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知行合一在《玻璃球游戏》主人公克乃西特中的体现

2022-05-21李璐含

参花·青春文学 2022年3期
关键词:黑塞玻璃球世界

《玻璃球游戏》是晚年黑塞精神的精华。在《玻璃球游戏》一书中,“玻璃球游戏”已经成为特殊的代名词,象征人类取之不尽的知识和用之不竭的精神宝藏。“游戏”代表黑塞解决个体问题的方式和探索西方文明衰落的出路,在“游戏”中,黑塞完成了对文化的衰落、人性的堕落的救赎。[1]在《玻璃球游戏》中,由于世界格局的复杂性,人类文明正接受前所未有的挑战。在这种情况下,一个由知识精英组成的团体正在尝试保护和发扬人类精神。正是该团体抚育和培养了主人公克乃西特。依靠卓越的天赋和独特的人格魅力,克乃西特在这个团体中日渐成长起来,直到他登上这个群体的巅峰,成为玻璃球游戏的巨匠。但随着克乃西特的不断成长,他对自己的使命充满怀疑,觉得自己处在一个与世隔绝的精神王国,无法为现实世界中的人们做出正确的指导。于是他决定到现实生活中去,试图通过自己的言行引导这个世界变得更美好。然而,他的职业生涯尚未结束,却在刚到世俗世界的第二天,在高原别墅的湖泊中游泳时溺水身亡。本文从克乃西特主要的两次觉醒(第一次觉醒让他放弃了孤独所养育的独特个性,第二次觉醒则意味他已经觉察到了自由的没落和理想的空虚。)[2]对他行为选择的影响出发,对小说中主人公知行合一,以實际行动承担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作出阐释。

无须为生活奔波烦恼,专心追求学术的真理与智慧,卡斯塔里似乎是精英们的乐土,然而克乃西特的心里却逐渐充满对现实世界的渴望。他对不切实际的空虚生活早已厌倦,他深知,脱离真实世界的思想一无是处。那时的卡斯塔里本应是为世俗世界输送人才的世界,而这些精英人才却不愿走出自己的精神世界,只关注自己的学科知识,以高高在上的优越感,冷漠地对待全国乃至全世界的责任和工作。对玻璃球游戏的描述也是为卡斯塔里日后的衰败和日渐式微埋下伏笔,那些看似表面上的繁华终究不能成为永恒,书中的现实世界也隐藏缺乏实际学问的危机,战火即将重燃,将大幅增加开支,到那时,玻璃球游戏团体会被当作一个奢侈的组织被取消。克乃西特清醒地认识到这种存在状态背后隐藏的危机。正所谓“内有良知则外有良行”,克乃西特回应内心的躁动,知行合一,以实际行动践行自己的思想,放弃大师之职,投入世俗生活。在现实生活中,只有每一个社会成员都承担自己的社会责任,世界才能够更好地运转。而作为玻璃球大师的克乃西特,也就需要承担更大的社会责任。他想从事教育,便决定去教青年人。

一、克乃西特的第一次“觉醒”

在主人公克乃西特被委派到修道院,传播玻璃球游戏知识的期间,他有了第一次“觉醒”。通过见习修士安东,克乃西特结识了约可布斯神父,经历了一段“小隐隐于野”的生活。神父作为前辈,拥有透古通今的渊博知识,每一位成员都对他极具仰慕之情。在闲逸潇洒的世外桃源的这段日子,神父成为克乃西特的良师益友。可是由于各自代表团体的不同,他们的对话有时又会演变成辩论。但从总体上看,他们都对彼此的知识和个性表示尊重。“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与约可布斯神父在一起生活的岁月为克乃西特提供了一个觉醒的契机。在这个独特的精神王国,人们听任学者从事纯学术工作,让他们拥有绝对的自由去研究,却忽视了用历史的观点发现社会发展的规律。这可能会在某种程度上忽视知识分子对整个世界的责任和义务,回避学者对社会监督和呐喊的责任。克乃西特意识到了这种倾向的危险性,并预测卡斯塔里终将由于逐渐与人类社会脱节而日渐式微。这次觉醒使他认识到自己在卡斯塔里和世俗世界的位置,认识到卡斯塔里应该提升其使命感、责任感以及全心全意的服务意识。

二、克乃西特的第二次“觉醒”

克乃西特“第二次觉醒”的开端是他与老朋友普林尼奥·特西格诺利的夜谈。普林尼奥·特西格诺利是克乃西特在华尔采尔学校就读时的朋友。他的家族曾为学院的建设做出过贡献,于是他也拥有了旁听学院课程的特权。这也使他能够辩证地看待这里的乌托邦构想。

