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精准思维助力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
2022-05-21赵静
摘 要:运用精准思维助力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内涵要求包括:科学规划不同学段的课程目标、体系和内容,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化建设;紧紧围绕思想政治理论课给谁讲、讲什么、怎么讲等核心问题,精确把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时、度、效。运用精准思维助力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应坚持实事求是、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统一、坚持供需精准对接和良性互动。具体到高校,运用精准思维助力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要做到课程定位准确、教学对象引导精心、教学设计精细、教学评价精当。
关键词:精准思维;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
DOI:10.15938/j.cnki.iper.2022.02.004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22)02-0019-05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建设,围绕思政课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指出:“办好思政课,是我非常关心的一件事”,“我對教育工作在这方面强调得最多,教育工作别的方面我也强调,但思政课建设我必须更多强调”[1]。“十三五”时期,学校思政课格局深刻变化、事业突飞猛进、建设成效显著。“十四五”时期,我们要深刻把握思政课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打造思政课改革创新“升级版”,推动思政课高质量发展。“精准”一词发端于解决扶贫脱贫问题,现已延展到全面深化改革、社会治理等方方面面。精准思维已成为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善于运用的一种思维方式,也是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的根本遵循。因此,深入学习把握精准思维的内涵要求、基本原则,自觉将精准思维贯穿到思政课建设中,是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的重要举措。
一、运用精准思维助力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内涵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向来重视精准工作方法,精准思维是一种注重务实、具体、准确、精细的科学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它要求动作精准到位、在每个具体环节上解决问题,给思政课改革创新提供了重要遵循。运用精准思维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涵要求。
第一,从纵向角度,运用精准思维助力思政课改革创新意味着科学规划不同学段的课程目标、体系和内容,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人的成长、成熟、成才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就跟人的生长发育一样,所以要把这几个阶段铺陈好。[2]不同学段思政课应科学定位、搞好衔接,明确各自的特点和侧重点。
其一,科学设置课程目标。明确思政课的使命和责任,立足思政课的政治属性,按照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原则,科学规划大中小学思政课的课程目标:小学阶段重在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初中阶段重在打牢学生的思想基础,高中阶段重在提升学生的政治素养,大学阶段重在增强学生的使命担当,然后在此基础上再针对各个学段不同年级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更细化的课程目标体系。
其二,科学设计课程体系。依据学生成长规律,结合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特点,精心设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课程体系,构建大中小学精准衔接的思政课程体系。通过在小学及初中阶段开设“道德与法治”,高中阶段开设“思想政治”,大学阶段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落实课程目标的基本要求。课程体系设置要符合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的认知特点,不能揠苗助长、操之过急,也不能交叉重叠、重复叙事,要兼顾时代性、科学性、可读性。
其三,科学规划课程内容。依据课程目标和课程体系,以了解学习、理解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课程内容主线,小学阶段主要立足学生生活开展启蒙性学习,初中阶段主要立足学生体验开展体验性学习,高中阶段主要立足学生认知开展常识性学习,大学阶段主要立足理论素养提升和理论思维训练开展理论性学习,共同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堂进头脑,“系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法治教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3],实现各学段课程内容精准衔接、逐层深入,助力思政课建设的内涵式发展。
第二,从横向角度,运用精准思维助力思政课改革创新意味着紧紧围绕思政课给谁讲、讲什么、怎么讲等核心问题,精确把握思政课教学的时、度、效。精准思维强调具体和准确,要求工作精准到位。在思政课建设中贯彻精准思维,意味着把握好时、度、效,把控好具体环节和细节,抓住时机、把握节奏、讲究策略,杜绝大而化之、笼而统之,以增强实效性,提升质量和水平。
