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向”发力 精准施策 落实劳动教育
2022-05-26李桃辉王栋昌
李桃辉 王栋昌
【摘 要】小学阶段落实劳动教育有多个突破口,学校主要从倡导学科渗透、策划校园劳动和开展家庭劳动等三个方向发力。学科教学与劳动教育有交集,学科教学的实施过程具有劳动教育的价值属性。因此,学校可结合学科教学活动渗透劳动教育。学校与家庭在学生劳动教育方面要密切配合、主动作为,设计主题、项目,开展校园劳动、家庭劳动,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劳动技能、劳动精神和劳动品质。
【关键词】劳动教育 学科渗透 校园劳动 家庭劳动
劳动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指导纲要》)指出,劳动教育的总体目标包含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具有必备的劳动能力、培育积极的劳动精神、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品质等四个方面。为实现这个目标,《指导纲要》进一步指出,低年级以个人生活起居为主要内容,中高年级以校园劳动和家庭劳动为主要内容,开展劳动教育。根据以上要求,遵循劳动教育特点,学校除每周固定开设一节劳动课程外,还注重从学校的实际出发,主要从倡导学科渗透、策划校园劳动和开展家庭劳动等三个方向发力,精准施策,落实劳动教育要求。
一、倡导学科渗透
学科教学与劳动教育具有广泛联系,甚至可以说,学科教学都是通过“劳动”来实现教学目标的。学科教师通常把“劳动”当作学科育人的手段,而忽视了“劳动”本身的价值与意义。也就是说,学科教学实施的过程具有劳动教育的价值属性。基于以上认识,我们对学科教学渗透劳动教育进行了以下探索。
(一)倡导尊重教学文化,渗透劳动观念教育
“尊重”是学校倡导的课堂文化之一,每门学科都可以找到实施的共同举措。比如,我们把“课堂教学活动保持一个人说话,讨论除外”作为教学常规要求,获得了所有学科的师生的认同。学生在学科教学活动中能尊重他人的发言,不随意打断、不随意插嘴等,尊重教学活动的共守规则,尊重劳动的观念就可以从一个点扩大到一个面。这种学科教学的共识与要求,就渗透了尊重劳动成果的观念教育。
(二)强化合作能力培养,渗透劳动技能教育
合作能力是现代公民的素养之一,也是劳动教育的目标要求。每个学科的教学活动都可以通过合作学习来实现学生合作能力的培养,实现学科教学与劳动教育的共同发展。根据学生的特点,学校提出,低年级以两人一组,中高年级以四至六人一组,每个学科都要根据教学内容开展适当的合作学习活动,并根据年级、学科和实际任务制订出每次合作学习的具体要求。这样,能让合作能力的培养更有效果。
(三)开展创新实践活动,渗透劳动精神教育
所有学科课程都有明确的创新能力培养目标要求,但是,学科教学更多指向隐性的思考问题的创新,如创新意识或创新思维的培养等。教师开展学科教学渗透劳动教育的创新活动,要强调能力导向、手脑并用、亲身实践,让学生经历劳动创新活动的过程,让其思维的创新在内化与外显的交替活动中得到锻炼。这样的创新实践活动,才能更好地转化成劳动能力,并通过激励手段成为学生的劳动精神追求。如美术教学时,绘制一幅“欢乐的六一儿童节”图画,让学生画得像又有创意是美术课的任务,让学生在感受画的过程中学会克服困难、画得与众不同,就是劳动精神的渗透了。为了激励学生在学科学习活动中的创新表现,学校实行了“学习奖章”激励制度。其中的“创新学习章”对学生的创新创造行为给予奖励,以此激励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突出表现,从中渗透劳动精神教育。
(四)养成认真细心习惯,渗透劳动品质教育
在任何学科的教学活动中,教师都会要求学生养成认真细心的好习惯。这种学习品质的表现,与劳动品质的表现相得益彰。所有劳动品质的教育,与其说要在学科中渗透,不如说是与学科共育,因为劳动教育与学科教学在“养成认真细心习惯”等方面有明显的“公约数”。所以,在学科教学中,教师要求学生养成认真细心的好习惯,就渗透了劳动品质的教育。
二、策划校园劳动
学校的综合实践活动和科学课程与劳动教育有较多的交集。我们以《指导纲要》中指出的劳动教育“必须面向真实的生活世界”“引导学生以动手实践为主要方式,在认识世界的基础上,获得有积极意义的价值体验” 为导向,以主题项目活动的形式开展校园劳动。每个年级都有主题活动项目,有的项目通过集中安排、制订主题活动方案的形式来实施;有的项目随着综合实践活动和科学课程教学的进度,以课外延伸的形式来进行。具体如表1:
以上劳动项目的设计,针对学生动手劳动少,学习、生活依赖性相对较强,怕脏、怕累,吃苦耐劳精神不够,对种养认知缺失等问题而开展。学生乐此不疲地参与其中。此外,我们还根据年级实际和教师的劳动技能特长,以及现代科技的发展,开设了制作鸟窝、书签、灯笼、故宫木建筑模型、航海模型和酷豆编程、凤仙花种植等劳动项目,让校园劳动教育具有針对性和时代感。
三、开展家庭劳动
学生在家参与动手劳动的机会不多,部分学生读完小学六年甚至没有做过一道菜,没有洗过一件衣服,很多学生连常用劳动工具都不会操作。为此,我们倡导家校共育,落实劳动教育,主要通过让学生在家学习劳动技能,承担必要的家务劳动等方式来改变学生动手能力差的现象。
(一)按年级落实项目,保证劳动内容
落实家庭劳动的项目,学校由大队辅导员负责统筹,一般分个人必做和年级选做等两个项目。(如表2)
针对有些年级的项目,学校可结合时令或上级部门组织的活动进行调整;各年级、各班也可以根据实际对选做项目做调整,保证学生家庭劳动技能的学习内容有一定针对性。
(二)周二作业不回家,保证劳动时间
在没有开展课后服务之前,我们实行“周二无作业日”制度。在落实“双减”政策开展课后服务后,我们要求一二年级无家庭书面作业,中高年级的周二书面作业不回家。这样,学生周二和“双休日”在家里就能保证有时间参加家务劳动。
(三)教师、家长同指导,保证劳动方法
对于小学生来说,很多劳动技能的学习和家务劳动都是第一次。无论家长还是教师,都要对学生进行相关指导。学校主要利用班队会、晨会对学生进行家务劳动的意义、态度等方面进行教育,而家长侧重技能指导,因为有的项目必须在家长的陪同下完成。一般情况下,要求家长在家时,学生才进行家务劳动,这样,遇到问题能及时处理。同时,在所有家务劳动项目中,教师都要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四)家长、学校共管评,保证劳动效果
为了保证学生家务劳动的效果,学校每个年级都设计了《家务劳动清单》(见表3),引导家长对孩子的家务劳动效果进行评价;教师不定时收集学生家务劳动图片,结合《家务劳动清单》进行班级展评;学校层面组织各年级进行以家务劳动为主题的作品、图片或征文展评活动,评选劳动之星,树立典型,并通过广播、公众号等途径进行宣传。
说明:1.学生对照表中项目,根据完成情况在五角星下面画√。偶尔参与1星,经常参与2星,每天参与3星;劳动技能基本掌握1星,熟练掌握2星,展示分享3星;2.家长总体评价,既要文字描述,还要写等级(优、良、中、差);3.劳动过程中,要注意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