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张桂梅同志为标杆,论“四有”好老师引导下知行合一师德观的养成

2022-05-20柳木子杨斌

教育·综合视线 2022年2期
关键词:张桂梅四有良知

柳木子 杨斌

“四有”好老师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教师形象的生动描绘,也是国家领导对教育振兴民族计划关键一环的总体部署。2016年9月,《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教育系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教师节重要讲话精神的通知》中明确指出,要持之以恒抓好师德建设,引导广大教师自觉认清肩负的使命和责任,切实担负起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神圣使命,履行好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的职责要求。加强师德宣传,深入开展向全国教书育人楷模优秀教师的学习活动。健全师德建设长效机制,构筑覆盖各级各类学校的师德建设制度体系,推动师德建设规范化、法治化,不断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提升教书育人、立德树人实绩。

在一幅幅教师楷模夜以继夜日、不辞辛苦的教育画卷中,张桂梅校长的身影显得如此光辉,她不仅有“学为人师”的师德情感认知,还践行着“行为世范”的师德行为,她为铸造“四有”好老师提供了更深刻的参考模板,为养成好老师师德观贡献了一份无私的范本。由此,本文以张桂梅优秀案例为标本,论建立师德认知、行为相统一的师德观,以期唤醒教师群体的师德意识,激发师德情感并养成其良好师德行为。

一、张桂梅事迹中蕴含的知行合一师德观

师德观是教师这一专业技术群体对自身具备的职业道德的观点,是其对自身从业规范的理论反射,是内化在教师心中、外化表现在教师行为规则上的一种意识形态。内化于心即有“知”,然后且“知”且“行”,从而形成了一套符合时代标准的认知行为系统,也就是我们此处提倡的知行合一的师德观。知行合一本是王阳明对“良知”问题的觉悟,“知”指心知,其中包含意愿、意向、意念、欲望等意识活动;“行”根源于“知”,是“知”的直接落实和展示。王阳明指出:“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张桂梅深知自己人民教师和党员身份的神圣意义,并在这一价值观的引导下践行着这一伟大使命,成就了一代教育传奇。

诸如张桂梅这样众多的“四有”好老师都在不断为祖国教育事业拾柴添火,其身上的宝贵精神、内涵值得我们推崇和学习。笔者认为,“四有”好老师要成为新时代教师模范标准,就应学习张桂梅同志身上贯彻知行合一的精神。

(一)行之始,知“四有”

1.知理想信念,行爱国爱岗

生为辽宁人,身为一名共产党员,张桂梅选择扎根祖国西南边疆最瘠苦的地区数十年,未婚未育奔走于山区之间。为了山区女孩儿们的未来,她史无前例地创办了一所乡村免费女子高中。曾经只是普通教师的她,主动扛起任教全县师资条件最弱、生活条件最艰苦的民族中学的重担。没有老师,自己就兼起多门科任老师,还当起了班主任,即使如此艰难,她带的班级总是成绩领先。“有一种精神支撑着我,那就是共产党人的理想和信仰。”身为党员,她主动挑起了大梁,组织学校党员带头干,支撑着学校所有的教育教学工作。在2002年到2007年间,张桂梅凭自己的教师荣誉证书奔走筹款,历经风吹雨打和人们的种种质疑,仅凑到了微薄的一两万元,直到后来当选党的十七大代表赴会期间,才将这样一个愿意无私奉献给山区教育的故事散播开来,社会才知道民间有这样一位伟大的人民教师。于是,2008年在社会各界帮助下成立了全国第一所全免费的女子高中。她不仅奉献了自己全部的职业人生,还将所有的精力投注在大山的教育中。这样的理想信念,是对师德良知的诠释,也是践行师德的行动。

2.知道德情操,行为人师表

几年间,张桂梅的先进事迹远扬千里,不论任何机构以何种形式捐助她,钱的去向一定是学校的建设。由于长年艰苦工作现已疾病缠身的她,竟然在忍受着常人无法承受的病痛下向上级申请将自己的丧葬费提前预支用于教学。几十年下来,张桂梅没有留下自己的存款,全部收入都投入在这所大山里的免费女子高中。在了解到一些女学生出于家庭各种原因不能继续读书的情况之后,她更是决心改变这种现状,她认为“培养一个女孩,最少可以影响三代人。如果能培养有文化、有责任的母亲,大山里的孩子就不会辍学,更不会成为孤儿。”就是这样一个清晰的价值观鞭笞着她一直前行,她对教育执着的信念与操行无疑是教师的道德榜样。

