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一流”背景下高校学科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2022-05-18杨涛傅清明包静

科学咨询 2022年7期
关键词:双一流一流师资

杨涛,傅清明,包静

(重庆工商大学,重庆 400067)

一、背景

当前学科建设是我国高等教育和高等院校“双一流”建设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升学科建设水平特别是重点学科水平已成为当前各高校发展战略规划的顶层设计。学科建设是一项系统性、综合性、动态性的复杂系统工程,主要建设内容包括学科自身的建设、学科发展所需资源的建设以及学科环境的建设,其建设结果直接反映着该学科的发展状况和综合发展水平。然而,由于资源的有限性和稀缺性、不同学科获取资源能力的差异性、学科建设需求资源的多样性以及学科间客观存在的竞争性,导致高校一流学科建设过程中难以实现学科系统的健康发展、协同发展。目前,各高校通过采取一系列措施来提升自身学科建设水平,例如引进人才、培育师资队伍、构建科研平台、加快科研成果产出以及培养高层次人才等[1],但是这些措施是否能够提升自身学科建设水平以及效果如何,就需要构建一个合理、科学、有效的评价指标体系,进而对高校学科建设总体水平进行有效评估。

随着“双一流”建设的逐步推进,关于高校学科评价指标、建设策略以及创新发展等方面研究也受到了国内学者的广泛关注,如蔡三发从教育系统工程的视角出发,采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了学科可持续发展度指标体系,并认为影响学科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原因是学科方向前沿引领性、学科科研平台、学科团队协同能力、学科社会服务能力、国际交流与合作、学科研究生质量[2];倪晓茹等通过运用对比分析法归纳研究国内外学科评估的异同点,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师资队伍建设、国际交流合作等六个维度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进一步完善我国高校学科建设评价指标体系[3];黄华伟结合中国高校第四轮学科评估和“双一流”建设学科情况,以湖南省“双一流”学科建设为例,提出湖南高校学科建设策略与重点,以提升湖南省一流学科建设水平[4];郑伟涛通过分析高校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推进学科创新发展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并提出构建学科建设支撑体系、创新学科管理体制机制来系统推进学科建设的创新发展[5];杨秀娟通过分析“双一流”背景下高等教育学科建设的时代特征,指出高等教育学科建设过程中要加快高校教育综合改革、注重高等教育课程整合、完善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机制[6];张大良认为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应聚焦高教强省建设关键点,打造一流学科平台,汇聚一流学者队伍,培养一流学生,探索实现高教强省的“江苏模式”[7];褚照锋通过对国内24个地区推进“双一流”建设相关政策文本比较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注重高等教育体系结构的优化、省域高校的科学分类、人才引进与培养并重、政策设计的系统布局等四个方面的“双一流”建设策略[8]。曾琼根据学科建设评价要求,结合重庆高校资源建设现状,提出从寻求国家战略支持,引进再造“双一流”、引进培育优秀研发人员、加大研发经费投入保障力度、布局大科学装置和实验平台等四个方面来完善高校学科建设基础资源策略[9]。

通过对现有文献进行研究总结发现,国内学者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双一流”背景下高校学科建设创新发展、学科建设策略等方面,然而关于高校学科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方面成果还略显不足。构建高校学科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对高校学科建设综合水平进行评价,是促进高校学科建设发展的现实需要,有助于高质量推进当前高校一流学科建设的进程。对此,本文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以重庆市高校学科建设为例,对其在双一流背景下的高校学科建设水平进行总体评价,从人才培养、师资培育、科研创新、协同创新体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与合作等六个方面来构建高校学科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结果有助于丰富和完善高校的学科建设评价研究内容。

二、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在“双一流”背景下,本文以重庆市高校学科建设为例,从人才培养、师资培育、科研创新、协同创新体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与合作等六个方面来构建高校学科建设评价指标体系。

一流的学科建设离不开一流的人才。人才培养(s1)是指对人进行培养和教育,是高校高等教育的中心任务,也是培养高素质人才和专业性人才的关键。人才培养(s1)主要从学科布局(s11)、培养模式(s12)、培养质量(s13)、教育教学改革(s14)、学校社会声誉(s15)等五个方面进行评价。学科布局(s11)体现一所高校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方向;培养模式(s12)是高校进行人才培养的方式和方案;培养质量(s13)是衡量我国高校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反映着高校学科是否具有良好的教学水平以及教学模式,主要包括在校生质量和毕业生质量。在校生质量主要体现在毕业论文质量、优秀毕业生以及获奖情况等三个方面,毕业论文质量间接反映学生在学校学习成果以及专业学术知识素养,优秀毕业生同样能表现出学校教育教学成果以及人才培养能力,获奖情况则反映高校是否通过老师来培养学生竞赛能力和实践能力,加强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获奖的质量与数量来展现高校的影响力。毕业生质量则是通过用人单位给予该生评价,以此来反馈学校人才培养状况和高校是否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教育教学改革(s14)是反映高校对学科教学进行改进创新,是高校能否跟上新时代步伐的重要举措;学校社会声誉(s15)则是反映高校是否能吸引到国内外优秀生源和师资。

