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机械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创新

2022-05-22黑阳锁

中学生学习报 2022年28期
关键词:机械制造人才培养创新

黑阳锁

摘要:随着经济不断地发展,机械制造在各国经济发展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目前,全球制造业正处在新一轮转型升级的大变革中,这对世界各国制造业从业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对我国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施加了很多压力。本文力求深化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我国机械制造行业高级技能人才的培养献言献策,争取为“中国制造2025”伟大战略规划的顺利实现提供微不足道帮助。

关键词:人才培养;机械制造;创新

1.我国机械制造业发展现状

随着世界经济的全球化,我国已经成为“世界制造业的中心”。但是,从全球产业机构调整的形势来看,世界制造业强国纷纷实施新一轮的战略计划,我国制造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严峻的挑战。从国内的形势来看,我国制造业的形势依旧不容乐观:第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逼近,适龄劳动人口减少,要求制造业必须加快转型升级。第二,资源的大量消耗和自然环境的破坏制约了我国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对制造业的发展方式进行转变必须加快。第三,我国制造业创新能力不强,核心技术匮乏,处处受制于人。中国制造业要跟上并超过发达国家的前进步伐,就要坚决实施“中国制造2025”,坚持强化基础、智能转型、创新驱动、绿色发展,加快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在制造业转型升级背景下的结构性失调具体表现在两方面。其一是人才学历的结构性失调。《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提出,制造业从业者未来五年平均受教育年限至少达到11年,接受过高等教育的达到其中22%的比例。将来制造业从业者需要有更高的学历背景才能满足行业发展的需求。但是,根据中国劳动统计年鉴的统计数据计算得出,我国2015年制造业从业人员受教育的平均年限是10.5年,受高等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及以上)的为16.8%,其中仅仅1.7%的从业人员是高等职业教育学历,说明了职业教育中学历结构性失调的严重程度。其二是职业院校专业设置的结构性失调。一来,结构性的人才培养短缺出现在与十大领域所对应的专业,没有在新兴制造产业形成对应的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系列和集群。高职学生在我国重点发展的制造业十大领域中的规模,高等职业教育在现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等六大领域相关专业的招生完成率达不到80%,招生状况最差的是农机装备制造领域,只有50.1%。二来,职业院校盲目遵循“大而全”的思想设置专业,导致自身办学特色不断弱化。

2.机械制造业职业教育所遇困境

由于目前没有一套成熟的能用来指导职业教育加工制造专业人才培养实践的理论体系,使得人才培養模式脱离了我国制造业发展的实际。第一点,在学生的培养中忽略了其创新能力的养成,而且对培养目标的定位不清晰。例如有个职业学校的汽车制造与检测专业没有按照职业岗位的实际用人标准,反之模糊设定“为汽车企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有良好职业技能、自我学习能力和职业素养,具有较强岗位工作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为其培养人才的目标。第二点,课程设计落后于新兴制造产业的发展,不能与新兴产业良好衔接,缺少对学生服务意识的树立。第三点,专业教学衔接制造业生产实践的程度不够。学者对毕业生进行调查,发现在制造类专业,认为学习内容大相径庭于岗位需要的人有21%,认为学习内容陈旧的占16%。第四点,"双师型”教师发展。机制仍待建立。职业教育的发展脱离制造业企业的发展,没有建立起学校教师与企业人才相互兼职的制度和教师到企业进行实践的良好制度,对学生的培养造成了不利影响。

人才培养体系相对闭塞。我国职业教育目前人才体系的闭塞体现在:其一,人才培养体系的内部开放性不足,学校的人才培养体系与社会培训体系相互独立。独立的学校人才培养体系对市场需求不敏感,职业导向不够强,对学生的培养远离了一线生产的要求。独立的社会培训体系过于功利化,无法培养出真正优秀的人才。其二,人才培养体系的外部开放性不足,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交流衔接不到位。没有把职业生涯教育渗透进普通教育中,而普通教育学校也没跟职业教育学校建立学分互认的体制机制。目前的机械制造课程试点实践中,学校和企业现在还没有能够建立起可供推广的完善的双导师选拔、培训机制。由我们通过调研从试点合作单位了解来的真实情况可以知道,许多学校的现实做法是从“骨干教师”“专业带头人”中选拔导师,而不是先研究制定出明确具体的导师选拔标准,再根据这个标准认真衡量、选拔出适合将机械制造课程认真实践下去的优秀导师;大部分企业对导师选拔的做法也不能令人感到满意,他们一般的做法是从“行业大师”中选择导师,而对“行业大师”也没用制定清晰合理的衡量标准,对其是否能够满足机械制造课程教学的要求也没有充分的考虑。这样随意的选人用人方式产生了相当多的令人槛尬不己的问题。导致最突出的问题有两个,其一,合作企业选拔出的导师虽然具备突出的专业技能,但往往没有掌握足够的教育教学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对机械制造课程的实质也了解不到位,因此对学生的培养成效就大打折扣。其二,学校选拔出来的导师往往需要进企业车间实地学习,相比以前学校教学任务来说更为繁重的任务打击了他们的积极性。还有很重要的一个相关问题必须得到重视,就是还没有建立起激励双导师的奖励标准,这关系到选好导师后能否用好导师的严肃问题。总之,双导师的选拔和奖励标准的制定迫在眉睫,构建选拔、培训机制的工作必须进行下去。

3.机械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创新的思路

机械制造课程应该突破学校教育的局限,重新塑造学徒制,紧密结合了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整合技能教育与理论教育。从机械制造课程的内涵和外延两方面来说,都需要社会各界的积极合作。但是,我国应用机械制造课程的探索才刚刚开始,规模小,深度浅,相应的管理制度建设进度比较滞后,社会各界没有太多适当的机会和合理的动机参与相应实践探索,这点在很多方面都有所体现。社会各界积极合作是机械制造课程能够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其中学校跟企业的合作是重中之重。欧洲发达国家都吸引社会各方力量参与机械制造课程建设,尤其重视学校跟企业的合作,从而保证了卓越的实践成果。我国应该深刻认识企业力量没有充分参与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中的现状,学习国外的成功经验,对校企合作的广度和深度分别进行拓展和挖掘,为我国实践机械制造人才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陈慧媚. 地方综合性高校机械工程类创新人才培养的现状与对策研究[D].南昌大学,2020.

[2]江桂云,罗远新,李聪波.“大工程观”视域下一流机械工程人才培养研究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20(Z1):37-41.

猜你喜欢

机械制造人才培养创新
机械制造企业成本控制管理研究
浅论节能设计理念在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中的应用
机械自动化技术运用和为来趋势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