早在学生时代,他们刚结交的时候,克乃西特内心就已经萌芽“离经叛道”的思想,被普林尼奥·特西格诺利的演说所感染,心里产生了共鸣。那时的克乃西特进退两难,并在两种思想中日益痛苦。在克乃西特求助完音乐大师之后,他被允许与普林尼奥·特西格诺利做朋友,但也被要求在辩论中必须保护卡斯塔里。在这之后,这两位的关系就变成了辩论中既是朋友,又是对手的关系。

在学生时代,克乃西特还能够以辩论的形式反击“卡斯塔里与社会脱节”(主要表现为:在生活方式上,忽视人的存在而沉迷学术,在研究内容上,精致却不实用,在精神上,不允许反对声音的虚伪,在社会角色上,只为社会提供老师,却推卸其他社会责任)的观点,在多年之后与老友关于世俗与理想的“夜谈”中,克乃西特已经放弃了直接分析普林尼奥关于谁优谁劣的判断。面对学院里无忧无虑,而外面真实却宛如泥坑的世界,玻璃球大师克乃西特只是说可以有办法让他更幸福,更快乐。这场“夜谈”让他准备放弃游戏大师的职位,告别卡斯塔里校园,同时,也彻底接近他心目中一直致力于成为的“觉醒者”。

三、克乃西特从觉醒者到践行者的转变

在此之后,他便写下了《玻璃球游戏大师致最高教育当局的公开信》。也迎来了克乃西特告别卡斯塔里和玻璃球游戏的最终的觉醒。在公开传阅的辞职信中,克乃西特坦率而尖锐地袒露了自己的精神危机,讲述了经过生活沉淀以及与他人的交谈之后,思想升华的过程中形成的批判性观点,分析了卡斯塔里面对的内忧外患,反思了卡斯塔里内部“为学术而学术”的生活态度与“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价值观念。克乃西特不忍心看到自己致力一生的玻璃球游戏陷于毁灭。

从个体与集体的关系角度出发,他认为,为了应对可能出现的危险的局面,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以身试教,传播玻璃球游戏代表的学术精神,将卡斯塔里的价值向现实生活中的人们传播下去,而不只是徒有其表。他也立志将自己的想法付诸实践。然而“最高当局严厉地否定了他对于卡斯塔里神圣秩序衰微的判断,坚决地驳回了他的辞呈,但无法阻挡他离去的脚步”。[3]尽管游戏团体驳回了他的辞呈,但克乃西特仍坚定地认为,斗争中的牺牲是必然的,而他也愿意为唤醒那些沉睡的人们燃烧自己。克乃西特的经历与“围城思想”有些许共通之处。少年的他想进到卡斯塔里的围城,而后又毅然决然地选择从卡斯塔里的围城走出。在此处也体现了克乃西特知与行的统一。

正如他在离职时与亚历山大所说的:“我们这里是世外桃源,我们是一个小而完善的世界,却也是一个不再变化,也不再成长的世界。”缺乏进步的卡斯塔里是必然走向衰落的。卡斯塔里的太过完美与精细就好比音乐中的靡靡之音,让他不禁担心卡斯塔里与玻璃球游戏有朝一日走向衰亡和没落。觉醒的克乃西特觉得卡斯塔里不再是天堂,而是由神秘的官僚机构和严格的等级关系构成的地方。他想通过这个笼罩神圣光辉的寒冷而残酷的空间回到世俗世界,从一个沉思的冥想者转变为一个务实的奉献者。这是作为一个“觉醒者”的责任,在面对危机时,坚定地站出来,选择放弃自己毕生的心血而“兼济天下”,承担他对游戏团体和整个世界的责任,真正做到“大隐隐于世”,在都市繁华中找到一份内心的宁静。

把几次思想上的觉醒付诸实践,克乃西特选择去教育一个他愿意栽培的孩子,进入了真实生命的开端。铁托是一个习惯自由,故意显示自己悖逆整个成人世界,思想尚未被开化的孩子。他似乎宁愿拜克乃西特为师,也不愿意被送进学校。“因此克乃西特希望能够‘唤醒他要求协调发展的愿望,努力加强这种愿望,直至最后化为他的自觉意识’。克乃西特最终以死亡的代价实现了他的目标。”[4]这个耿直而又骄傲自负的孩子邀请克乃西特参加一场游泳比赛,克乃西特想要赢得铁托的尊重,并且想与铁托成为朋友,便答应了他的请求,却不幸溺水而亡,少年对克乃西特的死亡充满愧疚之情,他“怀着圣洁的战栗预感到,这一罪责将会彻底改变他自己和他的生活,将会向他提出许多更高的要求,比他以往对自己的要求高得多” ,克乃西特的死亡也使少年摆脱稚嫩,走向成熟稳重,使他不再维护自己的虚荣。

