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五脏生克制化辨证模式应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加减治疗心悸*
2022-11-15王润英杜武勋
王润英,杜武勋
1.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 300383; 2.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天津 300150
五脏生克制化辨证模式是杜武勋教授基于《黄帝内经》中“五运六气理论”“气化理论”及“天人相应”所得出的根于自然界气候变化及脏腑气化的理论,是在五运六气理论指导下,根据患者出生时间、发病时间以及就诊时间,五运六气影响下的五脏功能盛衰情况,全面分析患者的体质、脏腑发病规律,以及疾病的病因病机,并综合传统辨证论治方法,实现五脏平衡辨证的辨证方法[1]。其核心内容在于临床上除了考虑导致患者发病之脏腑外,亦要关注其间接致病的相关脏腑,把握之间的密切联系[2]。人以五脏为中心,配以六腑,其功能活动并非孤立存在,五脏相互资生、相互制约、相互为用,以维持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而五脏病邪也相互影响、相互传变。《素问集注》中注曰:“五脏合五行,各有相生相制,制则生化。”五脏生克制化可以帮助分析脏腑盛衰,提示其疾病发展的倾向,从而做到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此亦为上工之道。在此基础上,根据脏腑之间的生克关系,分析研究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病机及其方中药物的药味、药性、归经,把握此经方中所体现的脏腑关联,从五脏生克制化模式的角度去重新理解本方治疗心悸的用药思路,使临床上能更加灵活应用本方。
1 基于五脏生克制化辨证模式分析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方证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出自《伤寒论》第107条:“伤寒八九日,下之,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者,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之。”方由小柴胡汤去甘草,加龙骨、牡蛎、桂枝、茯苓、铅丹、大黄而成[3]。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总属少阳,少阳从脏腑言,分属胆与三焦,少阳气化失司,病从中生。足少阳胆经之气右降,逆则上冲,三焦统领阳气气化,乱则津液输布无序。少阳枢机不利,气机失于调达,出入失常,邪气结于胁下,郁而不发,故出现胸满之象。《灵枢·本输》云:“肾合膀胱,膀胱者,津液之腑也……三焦者,中渎之腑也,水道出焉,属膀胱,是孤之腑。”三焦不利,津液输转失调,同样会出现小便不利,一身尽重,不可转侧之症。少阳,本气为火,标为阳,本为火,标本同,从其本。少阳相火病性本属火热。肝胆郁滞日久,气机升降出入失常,木郁亦可生火,上扰于心可见烦惊、谵语。郑钦安认为,“少阳享风火之脏”,即少阳容易有风火相煽的问题出现,热极则生风,风盛则火愈烈,更易出现谵语、烦惊之象。唐宗海《血证论》载:“火者,心之所主,”心在五行属火,为阳中之太阳,热为阳邪,易伤阳脏,火热之邪伤人,最易入心,引起心火亢盛[4]。对比小柴胡汤与本方症状,其症状由胸胁苦满而致胸满,心烦至烦惊,皆因其火热之邪更甚而致。少阳枢机不利,气机出入失常,肝胆克制脾土,脾气亏虚,失于健运,脾胃升降失职。胆胃在气机运动上都能升降,但胆气以升为主,胃气以降为主。《医学求是》记载:“少阳为中气之枢纽,枢轴运动,中气得以运行”,说明少阳之气对中焦运化功能的重要作用[5]。肝胆气机郁结,胆腑既病,不得疏泄,则邪犯脾胃,脾胃失和而升降运化失常,湿从内生,同样可见一身尽重,不可转侧之症。木克土,土克水,肝郁脾虚日久而致肾水不利,亦可致小便不利等水液代谢异常。总结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病机当为肝胆失疏,三焦不利;少阳火盛,邪热扰心;脾胃失和,中轴不转。
