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人学思想到人民至上思想的逻辑关系

2022-05-22刘畅赵丛张妍高微赵婉莹杨晶

中学生学习报 2022年28期
关键词:逻辑关系

刘畅 赵丛 张妍 高微 赵婉莹 杨晶

摘要:纵观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发展,目前已经形成了学科化、体系化和多元化格局。而在和新冠肺炎疫情对抗的过程中,“人民至上”思想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并且起到了阶段性的成果,这不仅表明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正确性,还揭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将习近平的“人民至上”思想价值体现了出来。因此,本文研究人学思想到人民至上思想的逻辑关系,希望能够将其渗透在实际的教学当中,从而保证年轻学子能够在社会主义建设当中生根发芽。

关键词:人学思想;人民至上;逻辑关系

根据对国内外的关于思政课程和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以及习近平“人民至上”思想的相关研究发现,目前有部分学者开展了关于习近平“人民至上”思想的相关研究,但是对于人学思想到人民之上思想的逻辑关系研究成果还处于空白的状态。研究人学思想和人民至上思想符合当下新时代发展的需要,但是目前在实际各项工作的开展当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因此要形成从人学思想到人民至上思想的逻辑关系的研究成果,一方面能够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发展奠定理论基础,另外一方面还有助于进一步推动党建工作的发展。

一、马克思人学思想和习近平“人民至上”思想基础内容

马克思人学思想与马克思哲学的关系

人不仅是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关键点,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终点[1]。在马克思主义的整个哲学体系中,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和认识论都体现出了人的思想,将人的重要地位体现了出来。由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内在包含了人学思想,因此人学思想和马克思主义哲学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不能将人学思想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分割开来,人学实际上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马克思主义哲学不能够使脱离人学,人学也不能抛开马克思主义的指导。

人学思想和“人民至上”思想的研究对象的相关性

人学思想和“人民至上”思想的研究对象是薪火相传和一脉相乘的,马克思人学思想是当下习近平“人民至上”思想的根源和哲学学科的基础性内容,而习近平“人民至上”思想是马克思人学思想进入新时代的新判断和新发展。

人学思想研究对象

关于人学思想的研究对象有三种观点,即“关于人的问题”、“人的本质”和“现实的人”。“关于人的问题”包括人的出生、特征、发展、地位和作用等一切的一切。“人的本質”,指的是人道,也就是人的意识、精神和存在等方面的内容。“现实的人”指的是关于现实生活中人的行为,不仅指人的本质、活动,还包括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发展规律。

2、“人民至上”思想研究对象

(1)思想历程

根据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的内容可知,一直以来人民群众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仅会对社会生产产生重要的影响,还会影响社会的变革。中国共产党长期占据着统治地位和其始终坚持围绕人民群众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我国的各界领导者也尤为重视人民群众,一直将人民群众放在重要的战略位置上。我党还高举“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服务”的大旗;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对于我国的影响很大,从邓小平提出的改革开放可知,其《马列主义要与中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这一文中也阐述了他的人民群众观念,切实从人民群众的个人利益出发,依靠人民群众、相信人民群众,密切关注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在习近平的治国理政思想当中,也紧紧围绕人民群众,提出了人民至上的思想。

(2)研究对象

“人民至上”思想的研究对象是拥护和支持中国共产党的广大人民群众。

人学思想和“人民至上”思想的内涵

人学思想的内涵

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内涵主要体现在六个方面,即人的需要、人的权利、人的价值、人的自由、人的本质和人的发展[2]。马克思认为人的需要更多的是指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需要,其会随着时代和历史的发展和变化而变化;马克思认为应当从历史的观点看待人权,将人的权利分为个人人权和集体人权;人的价值不仅属于客观的社会关系范畴,还属于历史范畴。人的价值主要取决于人的创造性;人的自由并不是绝对的自由,绝对的自由是不存在的;人的本质作为哲学界争议的话题,马克思认为将人与人区别开来的本质看作是一种社会本质,人的本质并不是先天形成的,而是在后天的生产活动中形成的,社会关系是其决定性因素;马克思毕生关注的问题就是人的发展,强调人的全面发展。

“人民至上”思想的内涵

习近平“人民至上”思想的理论内涵主要体现在主体维度、价值维度、方法维度和实践维度上[3]。从主体维度上来讲,“人民至上”思想应当在历史方位标定中将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求把握在手中;从价值维度的角度来讲,需要将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立场得到强化;从方法维度上来讲,在顶层设计当中,使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体系得到进一步的完善;从实践维度上来讲,应当在治国理政的实践当中,将人民创造奋进的主体力量激发出来。