3.知扎实学识,行因地施教

农村教育的现状是学生底子薄、基础差,教师经验少、任务重。但这并没有变成这所免费女子高中止步不前的理由。张桂梅总是起得比学生早,提前把学校的灯都点亮,时时刻刻守护在孩子身边督促她们学习。她发现学生中的话题总是停留在农忙的鸡毛蒜皮,于是决心通过知识改变她们的命运,带她们走出大山。经过她的努力该校首届毕业生96人全部考上大学,学校综合排名连续10年位列市区四县榜首。

4.知仁爱之心,行关爱学生

学生有学不能上、女学生被迫辍学结婚,农村的一系列问题萦绕在张桂梅眼前,她发现横亘在乡村教育道路上的一大难题,就是来自家庭的羁绊。农村留守儿童問题显著,很多适龄青年辍学问题大多出自家庭贫穷、父母在外务工缺乏看管、长辈对教育问题不重视等问题。靠学校单方面维持学生读书意愿的力量捉襟见肘,这也是很多乡镇中心小学和各教学点面临的大问题。张桂梅却和这一漏洞斗争了大半辈子,为了提高各个家庭对女孩的教育期望值,她几十年如一日地行走在乡村土路,深入到各家各户进行家访。山高路远,道阻且长,却始终没有阻挡她改变现状的决心。自2008年创建免费女子高中以来,张桂梅的家访路长达11万公里,一走就是12年,几乎遍访了全体学生,足迹遍布各县区。张桂梅总是说,“孩子是家庭脱贫的希望,知识和能力是脱贫过程中用不完的本钱。”就这样,她作为一位老师,更是作为一位代理妈妈,改变了这些家庭的命运。

(二)知之成,在于行

知行合一的首要条件为“知”,教师的劳动并不是物质生产,也并不完全是精神生产劳动,而是在教育过程中培养人、塑造人,具有示范性和复杂性、长期性和连续性,这要求从事教师职业的人对这项工作要具有预设目标和情怀,要热爱教育事业,愿意献身自我。这是知行合一师德观建立的基础,没有这样的心理准备,就会失去散发教师光和热的前提条件,也就谈不上建立何种师德观。

然后是“行”。实践是检验师德观是否养成的标准,也是师德观的归宿,只有投身实践,教师才能不断验证师德观,也才能看出自己的道德水平并及时调整。在实际教学中,因为遇到各种现实条件限制或者挫折困难,使教师的理想价值与现实价值之间存在落差,容易使知行分离。通过回顾张桂梅同志的教育之路,我们不难发现,教师“蜡炬式”的教学理念,不但需要极致的教育情怀,还需要付诸行动的教育勇气。因为选择成为一名教师,所以践行了“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师德观。

二、“四有”知行合一师德观的理论意义

(一)防止出现形而上学仅知不行的师德观

在现有的师德观建设中,一味地引导教师通过各种渠道学习各类文件,并组织在学习材料之后进行考试、测验。多数教师会以功利心态面对。除了日常繁重的教学任务压力之外,还要“应付”上级部门的各类行政工作,这给建立知行合一的师德观带来了阻碍。知是行的开端,是行的基础,为行的产生和落实种下种子,但是只注重知的強化,不引导教师将所知致用,将师德认知外化为行为,知道怎么做却不去真做,这样的师德观是不完整且浮于表面的,也不会有益于教师形成良好的师德观闭环。如果一味用传统“填鸭式”“任务式”的学习方式灌输,也不利于教师内容的有效汲取和师德观的形成,所以要避免出现形而上学仅讲求理论知识的灌输方式。

(二)防止出现盲目主义的行重知轻的师德观

“行”也并不只是单纯的知觉行为,而是由一套系统化的师德良知引起的,并且是内化后自主自发的意识性行为。此处的“行”是由师德良知主宰并牵引而成的,所以没有“知”的正确引导,无以成“行”,并且在教学实践中,还要注意不断积累新的师德观,因为师德观随着时代的变革和优秀事例的更新,都在不断丰富和补充中。由此,既要警惕仅“知”不“行”的师德观,又要注意师德认知的引导和持续学习。

三、“四有”知行合一师德观的实施愿景

(一)全方位注重“知”的有效导入

“知是行之始”,师德观的建立从深入学习师德良知开始。师德良知是教师行为的内在规范,是重铸教师之魂的重要燃料,是教师从教爱教的精神食粮。为体现国家对培养中小学教师师德观的导向和要求,强化导入过程的专业性,大幅提升培训实效性,要落实师德观培训的各项工作、创新培训机制,确保教师知“四有”,不断提升其精神品质和道德理想,促进其职业和终身发展。具体要求有:

