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升“可行能力”视域下人的全面发展

2022-05-22付英华

现代教育科学 2022年2期
关键词:人的全面发展教育发展

[摘要]提升个体“可行能力”可以从本质上促进教育的发展。反之,教育促进人发展的本质也是人“可行能力”的提高。人类的全面发展是每个人的全面发展。人不仅要对自身的潜在能力进行开发,还要不断适应外界环境,促使自我发展与能力的发挥,最终形成一种推动人自我发展的“可行能力”。本文基于阿马蒂亚·森关于人的“可行能力”的论述,进一步探讨释放和增强人的“可行能力”,促进个体教育全面发展的路径:一是要发挥人的主体性,高质量地关切人的自身发展;二是要尊重自主学习,充分地理解人的学习权益;三是要加强社会安排,积极地倡导社会公共理性。

[关键词]“可行能力”;教育发展;人的全面发展;公共理性思想

[中图分类号]G5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843(2022)02-0076-05

[DOI]10.13980/j.cnki.xdjykx.2022.02.014

一、引言

2019年2月,《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的颁布实施,标志着我国教育现代化建设从“基本现代化”开始向“总体现代化”迈进。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标志着教育从“基本现代化”走向“总体现代化”。“十四五”时期(2021-2025年)是全面推进教育治理体系与能力现代化的重要阶段,探索“三全育人”“五育并举”的现代育人方式成为此期间我国教育现代化建设的主攻方向。落实“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的部署,加快“推进我国教育体系从面向学龄人口的学历教育体系向面向人人的终身教育体系转变”,对新时代我国教育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如今,我国人民的整体生活水平得到改善,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需要已经不再是最大的困扰,义务教育阶段的孩子基本上不会因为家庭经济问题而上不起学。然而,教育发展产生了新的矛盾,即由经济贫困逐渐转向能力贫困。能力贫困的人群有着安于现状、没有未来目标、依赖思想严重、怀疑权威、不思进取等特点,个体往往缺乏认识、描述、评估、实现自我真正需要的“可行能力”,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在某种程度上不能深刻反映当前他们的真实需要。在经济学家阿马蒂亚·森看来,一个人的“可行能力”是其有可能实现的、各种可能的功能性活动组合。当人的基本“可行能力”不足时,就无法实现正常的功能性活动[1]。所谓功能性活动,包括基本的衣食住行到后期的社会实践活动等[2]。人的发展既是人类生命的延续,又是人在某一人生阶段的生活状态。人作为人发展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是实现人的自由,良好的社会条件会为个体的发展提供广阔和自由的舞台,实现人和社会的共同发展是教育永恒的目标。

二、“可行能力”对个体发展的意义

“能力”一词被我们广泛地使用,意指能胜任某项任务的条件、才能和力量。人们通常认为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并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能力可分为狭义的能力和广义的能力。狭义的能力是指人自身具有的能力,按照马克思主义对人的本质理解,人自身所具有的能力主要有生产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和个性发展能力。广义的能力是指人通过利用外在条件使潜藏在人身上的能力得到放大和发挥。外语中与“能力”相对应的词有:competency,指能力素质,在任务或情境中表现的一组行为;ability,指才能、专门技能,人具有從事体力或脑力劳动的能力;capacity,指人或物的容纳或吸收能力;capability,指能力的大小,潜在的能力;skill,指做事情的技巧。能力是人的综合素质在现实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正确驾驭某种活动的实际本领和能量,是实现人价值的一种有效方式,也是社会发展和人生中的积极力量[3]。我国学者张艳涛等认为,资本与劳动的关系是现代社会财富积累在人的发展问题中的悖论,可以表现为人的能力贫困,能力的发展应该以人对自身能力的全面和日益丰富为目标[4]。阿玛蒂亚·森以能力为视角看待和分析社会与人的发展问题,并论证了以发展人的能力为基本目标的合理性,指出人的“可行能力”对应“capability”一词,指人的潜在能力。其内容既包括身体健康、营养良好、避免疾病等基本功能,也包括自尊、快乐、可以参加正常的社交活动、受人尊重等复杂功能。“可行能力”有功能发挥的意思,如果一个人相对于其他人拥有更多的功能性活动,那么这个人的“可行能力”较强,意味着他有更多的能力去实现自己的想法或目标。人的全面发展是目的,全面发展又是不断扩展人们“可行能力”的过程,“可行能力”的提升在于增加人们可能具有的各种功能活动。本质上,提升人的“可行能力”就是不断增加人的活动能力。相对于拥有较少活动能力的人,拥有较多活动能力的人具有更多的“可行能力”和更大的自由。“可行能力”是一个人在劳动过程中可以自由选择的能力,每个人对有价值的事情的评价不同,所以每个人的“可行能力”并不是单方面的,而是一个组合,即实现多种可能活动的能力组合,其标志着一个人可能存在的行动力量,在本质上意味着一个人能做什么和不能做什么。一个人的“可行能力”越大,越能够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因此,人首先要成为有价值的个体,个体成长将带动和影响社会的进步。人的发展就是个体重拾主体性、获得“可行能力”,进而实现过自己所珍视的生活的过程。