二者内涵的比较

从马克思人学思想和“人民至上”思想两者的内涵上进行比较,马克思人学思想的内涵中“人”主要更加具有抽象性,强调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而变化;而“人民至上”思想则从人民群众的角度出发,针对人民群众做一系列具体的行动和实践。

人学思想和“人民至上”思想的研究路径

在研究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时候,重点在于探究将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落到实处,从实践的角度不断的推进个体的全面发展,主要从经济发展、政治体制完善、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建设等方面出发;而在研究习近平“人民至上”思想的时候,重点在于侧重于治国理政。

二、人学思想和“人民至上”思想的主要内容

人学思想的主要内容

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主要内容在马克思的人学理论中有所体现,马克思主义的人学思想的提出借助的是“个人的全面发展”,将自由自觉的活动当做起点,提出了劳动异化的问题,表明只有字啊共产主义社会劳动中才能够将保证不出现劳动异化问题,形成人的本质。马克思主义将人的社会性当做是人和动物的本质区别[4]。人的社会性是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体现出来的,人能够从自然人经过不断的实践过程中从而发展成为社会人。如果一个人不具有社会性,那么他就不能被称为完整的人。马克思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黑格尔的影响,但是在对人的认识上存在着差异,马克思更加强调实实在在的人,是指通过实践生产出物质资料,并且用于满足自身,由此形成的新社会关系。在这个过程中,人的体现方式是实践活动。总而言之,马克思主义的人学思想是对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关于人的认识的超越,不仅将历史唯物主义的鲜明特点表现了出来,还将人从抽象转变为具体。

“人民至上”思想的主要内容

“人民至上”思想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即人民地位至上、人民利益至上、人民力量至上、党群关系至上和人民监督至上,具体内容如下:

1、从人民地位至上的角度来讲

在习近平同志提出“人民至上”思想观念的影响下,中国共产党全面贯彻了这一思想观念,不仅实施了一大批惠民政策,使人民真正感受到了主体的地位,还提升了广大人民群众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出贡献的积极性。在人民地位至上的要求下,中国共产党不论面对什么样的危机和困境,都始终将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重要的战略位置上,尤其是在面对地震、洪水和疫情等这种突发性危机事件的时候,我党更是扎根在人民群众当中,秉承着人民至上的高尚政治品格[5]。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和新形势的复杂变化,在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得到一定提高的状况下,要保证人民群众能够对美好的幸福生活的向往得到满足。将改善民生、促进人民群众的全面发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平等参与国家发展和党的建设。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凸显人民地位至上,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2、从人民利益至上的角度来讲

习近平同志提出“我们任何时候都必须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人民利益至上的思想不仅将中国共产党的价值取向深刻的揭示了出来,也展现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价值立场。人民利益至上思想不仅要求我党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政治利益,还要注重对人民群众经济利益和文化利益的保护。追求人民利益至上有助于实现人民群众共同富裕的这一社会主义根本目标。同时,人民利益至上在重要思想观念上的体现,有助于我党和广大人民群众建立其密切的关系,从而起到切实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目标。

3、从人民力量至上的角度来讲

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依靠的就是人民的力量。我国在建国初期三大改造的成果,也是在全体人民的努力下完成的[6]。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辉煌的成就,这些成绩是人民創造的,发挥的是人民的力量。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代的时候,共产党面临着新的历史形势和使命,要依靠人民的力量。保证奋斗目标和中国梦的实现。在我国的发展过程中,我国的主要矛盾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但是仍然要牢记使命,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深深扎根人民,紧紧依靠人民,获取力量。

4、从党群关系至上的角度来讲

习总书记提出了将党和人民群众的关系作为作风问题的核心,而党群干部的作风就是要和人民群众保持联系。在全新的发展形势和局面下,我党的部分党员忘记了纯洁高尚的初心和出发时一心为民的信念,不仅严重脱离人民群众,并且还使党的形象和党群关系受到了严重的损害。基于这种状况,中国共产党在发展的过程中必须要牢记初心和使命,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保证党群关系的纯洁性和先进性,从而保证党建设的坚强和有力,从而保证办实事、得民心[7]。