死亡的结局太出乎意料,死亡的原因也耐人寻味。主人公克乃西特的结局是悲剧的死亡,但他的死亡并不意味他离开卡斯塔里的决定是错误的,也不能够完全否定他之前在卡斯塔里对玻璃球游戏的贡献。这个死亡也确乎在情理之中,克乃西特作为一个教育者,在目睹铁托生命中一个接近神圣的,被感召并且重要的觉醒时刻之后,他愿意忘我地去追求精神的升华,并把其视之为正确的选择。即使面对死亡,即使毫无实现理想的希望,但追求精神升华的过程也使他感到快乐与安心。做一个普通的小学教师,即使只影响了一个学生,他也认为那才是切实的、有用的、可喜的。因此,生命消逝的时刻和动机都成了象征,象征生命浑然一体的生机,象征人类致力于自我的觉醒。这一结尾体现了向死而生,视角从克乃西特的身上转到铁托身上,克乃西特死了,铁托成长起来了,老师死在了朝着太阳的方向,铁托的成长必定也会朝着太阳与光明。在这种意义下,克乃西特获得了重生,在未来站起来的必将是无数的克乃西特与铁托。生命作为整体,会生生不息地绵延下去,“独”的凸显与陨落却唤醒了“众”的灵魂。在克乃西特追求灵魂觉醒的精神体验中,灵魂的无限性与生命的有限性的矛盾关系在对立中统一,由克乃西特的身体,寄托到了铁托的身上。这也体现了其知与行的统一。

克乃西特一生的理想在于“不断超越”自己,从没有父母的孤儿进入精英学校,从精英学子一步步走向事业顶峰,最后从看似是在高处的事业顶峰毅然放弃一切地位财富,以身边物质财富一无所有的勇气拥抱新生活,踏入未曾了解的另一半世界,踌躇满志地准备建立他所希望填补的与未知世界有关的认知体系的空白,并期望尽己所能将自己毕生所学授予需要的人们,这或许已经是对生命意义的最好诠释。

从书中可以折射到现实,二十世纪下半叶,在文化艺术等领域存在闭环的小集团,无法被大众接触和感知,而与大众的距离愈行愈远。黑塞用主人公克乃西特的行动打碎二十世纪下半叶知识分子的那种独善其身、逃避世俗与自以为是。在他的意识与行动的统一中,只有将刻苦求知的血液融入尘世中,所有求来的知,悟得的理,才会有深刻的价值。“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实践是实现理想的最好方式。正所谓既要仰望星空,也要脚踏实地。人的理想实践须建立在切合实际的特定而简单的事物上。

四、结语

黑塞认为:“对每个人而言,真正的职责只有一个:找到自我。无论他的归宿是诗人还是疯子,是先知还是罪犯——这些其实与他无关,毫不重要。他的职责只是找到自己的命运——而不是他人的命运——然后在心中坚守其一生,全心全意,永不停息。”黑塞笔下的许多主人公都是用其一生去寻找一个自我。他们漫漫的人生之路,不仅要与世界和解,更重要的是通过自己的努力与自我和解。对于自己认知的尝试,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人,是跟随良心的一次尝试。或许它将主人公引领到了未知的世界,或许最终等待他的是死亡,然而,克乃西特的心灵带来的力量引导他意志觉醒,并带领他做出选择和行動,这就是知行合一在克乃西特身上的体现。

参考文献:

[1]王雯鹤.黑塞对歌德小说主题思想的接受——以《玻璃球游戏》与《威廉·迈斯特的学习时代》对比分析为例[J].名作欣赏,2020(24):5-6+40.

[2]杨洁.辞别卡斯塔里与克乃西特的寓意——由赫尔曼·黑塞的《玻璃球游戏》说起[J].时代文学(下半月),2015(09):71-74.

[3]胡继华.生命的悖论与游戏的衰落——评赫尔曼·黑塞《玻璃球游戏》[J].外国文学,2009(02):46-54+126-127.

[4]黑塞.找到自我[J].读写月报,2020(16):22.

(作者简介:李璐含,女,本科在读,东北大学外国语学院,研究方向:德语语言文学)

(责任编辑 杜宪)

猜你喜欢

黑塞玻璃球世界
微言大义
车夫总在刹车
及时刹车
弹玻璃球
一颦一笑
玻璃球大搜寻
夜间
我爱你和世界一样大
彩世界
奇妙有趣的数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