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下探究媒体自然保护态度
2022-05-21高嘉雯
【摘要】 本研究以评价理论为框架,结合和谐话语分析中的一个假定及三个原则,就有关云南大象迁徙报道中的态度进行评价。经统计分析發现,在选取的五篇报道中,鉴赏态度资源最多,评判态度资源次之,情感态度资源最少。在鉴赏态度资源以及评判态度资源中,消极态度资源多于积极态度资源。将数据结合和谐话语分析中以人为本的假定以及良知原则、亲近原则和制约原则分析后发现,该媒体对云南大象迁徙的态度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当大象作为远离人群的独立个体并尚未对人类利益造成损害时,报道对大象持积极赞扬的态度;当大象与人类之间的距离拉近并对人类的利益造成损害且超出一定的忍耐限度,报道对大象的态度则转为消极批评。由此可见,该媒体一定程度上违背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观。
【关键词】 评价理论;态度资源;以人为本;良知原则;制约原则
【中图分类号】H3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2)19-0112-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2.19.037
本文选取了相关媒体就云南大象迁徙的五篇报道为研究对象。利用评价理论的框架,对报道中的态度资源进行统计分析,主要分为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同时,结合和谐话语分析中的以人为本的假定和三大原则:良知原则、亲近原则、制约原则,对数据做了进一步分析。
自2020年12月起,原本生活在西双版纳保护区的15头亚洲象一路北上迁徙,于2021年5月底6月初迁移至玉溪市,并继续北迁,截至6月28日,象群已迁移至峨山县境内。象群迁徙视频迅速走红网络,在海内外都引起了广泛关注,外国媒体也发布多条新闻报道相关事件。
在社会共同探寻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道路的背景下,此次象群迁徙事件已成为明晰外国媒体对生态与自然的态度,以期寻求中外合作,共同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而努力的良好契机。
一、理论基础
评价系统(The APPRAISAL Systems)是对系统功能语言学的新发展,属阐释性(interpretive)研究。[1]评价理论于20世纪90年代由马丁(Martin)和怀特(White)等学者提出,是对系统功能语言学三大元功能中人际功能的发展,由“介入”“态度”“级差”3个系统构成。其中,“态度”系统居于核心位置,可分为“情感”“判断”“鉴赏”三个子系统。情感系统作为解释语言现象的资源,用来解释语言使用者对行为、文本/过程及现象做出的感情反应。判断系统作为解释语言现象的资源,用来解释语言使用者按照伦理/道德(规章制度)对某种行为做出的道德评判,如是否符合伦理道德、是否靠得住、是否勇敢等。鉴赏系统作为解释语言现象的资源,用来解释语言使用者对文本/过程及现象美学品格的欣赏。[2]简言之,评价理论是关于评价的,即,语篇中所协商的各种态度、所涉及情感的强度以及表明价值和与读者形成联盟的各种方式。评价系统的中心是“系统”,焦点是“评价”,语言在该系统中是“手段”。透过对语言的分析,可以评价语言使用者对事态的立场、观点和态度。
生态话语分析是生态语言学研究的主要路径之一,可以将对生态类话语的分析作为起点,逐步扩展到对所有可能影响生态系统的话语的分析。和谐话语分析在中国的特定语境下提出,以问题为导向,依托中国的发展背景,传承中国的哲学思想。该路径目前已经初具雏形,提出了其理论基础——系统功能语言学,研究假定——以人为本,以及分析原则——良知原则、亲近原则和制约原则。[3]
通过对评价资源的考察,可以揭示文本中隐藏的意识形态。也就是说,从评价理论视角研究媒体导向可以从理论上深刻理解报道中对大象迁徙报道中所呈现的生态意识。
因此,以评价理论中的态度系统为理论基础,对报道中对大象迁徙有关话语资源进行评价,以揭示媒体对大象等野生动物的真实态度。
二、研究方法
首先参照Martin&White对态度资源及其子类的分类及判断标注,并借助UAM Corpus Tool对语料中出现的态度评价资源做标注并按照正面评价和负面评价作量化统计。之后结合和谐话语分析中以人为本的假定以及良知原则、亲近原则和制约原则三大原则,对统计数据及文本作细致分析,以便揭示媒体对大象迁徙事件的态度。
三、研究过程
据统计,在这4篇报道中,共有词2231个,小句100个,使用态度资源78次。其中包括情感资源13次,判断资源28次,鉴赏资源37次。具体如下表:
四、资源分析
(一)情感资源
情感表达的价值在于它可能是说话人对某个现象采取的姿态最明显的表现。说话人用这些语言资源来表达事件或现象在情感上对他们的影响。[4]
情感资源共使用13次,其中包括8次肯定情感,涉及网民、大象、人类三个对象,以及5次负面情感,肯定情感多于负面情感,共涉及网民、人类两个对象。
从肯定的角度出发,报道传达了网民对大象迁徙这一事件的关切以及对大象本身的关心与爱护;对大象喜爱稻米进行拟人化的描写,表明报道本身对大象憨态可掬形象的积极态度。
从人类角度出发,说明对大象的喜爱并不仅局限于网络,通过扩大欢迎大象群体的范围,可以传达报道本身对喜爱大象这一现象的支持和赞扬。这都表明人类主动接受了与动物之间的距离,也体现了以人类为基点生物视角下的亲近关系。
在负面情感中,报道传达了网民对大象迁徙遭遇困难的担忧。所以,尽管是负面情感表达,但对负面现象的负面情感反而形成了一种积极的效果。
例:(1)It’s really sad that we don’t know when they will reach their destination.
