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画线描对万历时期淡描青花的影响

2022-05-24李丹阳

陶瓷研究 2022年2期
关键词:线描勾勒万历

李丹阳

(景德镇陶瓷大学,景德镇市,333403)

0 前言

线描艺术既是中国画入门的必修课,又是国画艺术的重要门类。它风格多元,形式丰富是艺术作品的重要语言。作为被大众所熟知的陶瓷绘画艺术,淡描青花的特色也在于它独特的线性美,那么在中国画线描与淡描青花之间是否存在着某种联系呢?中国画线描的形式与风格在面貌上是否影响了淡描青花,这个议题通过对淡描青花发展史的学习和对中国画线描的特征及发展历程的对照研究来加以印证。

1 淡描青花的出现及其发展历程

青花是陶瓷绘画的重要组成部分,明代时期的青花瓷器在继承前代工艺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发展,开创了淡描青花这一表现形式,丰富了陶瓷绘画的内容,并对陶瓷绘画产生了深远影响。明朝青花的描绘在初期多为实笔点染(如图1),成化年间出现了“双钩填色”(即先用青料勾勒出两条颜色较深的线,再在两条线之间添上较浅的颜色),而后明代匠人对双钩填色的技法进行简化,并结合中国画中线描的技法尝试单纯以线描的形式进行描绘,由此渐渐形成了淡描青花的面貌。淡描青花(如图2)即用淡雅的蓝色青花料在素坯上勾勒笔触细腻的线条,它既不分水又不需要渲染,图案纹饰呈线条化,风格清新淡雅类似于中国画中的白描。淡描青花在古代文献中的记载较少,但作为瓷器绘画中的新品种,是万历时期最突出的青花工艺,也是对青花瓷绘画技法中的一个重要补充。

图1 明永乐 青花玉壶春瓶

图2 明万历 青花百子图罐

淡描青花“成型”于万历时期(有学者认为双钩填色法也类属于淡描青花,故淡描青花产生的年代出现分歧,双沟填色法出现于成化时期,而不含分水渲染,纯以线条勾勒的淡描青花出现于万历时期,笔者更为赞同后者故而本文以后者的观点为主)。万历是明代统治时间最长的一个时期,统治长达48年,故而烧造瓷器之多超过了明朝以往的任何朝代,万历时期的官窑、民窑青花也因此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万历时期陶瓷艺术发展昌盛,官窑和民窑都具有其突出的特点,到了后期大家普遍采用“淡描青花”的手法去描绘青花纹饰。一方面原因是明嘉靖年间对外扩展贸易,瓷器大量销往国外,到了万历时期瓷器输出量更大,一次多达几万件。这些远销海外市场的陶瓷主要以民窑青花瓷器为主,而民窑中的淡描青花在绘画形式上更加简练,题材更加广泛、内容更加丰富极大地满足了市场的需要,淡描青花也因此成为了新的主流绘画表现形式。图案规律整齐、线条生动纤细的淡描青花瓷大量产生,因而促使外销瓷也大量增多形成了良性的产业循环。

淡描大量出现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明朝时期对色料的处理的巨大进步,它极大的提高了国产青料的发色。明代官窑和民窑的青花瓷生产都达到了高峰,形成了以景德镇为制瓷中心的局面,这源于景德镇对色料展开了深入的研究。“苏麻离青”、“平等青”、“回青料”是明朝时期青花绘画的主要用料,其中“苏麻离青”主要流行于明初,这种发色浓艳的进口料在永乐、宣德时期盛行一时,而成色淡雅柔和的国产料“平等青”则用于明中期,从成化一直盛行到正德年间,影响深远。嘉靖以后则以发色蓝中泛紫“回青料”为主。万历早期仍采用回青青料,图案纹饰上也基本承袭嘉靖时期的遗风,万历二十四年,回青青料用竭,改用浙江产的浙料,它具有色重时浓艳、色轻时谈雅之特点。改用浙料是因为这一时期提炼青花钴土矿料有了新的工艺,由原来采用“敲青”和“淘青”两个工序的水选法到对青料的火煅法。这种工艺技术上的进步提高了青花的发色质量,继而促进了青花瓷在绘画技巧上的提高。淡描青花展现出万历青花独具特色的青翠幽蓝、淡雅宜人的效果而深受人们喜爱,这与明代色料的处理方法取得的重大进步是分不开的。

2 中国画线描及其对淡描青花的影响

淡描青花用单一的青料画出各种线条,线条的变化和运笔使得图案纹饰更加丰富精美,淡描青花的出现进一步丰富了陶瓷绘画题材。在《饮流斋说瓷》中记载了“明瓷人物以淡描青花者为精”的说法,由此可见在明代的陶瓷绘画中,淡描青花的人物题材达到了很高的水平。陶瓷绘画始终都与国画线描的影响脱不开,陈洪绶(如图3)、曾鲸(如图4)这些名重一时的线描大家极大的丰富了淡描青花的表现形式。纵观陶瓷发展历史,国画中有多少种技法,多少种流派,在陶瓷绘画中就有多少种技法和风格,可以说淡描青花受到了这些画派的影响深远。

图3 陈洪绶 水浒叶子

图4 曾鲸 葛一龙像

中国人在描绘线条的艺术实践中形成了丰富的线条描绘模式,它构筑了中国画艺术大厦的基本框架。画家的风格面貌主要体现在线描形式上,画家成就的大小与画家本身是否有着扎实的线描功力密不可分,如顾恺之的“高古游丝”,曹仲达的“曹衣出水”,吴道子的“吴带当风”。但凡卓有成就的画家,都具有自己独特而又富于美感的线条语言。这是中国画区别于其他画种的关键,也使线描艺术具有了独立的审美价值。李公麟刚柔并济,颇具淡雅之风的线描既有顾恺之的清柔风貌,又有“吴家样”的雄浑风骨,融两种面貌为一体,青出于蓝;而以“胸中有奇气”著称的明人陈老莲,也于线描中求瑰奇,他那略显图案化的线描成为其最为人称道的独立风格。经过不断总结前贤遗法,于是画史中就有了古人的“线描十八法”。

