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足底压力训练在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康复中的应用价值及其对步行功能、步态及平衡能力的影响

2022-05-23裴佳佳孟雪郭小琪

四川生理科学杂志 2022年2期
关键词:步态偏瘫步行

裴佳佳 孟雪 郭小琪

(1. 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河南科技大学护理学院神经内科,河南 洛阳 471000;2. 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河南科技大学护理学院老年科,河南 洛阳 471000)

脑卒中发病后由于大脑的特殊性,常出现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以偏瘫最常见。目前临床上针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常采取早期康复训练,经过早期康复训练,其运动功能可以得到一定改善,但是在早期康复训练过程中没有将步行中的平衡、负重、迈步三要素合理的结合,容易导致患者异常步态。有研究显示[1],通过对足部的触觉、压力感觉的训练,可以使大脑运动前区域的激活增加。基于此本研究将探讨足底压力康复训练应用于脑卒中偏瘫患者,对其步行功能、步态以及平衡能力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 年8 月至2021 年3 月期间我科收治的107 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53)和观察组(n=54)。

其中对照组患者男33 例,女20 例;年龄45~65岁,平均 55.89±7.52岁;偏瘫病程49~61d,平均54.89±4.79 d;左侧偏瘫26 例,右侧偏瘫27例。

观察组男35 例,女19 例;年龄46~67 岁,平均56.58±6.898 岁;偏瘫病程48~62 d,平均55.21±5.32 d;左侧偏瘫27 例,右侧偏瘫27 例。两组病患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经MRI 或头颅CT 检查证实为脑梗死或脑出血[2];Holden 步行能力评分3 级以上者;精神状态佳,能配合康复训练者。排除标准:老年痴呆者;有其它限制活动的并发症者;眩晕症者。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以Bobath 法、运动再学习为主的运动功能训练,根据患者不同运动功能水平,选择适宜的运动治疗内容,并随着患者功能改善情况调整运动治疗内容。训练每日2次,每次40 min。每周五天半(周六或周日做1 次)。除治疗师给患者进行训练外,给患者布置60~90 min 的运动练习作业,由患者家属辅助和监督患者完成。每天1 次,一次45 min,每周5 次,持续4 周。

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足底压力训练,(1)静态平衡训练:在智能足底压力视觉反馈系统帮助下,患者感受足底受力情况进行身体平衡调整,使患者尽量保持静态平衡。(2)左右重心转移训练:根据患者训练要求和足底压力图像进行左右调整重心。如患者左右足底压力图像一致,患者健患侧对称负重;如果患者健侧足底压力图像变浅,患侧足底压力图像加深,将重心部位转移至患侧。(3)前后重心转移训练:让患者双足呈前后分开站立,按训练要求对患者进行前后重心转移。(4)患肢承重训练:根据患者足底压力图像对患者进行调整,使患者保持患侧足底承重均匀。(5)坐-站重心转移训练:在足底压力图像的指导下,在重心转移充分、足底承重均匀的情况下进行。(6)蹬地训练:患者做原地蹬地,依据足底压力图像来判断蹬地力量的大小以及是否有蹬地动作。(7)整体步态训练:通过监测患者在步行时整体的足底压力变化图像来对患者步态进行率指导。每天1 次,一次30 min,每周5 次,持续4 周。

干预前1 d、干预4 周后,分别比较两组患者的步行能力、步态参数和平衡能力。

1.3 观察指标

1.3.1 步行能力

对两组患者进行步行功能分级(Functional ambulation classification,FAC),0 级,不能步行或需要2 人及以上搀扶;1 级,需要辅助装置或1人连续搀扶;2 级,需要1 人持续或间断搀扶;3级,需要1 人语言指导监督;4 级,可在平地独立行走,但上下台阶或斜坡需要1 人帮助;5 级,完全独立行走。

1.3.2 步态参数

采用可穿戴式智能足底压力视觉反馈鞋垫收集步态参数,包括:步频、步幅、步行周期、步速、双支撑相、步长偏差。

1.3.3 平衡能力

采用可穿戴式足底压力鞋垫进行测试睁眼、闭眼静态平衡率;起立行走计时测试(Timed up go test,TUG)来评估患者平衡能力。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5.0 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以例数(%)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D)表示,采用t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FAC 比较

