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女儿 安徽媳妇
2022-05-26胡遵远
胡遵远
2022年3月28日,张文同志治丧办公室发布一纸讣告,公布了老红军、开国上将洪学智夫人张文逝世的消息:
“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为我军后勤事业默默奉献终身的老兵、中国儿童慈善30年感动人物,副军职离休老红军、原总后勤部管理局顾问,洪学智同志夫人张文同志,因多脏器功能衰竭医治无效,于2022年3月27日16时27分在北京逝世,享年103岁。”
惊闻噩耗,作为张文的“婆家人”,68万金寨人民感到十分悲痛,纷纷表示惋惜和缅怀。张文的一生是光辉的一生、战斗的一生,为我们留下了不少感人的英雄故事和丰富的党史资料。
“爱唱歌的姑娘”
张文,1919年6月出生在四川省通江县洪口镇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原名张熙泽。9岁时,张文就去给地主家带孩子、当小佣人,整天挨打受骂。1932年12月,红四方面军来到川北,创建了川陕革命根据地。张文惊奇地发现,那些平日里作威作福的地主老财们跑得无影无踪了……当时,驻扎在洪口镇街上的是红四方面军第十师,二十八团团部就设在张文的家中。团长一有空就给张文的父母讲革命道理,张文有时候也凑近去听。渐渐地,这些革命道理就像“巴山夜雨”一样滋润着张文的心田,“参加红军、参加革命”的念头渐渐在张文的脑海中形成。1933年2月,张文和二哥张熙汉先后背着家人参加了红军,兄妹俩都被分配在红四方面军第四军供给部的被服厂工作。
当时的张文虽然年纪小、身体单薄,但她心灵手巧,又不怕吃苦,每天除了做完自己的“定额”工作,还常常去帮助战友。她特别爱唱家乡的歌曲,被战友们称为“爱唱歌的姑娘”。
一次談话定终身
走进革命大家庭后,张文的生活十分充实、愉快。因为工作积极、表现出色,她很快就当上了女兵班班长。1936年2月,张文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36年5月30日,张文所在的红四军在雅砻江畔召开运动会。各项比赛结束后,主持人突然宣布:欢迎供给部女兵班的同志给大家唱个歌。会场上立即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坐在主席台上的军首长们也热烈鼓掌欢迎。
张文是班长,她带着女兵班列队走上主席台,领唱了《打骑兵歌》和《捉活牛歌》。
张文飒爽的英姿和嘹亮的歌声,打动了坐在台上的时任红四军政治部主任洪学智,他被张文的朴实自然大方深深地吸引了。
当晚,红四军参谋长陈伯钧的爱人何克春来找张文,把她领到了供给部谢政委的办公室。一进门,看见红四军军长王宏坤和他的爱人冯明英以及谢政委,张文吓了一跳,以为自己犯了什么错误。张文低着头,站在屋子中央,有些不知所措。
冯明英一把将张文拉到身边坐下,亲切地对她说:“今天你们班歌唱得很好啊!”
张文连忙说:“不好,不好。”
谢政委接着问张文:“你认识军政治部洪学智主任吗?”
张文摇头回答道:“不认识。”
实际上张文参军后,在被服厂见过洪学智,还听他作过报告。在行军路上,张文经常看到他把自己的马让给伤病员骑。洪学智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听张文这么一说,谢政委便一口气对张文介绍了洪学智的很多优点,在一旁的王宏坤也笑容可掬地对张文说:“小张同志,我和明英想介绍你和洪主任认识一下,你看怎么样啊?”
在张文的老家,女孩子的婚姻大事全由父母做主,现在参加了红军,由谁帮她做主呢?张文支支吾吾地不知说啥才好。
谢政委看出了张文的心事,关切地说:“这件事先不定,你自己考虑一下,也征求一下你二哥的意见吧。”
于是,张文连夜找到她二哥。二哥是个直爽人,当场表态:“婚姻大事,只要你愿意,我不会说半个不字。”
张文按照何克春的指导,走进了洪学智的办公室。见到张文来了,洪学智便微笑着站起来让座,他开门见山地说:“谢政委和王军长找你谈过话了?”
张文点了点头。
他又问:“你有什么意见?”
张文说:“听组织上的。”
洪学智哈哈大笑起来,说:“那是我个人的意见,几位领导都同意,所以,咱们个人的事就变成了组织的意见。”
接着他又问张文:“你还有什么要求吗?”
张文一时不知道如何回答,先是摇了摇头,紧接着又点了点头。
就这样,张文和洪学智的第一次谈话,就达成了“婚约”。
6月1日晚,张文和洪学智在军政治部办公室举办了简朴而又热闹的婚礼。
一个女儿送百姓
1939年,张文和洪学智的长女在延安蟠龙出生。洪学智给她取名“醒华”,意思很明确:中华民族,觉醒吧!