其一,思政课教学要把握“时”,精确把握时代脉搏和与教学时机。作为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思政课应密切关注时代发展,紧扣时代脉搏、顺应时代潮流、回应时代关切。一方面,思政课教学要做到“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4],这既是党和国家对思政课的基本要求,也是在思政课教学中贯彻精准思维的客观要求。思政课要站在新时代的历史方位,善于把握历史和时代的发展方向,努力把握新时代的特点和规律,及时研究新情况、新问题,从“大局”“大势”“大事”着眼和着手,胸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把学生成长成才与“十四五”规划和2035远景目标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增强使命担当,争做“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另一方面,思政课教学要做到“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5],精准抓取教学时机,实现思政课教学的精准施教。思政课教学面对的是处于特定时代鲜活的、现实的、具体的人。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历史机遇。思政课教学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增强思想引领和行为引导的力量。“因事而化”要求思政课结合新时代的新情况、新思想、新矛盾、新任务,审时度势、因势利导,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转化为学生清醒的理论自觉、坚定的政治信念、强烈的使命担当;“因时而进”要求思政课适应时代和实践发展新变化,善于利用国内外的事实、案例、素材,与时俱进地开展教学工作,增强时代感和情景感;“因势而新”要求改革创新思政课建设的理念思路、内容形式、方法手段,使其永葆生机和活力,增强感染力和吸引力。总之,思政课要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6],要与鲜活的社会现实紧密融合,做到与时代同频共振,与学生思想高度契合,与学生成长成才密切关联。
其二,思政课教学要把握“度”,包括高度与深度,也包括精度与温度。所谓高度,是指思政课要明确课程性质和使命担当,从为中华民族培养能够担当伟大复兴使命的时代新人的战略高度理解和认识思政课;所谓深度,是指思政课要拓展学术深度和广度,从理论视野、历史视野、国际视野把理论讲彻底、把道理讲透彻,用学术话语讲政治,深入浅出讲理论,提高思政课的学理性和说服力;所谓精度,是指思政课要政治立场鲜明,不能有半点含糊,实打实地讲主流政治,决不能打擦边球,在意识形态领域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在事关大是大非和政治原则问题上,必须增强主动性、掌握主动权、打好主动仗”[7],帮助学生明确是非界限、澄清模糊认识;所谓温度,是指让思政课成为有温度、有情怀的课,教师要有家国情怀、仁爱情怀、传道情怀,把对家国的爱、对教育的爱、对学生的爱融为一体,乐于并善于走进学生内心深处,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和个体差异,增强教学的感染力和亲和力。
其三,思政课要把握“效”,是指思政课建设最终要落实到“效率”“效果”上。思政课要精准把握“时”和“度”,最終是为“效”服务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效’,就是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要切实可行,制定的政策措施要有较强操作性,做到出实招,见实效。”[8]因此,不论是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还是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以及思政课教学要把握的高度与深度、精度与温度,目的都是要提升学生的获得感和满意度,提高思政课的效率和效果,推动思政课高质量发展。
二、运用精准思维助力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基本原则
运用精准思维助力思政课改革创新,应坚持实事求是、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统一、坚持供需精准对接和良性互动原则。
第一,坚持实事求是。运用精准思维助力思政课改革创新,首先要坚持实事求是原则。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和认识路线,也是党取得一系列重大成绩的宝贵经验。要解决思政课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同样离不开实事求是。精准思维的对立面是主观性、片面性和表面性,不懂得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不愿意对事物作细致具体的分析,看待问题粗枝大叶,得出的结论“大概”“也许”“差不多”,这也是实事求是的对立面。实事求是意味着深入调查研究,摸清情况,掌握规律。当前制约思政课高质量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调查研究不够“实”,导致解决问题的措施脱离实际,不到位、不精准。强化精准思维,就是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事实求是,精准识别问题,搞清楚制约思政课质量和水平的究竟是哪个环节和要素,进行深入分析并有针对性的加以解决,不能主观片面,也不能随意放大或缩小。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思政课建设要做到精准,就要坚持实事求是,就要把调查研究“做实”,务求做到“深、实、细、准、效”,即严谨务实、细致精准、出实招重实效,只有“做实”“做细”“抓准”,才能取得实际成效。可见,坚持实事求是、重视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传家宝,也是运用精准思维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前提。因此,要从实际情况出发、从可行性出发,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推动思政课建设崇尚实干、力戒空谈、精准施教。
