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腰腹联合”思维对退行性腰椎滑脱症患者功能锻炼指导的应用探讨

2022-05-23王楠赵明宇寇赵淅张向东

中国疗养医学 2022年6期
关键词:腰腹退行性肌群

退行性腰椎滑脱症(DLS),是某个椎体与邻近的下位椎体之间发生相对滑移,因腰椎退行性改变导致,多为前移,且无椎弓根断裂、缺损的一种疾病

。本病多见于中老年,据研究统计,我国中老年人发生腰椎滑脱的总概率为11.20%

,且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增高。早期预防和及时治疗能够延缓DLS的进一步发展,现今的治疗手段以非手术为主

,而功能锻炼作为非手术疗法的一种,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及作用。而且研究发现通过科学的运动以及功能锻炼,能够有效改善骨质

。区别于仅从腰背肌锻炼,“腰腹联合”思维充分体现了中医的整体观念,强调腰背肌与腹部肌群两者同时锻炼、协同作用,从而更好的达到预防、治疗、防复DLS的最终目的。

式中:L为单幅宽度,在将各项相关参数代入其中后即可计算出主线以及连接线的摊铺速度分别为1.56m/min和2m/min。通过进一步计算可以得到,主线与连接线所使用的摊铺设备的生产能力各为114t/h与112t/h。因而在参考工程实际情况后,最终选用现有一台卡特彼勒AP—600沥青摊铺机,其摊铺宽度范围在2500mm到7800mm之间,基本摊铺厚度为2500mm,摊铺速度为60m/min。图1展示的就是工程中使用的摊铺机。

1 DLS 的病理机制

DLS属于中医学“腰痛、痹病”的范畴。通过对古代文献的分析,多认同本虚标实是主要病机,肾气的不足为内因,外感风寒湿热等病邪、气滞血瘀、以及“筋出槽、骨错缝”等皆可导致疾病的发生

。在西医学中,DLS又称为假性腰椎滑脱,因其无椎弓的损伤或断裂。病理机制最先是椎间盘的退变,后经过进一步的发展,致使关节软骨、关节突、韧带以及肌肉等发生病变

。此外还与女性更年期、绝经期机体的内分泌失调;女性生产后,腹部肌群张力相对降低等有关

。引起DLS的病因多种多样,但中、西医均认同脊柱失稳是其核心病变

。关于脊柱的稳定性,中医学认为是由骨骼系统、经筋系统两方面构成;西医学认为是由两种结构,即静态稳定结构和动态稳定结构组成

,其中脊柱的自身结构是静态结构,如椎体、椎间盘等;动态稳定结构与椎旁肌肉以及相应节段的神经联系密切。现有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多认同腰椎的稳定与多裂肌的功能紊乱关系密切

。有研究发现,滑脱程度不同,多裂肌的退变程度是不相同的,认为退行性腰椎滑脱过程与多裂肌退变有关

,闫广辉等

通过对DLS患者椎旁肌横截面积的MRI分析发现,DLS退化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椎旁肌横截面积的形态变化,而多裂肌和腰大肌的退行性萎缩是DLS退化的主要改变。然而,腹部肌群不仅在维持脊柱的稳定性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且作为椎旁肌的拮抗肌与DLS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周国庆等人

认为,腹肌、多裂肌和盆底肌等肌群之间的协调运动共同维持脊柱的稳定性;此外,在吸腹训练中保持脊柱与骨盆的固定,不仅可以充分调动腹部肌群,而且更容易激活多裂肌。刘东辉等

认为腰背部、胸腹部核心肌群力量的增加,不仅可以提高脊柱的稳定性,还能够维系脊柱的正常曲度。

2 DLS 患者“腰腹联合”功能锻炼的理论依据

依据DLS“筋出槽、骨错缝”的病因病机,功能锻炼是一种必要的治疗手段

。“腰腹联合”治疗DLS的诊疗思维是赵明宇主任医师结合DLS本身的病理机制和发病特点,在临床治疗中不断探索、总结而提出建立的,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腰腹联合”的诊疗思维认为DLS的功能锻炼,不仅仅为腰背肌的锻炼,亦强调腹部肌群的锻炼。腰腹联合疗效更加显著,分析其原因机制,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酒店英语课堂教学是传授英语知识的有效途径。在酒店英语教学中,在课堂上学生能够轻松掌握英语理论知识,尤其是对于酒店行业专用英语词汇和句式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然而英语能力主要体现在口语交际方面,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英语的工具,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使用英语工具的能力,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把刚性的酒店英语词汇变成自己对于酒店行业的理解和经验。目前,在酒店英语教学中,越来越多的精力致力于课堂,学生只知道书本知识却难以应用,很难达到为实际应用而学习英语的目的。

加强我国应急社会动员志愿服务组织协调在志愿者服务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首先,在突发事件的预防与准备中,应急预案的编制与演练,基础设施的建设等都需应急志愿者的参与。其次,预警阶段,志愿者的参与能提供更多的帮助,发现事件的潜在因素和显性特征,为及早的判断风险提供信息支撑。欧美国家对志愿者组织会定期培训,重视社区服务能力,使社会组织在应急治理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提升,使他们成为应急社会动员中志愿服务的主力军。

