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语用”:学习任务群整合单元写作教学
2022-05-25张悦
张悦
【摘 要】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重要阶段,而培养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是提高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关键。统编版语文教材注重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锻炼,因此,教师应以单元为整体,紧扣指向语言文字运用的语文要素,整合学习任务,建构出呈现“分步呈现,由扶到放,先实践后梳理”螺旋上升规律的学习任务群。这样教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关键词】语言文字运用 学习任务群 单元写作教学
小学阶段是学生作文的起步阶段,正是易学习模仿、易吸收写作知识的时期,需特别关注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提升。而统编版语文教材注重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锻炼,在课后的思考与练习题及单元的“语文园地”中都有围绕语言文字运用展开的学习任务,并且其内容的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实践难度螺旋上升,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按照统编版语文教材的单元整体来安排教学,但不能拘泥于人文主题,要特别注意语文知识、能力的落实这条线,把单元各板块中与语言文字运用相关的学习任务串联起来进行教学。
一、聚焦语用特点,整合学习任务
统编版语文教材非常重视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培养,它采取“语文素养”和“人文精神”双线组织单元结构,在每个单元的扉页上都标有明确的单元语文要素。以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为例,单元的人文主题是“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语文要素包括两个,其一指向语言文字运用——“向同学推荐一个好地方,写清楚推荐理由”。每个阅读单元都配套安排了一次写作活动,而本单元的阅读选材有描写自然景物的三篇课文,分别是《观潮》《走月亮》和《繁星》,习作主题是“推荐一个好地方”。
本单元指向语言文字运用的语文要素是“向同学推荐一个好地方,写清楚推荐理由”,而教材中的学习任务群体现了“分步呈现,由扶到放,先实践后梳理”螺旋上升的设计理念。《观潮》《走月亮》的课后习题与习作“推荐一个好地方”均围绕这一语文要素具体细化为学习任务。对于《繁星》一课,教师可自行发掘设计相关学习任务。最后,针对“语文园地”中的“交流平台”和“词句段运用”板块,教师均可发掘出相关的内容进行总结梳理。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学习任务群的整合和设计如图1所示:
正如崔允漷老师所说,划分单元的依据不只是内容,而是立足于学科核心素养,整合目标、任务、情境与内容的教学单位。或者说,一个单元就是一个指向素养的、相对独立的、体现完整教学过程的课程细胞。教师按这样的方式整合本单元相关的学习任务,构建提升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学习任务群,既能提升对教材单元整体的理解与研究,又能让单元教学更具系统性。
二、把握选文功用,注重积累迁移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学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这句话就是在诠释语文课程基本特点中的工具性这一特点。统编版语文教材的选文文质兼美,而写作知识往往以隐性知识的状态存在于选文中。教师应该利用好这样的教材,带领学生了解语言文字运用方法,梳理写作知识,让其具备系统性和进阶性,以实现学生写作能力的有效迁移和提升。
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观潮》《走月亮》和《繁星》等三篇课文都是描写景色的,所以,笔者从每篇课文的语言文字运用特点出发,结合单元语文要素和课后习题进行了整合,构建了一个个相对独立而又系统的单元学习任务群。这三篇课文所对应的学习任务和积累的写作知识如下表所示。
《观潮》一课课后出示“说说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描写钱塘江大潮的”这一学习任务,引导学生思考钱塘江大潮是按由远及近的顺序描写,这也是本文的写作特点,让学生初步了解到描写景物时可使用这样的写作顺序。笔者发现统编版语文中年级教材中课后小练笔开始增多,更多的是引导学生关注课文语言文字运用特点并学习模仿。如《走月亮》第6自然段从看到的、闻到的、听到的和想到的等多方面来描写月下景色,而课后习题就出现了一个学习任务——小练笔:读读课文第6自然段,说说“我”的所见所想。你还记得月下的某个场景吗?仿照着写一写。让学生模仿使用多方面描写的方法去写一种情景,把学到的写作知识进行迁移运用。《繁星》是一篇略读课文,但笔者在教学时有意识地发掘了作者写景时的写作手法,设计了一项学习任务:请带着 “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描写繁星的”这一问题去读课文。学生发现本篇课文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写繁星的,从而又积累了一种写景的方法。