三、提高人“可行能力”的思想基础和历史经验

(一)巩固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全面发展的思想

“可行能力”发展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在本质上是同一的。“可行能力”发展强调人的全面发展,最终促进每个社会成员全面发展的思想秉承了马克思主义关注个体全面发展的本义。第一,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与他们的利益有关”[5]。邓小平说:“如果只讲牺牲精神,不讲物质利益,那就是唯心论。”[6]现代教育要走进人们的物质生活需要,帮助人们掌握获得利益与物质生活基础的能力。马克思曾立足于整个人类发展的历史,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两个层面分析人能力发展。首先,马克思认为,能力展现了人的不同本质,是人们实现需要的手段,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受到人的能力发展水平的制约。人能力的提高能够提高劳动的生产效率,可以促进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发展,对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起着推动的作用。其次,社会经济制度从根本上影响着人的能力的发展,劳动者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主体,应当获得经济发展的成果,促进个人的发展。如果人的能力在社会生产活动中得不到充分的体现,那么人的能力发展相对于社会发展而言将会越来越局限。因此,要实现人的能力与生产资料和科学技术的同步发展,使人们具备与社会生产相适应的能力水平,使生产充分地实现,最终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反之,如果人的能力不能达到社会生产所要求的水平,那么这些生产资料和科学技术也不能被充分利用,势必造成经济发展的动力不足。第二,马克思、恩格斯从哲学的角度讨论了人全面发展的问题,探究了社会发展规律和人的本质属性,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命题。他们从政治经济学角度阐述了大工业生产对人类全面发展的客观要求,揭示了社会分工以及资本主义私有制造成人片面发展的问题,分析了人全面发展的问题,创立了以科学社会主义为核心的人类全面发展学说。马克思在表达自己的政治经济学观点的过程中,批判和斥责了资产阶级经济学无视人的现象,关注以社会弱势群体为主体的普通劳动者,这和阿马蒂亚·森所特别关注的贫穷国家和其贫苦人民是同一个群体。在阿马蒂亚·森的“可行能力”发展观中,人是核心。第三,“人的发展”是马克思一生始终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马克思主义向往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认为人自身的生存发展与社会制度安排及经济进步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共产党宣言》把理想社会和人的发展目标概括为“每个人的发展是一切人的发展的条件”, 实现每个人的发展是《共产党宣言》的核心思想,马克思主义的最高命题或基本命题就是一切人全面的发展[7]。马克思将人的全面发展看作是社会主义的前提条件和基本原则,把一切人全面的发展作为社会发展的目的本身。人的发展阶段是互相承接的,每个阶段所产生的物质条件和能力为人的下一阶段发展奠定基础。人的能力发展最终目标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第四,从人的自身发展角度看,人实现自身发展的前提条件是能够生活,而生活又包括物质生活和社会再生产。马克思认为,人的发展不应该受到生产及由生产所产生的各种关系的束缚,生产并不是为了生存的需要,而是为了自身发展及自身发展所需的自由时间的需要。他明确指出,“任何人如果不同时为了自己的某种需要和为了这种需要的器官而做事,他就什么也不能做”[8]。马克思关注的主要是人的物质需要和实现各种需要的能力,个人能力的发展应该兼顾社会的和谐和生态环境的保护。他以“可行能力”看待自身发展,指出发展就是扩展人的“可行能力”,使人获取实质自由的过程;同时,认为工业化、财富和技术进步只是发展的手段,都是为个人发展而服务的,其发展的目的是为了改善人的生活。因此,发展是涉及经济、政治、社会、价值观念等众多方面的一个综合过程,它意味着消除贫困、人身束缚、各种歧视压迫、缺乏法治权利和社会保障的状况,从而提高人们按照自己的意愿来生活的能力[9]。