5、从人民监督至上的角度来讲

人民对于党和国家的一切工作根本标准的制定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要保证人民监督之上。明确人民监督至上的地位,将其当做是党工作优劣和价值判断好坏评判,思想体系构建科学性和理政行动合力的根本保障。尤其是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更应当将人民的所需所想所求放在第一位,对于人民群众深恶痛绝的贪污和腐败行为要进行严厉的打击,秉承在禁区内无特殊,坚决不容忍和全方位覆盖的工作态度和标准,加强作风建设,保证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的工作状况要接受广大人民群众的监督,切实做到为人民群众服务,为人民群众谋福利,中国共产党的党员也要具备更高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平,提升为人民服务的能力。

三、人学思想和“人民至上”思想的逻辑关系

(一)人学思想是“人民至上”思想的哲学起点

人学思想在马克思主义学说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其为我国很多理论思想提供了基础,其哲学思想就突出的问题就是人的存在和发展。人民至上思想的哲学依据是历史唯物主义当中的群众观点,认为人民群众社会历史当中的主体。

(二)“人民至上”思想是人学思想在新时代的新发展和新判断

习近平向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将发展思想确定为以人民为中心,并且对其进行了专门的阐述,表明其是人民至上的科学理论体系。在新时代的发展背景下,人民至上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是对人学思想的新发展和新判断[8]。

四、两者之间的关系研究对新时代思政课的实践意义

实践路径

研究人学思想和“人民至上”思想的逻辑关系,揭示从人学思想到人民至上思想的逻辑关系,能够为高校思政课程体系的逻辑结构分析奠定基础,能够将思政课和立德树人的关系很好的展现出来。为了保证高校学生能够掌握好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应当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中将两者之间的关系研究贯穿其中,采取理性教育和感性教育、知识教育和实践教育相结合的方式,从而推动高校思政教育的改革。

实践意义

新时代思政课是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得以落实的关键,研究人学思想和“人民至上”思想的逻辑关系的实践意义在于将习近平新时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地位和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品格很好的体现了出来[9]。从人学思想到人民至上思想的逻辑分析,不仅能够使高校学生更加准确的掌握高校的思政课课程体系特征,还能够使其明确课程之间的逻辑关联。马克思的人学思想主要在于考察人,能够帮助学生增强自身的法制观念,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养,促使高校大学生明确自身的责任和使命。而“人民至上”思想使学生能够掌握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能够让高校学生更加明确中国现实社会发展的规律,有助于高校学生正确的认识现实社会。

结束语

通過研究人学思想到人民至上思想的逻辑关系,对人学思想和人民至上思想两者形成很好的认知,不仅能够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还能够为现阶段的思政教育系统阐述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本报记者  张静雯  方炜杭  徐文锦  通讯员  肖首洲  许琰. 人民至上,深化医改护健康[N]. 福建日报,2022-03-17(001).

[2]本报记者  王健生  见习记者  陈荟词. 人民至上  不负重托[N]. 中国经济导报,2022-03-15(001).

[3]陈浩辉,邓捷. 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视域下的共享发展理念[J].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2,(04):25-28.

[4]赵宝龄,唐爱军. 论“人民至上”价值追求的四重意蕴[J]. 中共石家庄市委党校学报,2022,24(01):19-22.

[5]谢明轩,唐莉. 习近平“人民至上”理念的丰富蕴意和时代价值[J]. 合肥学院学报(综合版),2021,38(06):1-5.

[6]秦丽华. 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视域下的大学英语教学异化消解途径探究[J]. 海外英语,2021,(23):248-249.

[7]赵梦苑.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产生的基础及内容[J]. 西部学刊,2021,(23):21-23.

[8]孙冲亚. 人民至上:习近平文化强国建设战略思想的逻辑旨归[J].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21,22(06):1-9.

[9]吴恒. 深刻理解坚持人民至上的历史经验[J]. 国家治理,2021,(45):10-13.

作者简介:

刘畅(1988-),女,汉族,河北保定人,硕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赵丛(1977-),女,汉族,河北定州人,硕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张妍(1978-),女,汉族,河北滦南人,学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人文教育。

高微(1988-),女,汉族,河北承德人,硕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赵婉莹(1989-),女,汉族,辽宁锦州人,硕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杨晶(1988-),女,汉族,河北行唐人,硕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河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编号:SQ2021192)

猜你喜欢

逻辑关系
浅谈英语“七选五”阅读理解
生物科学核心课程关系及内容研究
考研英语阅读理解浅析
浅析内部控制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
基于国际视野中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探析
“四个全面”与“五位一体”之间的逻辑关系
集体谈判与民主参与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的逻辑关系
一个重要关系:延安整风运动与精兵简政
高等教育学科专业目录:问题与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