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木意志坚,万事贵有恒

2022-05-21蔡欢欢

教育界·A 2022年8期
关键词:潜移默化

【摘要】现在的很多学生在遇到困难时会产生畏惧心理,易退缩,半途而废。在德育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坚持力势在必行,只有学生的坚持力提升了,学生的人格才能更加成熟、健全。作为班主任,笔者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对学生的坚持力进行了培养:班会上的见缝插针,细水长流;平日里的因材施教,个别沟通;同伴之间的榜样示范,精神喊话;教育素材的有效感化,強力驱动;学科教学中的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笔者希望通过不断的尝试,帮助如小树般的学生培养坚持力,逐步树立起坚毅的人格,成为健康、有朝气的栋梁之材。

【关键词】坚持力;见缝插针;个别沟通;榜样示范;潜移默化

作者简介:蔡欢欢(1982—),女,江苏省南京市中华中学上新河初级中学。

如果说现在的孩子最缺失的能力是什么,笔者认为是坚持力。现在的很多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集宠爱于一身,在家里能得到很多宠爱,听到的大多是赞美的话;平时不能比较严格地要求自己,自制力较弱,在遇到问题时往往会逃避,或者视而不见,或者中途放弃。很多成功人士之所以成功,一方面是因为他们拥有智慧,另一方面是因为他们能持之以恒,而后者往往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可见,身为师者,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时候,注重对其坚持力的培养,是极为重要的事情。教师应该在平时的教学中润物无声地进行德育渗透,一以贯之,落地生根[1]。那么,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坚持力呢?教师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

一、班会上的见缝插针,细水长流

每周的班会是再好不过的德育教育阵地了。除了总结班级一周的情况,教师可以见缝插针地向学生分享和坚持力有关的内容,并长期进行。磨刀不误砍柴工,德育教育应该循序渐进地开展,学生才能更加健康地成长。笔者不赞成向学生开展灌输式的教育,教育应该细水长流地进行。并且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随时进行德育教育。

比如,笔者有一次利用班会最后的十分钟时间,先向学生展示了柬埔寨的塔普隆寺的景象:在过去,那里由于长时间被荒弃,呈现出了最为原始、自然的状态。如今,那里长满了参天大树,并且与寺庙的建筑融为一体,有的树木甚至穿破了建筑的墙壁。然后,笔者告诉学生,那些树在几百年前不过是一颗颗小小的种子,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它们克服了恶劣的生长环境,那曾经微薄的力量最终转化成令人惊叹的力量。最后,笔者向孩子们展示了一些相关的照片,孩子们在视觉冲击下很快就对持久之力有了明确的感受,并且肃然起敬。

又如,在一次考前动员会上,笔者觉得这个场合是谈论坚持力的好机会,于是先向学生展示了著名学者蒋勋的一段话:“我开始磨墨,松烟一层一层在水中散开,最细的树木燃烧后的微粒微尘,成为墨,成为一种透明的黑。每一次磨墨,都像是找回静定的呼吸的开始。磨掉急躁,磨掉心虚的慌张,磨掉杂念,知道‘磨’才是心境上的踏实。我用毛笔濡墨时,那死去的动物毫毛仿佛一一复活了过来。”蒋勋先生表面上讲的是磨墨,实则反映出了一种踏实的生活态度。如何认真、持久地做好一件事?可以说,“磨”就是一个可以学会坚持与保持耐心的过程。之后,笔者给每个孩子发了一张爱心形的便利贴,让他们在纸上写下最想对自己说的话,然后装饰在教室里的“爱心树”上,从而让这一瞬间的自我激励如同一面面小旗帜一般,能时时提醒每个小战士不要懈怠,当他们有所松懈时,这棵“爱心树”就是他们最好的加油站。考前动员会结束后的一段时间内,笔者通过观察发现,很多学生对自己有了更准确的认识,在遇到困难时,能时刻提醒自己要坚持,再坚持,有了一定能克服困难的志气。久而久之,学生的坚持力自然能逐渐提升[2]。

二、平日里的因材施教,个别沟通

之前说的“班会上的见缝插针”,属于集体教育的范畴。但是每一个孩子都是鲜活的个体,他们在成长的道路上面临的问题各不一样,因此,与每个孩子的沟通交流也非常重要。而且初中阶段的孩子往往比较敏感,教师通过这种交流方式,能更好地保护他们,也更容易听到他们的真心话。所以教师一定要悉心观察,做足功课,尊重差异,打开他们心灵的窗户。