(二)统筹我党新时代教育发展理论与实践经验

党在十八大发出的向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时代号召,以及党中央提出的“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保证了国家在建党100周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2015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提出大力加强精准扶贫与脱贫,切实加强教育脱贫[10]。教育脱贫相对于经济扶贫、政策扶贫、项目扶贫等更加直接地指向经济落后的根源。根据“可行能力”相关理论,造成贫困的原因不仅限于收入低下,能力方面的缺失才是造成贫困的真正原因。“可行能力”的建立是以人的发展为目标,是实现个人目标、寻求自我价值的条件和手段。教育发展在于融合改善自身机能和灵活满足社会需求,要通过教育不断提高人们的“可行能力”,扩大人们活动的范围,使人们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社会实践,促进社会发展。第一,我们要依靠教育的力量发展经济,提高教育系统支撑社会经济发展的能力。同时,社会又为其成员创造了更高水平的生存环境,要实现个体主动发展,以人作为发展的中心,强调人发展的重要性;解决教育发展中的问题,治愚和扶智,提高人们的文化素质(教育的发展包括教育结构的升级和国民整体教育水平的提高)。第二,社会发展进步的程度是人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外显”,人是发展的手段,更是发展的目的,人的发展水平决定着社会的发展水平。实现人的发展,改善人们的生活,要克服片面地、狭隘地追求经济增长的模式,使人们主动参与其自身前途的塑造,改变人们被动地接受有计划的设计成果。从根本上讲,人的发展是人们对自身能力的不断扩展和发挥,是人的功能性活动增加和其“可行能力”不断确证的过程。第三,人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在如何促进人全面的发展和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两个问题上,人的“可行能力”教育思想与我国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原则和坚持全面发展的教育价值取向相一致,对于全面地理解和认识我国现阶段的发展理念具有重要的作用。十八大以来,我党先后提出的一系列新论断、新思想,进一步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要把人全面发展的最新成果列入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思想体系,充分展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在党的第十九届全国代表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也提出要建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统一体,推动人类发展进步与自然的和谐,要让每个人都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为全体人民提供更好的教育,开启人的心智、陶冶人的情操,从而促进个人全面发展,实现整个社会全面进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人类社会和平发展以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战略复兴的高度,运用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考察人的全面发展,将个人的发展、个体的进步与民族的振兴、国家的富强统一起来,将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统筹教育发展和改革的基本理念。

四、释放“可行能力”促进个体教育发展的路径

(一)发挥人的主体性,高质量地关切人的发展

1.坚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的教育理念。国际 21 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中专门指出:“教育的首要作用之一,是使人类有能力掌握自身的发展。”“教育不仅仅是为了给经济界提供人才:不是把人作为经济工具而是作为发展的目的加以对待的。使每个人潜在的才干和能力得到充分发展,这既符合教育的从根本上来说是人道主义的使命,又符合应成为任何教育政策指导原则的公正的需要,也符合既尊重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又尊重传统和文化多样性的内源发展的真正需要”[11]。因此,教育的主题理应是促进教育者的发展,使蕴含于人自身的主体性力量得到充分发展。一方面,在尊重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教育要不断扩展人的基本“可行能力”。在涉及个人选择的过程中,使每个人享有均等的机会,既能体现个体有意义生活的各种动机,又能启发和引导人们对已有的科学文化成果进行建构。另一方面,人又有全面发展的需要。真正的教育要帮助他们建立健全人格,为扩展人的潜在“可行能力”创造条件,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感悟、把握和体认自我存在的意义,通过交往、认识和表达,努力追求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思维方式。人的发展是培育和完善人格的必要条件,培养人的理想人格主要依靠个体的意志,是在没有权威压力的学习情境中进行的。“可行能力”的提高表现在人的创造性、自主性和能动性的积极状态。因此,将服务于人的主动发展置于我国教育理念和教育目标的核心位置,既可以提高人们选择其有价值生活的“可行能力”,又可以提升人们自由生活的品质,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整体进步。