2.3 阴阳平衡 中医强调阴阳的平衡,《素问·生气通天论》中记载:“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并指出背为阳,腹为阴。当DLS患者进行功能锻炼时,应加强调整并恢复整体的阴阳平衡,且以此为目的,保证背部伸肌群与腹部屈肌群的锻炼同时进行。通过腹部肌群的锻炼,可使腹内压增加,恢复滑脱的腰椎、前倾的骨盆,并能加强脊柱的稳定性

,达到真正的阴阳平衡。

2.2 经络理念 经络系统中,与“腰痛、腰腿痛”密切相关的足太阳膀胱经沿肩胛内侧走行于身后;足少阴肾经,《灵枢·经脉》云:“是主肾所生病者,……脊、股内后廉痛,痿、厥……”,走行于身体的前部;任、冲、督皆起于胞中,带脉横行于腰腹。“腰腹联合”思维指导下的功能锻炼,强调人体腰背部和腹部经络的衔接,旨在沟通人体前后经络的内在联系,前后同时治疗,使整体的气机调畅,升降有序。

2.4 解剖支持 脊柱稳定性主要被认为是动态平衡和静态平衡的联合作用

。其动态平衡认为是脊柱相关联的肌肉所组,静态平衡则由脊柱的自身结构组成,如椎骨、椎间盘。功能锻炼可以通过肢体的运动和肌肉的收缩,提高腰背肌和腹部肌肉的肌力以及柔韧性,逐渐改善患者腰椎的血液循环,缓解疼痛,使患者腰部的功能障碍慢慢好转

。“腰腹联合”思维对DLS患者功能锻炼的指导,依据充分,可有效地改善DLS患者腰部功能障碍,缓解疼痛。

2.1 整体观念 中医强调整体观,认为人体是一个整体。当患病时,诊治疾病的思维不能局限于病变所在的某一部位,应考虑人体脏腑、阴阳、气血等整体的盛衰。在DLS患者的功能锻炼中,“腰腹联合”能有效沟通整体的脏腑、阴阳、气血,缓解患者的疼痛,改善症状。

3 “腰腹联合”思维指导下DLS 患者功能锻炼的具体方法

将可能影响CRPC患者OS的因素在SPSS 19.0中进行Kaplan-Meier法单因素分析,分析结果显示:确诊年龄(岁)、血尿持续时间(月)、骨痛持续时间(月)、骨转移、骨转移数目、抗骨转移治疗次数、淋巴结转移、淋巴结转移数目、其他脏器转移、Gleason评分与CRPC患者预后总生存时间无相关性(P>0.05);HGB<120 g/L与患者总生存预后不良相关(P<0.05);确诊CRPC时存在血尿症状、骨痛症状、CHO>5.18 mmol/L、TPSA值异常、f/tPSA大于0.19、气血两虚证、未进行中药联合治疗均与患者总生存预后不良显著相关(P<0.01)。具体结果见表1。

“腰腹联合”思维指导DLS的功能锻炼主要包括腰背肌以及腹部肌群的锻炼,尤其是下腹部肌群的锻炼。详细的功能锻炼为:仰卧位伸手蹬腿法、臀桥、交叉平衡支撑和抱膝滚床等。①仰卧位伸手蹬腿法:患者采用仰卧位,头部和胸部缓慢抬起,同时抬起四肢离开床面(双上肢近似垂直于床面,双下肢与平面呈45°~85°),将左侧上肢、右侧下肢自然落下,恢复原位,再将右侧上肢、左侧下肢自然落下,恢复原位,此为一组,重复交替。锻炼时间和频次:10~13组/次,2~3次/d。②臀桥(通过肌肉静动力抗阻收缩,增强腰腹肌的力量):患者采用仰卧位,上肢自然平置于身体两侧,屈膝、分开(与肩同宽),以头枕部、上肢、双足为发力点,抬起腰部和臀部(尽可能为一直线),高度以患者耐受为度,坚持6~8 s,缓慢恢复原位,重复交替(有颈椎疾患者慎做此项)。锻炼时间和频次:8~12次/组,2~3组/d。③交替平衡支撑:以左侧为例,患者跪于床面,先将左上肢向前伸直,右下肢缓慢地向后伸直(不宜过快,并做好防护措施,防止摔伤),使患者的左上肢、躯干、右下肢保持在同一水平面5~8 s,然后逐渐恢复跪姿;再将右上肢向前伸直,左下肢缓慢地向后伸直,使右上肢、躯干、左下肢保持在同一水平面5~8 s,然后缓慢恢复跪姿,此为一个交替支撑动作。锻炼时间和频次:10~13次/组,2~3组/d。④抱膝滚床:嘱患者仰卧位,屈髋屈膝,双手交叉紧抱膝关节,使臀部尽可能离开床面,以背部为支点发力,使背部前后摇摆。锻炼时间和频次:10~13次/组,2~3次/d。

