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枳实消痞丸组方与应用*

2022-05-19陈广坤张华敏高宏杰张磊佟琳马艳李鸿涛

河南中医 2022年6期
关键词:干姜黄连脾虚

陈广坤,张华敏,高宏杰,张磊,佟琳,马艳,李鸿涛

中国中医科学院,北京 100700

枳实消痞丸为补土派李东垣所创,并载于《兰室秘藏》,又名“失笑丸”。《兰室秘藏》载:“治右关脉弦,心下虚痞,开胃进饮食。”《濒湖脉学》载:“关右胃寒心腹痛。”说明其可治疗胃寒和腹痛。现代医家认为,本方为治疗脾虚气滞、寒热互结之心下痞满的常用方,以心下痞满、食少倦怠,苔腻微黄为辨证要点。许多研究者发现,方中药物剂量变化将直接改变其辨证要点和疗效,现将枳实消痞丸组方配伍特点阐述如下。

1 组方配伍

枳实消痞丸原方组成:干姜、炙甘草、麦芽曲、白茯苓、白术各二钱,半夏曲、人参各三钱,炙厚朴四钱,枳实、黄连各五钱。用法是研细末,汤浸蒸饼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白汤下,食远服。此方为半夏泻心汤、四君子汤和枳术汤化裁后形成。

《方剂学》[1]中关于枳实消痞丸的方药配伍分析如下:枳实有行气消痞之效,故为君药;厚朴苦辛微温,下气除满,故为臣药,二者相须为用,使破气散痞除满之功效大大增加。黄连性偏苦寒,燥湿清热效果明显;半夏曲消痞散结;干姜性偏热,可温中散寒,温肺化饮,故此三药相佐,起到辛开苦降、平调寒热的作用;麦芽曲性甘平,有消食和胃之效;最后再佐以四君子汤(即原方中的人参、白术、茯苓和甘草)益气健脾、化湿和中。炙甘草还兼调和诸药之效,亦为使药。全方用药有消有补,寒热共调,体现了辛开苦降、消补兼施的配伍特点。现代医家认为,此方以治痞为主,故用药以消导为主,健脾为辅。

因患者临床表现的症状各有不同,所以在遵从其配伍特点的原则下进行药物或剂量的加减,方能提高临床疗效。如脾虚甚者可重用人参、白术增加益气健脾之功;腹胀痞满者可适当加陈皮、砂仁、木香,或增加枳实、厚朴剂量以行气消胀除满。总之在临床上需遵从“消痞不伤正、扶正不除满”的原则,才能真正达到扶正祛邪之目的。

2 组方药物配伍特点分析

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数据库,以“枳实消痞丸”为关键词进行检索,时间为1981年1月1日至2022年2月10日,共检索到183篇文献,其中期刊论文170篇,毕业论文9篇,会议论文4篇。经统计,文献共涉及疾病名58种,出现182次。

2.1 药物性味归经分析根据《中药学》[2]中药物的功效属性分类,枳实消痞丸药物分为理气药、消食药、温里药、温化寒痰药、清热燥湿药、利水消肿药、化湿药、补气药等,共8种,其中涉及补气药种类为3味。

从组方药物性味归经分析,药性涉及甘(5次)、辛(4次)、苦(4次)、酸(1次)、淡(1次),以甘、辛、苦为主。甘入脾胃、辛入肺、苦入心。甘以补中益气,辛以行气消滞,苦以燥湿清热,与方剂健脾胃、消痞之功效基本一致。所有药物均入脾经,80%的药物归胃经,肺经(5次)、心经(4次)、大肠经(3次)、肾经(2次)、肝胆经(1次),说明方剂以调治脾胃疾病为主。药性看似以平(4次)、温(4次)较多,热、寒和微寒各1次,认为性味以甘、温为主,但黄连以量为最,其寒调和方中之温[3]。因此,从药物的性味归经属性来看,与组方功效具有一致性。

2.2 药物功效分类分析按枳实消痞丸10味中药的主治病症范围进行统计,涉及内科、外科、妇科、五官科等病症词共计59个,其中涉及内科病症词为41个,外科9个,妇科5个,急症2个,五官科1个,其他1个。可知该方药物以调节内科疾病为主,涉及其他主治病症与本方症状关系密切程度较低。