(2)Others say they could just be lost—something that also worries elephant fans online.
这反映了网友对大象迁徙可能遭遇困难的关切,表现出广大网友有保护大象、保护野生动物的生态自觉,有承担保护自然责任的意识,这也与良知原则相契合。因此,在情感类态度资源这一子类中,整体体现了积极肯定的情感。
(二)鉴赏资源
鉴赏系统指对文本、行为及自然现象的评价。该系统包括反应(reaction)、构成(composition)和价值(value)。[5]该系统同样包括正面含义和负面含义。
鉴赏资源共使用37次,其中正面鉴赏资源使用15次,涉及对象仅包括大象;负面鉴赏使用20次,涉及对象包括大象、事件本身以及自然环境。整体上,负面鉴赏资源略多于肯定鉴赏资源。
在正面鉴赏中,报道将大象分别比作human stars、breakout stars、internet stars 以及stars,并对大象本身的特点加以赞赏如beautiful、smart、intelligent、magnificent等,这都体现了报道对大象这个群体的赞扬。
然而,在负面鉴赏中,报道运用了负面的词汇来评价大象,如“marauding”和“lost”,并对大象在迁徙途中造成的破坏,表达了负面的态度。
在面对大象迁徙这一事件本身,报道多次使用了“unclear”一词,强调造成大象迁徙的具体原因尚不明确。但与此同时又多次提醒读者应当注意大象迁徙之一事件背后潜在的负面影响,如动物栖息地遭到破坏、野生动物存在生存困境等问题。不过,报道并未对此进行深入地调查分析。
在对自然环境的鉴赏中,报道主要传达了对自然环境遭到破坏的现象。因自然环境遭到破坏,人与动物之间的距离被拉近,报道也表达了对人与动物之间的冲突增多的担忧。可以看出,在负面鉴赏中,报道没有继续聚焦于迁徙过程中的趣事,反而转向了迁徙背后存在的生态问题,指出了人与自然、动物之间的不和谐现象:自然环境遭到破坏,人与动物距离拉近,冲突增多,动物开始侵害人类的利益。
值得注意的是,报道并没有强调破坏环境的主体的责任,而表达对以后人类利益在日渐增多的人象冲突可能遭到损害的担忧。这是对和谐话语分析中“以人为本”这一中心的违背。“以人为本”虽然不反对人类维护自身的正当利益,但同时也强调人类应当承担起保护生态的责任。很显然,该报道并未能引起人类对自身破坏环境行为的反思,反而将人类和大象放在了对立面,担忧人类利益遭受损失,这并不是以人为本,而是以人类为中心的非和谐生态理念。因此,在鉴赏类态度资源这一子系统中,报道整体展现了负面鉴赏态度。
(三)判断资源
判断资源属于伦理范畴,是根据伦理道德和社会规范对语言使用者的行为做出的评价,如批评、表扬、诚实、勤恳、品德败坏等。判断资源包括两个方面:社会评判(social esteem)和社会约束(social sanction)。[6]
判断资源共使用28次,其中有肯定判断6次,涉及政府和大象两个对象,以及否定判断22次,涉及大象和人类行为两个对象。整体上,否定判断远多于肯定判断。
在肯定判断中,报道认可中国政府为规避人象冲突所采取的积极行动,并附上多组中国政府工作人员为此做出努力的真实图片,这进一步凸显了报道的积极态度。同时,报道中也适当地肯定了大象的生存能力。
例:(3)Authorities have been trying to steer the elephants away from populated areas to prevent clashes.
