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MRI 检查在肝脏孤立性结节良、恶性鉴别诊断中的应用分析
2022-05-23胡春玲
胡春玲
(许昌市立医院放射科,河南 许昌 461000)
肝脏孤立性结节是肝脏疾病较为常见的影像学表现形式,具有良、恶性之分,但多种良性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等与恶性疾病具有一定相似性,其鉴别诊断是临床影像学中重点与难点问题之一[1]。肝脏孤立性结节的治愈情况与其临床分期关系密切,肝脏恶性孤立性结节应尽早进行手术切除治疗,而肝脏良性孤立性结节则应尽量避免不必要的手术治疗。故,早期明确诊断肝脏孤立性结节对患者具有重要意义,不仅可提高恶性结节的治疗成功率,还可有效避免良性结节的过度诊治。影像学检查是目前临床鉴别诊断良恶性疾病的常用辅助手段,其中CT 检查被认为是鉴别诊断肝脏孤立性结节的高敏感性影像学方法,具有高空间分辨率、扫描速度快等优势[2]。而MRI检查因具有高软组织分辨率、图像质量清晰、多方位成像等优势在临床中亦被广泛应用,可清晰显示结节的组织特征,有助于定性诊断。但目前有关CT、MRI 鉴别诊断肝脏孤立性结节的价值仍存在争议。鉴于此,本研究对比分析上述方法在肝脏良恶性孤立性结节中的鉴别诊断价值,旨在提高其诊断水平,为临床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本院2017 年12 月至2021 年12 月收治的82 例肝脏孤立性结节患者的临床资料。纳入标准:均经术后病理或介入穿刺确诊,且明确其良恶性;无影像学检查禁忌症;检查前未进行放疗、化疗等治疗者;资料完整,无缺损或遗失。排除标准:伴其他脏器恶性疾病者;伴肝、脑等脏器器质性病变;不配合检查,且对造影剂过敏者;影像学图像质量较差,影响结果的判断。82 例患者中,男55 例,女27 例,年龄25-67 岁,平均年龄44.52±6.17 岁。疾病类型:良性结节43 例,包括局灶性结节增生10 例,腺瘤12 例,肝硬化结节21 例。恶性结节39 例,包括肝癌17 例,胆管癌8 例,淋巴瘤5 例,转移癌9 例。
1.2 方法
设备:西门子VERIO 3.0T 磁共振,GE64 排宝石CT。患者取仰卧位。CT 扫描参数:管电压120 kV,管电流300 mA,扫描层厚为3.0 mm,间距为3.0 mm,重建速度20 幅·s-1,重建矩阵512×512。MRI 扫描参数:SE 序列T1WI 参数,射频脉冲重复时间(TR)540 ms,回波时间(TE)24 ms。T2WI 序列参数,TR/TE 为4200 ms·(100 ms)-1。FLAIRR 序列参数,TR/TE 为6000 ms·(120 ms)-1,扫描视野(FOV)240 mm×240 mm,层厚5 mm,间距1 mm。常规平扫+增强。CT 增强扫描造影剂为碘海醇,注射剂量80 mL,注射速率3.0 mL·s-1;MRI 增强扫描对比剂钆喷酸葡胺(Gd-DTPA),剂量0.1 mmol·kg-1,速度2.5 mL·s-1。扫描完成后,采用相应工作站对图像进行后处理。
1.3 观察指标
CT、MRI 结果由两名或以上高年资医师采用双盲法进行阅片,并获取结论。意见发生分歧时,通过协商获取最终结果。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分析CT、MRI 检查鉴别诊断肝脏孤立性结节的价值。
1.4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数据均采用SPSS22.0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D)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或构成比表示,并采用χ2检验;一致性采用Kappa 值,Kappa 值≥0.75 表示一致性较高,以P<0.05 为有差异。
