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政校企合作背景下地方高校“社会工作与管理”课程实践教学模式探析

2022-05-22罗玉华杨凤东

文教资料 2022年4期
关键词:案主个案社工

罗玉华 杨凤东

摘 要:“社会工作与管理”课程是一门实务性极强的课程,实践教学占了很大的比重。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开创性地在公共管理类专业开设了该课程,注重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公共管理类学生用社会工作视角解决社会问题。形成了“课堂+机构+项目”的实践教学模式,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和实践能力。

关键词:地方高校 社会工作与管理 教学实践

自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要建设一支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以来,社会工作得到快速发展。特别是党的十九大提出建设共治共建共享社会治理格局之后,社会工作作为社会治理创新的重要力量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很多地方院校纷纷开设社会工作专业。部分公共管理类专业也开设了社会工作相关课程。公共管理是一门复杂的社会科学,公共管理教学涉及社会的各个领域。[1]通过构建案例教学、实验教学和社会实践教学的“三位一体”公共管理实践教学体系,实现公共管理案例教学、公共管理实验教学和公共管理社会实践与理论知识讲授的有机结合,更好地指导公共管理领域高层次、复合型、应用型专业人才的培养。[2]探索社会治理视角下公共管理类教学的时空移位,从“课堂案例”走向“社区项目”的模式变革的新路径。[3]组织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鼓励学生参与社会活动的策划、实施,培养学生的社会工作能力。[4]在政校企合作背景下,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在未能开设社会工作专业的情况下探索出一条在公共管理类专业(行政管理、城市管理)开设社会工作与管理相关课程的综合培养模式。形成政府部门、学校、社工机构联动培养的机制,即学校依托老师成立社工机构,主动与民政部门沟通,由社工机构承接社会工作服务项目,给学生提供实践平台。公共管理类学生掌握一定的社会工作实务能力,有利于提升其综合管理能力,容易适应新时代社会治理格局的要求,所以此举具有一定的创新意义。广西民族师范学院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市,也被誉为“南疆国门大学”。自2018年在行政管理和城市管理两个专业开设“社会工作与管理”课程以来,共有400多名公共管理类学生学了这门课。学生通过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社会工作项目实践当中,激发了其对社会工作价值观的认同。2020届、2021届共有4名学生考取了社会学和社会工作的研究生。80多人考取“三支一扶”“西部志愿者”“特岗教师”等基层岗位。笔者结合几年来对“社会工作与管理”课程教学的经验,对公共管理类学生社会工作实务能力培养的模式进行总结。

一、“社会工作与管理”课程教学实践模式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对公共管理类学生社会工作实务能力的培养主要通过“课堂+机构+项目”的实践模式。教师引导学生在课堂上依据所学的知识进行角色扮演,再以社工机构为载体,带领学生参与社会工作項目的具体服务。教师在课堂上讲解社会工作个案、小组、社区三大方法的同时,引导学生模拟“情境中的人”,主动代入角色。课后带领学生参与社工项目实践,让学生把所学知识运用到服务对象的具体工作中,真正做到学以致用,课上课下相结合。

(一)课堂教学中的“角色扮演”

角色体验教学模式的精髓在于“角色”与“体验”。[5]在“社会工作与管理”课堂上笔者跟学生分析角色扮演理论,并结合社会工作实践中遇到的一些案例给学生列出角色扮演的主题,让学生根据题目中的角色进行扮演。设置的主题包括“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家庭矛盾介入”“留守儿童干预”等。让学生分组扮演社会工作者、社区工作人员、服务对象等主体,将演练成果拍摄成视频,最后在课堂上展示。展示之后笔者再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现场点评,让他们直观地体验社会工作服务的场景。通过这种形式让学生体验不同角色的特点,预判开展服务时需要注意的内容,进而有针对性地提升专业能力。

(二)实践教学以社工机构为载体

2017年,广西民族师范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的教师发起成立崇左市崇善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以下简称崇善社工机构)。该机构依托广西民族师范学院专业教师和学生志愿者的力量,是一家致力于发展本土社会工作事业,提供专业化社会公共服务的民间组织。该机构是广西民族师范学院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平台,也是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主要载体。以机构为依托,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引导学生广泛参与崇善社工机构的社会工作项目服务实践,直接参与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当中,提升综合实践能力。

(三)依托项目提升服务能力

2018至2021年崇善社工机构共承接了13个社工项目,主要包括未成年人保护、困境儿童保障和留守儿童关爱保护、社区志愿服务等方面。笔者课后带领学生参与这些社会工作服务,并在项目服务过程中指导他们具体应用个案、小组和社区工作的知识。行政管理、城市管理两个专业的学生参与社工项目服务200余人次。学生主要协助开展个案服务、小组活动、社区活动等内容,包括个案的介入、小组策划案的草拟、小组活动的执行、社区活动方案的草拟和社区活动的执行等。学生在项目服务实践中锻炼个案诊断能力、实施方案策划能力、服务执行能力、活动总结宣传能力等。