不久,张文抱着女儿,随洪学智所在的延安抗日军政大学第四大队,前往华北地区开办抗大分校。转移途中,必须穿越日军封锁线,带着孩子行军非常不方便,时任抗大副校长的罗瑞卿以及洪学智都多次给张文做工作,劝她把女儿送给老百姓。
可是,一个母亲怎么舍得扔下自己的亲骨肉呢?洪学智见张文态度坚决,也不好再说什么。
穿越日军的封锁线前,罗瑞卿动员所有带孩子的女同志要绝对保证孩子不哭不闹,不暴露目标。
离封锁线越近,张文的心绷得越紧,她背着女儿,几乎是一溜小跑地跟随部队急行军。
突然,奔跑中的张文被一块石头绊了一个趔趄,女儿“哇”的一声哭了。
张文一边紧张地哄着女儿一边向前跑。
正在指挥部队前进的洪学智听到孩子的哭声后找到张文,严肃地说:“把孩子留下吧!”
张文先是一愣,继而着急地对丈夫说:“你……你怎么忍心?”
洪学智没有吭声,只是用严厉的目光盯着张文。
最终,张文还是含着泪,慢慢地把背上的女儿解下,交给了洪学智。
她紧紧地跟在洪学智的身后,找到附近一户农家,把女儿连同5块银元一起交给了老乡,并告诉老乡:“我们是八路军,不能照顾孩子了,如果我们在战争中牺牲了,那你们就把孩子当成亲生女儿吧!”说完,洪学智拉着张文跑回了部队。他们与那家老乡彼此都没顾得上问一问姓名,更不知道对方的具体身份。
张文只能努力地记住女儿身上的特征,细细地辨认周围的地貌地形,并问清了地名:东西房山。
第二天清晨,部队顺利地穿过日军封锁线。休息时,张文忽然发现,女儿的一块尿布还搭在丈夫的马背上,睹物伤情,她不禁痛哭起来。
一个外号叫“马克思”的老红军给张文做思想工作:“别难过了,以后全国解放了,再回来找孩子吧。”
正如“马克思”所言,直到全国解放后,这个离散了多年的女儿才回到张文的身边。
一家捐款助学生
离休后,一直关注革命老区建设的张文,将视线投向了贫困学子。1982年,特别关心下一代成长事业的张文被聘为中国少年儿童基金会理事。1995年1月,她从报纸上看到一则报道,文中提到一位来自革命老区的北京大学学生品学兼优,但生活特别困难。当时,张文心里很难过,继而萌发了资助特困大学生的想法。
在一次家庭聚会上,张文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并得到了孩子们的热烈响应。大家当场分工,决定由在京的6个子女一人负责一个。
很快,北京大学给张文送来了来自湖北、四川、山东等革命老区的8名特困生的资料,供她挑选。洪学智看了这8名特困生的情况介绍后说:我看这8名同学都应该资助。于是,张文和洪学智一人资助1名,孩子们一家资助1名,并商定每人每月资助100元,一直供到他们大学毕业。1997年春节,张文和洪学智还把这8名特困生请到家里来吃饭,鼓励他们发扬革命传统,努力学习,立志成才。
后来,这些大学生有的读了研究生,有的当了工程师,还有的出国留学深造。可是不管他们走到哪里,都一直与张文保持联系,经常来信、来电,问候张文及其家人。
三次来皖结深情
洪学智将军有很深的家乡情结,新中国成立后曾先后7次回到金寨,帮助老区人民办了很多实事、好事。他非常关心家乡的基础设施建设,帮助金寨人民发展板栗种植,开展扶貧济困、医疗帮扶、引资兴建希望工程,等等。他为家乡做的这一切,都与张文的大力支持、积极协助密不可分。
张文曾先后两次陪同洪学智回到金寨。第一次是1986年4月,张文和长子洪虎等人陪着70多岁的洪学智返乡探亲。他们一行来到将军的故乡——金寨县双河镇,详细询问了家乡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各方面变化的情况。乡亲们争相报告好消息,洪学智听后指示道:“你们还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搞好科学种田。我们大别山就是山多,靠山吃山,你们要在山上多想办法,可以多栽些板栗和其他果木,发展食用菌;要多养些家畜、家禽,生活变化就会更快些。”洪学智夫妇一行还参观了金寨县革命博物馆,他建议:“县里要在革命烈士纪念塔后面建一所红军纪念堂。因为在外地工作的老红军们都十分思念故乡,百年之后都希望叶落归根。同时博物馆前面可以搞一个将军陈列馆,作为对青少年开展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基地。”又说:“在经费上你们自己解决一些,我们再想办法帮助筹集一些。”