药物涉及的内科疾病,包含五脏各系统疾病,以及气血津液和肢体经络疾病。其中涉及内科证词中,以脾胃系统病症词最多,为16个,分别为腹痛、腹胀便秘、米面薯芋食滞、呕吐、脾肺气虚证、脾气虚证、脾虚泄泻、湿热泻痢、湿阻中焦、食积气滞、四肢挛急疼痛、脘腹、脘腹胀满、胃肠积滞、泄泻、心下痞等;其次是气血津液和心系统病症词,分别为8个和7个。气血津液多为气血不足,痰湿留饮,与脾运化不足和脾虚生湿有关。心系疾病以心气血不足为主,与脾化生气血不足相关。肝、肾、肺和肢体经络系统疾病较少,以肝郁气滞、肾气不足为主,除痿症与脾胃相关密切之外,其余病症与本方病症无关。因此,从功效统计来看,本方以调治脾胃亏虚、食积腹胀、便秘腹泻、气血不足等症状为主,与组方的功效仍具有一致性。临床上[4]也以调理脾胃疾病为主,如慢性萎缩性胃炎、便秘、功能性消化不良、糖尿病胃轻瘫、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等属于脾虚气滞、寒热互结之证候者。

通过以上分析,枳实消痞丸的药物药性平和,性味归经和功效均较为集中在脾胃方面,为枳实消痞丸的主治范围提供有力的依据。

3 药物配伍与剂量配伍特点

本方主要配伍特点在辛开苦降,干姜二钱,半夏三钱,黄连各五钱,半夏、干姜以辛温开脾,提振脾阳生清气,重用黄连苦寒以燥湿泻胃中浊热。三者之间形成寒热互制,黄连以制干姜、半夏辛热,干姜、半夏可防黄连之热。在剂量方面,干姜、半夏合用剂量与黄连之比为11。三者之间配伍去性留用,健脾阳以助运化,消痞以除满。此三药是半夏泻心汤辛开苦降除痞的核心药物,辛苦之药配伍具有促进胃肠运动,调节内脏高敏感、胃壁肌电活动与自主神经功能、改善抗氧化能力、能量代谢及基因蛋白表达等作用[5]。半夏泻心汤[6]合方可调治脾胃升降不利、气机痞塞导致的多种疾病,故此三药也是枳实消痞丸治疗痞证的重要药对。

3.2 枳实为君,厚朴为臣枳实、厚朴为治疗痞证胀满的重要药物,以通六腑降浊升清。清与浊本是相对的病理现象。浊不下,则阻碍清气的上行;清气下泻,则加重脾虚,易生湿浊。因此,清与浊是相对的,也是互相产生的因与果。枳实消痞丸所治的痞证,从药物组成来看,浊为主要病因,故增加厚朴四钱,枳实五钱,以除浊气消痞满。正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说:“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泻之于内。”痞满者,以消积通腑为法则。故两药在《伤寒论》中合用[7]多用于治疗腹满腹痛而病在里之证,实现通腑以安脏[8]。本方中两药剂量较大,占总方的30%,也是诸多医家以药量和药效认可枳实为君、厚朴为臣的重要依据。临床上也可通过患者胀满的程度,改变枳实、厚朴的剂量。

3.3 健脾以固后天之本痞证的形成是脾虚胃弱本质的体现。脾虚不运,饮食停于胃,积腐生灼热胀满,甚者生成浊毒[9]。湿热困脾日久,气机阻滞,则气虚乏力。《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故虚则补之,人参、茯苓、白术、甘草可健脾益气,化湿利浊,以固后天之本。故用健脾法可治疗虚痞[10]。脾气健,散水谷精微以上输周身正气;胃气降,则六腑通畅以下糟粕浊热,即传化物而不藏,实而不能满。此4味药物用量占据总方剂量的30%,且以人参用量为最,以凸显培补后天之力。

