,增强村民对当地文化的认同感和自信心。推进乡村自治和法治在良好社会氛围中进行,以文化熏陶村民约束自身行为,以文化感召村民重拾乡土文化价值,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避免出现机械化、单调的治理内容,真正实现德治有效。最后,通过组织开展“和谐家庭”“尊老爱幼先进人物”等评选活动,“文艺比赛”“体育比赛”等文体活动,定期宣讲、老年夜校等教育活动提高村民的素质修养,丰富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潜移默化提高村民自我约束意识,真正实现德治有效。

(四)坚持自治、法治、德治有机融合

自治、法治和德治三者不是各行其道的平行治理,更不是简单地叠加组合,而是复杂的融汇和贯通。自治是最基本的制度安排,法治是乡村善治的坚实保障,德治是乡村善治的基础和特色,共同构成“三治融合”治理新格局。

在治理实践中,自治通常以村民为主体,他们往往也是法治和德治的被培育者和执行者;法治为乡村治理圈出了法律框架,自治和德治都需要在法治轨道上运行;德治贯穿乡村治理全过程,为自治和法治提供精神支撑,提高整体治理水平和质量。三者构成了完整的乡村治理体系,不能割裂,不能舍弃任何一项,必须做到三者深度融合。

三、治理效能维度: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

(一)构建保稳增效的现代化乡村产业体系

產业兴旺是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固本之基,构建现代化乡村产业体系是实现乡村治理有效的重要表现,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和举措。现代化乡村产业体系肩负着保障我国粮食生产稳定、助农兴农富农、提高我国农业现代化水平等职责,因此要以确保粮、棉、油、糖、肉等农产品供给安全为底线,以助力农业、振兴农村、富裕农民为主线,以提高我国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水平为高线,逐步构建保稳增效的现代化乡村产业体系。E424324A-90C5-4D43-84C9-FA7B04F2E1CE

要将乡村发展的特殊性、产业发展的规律性、城乡消费需求的多样性充分耦合,依托乡村特色资源优势,加快打造现代化农业全产业链体系,创新农产品供应链落地机制,推动农产品生产、加工、贮存、销售、售后一体化服务模式,打造特色鲜明、竞争力强、绿色环保的现代化乡村产业体系。

要构建“基在农业、惠在农村、利在农民”的科学的产业联结机制,深入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农业农村服务业长久发展,充分利用农业农村特色资源,推动农村产业体系绿色转型、农村产业链提质增效、农产品上行发展,以产业兴旺吸引社会投资、带动经济业态、促进农民增收。

(二)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现代化新乡村

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承德考察时强调,要通过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得更加美丽宜居。环境美,人气才能旺。生态宜居是乡村善治的关键所在,想让乡村留住人,就要以规划商住圈、产业圈、生态圈“三个圈”为抓手,着力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现代化新乡村。

要统筹推进农村公路、乡路整体规划,加强乡村路网建设、优化乡村客运模式,力争实现所有兼具规模和条件的村镇全部通路通车;加强乡村公共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在住房、医疗、物流、养老等民心工程上下大功夫,优先加强兜底性供给服务;加快推进农村危房、农房改造,特别是在汛期做好房屋安全隐患排查工作,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持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重点实施农村“厕所革命”、污水排放、秸秆资源化综合利用等可持续发展机制,推动乡村墙绘、绿植规划等乡容乡貌改造建设,提高人民生活幸福感。

要根据县域规划和村镇分布,合理布局乡村产业园区,在乡村打造集集聚集群集约的高效产业空间,避免产业布局单一化和同质化,防止因产业布局造成水土流失、植被破坏等。要以特色村镇为服务业建设重点示范区,推动以“农家乐”为主的旅游休闲度假模式及以“红色基地”为代表的科普展示教育模式,并做好一系列服务配套设施,带动当地旅游业发展。

(三)培育懂农爱农的现代化乡村“新农民”

农业农村现代化关键是农民现代化。构建现代化乡村产业体系,打造现代化新乡村,要靠具有新思维、掌握新技术、了解新业态的新型农民。培养懂农业、爱农业、肯扎根的现代化乡村“新农民”,是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步伐的必然要求,也是为助力乡村善治奠定人才基础的必然要求。

现代化乡村“新农民”作为乡村的主体和生力军,要大力开展针对“新农民”的职业培训,使其充分掌握现代化农机应用技术、种养殖技术等,以提高劳动效率和农产品质量;要对农民进行经营理念教育,特别是加强电商领域的知识普及和营销技能指导,使“新农民”利用“互联网+”这一现代化平台拓宽增收渠道。要提高农民文化水平和道德素质,通过广泛宣传积极引导农民走进“农民夜校”“文化学堂”,在物质生活得到提高后进一步丰富精神生活。

