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情境 提升素养
2022-05-23蔡育清
蔡育清
[摘 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以学生熟悉或喜爱的内容打开数学学习的大门,以此让数学问题变得简单或更容易理解。为此,小学数学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生活经验等,结合教学内容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让数学学习变得更加轻松。文章结合教学内容,在生活情境、问题情境、多媒体情境、习题情境、游戏情境、实践情境、模拟情境中让学生理解教学知识,在多元情境中感知数学学习的乐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最终提升学生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教学情境;生活经验;主动性;数学素养
数学知识抽象而枯燥,这就需要教师根据教材中的知识点,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生活经验和理解能力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降低学习难度,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知识、发展能力,提升数学素养。
一、创设生活情境
数学学习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相连,很多数学内容都是生活中的常见问题。在数学学习中,教师可以创设生活情境,以生活为依据展开课堂教学,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
例如,在“小数的意义和性质”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生活化的情境,以此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教师设置这样的生活思考:“同学们,王大爷今天买了西红柿,吃了一个没有吃够,又吃了另外一个的一半,那怎么用小数表示他吃的西红柿的数量呢?”教师通过引入王大爷吃西红柿的例子,引入小数,让学生懂得生活中小数的含义,懂得小数的价值和意义。除了引导学生学习小数的概念外,还要让学生懂得运用,为此教师可这样引导:“同学们,你们能不能用小数来表示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呢?”学生努力寻找生活与小数之间的联系,很快,家人体重、自己身高、床的高度、今天的气温、爸爸的小轿车长度等生活中常见的数值出现在学生的讨论中。无论是小学数学教材还是市面上的教辅资料中,关于生活情境下的数学学习内容有很多。对于教师而言,要创设适合的教学情境,才能满足学生的数学学习需要。在生活情境的构建过程中,教师要立足学生的生活实际,了解学生的生活,从他们的生活实际出发,以解决生活中的各种问题为目的,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创设问题情境
学贵有疑,尤其是数学,没有疑问的数学学习是无效的。数学学习的过程就是不断解决各种问题的过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发展。因此,问题的设计显得尤为重要。教师要以问题情境开启数学学习,让学生在问题的引领下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发展学生的思维。
例如,在“鸡兔同笼”教学中,就可以利用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寻求一题多解的方法,从中找出最简便的计算方法。教师在课件中展示如下问题:“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道难题,鸡和兔子关在一起,有10个头,有32只脚,那么有多少只鸡?有多少只兔子?”因为问题中有鸡、兔两种动物,鸡有两只脚,而兔子有四条腿,该怎么算?学生一头雾水。这时,教师可以借助问题启发学生思考:“1.要是鸡和兔脚的只数是一样的就好了。那我们能不能从一样的角度来考虑?2.你还能想到哪种解决问题的办法?能不能将所有的可能性罗列出来?3.你觉得哪种方法更加简单?”学生在教师所提问题的引导下,找到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由此可以看出,在小学数学学习中,需要借助一些数学问题将思维发散开来,让学生在数学问题中获得启发,寻求多样化的解决策略。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在问题情境的创设中存在着盲目、量多的问题,从而使学生频繁应付教师的问题,而失去了学习的意义和价值。对于教师而言,要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思考中学习数学,在探究中感悟数学,用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三、创设多媒体情境
现代社会,信息技术高速发展,数学课堂也应别开生面。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应用形式有很多,它可以灵活地应用在课堂导入、重点讲解及知识拓展等方面,通过多媒体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听觉、视觉的双重感受中灵活学习数学,提升数学学习能力。
