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毛泽东酝酿文艺之春
2022-05-26
“关门提高”
抗日战争时期,大批文艺工作者前往延安,延安的文艺生活一时欣欣向荣。然而,毛泽东在鲁艺成立一周年时所寄语的“抗日的现实主义,革命的浪漫主义”,并没有完全实现。“由于没有系统学习过马克思主义理论,缺乏同工农兵结合的思想准备,大多数文艺界人士并没有真正完成从小资产阶级到无产阶级的转化。”谈起延安文藝座谈会的背景,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第二研究部副主任李珍解释说。在这样的氛围中,文艺家所追求的提高,只能是“关门提高”。
1942年1月,鲁艺举行了一场学院派风格的“大音乐会”,名家一一登台亮相,结果老百姓评价:“女的唱得跟猫一样,男的跟毛驴叫唤一样。”
文艺工作者之间的纷争也不少。比如“山顶上的人”与“亭子间的人”互不认同,前者是经历过长征、从井冈山过来的文艺干部,后者是从大城市来的知识分子。
“不能不管一下”
对这些问题,毛泽东早有觉察。他曾说过:“亭子间的人弄出来的东西有时不大好吃,山顶上的人弄出来的东西有时不大好看。既然是艺术,就要又好看又好吃,不切实、不好吃是不好的,这不是功利主义而是现实主义。抗日战争使这两部分人汇合了,彼此都应当去掉自大主义。”
毛泽东也注意到了文艺界人士中弥漫的不满情绪。在一次与鲁艺几位党员教师谈话时,他说:“知识分子到延安以前,按照小资产阶级的幻想把延安想得一切都很好。延安主要是好的,但也有缺点。这样的人到延安,看见了缺点,看见了不符合他们的幻想的地方,就对延安不满,就发牢骚。”
1942年春天,毛泽东作了大量调研工作。他花很多时间同萧军、欧阳山、艾青、刘白羽、丁玲、周立波等人谈话,请他们帮助搜集文艺界提出的各种意见,与他们交换意见。在和老同学萧三的谈话中,毛泽东说:“我本来不管文艺的,现在文艺的问题碰到鼻子上来了,不能不管一下。”
1942年5月2日至23日,延安文艺座谈会召开,延安很快迎来了文艺之春。
(摘自2022年4月22日《文摘周刊》 朱东君/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