(四)涵养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化乡风民德

农村的社会风气是农民思想和行为的直接体现。当前,我国绝大部分农村地区在乡风文明建设方面仍存在很多突出问题,天价彩礼、大办宴席、封建迷信等有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象屡见不鲜。革除旧陋习旧恶习,整治各类不良社会风气,在广大乡村弘扬现代化乡风民德,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

实现乡村善治,需要以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乡村文明为基,需要重建乡村居民的精神文化家园。通过发挥基层组织队伍作用,实现自我管理,打造民主乡风。积极引导新乡贤参与反哺乡村,充分发挥村集体引领带动和集中服务作用,组织建立妇联、青联、志愿者队伍,以基层集体组织管理基层,使自律和他律充分结合。通过建立长效机制推进乡村社会移风易俗,打造文明乡风。要依托法律法规和公序良俗,建立符合各村实际的“村规民约”,将彩礼、酒宴等规定明细化并纳入其中,明确奖惩机制、积分机制、评价机制、监督机制,促进良好乡风民俗落地生根。通过开展道德实践活动弘扬社会主旋律,打造和谐乡风。要在乡村社会广泛开展百姓喜闻乐见的道德实践活动,充分发挥其惩恶扬善的作用,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道德荣辱观,鞭笞假恶丑,弘扬真善美,让农民在潜移默化中自觉提高农民精神文明素质。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32.

[2]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32.

[3]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35-36.

[4]张文显.“三治融合”之理[J].治理研究,2020,36(06):5-8+2.

[5]丁胜.乡村振兴战略下的自发秩序与乡村治理[J].东岳论丛,2018,39(06): 140-148.

[6]左停,李卓.自治、法治和德治“三治融合”:构建乡村有效治理的新格局[J].云南社会科学,2019,(03):49-54+ 186.

[7]陈文胜.以“三治”完善乡村治理[J].农村工作通讯,2018,(05):61.

[8]王丽敏.河南省先进村镇乡村治理“三治融合”的实践与借鉴[J].农业经济,2019,(10):30-32.

[9]陈松友,卢亮亮.自治、法治与德治:中国乡村治理体系的内在逻辑与实践指向[J].行政论坛,2020,27(01):17-23.

[10]张文显,徐勇,何显明,姜晓萍,景跃进,郁建兴.推进自治法治德治融合建设,创新基层社会治理[J].治理研究,2018, 34(06):5-16.

[11]习近平.习近平关于“三农”工作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9.E424324A-90C5-4D43-84C9-FA7B04F2E1CE

[12]顾保国,崔友平主编;刘儒编著.乡村善治之路:创新乡村治理体系[M].郑州:中原农民出版社;北京:红旗出版社, 2019:21.

[13]中国政府网.习近平在河北承德考察时强调:贯彻新发展理念弘扬塞罕坝精神努力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任务[EB/OL].[2021-08-25]. http://www.gov.cn/xinwen/2021- 08/25/ content_5633322.htm?jump=true.

Three Dimensions to Achieve Good Rural Governance

Du Xiaotong

Abstract: Achieving good rural governance is the highest requirement and the most distinctive symbol of rural governance in the new era. The governance subject, governance system and governance efficiency constitute the three dimensions of achieving good rural governance, which are embodied in three aspects: The dimension of governance subject, and the need to adhere to multiple subjects Co-governance. Among them, the partys leadership is the fundamental guarantee, the governments responsibility is the key link, the social coordination is an important support, and the mass participation is the basic prerequisite.The dimension of governance system, it is necessary to build a new governance pattern of“integration of the three governances”, insist on autonomy as the core, rule of law as the guarantee, and rule of virtue as the basis, and insist on the organic integration of autonomy, rule of law, and rule of morality. The dimension of governance efficiency, it is necessary to promote the modernization of agriculture and rural areas, build a modern rural industrial system that guarantees stability and efficiency, build a new modern village that is livable, suitable for work and travel, cultivate new modern rural farmers who understand agriculture and love agriculture, and cultivate a democratic, harmonious and civilized modernization Country style and morality.

Keywords: rural good governance; integration of three governances; agricultural and rural modernization

(作者單位:中国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任编辑:欣文E424324A-90C5-4D43-84C9-FA7B04F2E1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