干预后观察组0 级0 例(0%)、1 级2 例(3.7%)、2 级5 例(9.3%)、3 级5 例(9.3%)、4 级6 例(11.1%),对照组0 级2 例(3.8%)、1级4 例(7.5%)、2 级7 例(13.2%)、3 级8 例(15.1%)、4 级11 例(20.8%),观察组0 级、1级、2 级、3 级和4 级人数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5);干预后观察组5 级36 例(66.7%),对照组5 级21 例(39.6%),观察组5 级人数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

2.2 两组患步态参数比较

干预4 周后观察组、步速、步频、步幅、步长明显高于对照组,步行周期、双支撑相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步态参数比较(¯±SD)

表1 两组患者步态参数比较(¯±SD)

注:与治疗前相比较,aP<0.05,与对照组比较,bP<0.05。

组别 例 步频(步·min-1) 步行周期(s) 步幅(cm) 步速(cm·s-1) 双支撑相(%) 步长偏差(cm)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对 照组53 85.63±4.89 97.70±5.21a 1.45±0.13 1.16±0.07a 66.13±9.08 85.50±6.69a 61.90±16.10 80.17±10.43a 39.56±4.60 34.70±3.73a 85.63±4.19 97.70±5.51a观 察组54 85.03±5.01 102.03±7.46b 1.48±0.16 1.03±0.08b 68.21±9.71 90.01±9.87b 62.80±16.83 87.68±14.17b 39.02±4.69 31.13±3.61b 85.03±4.89 102.02±7.46b

2.3 两组患者平衡能力比较

干预4 周后观察组睁眼平衡率、闭眼平衡率明显高于对照组,TUG 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平衡能力的比较(±SD)

表2 两组患者平衡能力的比较(±SD)

注:与治疗前相比较,aP <0.05,与对照组比较,bP <0.05。

组别 例 睁眼平衡率 闭眼平衡率 TUG(s)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对照组 53 0.52±0.21 0.60±0.21a 0.46±0.21 0.54±0.21a 60.40±20.16 39.34±12.41a观察组 54 0.47±0.22 0.70±0.22b 0.45±0.22 0.73±0.22b 61.39±19.31 30.49±11.46b

3 讨论

偏瘫患者的步行功能障碍将严重影响患者的行为能力,因此步行功能以及平衡功能方面的康复训练是偏瘫患者康复训练的重要内容。

本文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睁眼、闭眼静态平衡率、TUG 均优于对照组。对照组在平衡训练过程中,通过康复师的观察对患者进行平衡调整,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会改善患者的平衡功能,但是会存在足底各部位受力不均的问题。而观察组对下肢进行对称承重训练时,可通过图像视觉反馈系统进行客观的判断患者双脚承重是否平衡,及时的对患者进行重心的调整,纠正患者健侧代偿承重的习惯,帮助患者建立正确的发力习惯,进而改善患者的平衡功能与步行的对称性,使TUG测试时间缩短[3,4]。

本文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干预4 周后,观察组在步态参数各方面、FAC 改善效果优于对照组。观察组在步态训练时应用可穿戴式足底压力视觉反馈技术可以很好地的将三要素结合起来,根据患者蹬离与触地过程中足底压力图像呈现的变化时序与峰值压力,对患者进行步态训练,可以有效增加足跟触地率和蹬离的峰值压力,从而建立正确的步态模式;随着患者平衡功能的改善,其步行对称性也随之改善,患侧支撑力也会提高,步行速度、步态与会随之改善[5]。

综上所述,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康复中应用足底压力训练可有效地改善患者步态参数、步行能力与平衡功能。

猜你喜欢

步态偏瘫步行
基于步态参数分析的老年跌倒人群步态特征研究
魔方小区
膈肌训练在脑卒中中促进偏瘫康复恢复中的应用
痉挛型偏瘫患儿注意力与运动功能的相关性
步行回家
探讨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早期康复护理效果
基于面部和步态识别的儿童走失寻回系统
步态识人
漫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