3.4 消与补的配伍从消导药与补益药的属性对比来看,厚朴、枳实、黄连、麦芽、半夏属于消导药,人参、茯苓、白术、甘草、干姜为补益药,两者用量比例约为21,以消为主,以补为辅。这是与人参健脾丸以补为主的主要区别。枳实消痞丸以枳实和消痞进行命名,即确认枳实作为君药的重要性,以除主症痞满。痞证于本方来说为本证,脾虚为标证,痞满导致脾虚,而非脾虚导致痞满。麦芽消食和胃,与枳实、厚朴、黄连共用,可消胃腑浊与热,更显消痞之功。大剂量黄连可制约补益药之益气助火;四君子汤可防枳实、厚朴消导伤正,又可制约黄连之苦寒。消补兼施以复脾与胃气机的升降,消与补的结合治标又治本[11]。

由此可见,枳实消痞丸中药物剂量对方剂功效影响较大,干姜、半夏、黄连的配伍辛开苦降,为配伍的核心,体现中枢气机的运行失常。枳实为君药,厚朴为臣药,说明痞证为病之本。消导药是补益药的2倍,也充分说明了痞证在病机中的主导地位。增加补益药是调治痞证导致的脾虚,也能改善脾虚与痞证互为病机的恶化加重。在临床上,患者的脾虚与痞证的表现可能出现一个动态的变化,需要在消补之间权衡利弊进行加减,达到治疗的目的。

4 所含方剂配伍综合对比分析

枳实消痞丸由半夏泻心汤、四君子汤和枳术汤化裁而成。半夏泻心汤寒热平调、消痞散结,主治上热下寒之痞证,上热多表现为口腔溃疡、反酸、烧心感、食管烧灼感(胸中热)、背热、心烦、呕吐、嗳气;下寒多表现为小腹寒、腹泻、下肢关节冷等症状[12]。四君子汤具有健脾益气之效,可治疗内科、外科、妇科、儿科及各系统等属于脾胃气虚证的病症,如胃脘痛、痞满、嘈杂、脾咳、胸痹、心悸、缺铁性贫血患者、崩漏、月经延长、闭经、不孕症、小儿气虚便秘、小儿咳嗽等[13]。枳术汤具有健脾消痞之功,可调治痞满、痞证、胃脘痛、嘈杂、吐酸、胸痛、胃缓、中气下陷、便秘、腹痛、泄泻、小儿厌食症、咳喘、食积等属于脾虚气滞、饮食停聚之病症[14]。三首方剂的共同特点均在调理脾胃,半夏泻心汤重在调理脾胃虚弱导致的上下气机失常[15];四君子汤重在调理脾胃虚弱,运化乏力[16];枳术汤重在健脾以化食积,进而消除痞满[17]。三方的合用可以达到健脾和胃、消痞除积的目的。

因此,从组方药物属性、性味归经、药物功效、构成方剂的功效,均能体现药物健脾胃、除痞满的功效。

5 药物用量经验总结

枳实消痞丸多适用于脾虚气滞、食积痞满等证型,病机表现在脾虚、胃热、食积、气滞、气逆、气虚等证。

脾虚不运则表现为腹胀、腹满、腹痛;食积则胃胀满或胃痛、反酸、完谷不化、腹泻或便秘[18];胃热盛则胃痛、便秘、口苦口臭、烧心、食管反流而胸中灼热口腔溃疡、疳积、小便黄或短赤、甚至痔疮;气滞则胃痞、腹胀、甚者胁胀、矢气多、头胀等;气逆则呕吐、反酸、呃逆[19];气虚则泄泻、完谷不化、乏力、身体与四肢瘦削[20];脾虚则气血化生不足,则可有心悸、头晕、失眠、记忆力下降、免疫力下降、易外感等症状[21];脾虚湿浊下注则易产生带下秽臭,阴痒、脚气等[22]。