4 DLS 患者“腰腹联合”功能锻炼的注意事项

为取得良好的疗效,正确合理的指导DLS患者进行功能锻炼是其关键步骤之一。医生应向患者做好宣教工作,将功能锻炼的目的、意义和必要性向患者解释清楚,增强其对功能锻炼的信心和耐心,保持其积极性,使其可以进行自主的功能锻炼。

4.1 功能锻炼的制订 在制定功能锻炼时,首先要明确病人的病情,整体考虑,具体的锻炼计划是因人而异,并且强调患者在DLS的早期即进行持续的功能锻炼,以此对DLS的发展、复发起着预防、延缓的作用。

4.2 功能锻炼的强度 功能锻炼的强度因人而异,以患者自我耐受为度(患者自觉腰背部、腹部有轻微酸胀感,第2天疼痛不加重),应量力而行,逐渐增加锻炼的强度、频率。

5 总结与展望

功能锻炼不仅能对DLS起到预防、治疗、防复的作用,并且无创,有着不可忽视的优点,无疑是有效的选择。“腰腹联合”思维指导DLS患者的功能锻炼,依据DLS的病理机制以及解剖特点,疗效确切、易操作,为广大DLS患者提供一种痛苦小、费用低、疗效长远、适宜推广的方案,为基层患者病痛的解决提出有效的办法,一定程度上可减少手术、医药治疗给国家、社会、个人带来的经济损失。但功能锻炼方案的依从性、规范性和普及性需要继续完善。

[1] 梁龙,朱立国,魏戌,等.退行性腰椎滑脱症:NASS 循证医学指南解读[J].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9,38(2):105-108.

[2] 常晓娟,于杰,谢瑞,等.退行性腰椎滑脱症的现代中医研究进展[J].天津中医药,2020,37(3):345-349.

[3] 朱立国,陈忻,于杰.非手术治疗退行性腰椎滑脱症的研究概况[J]. 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14,22 (4):69-71.

[4] 徐超.运动锻炼对骨质疏松的预防作用[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8,38(24):6139-6141.

[5] 李丰雨,黄俊卿.中医学对退行性腰椎滑脱的认识及诊疗思路[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7,15(7):150-152.

[6] 于杰,朱立国,高景华,等.退行性腰椎滑脱症治疗与康复方案的临床研究[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16,24(11):11-14.

[7] 郭汝松,赵家友,范志勇,等.调整手法治疗退行性腰椎滑脱症的效果[J].广东医学,2016,37(11):1704-1706.

[8] 方钢,谢家威,吴成宾.退行性腰椎滑脱症临床研究进展[J].湖南中医杂志,2014,30(7):197-198.

[9] 程艳彬,房敏,王广东,等.以“筋骨失衡,以筋为先”探讨脊柱退化性疾病的推拿治疗[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5,30(10):3470-3473.

[10] 周同,陆爱云.多裂肌与慢性腰痛康复的研究现状[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2,27(4):387-390.

[11] 崔晓伟.退行性腰椎滑脱症患者多裂肌退行性变与临床症状的相关性[J].脊柱外科杂志,2019,17(3):187-191.

[12] 闫广辉,李志赏,赵磊,等.退行性腰椎滑脱症患者椎旁肌变化的影像学分析[J].中国临床研究,2017,30(4):509-511.

[13] 杜志峰,池红景,李爱华,等.脊柱核心稳定性影响因素探析[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12,20(2):71-72.

[14] 周国庆,姚新苗,李华,等.六字诀与腰椎核心稳定性训练的内在联系[J].康复学报,2016,26(4):47-51.

[15] 刘东辉,邹洪运,陈成诗,等.髂腰肌指压按摩联合腰部功能锻炼治疗慢性腰肌损伤的临床疗效观察[J].黑龙江中医药,2021,50(4):21-22.

[16] 曾斌,陈德强.基于“骨错缝、筋出槽”理论论治腰痛病思路探析[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59):76-77.

[17] 张荣,张向东,王庆丰,等.平乐正骨“筋滞骨错”理论指导下的腰痛腰腹联合诊疗思维[J].中医正骨,2019,31(12):51-53.

[18] 罗小兵,张世明.浅谈下腰痛患者功能锻炼的辨证原则[J].按 摩 与 导 引,2008(8):40-41.

[20] 王惠庭,张奕标,何丽丽,等.中药定向透药疗法联合功能锻炼治疗慢性腰痛36 例临床观察[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21,30(9):104-106.

[21] 仝敬月.平乐理筋手法联合腰部核心肌力训练对腰椎间盘突出症康复期患者的影响[J].中医药信息,2020,37(2):103-106.

猜你喜欢

腰腹退行性肌群
基于进阶式练习的小学生腰腹力量提升策略
中医辅助对退行性骨关节病关节镜术后康复的治疗效果
肩袖肌群训练联合电针对肩袖损伤的疗效
脊柱内镜下融合技术治疗退行性腰椎疾病的疗效研究
腰椎滑脱分型研究进展
标枪运动员躯干旋转肌群训练研究
巧借排球发展学生腰腹力量
运动解剖学动作分析理论剖析武术套路中的跳跃动作
五招简单练习 增强核心肌群力量
这几个动作瘦腰腹更彻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