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篮的秘决
2022-05-23夏月仙
夏月仙
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A
一、案例背景
《指南》中指出我们要“重视孩子的学习品质”。所谓“学习品质”,主要指學习态度、行为习惯、方法等与学习密切相关的基本素质,是在孩子期开始出现与发展,并对孩子现在与将来的学习都具有重要影响的基本素质。《指南》的“说明”中明确指出了孩子期重要的学习品质,“孩子在活动过程中表现出的积极态度和良好行为倾向”;“孩子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积极主动、认真专注、不怕困难、敢于探究和尝试、乐于想象和创造等”。因此,当出现新的事物的时候,我们可以让孩子先进行探究,再进行补充和纠正。
二、案例描述和分析
镜头一:乱——你争我抢都想玩
今年,我们孩子园新增加了一个篮框,我们小班的孩子还没有玩过。户外游戏的时间到了,教室里我一边为孩子们垫汗巾,一边告诉他们今天我们玩球,也可以去投篮那边进行排队投篮,孩子们特别兴奋,叽叽喳喳议论着。到了操场上,我刚交代完要注意安全,他们就一窝蜂地冲向了篮框。不一会儿,就出现了打闹行为:××小朋友的球把我打了,××小朋友把我撞了...一眼望去,都是孩子们无休止的疯跑、打闹,孩子们乱成一团,怎么叫停都停不下来,场上乱哄哄地一片。为什么会这样呢?我陷入了深思.....
分析:
小班年龄段孩子活泼好动,“自我中心”意识较强,在活动中,孩子尚不会主动轮流游戏。此外,新投放的材料给予的强烈刺激,也是导致孩子争抢的原因之一。反思自己的组织过程,却发现自己只在活动前给了孩子活动内容与要求,没有成为孩子活动的支持者。看来,要想改变现状,要让孩子明确玩时该注意什么。
镜头二:顺——你先我后都能玩
又到了晨间活动的时候,这次在孩子活动前我预先进行了谈话活动,谈话中,我问:“你们上次投篮开心吗?”孩子们纷纷都说不开心。轩轩说:“上次我们玩得时候大家都推来推去的,把我推倒了。”浩浩:“我站在篮框下,别人的球打到我了。”涵涵:“我都没投几个。”我又问:“那我们应该怎么做呢?怎样才能使大家都开心!”孩子们讨论了一下,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最终定下了约定:1、大家要自觉排队,不推不挤。2、篮框下不要站,球掉下来要被打到的。3、范规的孩子禁止一次。活动开始了,这次孩子们都能自觉遵守规则,还有几个孩子做起了监督人员。本次活动很顺利的开展了,可不一会儿,一些孩子失去了热情,不想玩了,为什么会这样呢?我又陷入了深思.....
分析:
小班的孩子由于年龄较小,他们的持续性也较差,长时间重复同一动作,会使他们失去兴趣,从而放弃原来的活动。因此,要让孩子积极配合,需增加活动的趣味性。
镜头三:比——你瞄我投争第一
投篮活动结束了,睿睿很兴奋地跑来告诉我“老师,我投进了5个球。”铃铃也不甘示弱地告诉我“老师,我投进了6个球。”看着这些热情地孩子,我灵机一动,给他们做了一块投篮表,当孩子投进一时,可以自己去进行记录,比一比谁是投篮冠军。
分析:
情境游戏化,不仅让孩子在情境中发展了的基本动作,锻炼了其动作的协调性与灵活性,更培养了孩子坚强、勇敢、不怕困难的意志品质和主动、乐观的态度。因此,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大胆的放开孩子的小手,让他们自由自主地玩,从玩中让他们得到成功的快乐。
三、案例反思
《指南》出:“要实现孩子体育活动的价值,增强孩子的体质,其关键是要为孩子提供尽可能多的身体运动的机会,吸引孩子参与其中,鼓励和支持孩子主动练习和体验,并在此过程中给予孩子适当的指导和帮助” 。怎样在投篮运动中激发孩子的活动兴趣,提供适宜的支架,使孩子会玩,喜欢玩,能有所创新的玩,是我需要思考的。通过实践,我微有启发:
1、以孩子为本,教师为辅。
《指南》指出活动以“孩子为本”,我把孩子看作是学习与发展的主体,教学活动目标是支持、帮助孩子学会学习,教学的出发点不再是教材而是孩子的兴趣与需要,这样能激发孩子参与认知活动的自信心与探究欲。在篮框下,孩子的主动遵守和被动遵守,有着本质的区别。前者利于孩子的学习游戏,后者压制着孩子的乐趣。因此,我们要尊重孩子,使其快乐地学习游戏。
2、以探讨为主,规定为辅。
孩子总是怀着强烈的好奇心和良好的动机去探索、观察周围世界的,当孩子一旦出错,我们应该认识到:孩子的错误也许就代表着当前的水平,因此我们不应急于批评,或制止孩子,而要真诚地询问,耐心地倾听和观察,并加以引导。从探索中总结规定其规则。
3、以多元化为主,突破创新。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充分尊重幼儿作为学习主体的经验和体验,尊重他们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引导他们在与环境的积极相互作用中得到发展。”为了推动游戏活动最大限度地自主开展,教师应调整自己在活动中的地位,对幼儿的游戏组织进行创新,在游戏组织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幼儿的自主性,让幼儿能够真正自主的参与到游戏中。
总之,我们应是孩子活动的引导者、支持者与合作者,要心中有孩子,用心关注孩子,促进其健康快乐地成长。
参考文献
1、李季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年
2、《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