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史观视域下中考历史试题的考查及教学对策
2022-05-20吴乐康
吴乐康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1年版)》提出:“在义务教育阶段中,使学生初步学会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看待历史事物。”纵观2021年安徽省中考历史试题,在唯物史观指导之下,以落实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充分彰显了新课程理念。在新一轮课程标准和统编教材研修和颁行的过程中,唯物史观已成为初中历史教学和命题的重要抓手,对初三复习备考和中考历史试题的命制都有积极的导向作用。
一、用唯物史观阐释历史的发展与变化
唯物史观是说明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唯物史观使历史学变成了科学,使历史研究能够在科学的理论指导下进行科学的研究,得出真理性认识。初中阶段的历史课程,要坚持用唯物史观阐释历史的发展与变化。2021年安徽省中考历史试题以唯物史观为命题路标,将唯物史观渗于史料或史事的叙述之中。在具体的试题命制上,以考查唯物史观基本内涵为立意点,以史事与史论之间的因果逻辑和交融联系,凸显唯物史观对于历史学习的统领性。
例1(第18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世纪早期,农奴制度促进了西欧主要农业组织形式——采邑的发展。采邑是大型庄园,包括土地、草场等,以及束缚在土地上的农奴。由于地区性国家建立了越来越有效的政治组织,地方上的封君和封臣管理着政治和军事事务,这一体系一般被历史学家称为封建制度。
——据[美]杰里·本特利等《简明新全球史》
材料二:13世纪的欧洲处于变革的阵痛之中,在经济上变得越来越商业化和工业化。工商业的兴起促进了城市生活的产生,新的城市生活又使中世纪社会产生了市民阶级,市民阶级公开提出政治代表权和在法律面前平等的要求。这些经济社会变革深刻地改变了欧洲的经济社会环境和社会结构。
——据[美]詹姆斯·W·汤普逊《中世纪晚期欧洲经济社会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西欧封建社会的主要特征。
2.根据材料二,归纳13世纪欧洲“经济社会变革”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变革产生的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从西欧中世纪发展历程中,你能得出什么规律性的认识?
由材料一可知,西欧封建社会的主要特征为庄园制度(或农奴制度)和封君封臣制度。材料二概述了13世纪的欧洲工商业兴起,城市生活产生,市民阶级形成并提出政治要求等。
这些“经济社会变革”的表现改变了欧洲的经济社会环境和社会结构,冲击了封建统治,促进了资本主义兴起,并推动欧洲由中世纪向近代转型。通过两则材料所呈现的西欧中世纪发展历程所得出的规律性认识,即是在考查学生运用唯物史观来认知历史现象的表征。唯物史观认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社会发展也是在这两对矛盾运动中,即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产生、发展和解决中实现的。综合两则材料可以窥见,生产力的发展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同时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由生产力决定的生产关系所共建的经济结构,即经济基础,也在决定在此基础之上的社会制度、机构和意识形态等观念,即上层建筑。因此,经济发展会促进社会变革,历史也同样在传承中发展。唯物史观是诸素养得以达成的理论保证,本试题充分体现了运用唯物史观来阐释历史的发展与变化,落实了对唯物史观基本内容的再教育,丰富了对于唯物史观这一首要素养进行考查的内涵与形式。
二、设开放探究问题考查史论结合方法
活动与探究题强调历史思维的延伸,在扎实掌握主干知识的基础之上,更加关注史事间的纵横联系。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特征,要坚持用联系的观点分析历史问题。从唯物史观的基本视角出发,探究具体时空条件下史事间的相互关系和影响,考查学生运用“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历史学科基本方法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开放性的设问也给予了学生在唯物史观引领下,多角度、多层次思考问题的可能。在探究中正确运用史实,做到史论结合,条理清晰,表述简洁流畅,往往能在考试中取得理想的成绩。
例2(第19题)读图2,完成下列探究活动。
——据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地图出版社编著《中国历史地图册》