例如,在“图形的运动”教学中,教师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启发学生思考和感悟。教师提出这样的多媒体情境问题:“同学们,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一段视频,大家来观察一下图形的运动轨迹,来看看这是怎样的轨迹?”学生非常开心,于是教师将动画视频展示给学生看。在这样的展示中,学生清晰地看到了运动的过程,懂得了图形运动的规律。教师根据视频中的信息,引入本课所要学习的重点内容——图形的运动。同时,借助信息技术做出相关拓展,让学生在感悟中提升观察力,还可以让学生回家利用计算机自己去操作图形运动轨迹。当前信息技术2.0环境下,校园教学信息化比传统教学更有一定的优势。利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教师要以学生熟悉的场景入手,让数学学习更加形象化、系统化,以此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四、设计习题情境
习题是巩固学生课堂所学知识的重要形式之一。好的习题能检验学生对教学重难点的掌握程度,训练数学运算技巧,还能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教师要创设有意义的习题情境,凸显习题的研究价值,以此提升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例如,在学完“折线统计图”的知识后,教师可以针对这堂課设计如下3道习题:(1)以学校某同学2020年9月15日体温变化统计图为题目背景,要求学生回答如下的问题:横坐标代表的是什么?纵坐标代表的是什么?各自的单位是什么?依照图示信息看看哪个时间段某同学的温度是最高的,哪个时间段某同学的温度是最低的?(2)给出学生2010-2019年福建省每年出生人口的数量,要求学生绘制折线统计图,并且结合自己绘制的图谈谈自己的理解,还需要说出其中原因。(3)绘制2010-2019年福建省每年出生人口的折线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思考二者之间有什么不同之处并且说出哪种统计图的显示效果更好?基于班级学生数学基础方面存在的差异,教师设计上述难度不同的习题,旨在让学生对“折线统计图”知识有更好的理解,检验不同层次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收获。
五、创设游戏情境
爱玩是儿童的天性,是他们的兴趣所在。为此,教师要在课堂上设置一些游戏活动,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的知识。游戏情境的创设不是随意的,而是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心理恰当地开展,才能发挥游戏在数学学习中的作用。
例如,在教学五年级“确定位置”时,教师在课堂导入环节创设“教室寻宝”的课堂游戏情境。该游戏的目标是“请一位同学找出老师事先藏在某同学抽屉里的盲盒”,由于“教室寻宝”过程中没有其它有效的信息可参考,导致这位同学经过一段时间盲目的找寻,在一定的时间内没有找到盲盒。因此,在这个游戏中,不少学生抱怨教师给的信息太少了,希望教师提供更多有效的信息。基于此,教师给出盲盒在第几列的信息,学生寻找的范围缩小了,相对来说好找了,可怎样才能迅速找到呢?在这样的游戏情境中,学生被不知不觉地带到本节知识的探索中,在多次寻宝的过程中,学生悟出确定位置的两个必要条件。这样就顺利地引入本课的课题——确定位置。这样,在教师创设的游戏氛围中,学生在“玩”的过程中理解了所学内容。
六、用好实践情境
俗话说:“眼见百遍,不如手做一遍。”在小学数学学习中,一些实践操作是必要的,可以通过实践操作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数学知识。为此,教师要重视数学实践活动。
例如,一年级的间隔问题是很多学生比较难理解的内容。教师不妨创设实践情境,让学生在实践情境中理解间隔问题。可提出问题:“一根木头锯成4段,需要锯几次?”引导学生用美术课上的剪刀代替锯,用一段废纸条代表木头,然后指导学生独自一段一段在剪下(类似锯子一段一段锯),当剪了三次后就发现是4段费纸条(4段木头)。当然,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将这里的木头替换成学生从放学路上捡来的废弃的小树枝,让学生在课上折断来感受锯子锯断木头这种实践活动,建立起自己的真实体验。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学情境的创设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一种有效手段。数学情境的创设应具有多元性、生成性、时代性、发展性、信息化等特点,让数学学习充满魅力,为学生的成长助力。
参考文献:
[1]赵春香.数学教学中有效情境的创设与利用探究[J].成才之路,2020,(31).
[2]范国胜.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J].当代教研论丛,2020,(10).
[3]季秀玲.淺谈小学数学课堂中有效教学情境的孕育[J].教师,2020,(27).
【基金项目:本文系仙游县小学幼儿园2021年教育科学研究立项课题《核心素养背景下数学探究活动对学生创新意识影响的研究》的研究成果(立项批准号:XYXYKT-2021-038)】
(责任编辑 付淑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