前人创造的线条技法“十八描”主要体现为三种大的类型:第一,缺少粗细变化,线条硬而绵长;(高古游丝描、琴弦描、铁线描、行云流水描、曹衣出水描)

第二,有顿挫鲜明的行笔,起落有致,注重粗细变化;(蚯蚓描、马蝗描、钉头鼠尾描、柳叶描、枣核描、橄榄描、战笔水纹描)

第三,明快、 简练、粗犷、厚重。(撅头描、竹叶描、混描、折芦描 )

淡描青花的线条由于深受中国画线描的影响,也有着丰富的表现形式,这些方法是经过许多前人经过探索后总结出来的,经过梳理概括成以下类型:

如:高古游丝描、铁线描、蚯蚓描、枯柴描、行云流水描、钉头鼠尾描、橛头描等。

1、高古游丝描:即淡描青花中以料笔笔尖均匀细致描出勾勒衣纹及勾勒花卉叶茎的外轮廓便是借鉴的高古游丝描,游丝描要有轻柔秀劲的古逸之气,可以表达典雅雍穆、娴静幽闲的情趣。

2、铁线描:即淡描青花中用中锋圆劲的料笔描绘出富有弹性、粗细均匀的线条。如亭台楼阁等颇显稳重的图案便需要借鉴铁线描的技法。

3、蚯蚓描:即淡描青花中用篆书的圆浑用笔,勾出好似春蛇蚯蚓般无骨之状的枝杆,用蚯蚓描表现粗犷的枝干,如此便可与清秀的花头相呼应,使画面得以和谐。

4、枯柴描:“珠山八友”中的王琦常用枯柴描表现画面。枯柴描笔法刚中带柔,柔中含刚,整而不乱,行笔时流如同山水画中的乱柴皴笔法因此得名。

5、行云流水描:这种描法在淡描青花中多用于装饰云烟及工笔图案。运笔时好似舒卷的轻云,转折柔和,自如流水一般,故借此得名。

6、钉头鼠尾描:淡描青花中钉头鼠尾描多用于勾勒人物衣衫。落笔如铁钉之头似有小钩,收笔时鼠尾则一气呵成,精笔细描,头重尾轻。这种描法十分高古,乃是于细幼中见功力。

7、橛头描:在淡描青花中橛头描多用于花卉中的枝杆的勾勒,即用秃笔,画出生涩中的挺拔婀娜之意。随着淡描青花技法的成熟,国画中的线描在淡描青花中应用的更加广泛,人物、山水、花鸟等各个题材均有所涉猎,形式多样,结合淡描青花的装饰性线条,独具特色的表现手法、材质、载体都有着深层次的发展与提高。淡描青花虽然看似简单,只呈现一种蓝色,却并不显得单调。具有融水性的青花料,具有吸水性的陶瓷坯胎和青花料笔,与中国画的工具材料有极大的相似性。因此,充满智慧的古人便通过学习借鉴前代山水名作中的艺术特色和线描特征来绘制淡描青花山水画。

1、淡描青花在山石、峰峦的表现技法上因为受中国画线描的影响,也总结出了一套皴法,其中各种皴法的特点,可大致分成两大类。

2、其中披麻皴,荷叶皴,牛毛皴表现草木丰厚的土质以及描绘山峦时常用。这种笔法以松散灵巧中锋用笔为主。

3、斧劈皴则是被用来表现山崖的陡峭坚硬的石块的皴法,用侧锋阔笔画出刚劲的力度。

当然,古人在装饰陶瓷时,往往还不止以上所概括的描法。他们既单独使用某种勾勒方法,同时也会将两种或数种勾勒方法掺合或融和使用。形成了万历时期淡描青花在山水题材上丰富的样貌,也令淡描青花具备了非常重要的艺术价值对后世的陶瓷绘画和史料研究有着深远影响。

通过对万历时期的淡描青花的学习和了解,可以遥想六百年前作为一种将绘画装饰与日用品装饰相结合的工艺品,当年在国内外是何等的受欢迎。万历年间远销海外市场代表着中国艺术品特色的淡描青花为明代的陶瓷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而中国画线描的丰富样貌和独特魅力为万历时期淡描青花提供了丰富的营养。

3 结语

纵观淡描青花的艺术表现形式,都是中国画的线描在陶瓷材质上的表现、继承和创新,其形式的实质是中国画中的线描艺术对于淡描青花的影响。从艺术理论上来说,中国画与陶瓷艺术都带有深厚的民族性、历史性和审美性, 二者可以说是异流同源。本文通过分析中国画线描的艺术特征,来研究中国画线描对淡描青花所产生的影响,学习中国画线描与淡描青花二者之间的联系,了解淡描青花的历史。

猜你喜欢

线描勾勒万历
书坊与名士:万历年间戏曲评点兴起的双驱
勾勒立体的古都“脊梁”
基于线描艺术在儿童创意画中的设计运用
直觉为舵 意象为帆——儿童直觉线描的“意象”表现教学实践
刺绣:一针一线勾勒中国魅力
增设美术课堂线描小练习的实践与思考
灯具的非常规表达——以光感塑造情境用线条勾勒独特性
线描画
嘉靖、隆庆、万历时期景德镇瓷器胎体与青花发色特征研究
论万历朝播州杨氏土司之覆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