与此证病机对应,柴胡加龙骨牡蛎汤组方有三:一可调达风木,枢转气机。柯韵伯曰:“柴胡为枢机之剂,凡风寒不全在表,未全入里者,皆可用。”其中,柴胡气味轻清,善于宣透,能疏解少阳郁滞,助少阳之气外达;桂枝,《长沙药解》云:“味甘、辛,入肝家而行血分,走经络而达营郁,善解风邪,最调木气,升清阳脱陷,降浊阴冲逆。”桂枝亦有疏肝理气之用。柴胡配以桂枝,可升发肝木之气,枢转气机,可防肝木横恣他脏,疏肝解郁,可清透肌表,使热邪透表而散。半夏生于夏至日前后,《本草经解》言:“半夏气平,秉天秋燥之金气……辛能散结,平可下气,气下则火降也”[6],半夏味辛、性平,辛则能开,平则能降,柴胡、半夏一升一降,可助枢转气机。二可补脾和胃,使中轴得转。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本为误下,恐伤正气。人参、大枣、生姜、茯苓四药既可补益脾胃,又能助其枢转,以利气机升降出入,有补而行之的妙用。另外,茯苓配以桂枝,又可行温阳化气利水之功。三可敛降火热,邪祛则神安。黄芩,《神农本草经》云:“能清胸腹蕴热,使少阳之火清于里。”而柴胡与黄芩配伍,使气郁得达,郁火得清。《医学衷中参西录·大黄解》云:“大黄,味苦,气香,性凉……其力沉而不浮……降肠胃热实以通燥”,大黄泻热和胃[7]。铅丹、龙骨、牡蛎重镇安神、定惊止烦,收敛上焦之火热,且龙骨、牡砺又为治痰之神品,能豁肝胆之惊痰。诸药合用,共同组成枢转气机,协调风木、火热、湿土之剂,使气机得畅,火热得清,脾胃得补,五脏安和,一气周流。
2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治疗心悸
心悸是指患者以发作性自觉心中悸动、惊慌不安,甚至不能自主为主要表现的一种临床常见病证[8]。中医学对于心悸病证的认识源远流长,《黄帝内经》时代医家多认为,心悸的发生与心、胆、三焦、胃诸脏腑相关,多与火热之邪相关,可由他病及心。隋代巢元方总结其病因可大致分为外感风邪、劳倦损伤、伤寒后误汗误下、服食不当、脚气病久、虚劳、金创失血过多、产后气血虚弱等,将病机分为心气虚与心血虚。宋代陈无择认为,心悸或因惊吓而致心惊胆寒,或因生活境遇变迁、情志不遂而生并特别指出饮家亦使人心悸。明代医家虞抟指出,惊悸可因心与肝、脾、肾三脏间母子相传而致心血不足、神明不安而发作,亦有因清痰积饮留结于心胞胃口而导致[9]。除隋代巢元方将其病机独归于心外,余医家多认为,心悸并非病在一脏,而在于脏腑相传,且多认为在于心、肝、胆、脾、胃。因此,心悸的治疗理当顾护脏腑间传变,注重五脏生克制化的平衡。清代黄元御认为,心中悸动产生的原因在于木气动荡冲击、扰乱心神。木生于水而长与土,因此,心悸的病机是水寒土湿,水寒木不能生长,土湿则中气堙塞,升降失政,脾胃不得运转。左路脾土下陷则清阳不升,乙木不得上达,肝木下郁,阳气不能升发,就会下寒而病阳虚,厥阴风木性本升发疏泄,木愈郁而愈欲泄,所以乙木会鼓动上扰心神。右路胃土上郁则浊阴不降,阳气郁迫而不通,金水失收藏之政,少阳甲木不得顺降,相火因而上逆,致上热而病阴虚,胆木不得下根,浮荡而振摇、上扰心神。肝胆动摇,冲击心神,从而产生惊悸。惊悸之家,风木郁动,扰而不静,故心中惕然不安也[10]。黄元御同样认为,心悸的病位并非仅局限于心之一脏,在于各脏腑之间一气不得周流,基于五脏生克制化辨证模式分析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可知,其病机亦在于此,风木、火热、湿土互相影响,故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加减可用于治疗心悸,恰如其分。