记得有一次,学生小A走到笔者面前,却支支吾吾的。在笔者的多次询问下,她终于说出自己的心里话,她觉得学习太累,没有毅力复习下去。笔者望着她无助的眼神,决定与她再深入地进行交流。与她交流完的那天晚上,笔者给她写了一封信。在信中,笔者向她分享了一段自己去藏区转神湖的经历。笔者告诉她,自己在转湖的过程中,忍受着心理上的折磨,无数次想要放弃,但是最终自己还是坚持走完了全程。笔者分享这段经历是想告诉她,人生的路途走起来并不容易,要有不断前行的勇气,才能更好地成长。在信末,笔者还附上了一张自己在完成转湖之后记录下来的整片湖水的照片。笔者不知道小A是花了多久才看完这封信的,也没有再与她探讨信的内容。但是笔者在学校里已经看到了小A的变化。小A变得更踏实、更努力了,她的眼神中多了几分光亮,也能持之以恒地做事情了。她的改变,让笔者感到欣慰。写信也许只是笔者个人的喜好,但是,笔者觉得有时这种传统的方式是无法被很多高科技的手段替代的。这种能在字里行间蕴含深意与关怀的方式,更容易感化学生,让学生受到启迪。

三、同伴之间的榜样示范,精神喊话

有时候,光说教、讲大道理是不够的,还需要榜样的作用。榜样不必鲜明、高大,远在天边,而是可以从学生中寻找的。教室里的光荣榜就是展示“坚持之星”的一个有效平台。教师要不断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挖掘新的素材,进行宣传和张贴,这样的做法能较好地触动学生,鼓励他们对自己进行精神喊话。

比如,班上的学生小B在初一的时候默默无闻,不过他一直坚持写读书笔记。正所谓水滴石穿,慢慢地,小B坚持着的好习惯使他的文笔愈发出众、老练,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肯定。于是,小B当之无愧地成为班级的“坚持之星”。此外,他还写下了自己坚持写读书笔记的心情和感悟,给其他学生带来了积极的影响。

又如,笔者所带的班级在上个学期出操跑步的表现不是很好,所以在这个学期刚开始的时候,笔者就重申了跑操表现的重要性,并加大了检查的力度。于是,在之后的两周,班上学生整体的跑操情况一直保持良好。为此,笔者及时地表扬了班上的学生,并告诉他们,所谓坚持,就是应该像跑操这样。孩子们听完后很受鼓舞。他们通过这件事,从自己的身上汲取到了更多积极的力量,明白了坚持并不是遥不可及的,只要大家一起努力,就能获得良好的结果。因此大家在之后的跑操中表现得更积极、更认真了,并且慢慢地养成了习惯。一个学期下来,孩子们互相鼓励,彼此之间进行精神喊话,跑操分数一直名列前茅。可见,他们在这样一种具体的行为中充分地感受到了坚持的力量,并且收获了坚持之后的喜悦。

同伴之间的榜样示范作用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能得到很好的体现。如运动会就是一个特别好的展现坚持力的平台。以学生小C为例,她之前的体育成绩一般,但是为了响应班级的“人人参与”的号召,她狠下心报了800米。运动会当天,笔者发现小C一直表现得很焦虑,似乎想放弃比赛。于是笔者寻找了一个时机和她闲聊起来,希望能以此帮她缓解一下焦虑情绪。在闲聊的过程中,她告诉笔者,自己虽然毅然决然地报名了800米,但是她知道自己实力的不足,她害怕自己跑得太慢而给班级拖后腿。为了让她坚定信念,坚持完成比赛,笔者当着其他很多学生的面鼓励她:“只要你坚持跑完,就是完成了对自己、对班级的承诺,这就是我们的目标!”听完这句话,她终于不打退堂鼓了,勇敢地站在了跑道上。在比赛的过程中,笔者看到她一直在咬牙坚持,于是号召全班同学一起为她加油。跑到后半程的时候,她哭了起来,但是她并没有停下脚步,而是一边哭一边坚持。在最后的100米冲刺时,她拼尽全力超过了一名学生。她跑完之后,很多学生都自发地围到她身边,给她递水、递毛巾并夸赞她。在运动会结束以后,很多学生在周记中都提到了小C坚持跑完800米的事情。虽然她没有取得好的名次,但是实力有限并不代表毅力有限,她用自己的坚持給其他学生上了一堂最好的课,成为他们最佳的榜样。

四、教育素材的有效感化,强力驱动

有关坚持力的教育素材有很多,如相关的书籍或者视频。在开展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多利用一些直观的教育素材,这能更直接地对学生产生影响。

