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贲:余事成名 吴门先驱
2022-05-23逸舟
逸舟
徐贲上承宋元,下接明清,是元末明初确立『吴门画派』情感基调和美学倾向的重要画家,为吴门乃至明代绘画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被视为『吴门先驱』之一。
徐贲(1335—1380年,一说1393年),字幼文,祖籍四川,居毗陵(今江苏常州),后迁平江(今江苏苏州)城北,号北郭生,元末明初画家。他是在苏州长大的,骨子里却有强大的蜀人基因,并时常在他的绘画作品里体现出来。
明初才子冠一时
徐贲生活在元末明初,早年曾被张士诚招为僚属。因不满张士诚的骄奢淫逸,其避居吴兴(今浙江湖州),在蜀山上修建书舍,过起了隐居生活。此蜀山非四川蜀山,而是指位于江苏宜兴东南的蜀山,因宋代苏轼爱其风景似蜀,故名。明洪武七年(1374年),徐贲被荐入朝做官;洪武九年(1376年)春,奉使晋、冀,授给事中,辅助皇帝处理政务,并监察六部,纠弹官吏。他历任御史、刑部主事、广西参议,官至河南左布政使。当时明江山初定,征战频繁,事务繁杂,他在工作间隙便以诗文、书画寄情。
徐贲于十九岁左右从常州迁到苏州北郭一带居住,结交了不少挚友。他与高启、杨基、张羽并称“吴中四杰”,以诗文著称于世,著有《北郭集》六卷,其诗多怀旧、题咏之作,抒发故国之思和生民之痛,律法谨严,词采遒丽,风韵凄朗,情喻幽深,时人评其诗品如“楚客丛兰,湘君芳杜”,别具一格。
徐贲同高启、王行、张羽、唐肃等人经常写诗来往,并结为“北郭诗社”。他与张羽、杨基、高启、王行、杜寅、张适、梁时、浦源、方彝、钱复因文采卓越被称为“明初十才子”,又称“北郭十友”。北郭诗社中张羽善画山水,杨基善画山水竹石,宋克擅长书法,他们经常一起吟诗作画,切磋技艺。
徐贲诗书画俱佳,小楷取法钟繇兼及虞世南,秀整端慎;草书雄紧跌宕,淋漓快健,有张旭风骨;山水画取法董源、巨然,笔墨清润,亦精墨竹;小景山水清洒萧疏,有倪云林况味。在与“北郭十友”的交往过程中,他不断提升自己,后来成为“吴门画派”的先驱人物之一,也有人将他列为“元小四家”,但他主要的绘画成就是在明代。
徐贲并没有把全部精力用来画画,因而传世画作稀少,这或许与其为官后公务繁忙有关,其好友吕志学曾说他“读书文章妙冠一时,画则余事耳”。可见,他把绘画看作诗文之余的消遣。即便这样,他的画作也都显示出了极高的艺术水准。
不幸的是,“北郭十友”大都结局悲惨。洪武十一年(1378年),明军征讨洮岷,徐贲因军队过境犒劳失时而下狱,两年后以“犒师不周”被处死。他为数不多的画作流传下来,如《蜀山图》《溪山无尽图》《庐山读书图》《关山行旅图》《秋林草亭图》等,成为开启吴门画风的先导之作。
云山叠嶂起雄姿
因为传世画作较少,所以徐贲的绘画成就经常被忽略。其实,在元末明初活跃于苏州一带的文人画家中,徐贲有着重要地位,其画上承五代董源、巨然,兼及宋代郭熙,下至元代倪云林,呈现多元化风格。他与赵原、王绂、謝缙等为明初承前启后的重要画家,堪称“吴门画派”先驱。
徐贲早年擅画云山图,如张羽曾在《题沈氏宜春堂屏徐给事贲所画春云万嶂》中写道:“一从作吏此事废,从前画癖今除否。遥知紫陌红尘下,每为云山一回首。”这不仅佐证了徐贲画过云山图,也从侧面说明了他做官后绘画较少。其云山图作品如《快雪时晴图》,绘雪后晴空,长松挺立,远处山峰若隐若现,一轮红日映照两山之间,山石皴法及林木画法均取法郭熙;《归去来辞卷》则“烟峦水石玄澹高远,多王晋卿、米元章、倪元镇之见”,呈现出米芾、倪云林的绘画特征;《春云叠嶂图》和《萧山烟寺图》则是董、巨一脉,同时又接近王蒙气格,具有明显的元人传统。
徐贲山水画最显著的特征是开门见山,其山水构图饱满,一般都是撑满画面,而且具有程式化特征,某一山体的形式会反复出现在画中,造成意象重叠,却又各具面貌。其所画山水亦非真景,而是以虚写实,具有文人画的理想化表达特征,呈现出独特的水墨意蕴。徐贲的这种创作方式或许与他久居山中、开门即见山景相关。