(4)Authorities try to prevent any misfortune from happening.
(5)Thanks to their attentive parents, they’ve been rescued from a raging river, a ditch and another ditch.
然而,在否定判断中,报道对大象迁徙的态度急转直下,对大象在迁徙过程中造成破坏这一行为,进行了高达19次的否定。这与上一资源中对大象的正面鉴赏态度形成矛盾。
经分析发现,在正面鉴赏态度资源中,网民及该媒体都表达了对大象这一独立的自然野生动物的亲近、喜爱与赞扬,这完全符合三大原则中的亲近原则。然而,情感视角下以人类为基点的亲近关系会受时空等关系的影响。也意味着当大象的行为对人类造成危害,尤其是它们所造成的危害超出了人类的忍耐限度,那么在人类眼中,大象就不再是可爱的主体,反而还会受到人类的指摘。这也就是该报道在判断资源中对大象的态度急转直下的原因。
除此以外,报道反复强调大象在迁徙途中所造成的破坏,例如,大象踩踏了农作物,wracking havoc,causing damage,causing destruction等等,再次表现了该媒体以人类为中心的立场,将人类利益凌驾于动物之上,违背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观。因此,在判断类态度资源中,报道整体体现了消极态度。
五、研究結论
利用评价理论中态度资源的理论框架,并结合和谐话语分析中的一大假定和三个原则,对相关媒体就云南大象迁徙的五篇报道中的态度资源加以分析。通过对报道中的态度资源进行标注并作分类统计,发现鉴赏类资源最多,判断类资源次之,情感类资源最少。
此外,在鉴赏类资源和判断类资源中,消极负面的态度总体多于积极肯定的态度。研究发现CNN对大象的态度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对大象本身表达喜爱与亲近,在正面鉴赏和情感态度资源中都体现了网民具有承担生态责任的良知,报道对此也持积极态度;二是当提及大象对人类利益造成损害,以及将来可能造成的损害时,报道在判断资源下对大象及大象迁徙则呈现了消极负面的态度,违背了“以人为本”的假定,未积极承担人类造成生态破坏的责任,而从人类利益出发,不符合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观。
由此可见,以期通过合作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仍有很长的道路要走,学者、媒体、政府等多方面的力量应当共同合作,激发起广大群众保护自然、保护生态的责任意识,合力实现绿水青山的和谐生态自然环境。
本研究从评价理论视角探索了和谐话语分析路径,是把评价理论应用于外国媒体生态保护态度的简单尝试。由于选取的语料局限于CNN的五篇相关报道,主体不够多元,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今后将采用更丰富的语料,针对和谐话语分析进行更全面、更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王振华.评价理论及其运作——系统功能语言学的新发展[J].外国语,2001,(06):14.
[2]王振华,马玉蕾.评价理论:魅力与困惑[J].外语教学,2007,(06):20.
[3]黄国文,赵蕊华.和谐话语分析框架及其应用[J].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语文双月刊),2021,(01):42.
[4]胡壮麟,朱永生,张德禄,李战子.系统功能语言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329.
[5]王振华.“硬新闻”的态度研究——“评价系统”应用研究之二[J].外语教学,2004,(05):32.
[6]刘国兵,张孝莲.中国媒体“一带一路”倡议报道中的态度资源分析——以《中国日报》为例[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20,(02):15.
[7]黄国文.M.A.K.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与生态语言学研究[J].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2018,(05).
[8]黄国文.讲好生态文明中国故事[J].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04).
[9]孙莉,杨晓煜.评价理论视域下的和谐话语分析——以2018年“百篇网络正能量文字作品”为例[J].中国外语,2020,(04).
[10]Martin,J.&P.R.R.White.The Language of Evaluation:Appraisal in English[M].New York:Palgrave Macmillan,2005.
[11]Teun A.Van Dijk.News as Discourse[M].Hove and London: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1988.
[12]James Paul Gee.An Introduction to Discourse Analysis[M].New York and London:Taylor&Francis Group,2010.
作者簡介:
高嘉雯,女,汉族,山东临沂人,鲁东大学,硕士在读,研究方向:评价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