通过完成整个单元选文的学习任务,学生已经积累了三种描写景物的方法,并进行了一定的模仿迁移。课标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关注阅读选文中语言文字运用的特点,把阅读选文作为写作知识的载体,变成一个例子,通过阅读来吸收语言经验、积累语言材料,更利于学生理解所学到的写作知识。这样,阅读和写作的学习就从单向走向双向,融为一体,紧密衔接,写作知识作为语文素养的一部分,也从隐性走向了显性。
三、仿照课文语用,提升写作表达
统编版语文教材中每单元的习作主题都与本单元学习的课文有着密切联系。这样编排方便充分利用教材选文语言文字运用的示范功能,让学生通过模仿,内化阅读教学所学到的写作知识,提高写作表达能力。
四年級上册第一单元的习作主题是“推荐一个好地方”,教材的选文《观潮》《走月亮》和《繁星》对于学生的习作表达具有学习和借鉴作用,正好适合运用本单元之前了解到的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按由远及近顺序、按时间顺序和从多方面描写景色。这是一个可以在实践中运用的好机会。笔者在进行本次习作作前指导时开展了以下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模仿本单元的教材选文进行写作。
(一)明确评价标准
习作完成后,自己读一读,看看有没有把这个地方介绍清楚,有没有把推荐的理由写充分。
(二)出示学习任务
请联系本单元课文的写法,想想有没有好的办法把这个地方介绍清楚,把理由写充分。
(三)总结写作方法
要把这个地方介绍清楚,可以从《观潮》《繁星》两课中习得有序表达的方法,根据一定地理方位顺序或时间顺序介绍某个好地方,这样介绍更加清晰;想要把推荐理由写充分,可以借鉴《走月亮》一课中多方面描写的方法进行推荐,从不同方面介绍这个地方的特别之处。
(四)运用方法写作
本单元课文中描写景物的方法有很多,请至少运用其中一种方法完成习作。
学生习作完成情况较好,图2、图3是两个学生的习作片段:
总之,教师在教学中要想实现高质量的言语实践活动,对于书面表达要仿用怎样的语言文字应用,应有明确要求,并在学完新知后有针对性地去实践,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知识的内化,也才能使学生的语文素养真正得到提高。
四、巧借“语文园地”,构建知识网络
统编版语文教材中每个单元的“语文园地”都设有“交流平台”板块,旨在让学生在整体中、联系中、比较中学习,帮助学生将学习“由点构成线,由线构成面”,形成立体、开放、整体的知识结构。
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语文园地”中的“交流平台”板块,虽总结的是如何边读边想象画面的方法,但教师可以有意识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的运用方面入手,从而进一步复习课文描写景物的写作手法,这就是系统形成写作知识的最佳时机,可让学生画出描写景物的知识树或思维导图,总结本单元所学到的写作手法,如图4所示。
学习的总结是学生通过自身对所学知识的梳理,将所学知识结构化,融入并更新大脑中原有的认知结构。学生联系前后所学,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探索出本单元关于语言文字运用的知识要点,去粗取精,构成知识网络,实现学习过程的飞跃和升华。知识网络存于脑海之中,随时调取,相互联系,这样才能融会贯通。
在这之后,“语文园地”设置的“词句段运用”板块中,出示了“风、雷雨、烟花、小狗”等四种事物让学生进行描绘,并从“霎时、顿时、忽然、过了一会儿、一会儿工夫” 这几个表示时间的词语中选择一两个使用。审题后,我们不难发现,这是要求学生按照时间变化的顺序来描写事物。与《繁星》一课不同的是,它是描绘在一个较短时间内的事物随时间的变化,而《繁星》的时间跨度较大,事物变化的描写不具有连贯性。这里进一步补充丰富了按时间顺序来描写事物的写法,让学生对这方面的知识更细化了,往深层次推进,就像给“知识树”上“按时间顺序描写景物”这一粗壮的枝干上画上了分杈的树枝。
此前的梳理总结也为之后学习的这一新知识提供了一个稳固的根基,让学生更容易掌握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更有利于深层次的探索和钻研,让原有的知识网络发展得越来越丰富。
使用统编版语文教材教学的过程中,在进行写作教学前,教师要先着眼于单元整体,聚焦“语用”,整合学习任务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以教材选文为载体,利用学习任务,有目的、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关注作者是如何通过遣词造句、谋篇布局来表达自己所思所想的,注重写作知识的积累和迁移;在进行单元习作教学时,教师要紧扣单元语文要素,组织学生仿照课文的语言文字运用,开展语言文字运用实践,以此来培养学生的“语用品质”,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最后,在教学“语文园地”时,巧借“交流平台”和“词句段运用”等板块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建构、丰富寫作知识网络。
【参考文献】
[1]陆智强.领会编写意图,让教学有章可循——统编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J].小学语文教师,2019(Z1).
[2]陆志平.语文学习任务群的特点[J].语文学习,2018(3).
[3]王冠哲.李卫东的小学语文感悟式教学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