二、“社会工作与管理”课程教学实践模式的应用

(一)个案介入

个案的介入是社会工作服务中最难的工作。个案服务需要具备专业的理论知识和诊断治疗能力。这个过程需要不断地将个案知识应用到具体的服务实践中,在实践中慢慢总结经验,形成个案介入的策略。2019年至2021年,笔者带领学生参与了天等县民政局购买的困境儿童保障和留守儿童关爱保护社会工作服务项目,项目服务点为天南村和宝贯村。我们在这两个村筛选出了10个个案,部分学生参与了个案服务,整理出典型案例4个。学生在专业教师和社工的督导下主要参与了个案诊断、评估、制订干预策略、介入等过程,掌握了个案服务的主要流程和方法。

个案背景。案主:小蓉(化名);性别:女;年龄:12岁;家庭情况:单亲,父亲病逝,母亲带着案主和姐姐一起生活,母亲在家务农,为极度贫困户,案主聪明懂事,学习成绩中等偏上,喜欢看书。

问题分析。笔者带着学生对案主的学校、家庭、村委等周边环境进行走访后,总结出以下问题:① 经济问题。家庭经济困难,靠母亲务农支撑整个家庭,两姐妹读书,没有稳定的经济来源,靠低保过日子,家庭极度困难,母亲为了省电费屋子很黑都不舍得开灯。

② 情绪问题。服务对象之前常年生活在黑暗的小黑屋里,见到陌生人会紧张,焦虑。③ 人际交往问题。案主因家庭困难,上学时别人坐车,她们两姐妹走路,走到学校需要1个小时。在这种对比之下,感到自卑,与同学交流不多,人际交往被动,朋輩关系冷漠。

④ 心理问题。因家庭原因产生自卑、自闭、极度害羞、冷漠,见到陌生人完全不说话,没有表情,甚至跑到房间躲起来。案主母亲告诉我们即使亲戚来家里,包括案主的外婆或者奶奶等来家里,案主也不敢说话。

介入技巧指导。笔者对学生开展一对一培训,指导一个学生分析一个案主的情况,并研究介入技巧。根据该案主的情况,得出介入技巧如下:① 优势视角。注重发现案主及其环境中的优势和资源,认为案主具备的能力及其内部资源能够使其有效地应对生活的挑战,鼓励案主发挥自己的优点,勇敢地面对困境。

② 同理心。通过站在案主的角度去感同身受,体会案主的处境,为案主增能。③ 自我披露。通过披露自身经历,用相似经历打开案主的心结,让案主勇敢面对家庭的遭遇,走出阴霾,建立自信,乐观面对生活。

具体解决策略指导。通过前期指导,学生总结出以下解决策略:① 针对经济困难的问题,联系当地扶贫干部,争取帮案主家庭获取更多的物质资源。② 针对案主的情绪问题,通过优势视角,鼓励案主正确认识优缺点,克服紧张和焦虑情绪。③ 针对人际交往问题,鼓励案主多主动参加学校活动,增强她与同辈群体交往的能力。④ 针对心理问题,通过同理心和自我披露,增强其自信心和积极性。

(二)参加公益创投比赛

2019年至2020年,崇善社工依托承接的志愿服务项目,组织开展了公益创投比赛。我们鼓励公共管理类学生积极组队参加比赛。最后15支学生志愿者队伍在比赛中脱颖而出,参与的学生达90人次。选定项目队伍后由专业老师定期对志愿者团队进行培训,包括社工知识、项目运作、财务管理等方面,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提高服务的针对性。具体项目情况见表1。

(三)参加社区志愿服务

2019年至2020年笔者组织学生参与崇左市民政局购买的大新县社区志愿服务项目,服务地点为恩城社区、全茗社区、桃源社区。共有75名学生参与该项目的服务,每个项目点分别是25名学生。学生通过参与社区服务,把课堂上的知识用于社区实践当中,有效地提升了团体活动和社区活动的组织能力。

1. 学生参与恩城社区服务的情况

参与完成恩城社区15场团体服务活动,主要开展了“阳光杯”趣味体育运动、“全家福”拍摄、亲子教育知识讲座、“讲安全,重防范”等团体活动,提高了社区居民的参与度,促进了社区和谐。参与社区活动共3场,主要是“社工童行,与你同乐”趣味游园会、“尊老敬老,弘扬美德”重阳节感恩活动等。

2. 学生参与全茗社区服务的情况

参与完成全茗社区19场团体服务活动,主要开展了“心随手动”趣味剪纸、“最美之声”歌唱比赛、“送教下乡”等团体活动,提高了社区居民的参与度,促进了社区和谐。参与社区活动4场,主要是“亲子趣味游园会”“关爱儿童,庆祝元旦”“尊老敬老,弘扬美德”重阳节感恩活动等。