2 结果
2.1 CT、MRI 鉴别肝脏孤立性结节与临床病理结果对比
CT 检测鉴别诊断出恶性结节33 例,良性结节29 例,与病理结果一致性一般(P<0.05);MRI鉴别诊断出恶性结节38 例,良性结节37 例,与病理结果一致性较高(P<0.05),见表1。
表1 CT、MRI 鉴别肝脏孤立性结节与临床病理结果对比(n)
2.2 CT 检查、MRI 诊断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比较
CT 检查诊断肝脏孤立性结节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分别84.63%、67.44%、75.61%;MRI检查分别为97.44%、83.72%、90.24%。MRI 检查敏感性、准确性明显高于CT 检查(P<0.05),见表2。
表2 CT 检查、MRI 诊断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比较(n(%))
2.3 典型病例
病例1 患者男,48 岁,体检彩超发现肝右叶异常回声,行上腹部MRI 平扫+增强扫描示;肝Ⅴ段见一类环形异常信号影,呈等T1 稍长T2 信号,边缘稍清,中间为长T1 长T2 信号,强化不明显,见图1。
图1 典型病例1 MRI 图像注:a 为轴位T1WI ;b 为冠位T2WI;c-f 分别为增强扫描动脉期、门脉期及延迟期
病例2 患者女,82 岁。因心功能不全行胸、腹部CT 平扫示:肝脏S7 段见类圆形稍低密度结节影,边界清晰,最大约7 mm×8 mm,CT 值约16 Hu,故进一步增强CT 扫描示肝脏S7 段病变,动脉期呈高密度,门脉期呈环形高密度,延迟期呈低密度,大小约7 mm×8 mm,见图2。
图2 典型病例2 CT 图像注:a 为CT 平扫;b 为CT 增强动脉期;c 为CT 增强门脉期;d 为CT 增强延迟期。
病例3 患者男,46 岁,乙肝患者性上腹部CT平扫示:肝脏S3 段见一类圆形稍低密度结节灶,边界不清,大小约16 mm×15 mm,CT值约41 Hu;进一步多期动态增强扫描示:肝脏S3 段结节灶动脉期呈不均匀明显强化,门脉期、延迟期均呈低密度;最大截面约16 mm×15 mm,边缘欠清,动脉期、静脉期、延迟期CT 值分别约127 HU、89 HU、77 HU,见图3。
图3 典型病例3 CT 图像注:a 为CT 平扫;b 为CT 增强动脉期;c 为CT 增强门脉期;d 为CT 增强延迟期。
3 讨论
近年来,肝脏孤立性结节发病率呈逐渐上升趋势,尤其是肝癌、转移癌等恶性肿瘤,临床认为早期发现病灶,明确病灶位置,评估其性质对临床治疗方案选择及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3]。超声是既往临床常用的检查方法,该检查具有无辐射、价格低廉等优势,但超声检查图像分辨率较低,对早期微小病灶诊断价值不高,且在对病灶定性方面存在局限性[4]。
CT 与MRI 均是现阶段临床鉴别诊断肝脏孤立性结节的影像学检查,但上述检查在肝脏孤立性结节鉴别诊断中的价值仍存在争议。CT 检查可根据病灶与正常肝实质密度差发现病变,增强扫描可发现病灶与肝正常组织对造影剂摄取程度方面的差异。
但有报道指出,直径<2 cm 的小肝癌经CT增强扫描很难发现特异性影像学特征,而通过MRI 增强扫描可发现典型“快进快出”表现[5]。MRI软组织分辨率高,造影剂敏感性亦很高,可清晰显示增生结节、肝脏及肿瘤,亦可显示病灶细微结构,且多期增强扫描可准确反应肝脏病变位置的血流动力学。本研究发现,与CT 检查相比,MRI 检查对肝脏孤立性结节的诊断敏感性、准确性更高,且与病理结果一致性良好[6],说明MRI检查诊断效能更佳。
综上所述,MRI、CT 检查对肝脏孤立性结节均具有一定检出率,但MRI 提供的诊断信息更为丰富,有助于提高临床准确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