《蜀山图》纸本水墨,纵127.3厘米,横66.3厘米,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此图作于徐贲避居蜀山期间,采用典型的北宋叠嶂式构图。画幅上方,他以小楷长题交代了作此画的动机和过程,“吕山人自吴来访,余蜀山中登临燕赏,遂留数日。孤琴野艇,倏然告归。因画一纸以赠,并诗以道山居之乐,盖将以邀吾山人卜邻尔”,道出画的主题,画面所要表达的亦是归隐山林的逸趣。此题字写于画面右上角天空空白之处,与左下角溪流空白相对,为撑满画面的山体留出了平衡空间,从山间流出的小溪化解了重重山石的压力,使画面整体构图平稳,气韵通畅,满而不塞。画面中小溪两岸几株杂树各具姿态,仿倪云林风格,勾点结合,淡逸萧散中蕴含生机;浓墨点苔,淡墨勾画山间草树;山石以披麻皴勾画,肌理明畅,山体圆浑朗润、雄伟豪宕,山石绵密堆叠、层次分明。全图用笔萧散、灵活自然,墨色干湿结合、雅淡透润,恰到好处地表现出蜀山的灵秀之气。
《蜀山图》是徐贲的代表作,与之类似的作品还有《溪山图》《庐山读书图》《峰下醉吟图》等。《溪山图》上有徐贲自题诗一首:“绿树黄鹂处处山,偶从溪上看云还。人生未许全无事,才得登临便是闲。”此诗表达了他隐逸山林、看淡世间的雅逸情怀,这也是元末文人画的显著特征。徐贲正如画面中扶杖归来的老人,于空寂的画境中寻找现实中的闲适。
溪山无尽是吴门
《溪山无尽图》,纵28.5厘米,横496.8 厘米,现藏于美国华盛顿弗利尔美术馆。此图作于洪武十年(1377年),当时徐贲仕途平顺,踌躇满志,或许他正是借此画表达自己开阔的胸襟和远大的志向。《溪山无尽图》是徐贲少有的长卷作品,画面宏阔,用墨清雅,以清新秀丽的笔致表现磅礴的气势和悠远的意境,既体现出对元代山水画传统的继承,又展示了他的独特才华。
与一贯的大山叠嶂的构图方式不同,《溪山无尽图》采用横式长卷平远构图方式,山水连绵,树木交错,且增加了船只、草舍、点景人物、寺庙等,意境悠远且具有生活气息。画卷引首有明代书画家姚绶题写“溪山无尽”四字,卷后有唐肃、宋濂、张羽、刘珏、沈周、吴宽等人题跋,这些人都是吴门巨子,是明代画坛中举足轻重的人物,足见这件作品在“吴门画派”中的重要位置。
画卷展开,山峦分为三组,各有不同。开卷一片平坡连着开阔的水域,坡上有草亭一座,近景有杂树数株,岸边芦苇一丛,有群雁飞起。远处山岭连绵,江渚有几艘大船落下桅杆。近处江心有一艘小船,二人端坐,一人摇橹,正向岸边行驶。左岸山脚下露出寺庙的屋顶和塔尖,近有茅亭一座,下泊渔舟;草舍数间,疏林掩映,有书生在读书,有仆人在扫路,有妇女在纺线,还有一只犬在路上撒欢儿……山峦起伏,谷间隐约有一村庄,村旁溪流潺潺,一对夫妇正站在石桥上看水,人物以简练线条勾勒,虽无面目,但姿态生动传神,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
画卷中心位置一组山峰撑满整个画面,峰峦绵密,溪谷幽深,林木环抱,云气氤氲。山间楼阁亭台,行人樵夫,简而有神。最后一组山峰向远处延伸,渐隐渐现,消失于空白处,欲尽未尽,惹人遐思。
《溪山无尽图》为我们展现的不只是山水,也是一幅山水背景下的生活画卷,无论是整体构图,还是细节刻画,都体现出徐贲高超的艺术构思和绘画技巧。山峦树木造型多样,无一重复;点景人物形神兼备,生动鲜活;楼阁溪桥布局合理,刻画入微。在同类作品中,其可谓精品。
此外,徐贲的小景山水如《狮子林图》册页,还有花鸟画《竹石灵芝图》,也颇具特色,堪称佳作。
溪山无尽,艺也无涯。余事成名,才子无憾。徐贲的山水画寄寓了他的个人情感和艺术理念,也明显带有元末文人画的特征。他所确立的情感基调和美学特征为“吴门画派”的崛起奠定了基础,也为明代绘画的发展开启了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