比如,笔者向学生分享过一本名为《孩子,先别急着吃棉花糖》的书。该书的作者乔辛·迪·波沙达在书中描述了一个有趣的实验。实验的对象是一群4至6岁的孩子,科学家给每个孩子发了一颗棉花糖,并且向孩子承诺,如果自己能在15分钟之内不吃掉这颗棉花糖,将会再得到一颗。结果,有三分之二的孩子没忍住诱惑,吃掉了自己手中的这颗棉花糖,而剩下的孩子最终坚持了下来,并且按照约定又获得了一颗棉花糖。笔者为学生播放了与上述实验有关的视频。当学生看到那三分之一的孩子为忍住不吃棉花糖而做出的各种表情时,个个笑得前仰后合。当笔者引导学生静下心来分析这些行为的时候,学生们受到了触动。同时,学生通过观察那些孩子在忍耐时的表情,能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坚持的不易,以及为了实现目标需要付出努力。笔者借助“延迟满足”的理论,让学生明白了坚持的意义,并且通过播放视频,让学生能更容易理解相关的知识。

又如,笔者带着学生看过一部名为《志气》的电影。电影讲述的是一个单亲高中女生春英因为家庭环境的关系,独自一人离乡背井来到景美女中就学,并参加了学校的拔河队,虽然大部分拔河队队员的家庭基本都属于单亲家庭或经济状况不佳的家庭,但女孩们都非常乐观,反而因为自己的家庭背景,使得她们在课业及拔河队的训练中比常人更加努力。这群拔河女孩们在自己的青春岁月里挥洒着她们的汗水与泪水,在拔河运动中靠着志气和坚持,还有想要努力改变未来的决心与毅力,展现出高昂的战斗精神,向全世界证明了她们的志气。当学生们看到电影中的女孩们用一双双长茧的手拉着粗粗的麻绳、 整齐划一地呐喊、努力坚持着不放手的时候,都被深深地震撼了,有的学生还流下了泪水。学生在观看电影的那段时间正好是他们在初三最后冲刺的时候,但笔者还是耗费了两节课的时间,陪学生一起感受这部电影传递出的正能量,事实证明,通过这种方式,能够在最后的冲刺阶段给学生们加油打气。学生与电影产生了共鸣,获得了更强的驱动力。所以,笔者会不定期地向学生分享这类素材,以此不断地给学生加油,让学生真正理解坚持的意义,帮助学生激发坚持的动力。

五、学科教学中的润物无声,潜移默化

对于学生来说,每天大部分的时间是在课堂上学习文化知识。教师在进行知识的传授时,也可以进行情感、品德教育。教师在教学中要准确地捕捉渗透教育的机会,将其充分地利用起来,而且应该润物无声,潜移默化。这种不刻意的教育往往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而且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比如,英语教材中有一篇课文的内容是关于残疾人(the disabled, the blind, the deaf)的。在介绍“blind”的相关内容的时候,笔者向学生讲述了两位盲人歌手的故事。一位是意大利著名的美声男高音——安德烈·波切利,他在12岁的时候双目已完全失明,但他依然坚持自己的热爱,最终凭借实力获得了全世界的认可,还多次登上中国的舞台;另一位盲人歌手叫萧煌奇,他虽然有视力障碍,但是乐观的他从未放弃过自己,一直在克服着常人无法想象的困难,坚持着自己的音乐道路,最终成为一位让大家敬仰的音乐人。笔者将他们的经历在课件上进行呈现,之后向学生播放了萧煌奇亲自演绎的《你是我的眼》,高亢、明亮的嗓音蕴含着他的坚持、他的精神。学生跟着音乐轻轻地唱着,被其中的力量振奋着,感动着。当然,除了英语学科,其他学科尤其是语文、历史、思想品德等学科,也可以在讲解某部分知识时穿插德育的内容。

屈原曾说:“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笔者认为,所谓坚持力,就需要这种求索的精神。现阶段的教育,不再仅仅是对学科知识进行传授,而培养学生的坚持力其实更为重要。教师应该努力使莘莘学子成为眼神明亮、自信自立之人,成为果敢自强、积极乐观之人,成为坚韧有为、不畏困难之人,这才是真正的“树人”。

【参考文献】

刘桂珍.培养孩子坚持力的最好办法[J].新教育,2019(33):10.

田雪阳.关于中学生毅力培养的策略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8(21):188-189.

猜你喜欢

潜移默化
农村小学低年级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
减负增效,促进学生均衡发展
浅谈新课程下的小学各个阶段的语文教学
精读深悟 复述出彩
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如何渗透德育教学
润物细无声
动画剧本课程研讨式教学探析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微电影对受众的“隐性”教育作用研究
谈诵读经典诗文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