第二,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统一。在思政课改革创新中做到精准,就是要在准确把握思政课建设目标导向的基础上,精准发现问题、准确分析问题、搞清问题所在,精准发力、精准施教,有效推动问题解决。思政课作为铸魂育人的核心课程,关乎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思政课改革创新应精准地对接国家发展的需要、学生的期盼,搞清国家发展需要何种思想素质的人才,学生需要什么思政课,明确思政课建设的目标导向。在全面准确理解思政课建设目标导向的同时,还要眼光敏锐而独到,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善于发现并抓住核心问题、关键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点。问题是创新的起点,也是创新的动力源。”[9]思政课建设应紧紧抓住存在的突出问题,着力解决这些问题。无论是制定政策、出台措施,还是贯彻落实,都要紧紧抓住核心问题和关键问题,在问题的症结点和关键点上出实招,“不回避矛盾,不掩盖问题”。坚持问题导向要求我们:一是精准抓取思政课存在的关键问题,比如有的地方和学校对思政课重要性的认识还不够到位,教学设计不够精良,教学内容不够鲜活,教师选配和培养工作存在短板,教学评价和保障体系有待健全,等等。紧紧围绕思政课建设的目标要求,精准务实地寻找对策解决问题。二是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善于发现问题、敢于面对问题、勇于承认问题、善于解决问题,对思政课存在的问题进行细致分析、深入研究,找出其与思政课建设目标的差距,把这问题掰开揉碎,逐一解决。因此,运用精准思维助力思政课改革创新,应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统一。
第三,坚持供需精准对接和良性互动。运用精准思维助力思政课改革创新,从供给侧视角看,就是要解决如何推动思政课教学供给与学生需求精准对接,实现供需协调、良性互动的问题。精准思维包含着供需精准对接这一基本要求,而精准对接以“精准把脉”“精准开方”为前提。“精准把脉”即借助传统和现代手段把脉大学生的精神世界,以实证分析方法深入探究,做到精准把脉学生精神世界、精神需求。思政课教学精准对接是指以新时代为关照,以现实的、具体的学生为对象,精准挖掘学生精神生活、精神世界的显在和潜在需求,将精当的教学内容借助精巧的教学时机、精妙的体验场景,以精准“滴灌”的方式传导给学生,因需施教,满足学生的成长发展需要和期盼,实现教学“供给”与学生“需求”的精准对接,解决教学中的供需脱节、错位问题。“精准开方”即对症下药、量体裁衣、因材施教,方法准、见效准。开方精准,往往事半功倍,开方不准,往往事倍功半,若“差之毫厘”,就会“失之千里”。[10]“精准开方”要求紧密结合新时代发展形势、结合学生“拔节孕穗期”的思想认知特点,关心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主动回应学生的诉求,实现良性互动,切实解决学生在思想、学业、情感、职业规划等方面的困惑与迷茫,聚焦热点和难点问题,实现教学供给与学生需求的精准匹配,提升学生思政课的获得感和满意度,实现立德树人的教学目标。
三、运用精准思维助力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的有效路径
运用精准思维助力思政课改革创新是一场深刻的思想革命和行为革命,必须解放思想、创新方式、精准施教。具体到高校,运用精准思维助力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要做到课程定位准确、教学对象引导精心、教学设计精细、教学评价精当。
第一,课程定位准确。准确定位是精准思维的首位要求,定位准,才能目标清、方向明。“育才造士,为国之本”。思政课不同于一般课程,要从政治高度、战略高度认识和把握思政课的定位和极端重要性。它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是教育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增强爱国情感、强化使命担当、“铸魂育人”的特殊课程。这就决定了意识形态性是思政课的本质属性,思政课的课程定位首先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我们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理直气壮地开好思政课,“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11]。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我们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必须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12]这是思政课的使命与责任,也是思政课的课程定位,办好思政课,“要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来对待”[13],充分彰显其在整个课程体系和学生成长成才中的政治引领和价值引领作用。
第二,教学对象引导精心。差异化管理、分类分层教育理念是精准思维的基础工具,也是精心引导和栽培教学对象的客观要求和重要保证。“精准思维要求我们切实整治和破除形式主义的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切实避免一味的‘一刀切’,切实避免只抓大而放小;精准思维要求我们切实做到分类施策或分层施策。”[14]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这一时期心智逐渐健全,思维进入最活跃状态,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15]青少年正处在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知识体系搭建尚未完成,价值观塑造尚未成型,这也犹如小麦的“灌浆期”,如果这个时候阳光水分跟不上,就会耽误一季庄稼的收成。因此,需要科学分析“拔节孕穗期”学生的成长要求,精心引导和栽培,推进思政课分类分层教育教学。一是借助大数据等现代技术手段描述新时代大学生群体特征,了解其生活图式与多层次、立体化精神需求。借助大数据核心技术,可将学生学习生活中的行为轨迹转化为海量数据信息,通过数据的分析处理呈现其群体特征。有了群体特征画像,教师可实现从主要依靠经验判断的笼统认知方式向依托海量数据信息的具体认知方式的转变,形成对学生需求的深刻把握。当然,学校须在尊重学生隐私的前提下采集大学生学习行为数据、建立校内外联动的大数据平台、构建大数据模型,形成对学生需求的“全样本”“动态化”“可视化”“智能化”描述。二是加强数据共享和数据分析,精准分析新时代大学生群体特征,为精心引导和栽培教学对象提供数据支撑。积极探索运用“互联网+”、云计算等新技术,加快建设信息查询、信息数据共享平台、大数据分析与预测平台,思政课教师能够较直观了解学生的个性偏好和价值倾向,及时了解学生思维方式、情感情绪以及行为方式,实施分层分类教育指导,精准施教,进行精心引导和栽培,增强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