2.关注人学习的自主性,释放人的主体性。人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及主导者,其“可行能力”有无尽的发展潜力,而这种潜力是以多元的方式表现出来的。人是发展的主体,人们在学习活动中不断主动地建构着自我。同时,处于社会环境中的个体总是在极力地与周围的人和事互动,以此来建构自身的经验。正是在这种自我成长和社会发展的双重建构过程中,自身内在的“可行能力”才得以发展。人们享有发展自己的权利,意味着不是被动地满足他人对自己学习和发展提出的要求,而是承认每个个体都具有与生俱来的、极其丰富的基本“可行能力”。实现人学习的自主性包括关注人的积极自由和消极自由。积极自由是给予学习者充分的学习空间,帮助学生拓展其发展能力。消极自由主要是指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活动不做过多干预。学习的本质是学习者积极自由地学习。在自由学习的过程中,学习者会喜欢那些以德服人、不滥用权威的老师,尊敬那些让他们学到知识的老师。学习作为学生的一种权利,其被实现的程度既取决于学生学习的内在驱动力,又受到学习活动边界条件的限制和约束。因此,教育一方面要满足学习者在相应的学习情境中自主学习的愿望,另一方面要通过拓展学习者自由学习的空间,使其拥有更多表达学习意愿的权利和选择的自由。对于学习者而言,学校能够促进学生进行意义学习,既为学生提供了一种接纳、宽容和安全的学习环境,也提供了一种富于挑战的学习氛围,使学生适时地体验成功。学校要保障学生实现自主学习的权利,应建立一种关心、接纳、包容、鼓励其学习的学校伦理秩序。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天性,让学生凭借主动意志不断地学习。

3.正视自我选择对于有效学习的意义。在人的发展过程中,自我选择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具有建设性价值,积极的自我选择可以提供给人们更多的社会机会,使人们能够参与到社会发展的过程中,进而增强人们自身的“可行能力”。虽然积极主动的选择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但在自我选择、判断自己想要的学习和生活方式时,要以其实际能力作为衡量标准。

(二)尊重自主学习,充分理解人的学习权益

每个人的初始禀赋是不同的,将物质条件、机会转换成功所需要的能力也是不同的,也就是说,人的潜在“可行能力”是各异的。学习权益是人发展的根本权益,要提高人的“可行能力”,充分理解人的学习权益是至关重要的。198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第四届国际成人教育会议上通过的《学习权宣言》将“学习权”的内涵界定为:读与写的权利;质疑与思考的权利;想像与创造的权利;研究自己身处的世界而撰写历史的权利;获得一切教育资源与方法的权利;发展个人及集体技能的权利[12]。学习权益的倡导和保障将能有力地促进人们内在“可行能力”的发挥与发展。一个人的“可行能力”是其可以选择的功能性活动组合,所有的功能性活动的组合就反映着所有可能的生活状态[13]。因此,还需要在充分理解人的学习权益的基础上保障人的学习权益。首先,在相应的法律法规中明确学生的学习权益,修订或增加学生学习权益的具体内容及相关条款,从学校、学生、教师、社会组织、教育主管部门等方面提出相应的权益保障和救济模式。其次,我国当前主要是从受教育权的角度对学习权进行了相应地解释和引申,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权利意识的发展,教育法律法规将不断地把学习权益纳入公民权益保障体系,建立起司法和行政共同促进和保障学生学习权益的机制。再次,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学习权益。一方面,在培养学生的“可行能力”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方式,要以学生为中心,课堂教学也应该以学生为本;要提高受教育者的参与程度,通过唤醒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提高学生学习的主体能动性,进而扩展学生的“可行能力”。另一方面,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树立起健康、科学、有益的学习观念,有意识地将维护学习权益融入到学生自主学习的理念中,实现教育教学规范要求和学生个体发展的完美统一。最后,学生要明确自身的学习权益,尽最大努力提升自我,将提升个人的“可行能力”与发展核心竞争力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确保自己具有较强的社会发展能力,为未来的人生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加强社会安排,积极倡导社会公共理性