第二次是2002年5月,张文陪同已经90岁高龄的洪学智回到金寨。见到家乡亲人,洪学智无限深情地说:“人到老年倍思乡呀,我这次回来沿途所见,山更绿了,水更清了,路更宽了,金寨这几年变化很大,取得了很大成绩,我很高兴。”当时他的老家双河镇正在修路,不方便行走,陪同人员都劝洪学智不要回去了,老将军的脸上露出一丝失望。但他坚持让自己的3个儿子一定要回去一趟,代替他看望一下家乡的父老乡亲。当儿子们带回从老家双河拍摄的录像时,老将军认真观看着,边看边笑,还鼓起掌来,像个开心的孩子。后来,洪学智还把家住南溪镇、双河镇的亲戚接到县委招待所,详细询问他们的家庭、生活和生产情况,要求亲属带头发家致富,把孩子培养成才,并摆了几桌宴席宴请亲属,吃过饭后他坚持自己掏钱付了账。
张文第三次到金寨是2008年10月。2006年11月20日,洪学智逝世,张文和孩子们按照他的遗愿准备把骨灰送回金寨,让他与老战友、亲人和家乡人民永远在一起。2008年10月,张文和孩子们亲自护送洪学智的骨灰前往金寨,参加了家乡人民为洪学智骨灰安放和纪念碑揭幕举行的隆重仪式。
一切文物赠乡亲
洪学智将军逝世后,张文和孩子们一起对洪学智一生留下的革命文物进行了清点,经过分类整理、登记造册、装箱封存,总共有644件。每一件革命文物,都是洪学智人生一段经历的见证,背后都有感人肺腑的故事。如何处理这一批珍贵的文物资料,家里的孩子们有不同的意见。有的说捐给博物馆,让人民群众都能够看到;有的说捐出去以前,应该给每个孩子留下一点作为纪念。张文认为,孩子们希望留下一点父亲的遗物作为留念,这种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她觉得洪学智不仅仅是孩子们的,更是党和人民的,他的革命文物也应该属于党和人民。把这些文物放在家里,只是家中几个人看;如果放在博物馆里,成千上万的群众都能看到,它的教育意义就大了。张文最后决定,把洪学智的所有遗物全部捐给博物馆。孩子们认为母亲讲得有道理,都支持她的决定。
但是,这些遗物该捐给谁呢?洪学智戎马半生,他驰骋疆场、身经百战,有着传奇的人生。他当过红军、八路军、新四军、解放军、志愿军,经历了人民军队发展的所有阶段。他走的地方多,换的岗位多,在我军的军事、政治、后勤、教育、装备工作方面都有重要建树。他是解放军历史上唯一两次出任总后勤部部长、两授上将军衔的高级将领。洪学智逝世以后,川陕革命纪念馆、新四军纪念馆、丹东抗美援朝战争纪念馆、沈阳军区后勤纪念馆等都希望能够珍藏他的革命文物,以充实他们的馆藏,让当地的人民更好地缅怀洪学智。但张文考虑,这些遗物在整体上见证了洪学智的人生,分散了就失去了完整性,应该集中捐赠,让人民群众能够完整地了解洪学智,继承和发扬他的革命精神。
经过全家人一起商量,大家一致认为:这些文物应该捐赠给金寨县革命博物馆。金寨是洪学智的故乡,是全国著名的将军县,走出了59位开国将军,洪学智是其中的杰出代表;金寨是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区域,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发生在大别山的三大武装起义,其中立夏节起义和六霍起义都发生在金寨;这里诞生了12支红军队伍,是红四方面军的主要发源地,是名副其实的红军摇篮;金寨为中国革命作出了巨大贡献,10万儿女为国捐躯,是洪学智终生魂牵梦绕的地方;这里还有刘伯承题字的“金寨县革命烈士纪念塔”,有邓小平题名的“金寨县革命博物馆”。把洪学智的革命遗物留在金寨,对于研究金寨的革命历史、发扬红军精神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金寨县委、县政府得知这个消息后非常高兴,专门在金寨县革命博物馆中辟出一层作为“洪学智将军纪念馆”。2009年4月23日,张文把洪学智留下的644件革命文物连同自己的“一颗心”全部捐给了金寨!出席仪式的金寨县委领导握着张文的手,激动地表示:“我代表68万金寨人民感谢张老!我们一定把洪老的这一批珍贵文物保管好、展示好,让它世世代代传下去,教育和激励金寨人民为实现洪老的遗愿而奋斗!”
洪学智将军纪念馆自2009年5月正式开馆以来,前来参观瞻仰的观众已有几百万人次。如今,洪学智将军纪念馆不仅是金寨县进行革命传统教育、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场所,也成为了金寨对外展示红色历史、宣传革命老区的一张亮丽名片。
(责任编辑:孔晓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