3 验案举隅
李某,男,52岁,2020年11月26日以“间断心慌2个月余,加重1周”为主诉就诊。现病史:患者2个月前无明显诱因突发心慌,自觉心脏停跳伴汗出,2~3 min后自行缓解,1 h内可发作2~3次,每天平均发作40~50次,活动后加重,无胸闷憋气,期间未系统诊疗。1周前,患者上述症状加重,心慌持续发作,伴汗出,间断头晕,无胸闷憋气,恶热喜凉,纳差,进食后胃胀,反酸烧心,寐可,二便正常,舌红,苔少,脉滑数。查心电图示:窦性心律不齐;室性早搏;T波改变;心率:83次·min-1。既往有高血压病史、慢性浅表性胃炎病史。西医诊断:①心律失常,室性早搏;②高血压病Ⅱ级(中危);③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诊断:心悸。方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加减,方药组成:柴胡15 g,桂枝15 g,黄连15 g,麦冬30 g,葛根 15 g,陈皮30 g,半夏12 g,茯苓30 g,肉桂6 g,延胡索15 g,甘草6 g,龙骨30 g,牡蛎30 g,磁石30 g,黄芩15 g,栀子10 g,白术15 g,枳壳 15 g,牡丹皮 15 g。7剂,每日1剂,水煎,分早晚两次温服,每次150 mL。
2020年12月3日二诊,早搏症状明显改善,频率较前减低,无头晕头痛,胸闷憋气,纳可,寐可,二便调,舌质红,苔厚腻,脉滑数。患者症状虽减轻,但心火、脾湿仍在,故在原方基础加神曲健脾和胃,消食调中,以增健脾之力,加磁石以增上潜心火之功。继服7剂。2020年12月10日三诊,早搏症状明显改善,频率减少,偶尔仍自觉心率快,汗出减少,纳可,寐可,二便调,舌质红,苔厚腻,脉滑数。患者病情好转,结合患者舌脉之象心火依旧存在,故增加麦冬、牡丹皮剂量继续上清心火。继服7剂,诸症好转,而惊悸未作。
按:患者出生于1968年,为戊申年,上为少阳相火司天,中为太徴火运太过,下为厥阴风木在泉。故其体质特点在上为心三焦胆火偏胜、肝风肺燥,在下为脾肾湿寒,简言之为上火风燥中湿下寒。发病及加重就诊时间为庚子年,上为少阴君火司天,中为太商金运太过,下为阳明燥金在泉。庚子运气影响下的脏腑气化特点为:上为心肺燥热偏胜,在中为肝郁气滞,简言之为上燥热中郁[11]。戊申年出生的人逢庚子年,心肺燥热、肝郁脾湿加重,其脏腑气化特点以心火亢盛、肝失疏泄、脾湿壅盛为主,心火燔热,心气鼓动有力,故心悸心慌,喜热恶冷;内热炽盛,热迫津泄,故喜汗出;肝气升发太过,火热上扰清窍,故头晕,肝木乘土,脾胃受损,纳运失常,湿自内生,故纳差,食后胃部胀满,反酸。舌红,苔少,脉滑数均是心火上炎,脾失健运,津液不布的表现。本病治疗应清心泻火,健脾祛湿,在此基础上兼顾升发肝木之气,肝气升发以助脾之运化,方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加减。
4 结语
陈恭在《伤寒论章句》中云:“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启生阳以枢转之方也。凡病机内逆不出者,须借此方以启之。”临床应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应主抓其肝胆失疏,三焦不利;少阳火盛,邪热扰心;脾胃失和,中轴不转的方证要点。而五脏之间生克制化,相依相偎,各有影响,可根据患者的具体表现随症加减,若中焦脾胃症状较著者,常合用半夏泻心汤加减;若邪气郁滞,气机不利较甚者,则合柴胡疏肝散加减;若痰热较甚者,则合用二陈汤。临床应用经方诊疗时,当谨遵张仲景“见肝之病,知肝传脾”之要,治疗上体现脏腑间的密切联系,而不局限于症状相关的某脏,而在于五脏生克制化之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