枳实消痞丸的临床常用剂量为枳实15 g,厚朴20 g,干姜 10 g,炙甘草10 g,麦芽12 g,茯苓15 g,白术12 g,姜半夏12 g,党参12 g,黄连12 g。此方剂量常用于治疗以脾虚气滞为主的证候群。脾虚或气虚等症状明显,增加党参和白术剂量,也可加山药12~30 g。食积明显,适当选用紫苏9~12 g,谷芽10~20 g,木香6~12 g,砂仁6~9 g,焦山楂9~12 g,陈皮6~12 g;食积且反酸者去山楂,加煅瓦楞子 30 g,海螵蛸10~15 g,白及6~15 g;胃热反酸者,黄连用量增加至20 g,但一定要增加干姜的用量,一般是黄连与干姜的比例为1.51.0。气滞导致腹胀不明显者,枳实改12 g,厚朴15 g;腹胀明显者,厚朴可增加至30 g,亦可增加陈皮6~12 g,香附 10~15 g,槟榔9~15 g,木香6 g,砂仁6 g等理气药物;上腹部疼痛者加白芍15~30 g,延胡索12~20 g。气逆者加生姜15 g,吴茱萸3~9 g,生赭石 30 g 等;便秘者加大黄6 g,患者以利为度,则减此药;若吐酸、便秘和胃溃疡可改为大黄炭;便溏者减枳实、厚朴、麦芽用量,加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干姜等量;痔疮严重者加地榆15 g,槐花15 g;口腔溃疡者,黄连改15 g,加黄芩15 g,枳实、厚朴和补气药均减量;湿浊下注者可配合二妙散、易黄汤或八正散等。

枳实消痞丸针对中焦不运形成的痞证,实则是整个脾胃系统运化失常导致升清降浊引发的各种症状,这也是运用脾胃为后天之本,调理各种病症的原因之一。

笔者认为,在临床运用枳实消痞丸调治脾胃疾病方面,需注意:①在饮食方面,除了禁忌烟酒、辛辣油腻、生冷之物外,甜食亦需要适可禁忌,因水果、甜食、甘薯、玉米等易助热化酸。液体之物不可多服,增加湿气困脾,应适量少服;②高血压、糖尿病等出现胃痞、反酸者,多不予枳实消痞丸。若证候与枳实消痞丸证候一致,且无肾阴虚证,亦可按此方加减治疗。

6 预防调养

由于暴饮暴食、饮食不节、肥厚油腻等,食积于胃,而生腹胀、灼热、反酸等痞证,腑气不通。脾胃受损,日久中焦虚弱,气机阻滞,升降失职,加重腹胀满痛等证,或伴有烧灼感、饭后饱胀、恶心嗳气、食欲不振、大便异常,或湿浊随胃气上逆则上犯清窍,或湿浊随脾气虚则侵犯下焦等病症。因脾虚与食积可互作为病因,故病程易缠绵反复。故在预防调养中,要注重引发脾胃与气滞的病理因素。饮食有节,是保证脾胃建运的根本;调畅气机是运化饮食的动力;情志调和是气机调畅的保障;劳逸结合、起居正常是人体阴阳调和、恢复元气节律的根本。

7 结语

枳实消痞丸可健脾消积,行气除痞满,基本病机为脾气不升、胃失和降。组方配伍药性以甘辛苦为主,入脾胃经,治疗疾病亦以脾胃病症为主。组方配伍以枳实、厚朴为君降气除痞满;以四君子汤辅助健脾胃,提升脾气;干姜、半夏、黄连和胃消痞,是调节气机消痞的配伍核心。全方重视脾以升为健,胃以通为用的中医理论,以恢复脾升胃降的正常功能为主。枳实消痞丸组方精妙、配伍严谨,在胃痛、吐酸、痞满、便秘、便溏、呕吐、口腔溃疡等胃肠道疾病治疗中,疗效较佳。临证时,应根据患者的气虚、气滞、食积、气逆等证候的不同,灵活加减药物或剂量,以达到补泻兼施、标本同治的目的。在治疗期间,应避外感、节饮食、慎起居、畅情志,以起到预防调养作用。

猜你喜欢

干姜黄连脾虚
联用建中和胃汤与温针灸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脾虚畏寒型价值研究
不一样的“双黄连”
干姜:温中暖胃的主帅
脾虚表现的五大症状不可不知
干姜粉能散寒止咳
脾虚多吃这5种食物
“小矮子”黄连
生姜与干姜的区别是什么?
姜有干鲜,不可混淆使用
黄连最清胃火,但体寒者慎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