第一,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统筹领导好师德观培养和建设工作。在国家“四有”好老师和“四个”引路人文件政策领导下,组建水平高、能力强、素质优的师德观培训团队。对接同层级教师搭建不同研修主题的培训,注意选用材料和案例的典范性,充分挖掘各种社会资源。

第二,师德观的培养和陶冶要贯穿于教师选拔任用过程全程。包括教师资格的认定、职前、岗中培训等等流程,一定要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总体要求,选人、用人要“以德为先,引导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育德”。

第三,创新师德观培训机制。教师日常工作强度大、责任紧、担子重,课后还有各种类型的会议,造成了教师疲于完成教学工作任务,无心无力顾及师德建设的现实。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师德观的培养和师德情操的陶冶应该从帮助教师缓解压力、利于其内心向上向善等活动入手。比如,组织相应主题的读书会、情感沙龙、观影会等等,活动结束后当堂口头交流感想,由专人负责录音记录。师德培训组成员应密切关注教师的工作生活情况,记录其思想动态等信息,及时给予关怀和帮扶。

第四,充分利用环境创设对师德观的升华作用。良好的环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其身心的发展,同时有利于其社会化发展。环境创设看似是以教师为主体,学生为受众的活动,但教师作为主要参与方在设计和体验中也能得到精神的陶冶和感染,教师本体可以在自我和集体的平行教育中得到师德观的升华。

(二)多举措促进“知”向“行”过渡

“行是知之成”。意识活动须由良知来主导,但教师师德观成熟的标志在于其师德行为。师德不仅限于教师的工作中,其内涵可延伸到教师的整个社会生活中,可投射在师生关系、同事关系以及家庭关系中。如何将师德良知从理论层面过渡到实践层面,需要作出一些努力:

第一,充分体现教师的自主性。师德观的培训要突出教师的自主地位,倡导自主学习、自我反思和自我建设。要引导教师根据自身的特点选择研修的主题和课程,并将理论知识外化为教育教学实践和日常行为习惯;

第二,利用当地社会资源进行实践锻炼。根据不同地方的历史乡土文化特征,创设不同的培训课程,不限于理论知识的学习,更要设置相应比例的实践参观学习,如参观各类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文化展馆,甚至可以定期举办以游戏、运动等形式为主的团建活动,增强教师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交换各自的师德培养心得。

(三)长效能确保“知”“行”共融

“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知”和“行”不但不能相互割裂,更不能各自封闭,师德观的形成和发展符合多端性,需要“知”和“行”相互融会贯通,也就是说教师应该在积累师德良知的过程中积极实践,也应该在实践中不断积累新的师德良知,做到以德养德、以德促行:

第一,建立兼“知”具“行”为核心的评价机制。师德的评价不仅可以反映在教师的情感成长和行为规范上,更能反射在学生的举止言行上。践行良好师德观的好老师对学生一生的发展大有裨益,所以对师德的考核不仅要与教师的师德理论学习效果挂钩,更要与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相联系。要建立教师本体发展和学生发展多维度评价标准,采用领导评价、学生评价、自我评价等多主体参与的评价方式,以期增强教师对师德的感悟,促进教师师德行为的养成,全面提成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

第二,强化奖励保障制度。对于教师的师德考核,应逐步建立学分制,搭建教师师德成长数据库,实现覆盖教师基本信息、培训档案和训后跟踪等功能,动态记录教师的师德发展。对于“学分”领先的教师可以组织定期的颁奖仪式,同时要注重物质和精神奖励,给予师德表现优秀的教师充分的肯定,供其他教师学习和反思。

总的说来,在“四有”好老师的精神引领下,通过张桂梅的先进事例,我们悟到了教师在职业理想信念的推动下坚持践行教育献身精神是如此难能可贵。因此,在师德观的建设全程中,不但要对教师进行师德良知的灌输,提高道德认知,而且要积极引导教师实践,及时检验良知践行,以培养成一以贯之的道德行为,养成知行合一、言行一致的师德观。

猜你喜欢

张桂梅四有良知
写给张桂梅的一封30万字长信
张桂梅:教书育人奉献所有
女高校长张桂梅陷入“舆论风波”
大山里的女校校长张桂梅 我想改变一代人
良知
敬畏历史 守护良知
小学英语“四有”课堂构建策略探究
进社区 争“四有”
自我管理出“四有”孩子
古诗教学,须从“四有”起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