第三,教学设计精细。精细设计思政课教学,就是要做到精巧、精美、精良、精彩、精耕细作,力戒粗糙、模糊、糊弄、粗枝大叶,这是思政课高质量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大势所趋。如此才能激发学生参与,引导学生高效互动。正如陈宝生所言:“思政课要讲得‘有滋有味’,课堂教学要做到‘配方’先进、‘工艺’精湛、‘包装’时尚,给学生提供香味形俱佳的精神大餐,让他们愿意吃、喜欢吃。”[16]这里的“配方”先进、“工艺”精准、“包装”时尚,是对精细设计思政课教学的要求。要做到“配方”先进,就要精心地选择教学内容,深刻理解教学内容的内在逻辑关系,抓住关键、找准重点、阐明规律,注意转承连接,使教学前后贯通、逐步推进、内容丰富、逻辑严谨,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主动参与;要做到“工艺”精湛,就要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全盘考虑和规划,运用课前自测、小组研学、情景展示、课题研讨、课堂辩论、个案分析等方式,创新课堂教学,留给学生回味和思考的空间,给学生深刻的学习体验;“包装”时尚是指运用VR数字技术和全息5G投影信息技术等现代技术手段,建设智慧课堂,聚焦并回答大学生最困惑、最关心的问题,比如借助VR虚拟仿真系统,借助360度立体化“眼镜”,让学生身临其境,高度集中注意力,大幅提升沉浸互动和学习的量化成效,激发学习热情,推进自主学习。总之,通过精巧、精美、精良、精彩的教学设计,就是要定制个性化学习菜单为学生提供精准服务,提供“私人订制”式的精细教学供给,传道授业、释疑解惑、引导认识、夯实信仰,让思政课“有滋有味有料”,真正成为广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课程。
第四,教学评价精当。构建符合思政课特点的教学评价体系,做到教学评价精当,是运用精准思维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基本要求和重要内容。这里的教学评价精当,强调教学评价不能局限于数字或者量化的准确,而是强调评价的主客体样本和方法的精心选取和选择,并善于对其动态和变化进行及时捕捉和回应,毕竟思政课教学评价的目的是获得正确的总体性把握和趋势性指导。因此,精当的教学评价,一是意味着思政课质量评价的主体和客体更全面、广泛。评价主客体全面、广泛,才能保证评价的信度和效度。推动思政课高质量发展,需要教育主管部门顶层设计,需要学校、教师、学生以及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这是传统教学评价的主客体,今天这个范围还需要继续扩大,教育行政部门、学校管理者、教务部门、院系部、专家同行、教师、学生、社会用人单位等都应成为课程评价的主客体,使评价主客体更全面、广泛。二是意味着思政课质量评价的方法更科学、合理。思政课要解决学生理想信念问题,需要面对学生的内心世界和心灵世界,面向学生的思想感情及其变化,这决定了评价的难度,在评价中应强调评价方法的多样性和灵活性,坚持政治评价与业务评价相结合、客观评价与主观评价相结合、结果评价与过程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精准评价与模糊评价相结合[17],确保评价方法更准确、可信。三是意味着思政课质量评价的数据更动态、可靠。传统的思政课质量评价一般采用随机样本分析模式,通过调查问卷、随机抽查、成绩测试、座谈访谈等手段进行,获得数据有限且有一定滞后,而精当评价通常运用大数据等现代技术手段,凭借其收集、存储、管理、处理、分析、共享和可视化技术的集合,依托数据挖掘、聚类分析、关联规则学习、数据融合与集成、情感分析等19项技术[18],保证评价数据更具规模性、多样性、快捷性、动态性,可见大数据技术提供的海量动态数据支撑,使得评价过程更加动态、科学,评价结果更加精当和可靠。精当的教学评价是对教学的有效反馈和总结,能够为下一步的教学决策提供依据和参考,也是思政课改革创新的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2][12][15] 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J].求是,2020(17):4-16.
[3][13] 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課改革创新[N].人民日报,2019-08-15(1).
[4][7]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 [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153,155.
[5] 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6]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77-378.
[8] 习近平.之江新语[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1.
[9] 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14.
[10][14] 韩庆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精准思维”[N].新华日报,2020-06-09(13).
[11] 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9(1).
[16] 陈宝生.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J].人民日报,2019-04-23(9).
[17] 赵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评价的基本原则[J].思想教育研究,2018(2):69-72.
[18] 严霄凤,张德馨.大数据研究[J].计算机技术与发展,2013(4):169-170.
[责任编辑:杨小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