人的发展不可避免地需要寻求适宜的社会安排,包括政治自由、经济条件、社会机会、透明性保证、防护性保障等。这些不同类型的权利和机会也可以相互补充,充分保证人们的主体地位。然而,“一个由自由而平等的公民所组成的稳定而公正的社会之长治久安如何可能”[14]?人们会因为各自持有的观点和思想而产生现实的分歧,从而扰乱积极的社会安排和社会稳定性。这就需要在加强社会安排的同时,重视人们社会公共理性的教育。社会公共理性指社会公众对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公共事件具有公正性的认知、判断和践行的能力[15]。社会公共理性思想受公共价值的驱使,其包含着民主与法治、自由与平等、公平與效率等理念和诉求,涉及关乎整个政治共同体和社会共同体的存在与发展,围绕着人民全部的公共话题。因此,倡导公共理性思想的前提是要加强积极的社会安排。首先,提供政策保障,为个体教育发展提供基本的参与、教育信息获取等方面的机会。其次,取消划区域属地管理等不合理的教育分布制度,使所有个体享有充分的受教育的权利。最后,充分尊重个体理性,保证公民依法并适度发挥其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民主选举和民主决策的权利和自由。相较于个体理性,公共理性对促进社会和谐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公民在公共理性的引领下,可以积极地化解基于自身利益的现实分歧和冲突,力图将某些不可否认的分歧保持在可控的秩序框架以内,从而避免冲突,更好地激发社会活力。总之,公共理性寻求的是普遍的社会公共利益,它要求人们在不断满足自我需要和实现自身利益的过程中认同公共生活准则。人们要从社会公共利益出发,树立公民的政治意识、法治意识和参与意识,在权利与义务、私利与公益、参与与服从、自由与规则、自我与合作等问题上发挥自己的理性协调精神,在理解和把握自己利益的基础上,遵守公共理性原则,充分地与他人进行公平的合作。适切的社会安排和积极的社会公共理性教育二者相辅相成,前者强调“自我的发展”,后者促进“公平正义”的实现。

参考文献:

[1][2]阿马蒂亚·森.以自由看待发展[M].任赜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63,3.

[3]韩庆祥,雷鸣.从人学到能力建设[J].求实,2004(03):35-39.

[4]张艳涛,钟文静.青年马克思的能力思想及其当代中国意义——基于《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分析[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06):1-8.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82.

[6]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46.

[7]徐成芳,张艳宏. 近年来国内马克思共产主义思想研究述评[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 2018(05):199-208.

[8]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286.

[9]胡纯华.自由为本,发展为上——评阿马蒂亚·森的《以自由看待发展》[J].新西部,2009(14):98.

[10]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EB/OL].http://www.gov.cn/xinwen/2015-12/07/content_5020963.htm,2015-12-07.

[11]张海明.科学发展观视域下的主体性教育[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2):85-90.

[12]侯志军,徐绍红.大学生学习权的内涵、价值与实现[J].现代大学教育,2012(06):98-103,113.

[13]吴正本.阿马蒂亚·森的可行能力发展观解析[D].东北财经大学,2013.

[14]约翰·罗尔斯:政治自由主义(M).万俊人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13.

[15]曾文,张耀灿.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看到人、走进人和发展人[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8(05):58-61.

Enhance Individual “Feasible Capability” to  PromoteHuman Beings’ Allround Development

FU Yinghua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and Technology, Beijing 100083, China)

Abstract: The promotion of individual “feasible capability”can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in essence. On the contrary, the essence of education promoting human development is also the improvement of human “feasiblecapability”. The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mankind is the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everyone. People should not only develop their potential capability, butalso adapt to the external environment, promote their selfdevelopment and ability, and finally form a kind of “feasible capability”to promote theirselfdevelopment. “feasible capability”is the guarantee of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individual education. Based on Amartya Sen’s discussionon human’s “feasible capability”, this paper further discusses the ways torelease and enhance human’s “feasible capability”and promote individual’s allround development, highquality concern for people’s own development; second, we should respect self learning and fully understand people’s learning rights and interests;third, weshould strengthen social arrangements andactively advocate socialpublic rationality.

Key words:“feasible capability”;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the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human beings; common rational thought

[收稿日期]2021-10-10

[作者簡介]付英华(1985-),女,吉林长春人,中国矿业大学(北京)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人的全面发展教育发展
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视域下的共享发展理念
大数据背景下现代教育技术促进教育发展的路径研究
基础教育均衡化的实施对于现阶段教育发展的重要性
浅析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的全面发展重要思想的指导意义
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浅议小学音乐教育中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与培养
透过《我们的孩子足够坚强吗》谈中英中学教育差异
当代大学生的科学人生价值观念探析
试论儿童语言能力的培养和发展
浅析《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