3. 学生参与桃源社区服务的情况

参与完成桃源社区19场团体服务活动,主要开展了“手工制作”“预防网络诈骗”“关爱老人,奉献爱心”“普法行动”等团体活动。参与完成社区活动4场,主要是“亲子家庭日”“社工携成长,欢乐一家亲”“尊老敬老,弘扬美德”重阳节感恩活动等。

三、“社会工作与管理”课程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实践教学未形成连续性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开设的社会工作相关课程只有“社会工作与管理”一门课,共48个课时。学生课堂学习时间短,只是初步学习了社会工作的基本概念和三大方法,对社会工作介入理论一知半解,没有形成连续性的实践教学。部分学生没有认识到学习社会工作知识的重要性,抱着“混学分”的态度学习。学生缺乏充足的知识储备,往往在实践过程中手足无措,不知道该如何应对服务对象遇到的问题。

(二)学生参与的程度有限

近三年来,虽然有200多名学生参与了社会工作服务项目,但大部分学生都是参与一两次团体活动或者社区活动,参与程度不深。少部分学生虽然参与了个案服务,但是也都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的,独立参与的能力不足。所以部分学生对社会工作实践的认识不足,有些学生觉得自己是在参加普通的志愿服务,甚至有些人只是为了获得实践学分才参与,带有一定的目的性和功利性。

(三)学生能力提升的内生动力不足

学生参与社会工作项目过程中缺乏主动性和创新性,未形成自觉学习社会工作理论知识的内生动力。很多学生在方案策划过程中对老师存在较大的依赖性,策划的活动缺乏创新性。部分学生对参与社会工作项目的认识不够,觉得参加这些项目只是为了完成实践任务,没有真正形成对社会工作理念和价值观的真正认同。

四、优化社会工作实务能力培养的建议

(一)进一步优化课程体系设置

在课程设置上,可增设社会工作系列课程模块作为公共管理类学生的选修课,比如开设社会工作与管理、社会工作实务、社会工作行政等相关课程,形成课程的连续性。鼓励对社会工作感兴趣的学生选修相关的课程进行系统学习。将社会工作的知识嵌入管理类相关课程当中,让学生形成“以人为本”“助人自助”的服务理念,让行政管理和城市管理专业的学生在从事相关工作时将这些理念跟管理理念相融合,进而提升学生对社会问题的认识能力和治理水平。

(二)扩大学生对社会工作项目的参与面

进一步创新学生参与社会工作项目服务的模式,鼓励更多的学生参与社会工作项目服务。对参加的学生进行全面的项目管理培训,包括个案介入方法、小组策划和执行方法、社区活动的组织等。让学生深入了解社会工作项目的运作过程,从被动参与转变为主动参与,在服务过程中不断获得成就感和认同感。

(三)提升学生对社会工作的认识

社会工作作为新兴的事物,是一项需要情怀的工作。作为公共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对社会工作的认识也不够,而且他们对学习社会工作相关课程存在一定的疑惑。所以我们授课过程中应在跟学生讲清楚社会工作的相关知识的同时,让学生了解他们学习社会工作相关课程对提升自身综合能力的作用,进而让学生主动学习,主动融入,提升课程学习的热情。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工作情怀,让他们将专业知识和社工情怀相融合,主动投入社会工作的服务实践。

五、结语

公共管理类学生学习“社会工作与管理”这一课程,有利于提高其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创新管理理念。广西民族师范学院注重政校企合作,结合其边疆性、民族性的特点,开创性地将社会工作融入公共管理类课程当中,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有利于更好地适应新时代社会治理创新的新局面。但是学校开设社会工作的课程还不够成熟,学生对社会工作理论和实务的接受度还不高。学校需要进一步与政府相关部门沟通,了解社会对人才的具体需求,进而更好地调整课程体系设置,提升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 金一平,陆国栋,唐晓武. 复合型公共管理人才培养辅修模式比较研究[J]. 高等理科教育,2012(2):87-90.

[2] 王永明,甘月文. 论公共管理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5(9):150-152.

[3] 李志强,刘芳. 從“课堂”到“社区”公管类大学生社会治理创新能力培育模式变革探析[J]. 高教论坛,2018(3):28-30.

[4] 王春艳. 民族地区公共管理类专业特色化发展研究[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11):104-105.

[5] 鲍宇科. 角色体验教学模式的应用研究——以《社区矫正实务》课程教学为例[J].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2):126-130.

基金项目:2020年度广西民族师范学院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政校企合作背景下“社会工作与管理”实践教学模式研究——以广西民族师范学院为例” (JGYB202013)。

猜你喜欢

案主个案社工
青春社工
个案:发挥“家一校一社”联动作用实现全方位的关注与支援
浅析实施案主自决的困境及其对策
重掌生活主导权
——认知行为治疗介入精神障碍康复案例
放下偏执,路还很长——访谈两位个案医生及家长
社工
中文阅读学习个案考察与分析
直派批评的理念与个案
医务社工的昨天和今天
处境尴尬的医务社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