1.18世纪60年代开始进行工业革命的国家是图中_______(填字母),当时中国唯一对外贸易港口是图中_______(填字母)。
2.根据图2,围绕其主题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本题引用学生日常学习中所用《中国历史地图册》里的《清时期的中国与世界(1840年前)》一图,但此题“旧瓶装新酒”,综合了对史料实证、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素养的考查。第1小题相对较为简单,认真审题,正确识读地图,在基本史实掌握确切的情况下,表述规范,即可有效作答。第2小题难度较大,区分度高,学生在平时模考中也缺乏此类训练,部分学生不知何为观点,将观点陈述误为罗列史实,如“闭关锁国政策”等。同时在空间范围内忽视了时间因素,没有扣住“1840年前的清朝”,导致答案超出时间限定范围,如论述从汉朝至清朝丝绸之路的发展,列举近代前期四次列强侵华战争等。另外部分学生在论述中缺少中外关联,只见树木不见森林,通篇都在讲述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或清朝闭关锁国的知识点。其实第2小题的类型在高考中较为常见,但如何下移,更加贴近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的要求,同时满足高中招生考试选拔性的功能需要,一直以来也困扰着历史学科试题的命制。此次安徽省中考历史试题做了有益的探索。在主题统罩下,提炼观点,以类似小论文的形式,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对于深化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考查都有着积极意义。
以唯物史观为统领,識读地图,可知清朝前期中西方存在交流与碰撞。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迫切需要开拓市场。封建专制日益强化的清政府奉行闭关锁国政策,只开放广州一处作为对外通商口岸。中国丝绸、瓷器等手工业产品畅销海外,白银大量流入中国。英国派使者来华请求扩大贸易,遭到拒绝;双方矛盾加剧,最终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综上,清期前期与西方虽有交流,但已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中国将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三、落实唯物史观高效备考的应然之策
(一)正确理解唯物史观基本内涵
唯物史观理论性强,有些历史教师自身缺乏认识和了解,而学生系统学习这方面知识,也要等到高中阶段。因此,师生要正确理解并把握唯物史观的基本内涵,尤其是教师要加强自身专业素质和理论修养,研读马克思、恩格斯的相关理论著作,梳理唯物史观的主要论点,构建内容框架。
(二)运用唯物史观解读历史现象
唯物史观具有一定的抽象性,而史事则相对具体,以唯物史观为指导,运用唯物辩证法对史事进行归纳、综合、分析、解释。将唯物史观与日常历史教学有机整合,丰富教学形式,把唯物史观基本内涵融入史事之中,如在评价历史人物、分析史事爆发根本原因时均可加以引导。教师要有意识地在授课过程中渗透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如在讲述工业革命时,在指明瓦特蒸汽机推动生产力飞速发展的同时,也要强调正是伴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大幅提高,促使传统的手工工场被大工厂所替代,继而引发了社会阶级结构的变化,产生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个主要的阶级。而这也恰恰说明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三)增强开放探究问题有效训练
应对中考中对于唯物史观的考查形式与路径,还要加强相应的训练,尤其是安徽省中考历史最后一题“活动与探究”,具有一定的开放性,而平时考生缺乏此类训练。该种类型试题无论是命制还是批阅,都给历史教师带来不小的挑战,但却有利于学生深化对历史表象的认知。因此,在日常考试中要加强对此类试题的常态训练和解题示范,使学生熟悉而不畏惧。同时,学生也要学会相应的解题思路和方法,正确运用历史学科语言进行表述,在训练中加以改进。
综上所述,2021年安徽省中考历史试题遵循导向性、科学性、规范性的基本原则,以“立德树人、素养立意、引导教学”为核心功能,有机融入唯物史观等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考查,秉持了“稳中有变、变中求活”的思路,传承中有创新,创新中有特色。在注重考查必备知识的同时,也能展现学生关键能力的差异度,承担了培养学生核心价值和学科素养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