师资培育(s2)是指培养杰出的、具有专业知识技能的教师,是培养人才的关键力量,也是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和学科建设的关键,有利于建设世界一流师资队伍和团队。师资培育(s2)主要包括师资引进(s21)、师资队伍建设(s22)、师资结构(s23)、教师学术影响力(s24)等五个方面。师资引进(s21)是指高校引进国内外高层次和专业性人才情况,比如:学术带头人、骨干、青年教师以及长江学者等;师资队伍建设(s22)是指高校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是否能发挥推进作用,完善教师管理体制、推进教师职业生涯规划、加强师资投入力度及提升师资力量等,打造强有力的师资队伍,进而培养高校人才和加强学科建设;师资结构(s23)是指高校在教师专业结构、年龄结构以及学院结构等方面是否合理配置教师,形成较好的发展环境,有利于教师队伍建设和学科建设;教师学术影响力(s24)是表示高校在学科学术研究方面是否有出色的教师,是否能够推动学科建设,能否在学术上起到领头作用。

科研创新(s3)是在科学研究中理论、方法与手段等创新性突破,聚焦重大现实和理论问题,在团队研究主攻方向上,积极运用新思想、新理念新方法,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是高校科研实力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科研创新(s3)评价可以从科研项目(s31)、科研成果(s32)、科研获奖(s33)、社科研究平台(s34)、成果转化机制(s35)等五个方面。科研项目(s31)主要集中在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等省部级以上课题情况;科研成果(s32)是指高校是否在重要学术期刊或权威媒体发表的重大理论创新性成果;科研获奖(s33)则反映高校是否在重要领域获奖、教学团队指导研究生、本科生发表高水平论文、获授奖专利等,以此来增加自身知名度;社科研究平台(s34)则是高校通过平台建设,汇聚各方面人才和资源,加强学术交流活动和学科建设;科研成果转化(s35)是指高校把科研成果是否有效地转为精品课程、规划教材、教学资源等,推动社会的实践与发展,同样反映着高校的学科建设水平。

协同创新体制(s4)是指协调高校内外各种资源合理配置,充分发挥高校综合水平,推进高校学科建设水平。协同创新体制主要从高校协同攻关机制(s41)、学术氛围(s42)、外部协同机制(s43)以及高校政策(s44)等四个方面进行评价。高校协同攻关机制(s41)是指高校通过围绕团队研究任务,是否能建立完善协同攻关机制体制、整合社会资源、汇聚人才队伍、开展交流合作等,结合不同领域高层次人才的知识学科交叉融合完成研究任务,包括团队带头人作为团队建设第一负责人,牵头推进团队建设工作情况和团队成员分工合作,参与团队项目,完成项目研究任务情况;学术氛围(s42)是高校是否营造出良好的学术环境,是打造学术协同创新机制的基础;外部协同机制(s43)是指高校与校外有关部门和企业单位等合作研究情况;高校政策(s44)是指高校在协同创新体制方面是否建立相关规定,保障协同创新机制的发展和高校学科建设。

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s5)是指高校为社会所做的贡献以及高校文化理念建设,是建立中国特色高校和特色学科的基础。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s5)主要包括社会服务(s51)和文化传承创新(s52)两个方面。社会服务(s51)是指高校是否能为社会服务和贡献,是反映高校学科建设水平的实力和影响力;文化传承创新(s52)是指高校与大学文化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否能够相结合,加强校训、教职工及学生价值观等文化理念建设,从而构建良好的高校文化,有助于重塑教职工和学生的文化价值观以及影响学生的认知与态度。

国际交流与合作(s6)主要是指国内高校与国外高校进行共同科研和合作交流,包括举办或参与国际会议和国外访学交流活动,从而接轨国际学术,是高校学科建设国际化的重要支撑。国际交流与合作(s6)可以从国际交流平台(s61)、国外教师数量(s62)、校际交换生(s63)等三个方面进行评价。国际交流平台(s61)是指与国外高校进行研究合作,打开高校国际化视野和提高学科建设国际化水平;国外教师数量(s62)是指高校国外教师数量,通过引进国外教师进行合作交流,共同研究与培养高校人才;校际交换生(s63)是指通过国内外高校联合培养高层次和国际化视野人才的交流活动。

综上所述,本文结合“双一流”建设背景,以重庆市高校学科建设为例,从人才培养、师资培育、科研创新、协同创新体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与合作等六个方面构建高校学科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如图1所示。

图1 高校学科建设评价指标体系

三、结论和展望

“双一流”建设是进行高等教育建设的重要部署,同样也是高校学科建设发展的指向。高校学科建设是一项复杂的、动态的系统工程,同时也是一个长久工程,随着高校“双一流”建设进入正轨,为合理有效地评价高校学科水平建设成效,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已成为现实的需要。本文通过构建合理、科学、有效的高校学科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其中包括人才培养、师资培育、科研创新、协同创新体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与合作等六个方面,完善了当前高校学科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的内容。下一步研究方向将对评价指标体系选取合适的评价方法进行案例研究,以验证其合理和有效性。

猜你喜欢

双一流一流师资
重庆市乡村体育师资配置现状及培养路径研究
决策权动态流转:国民政府初期华侨教育师资政策考察及当代启示
《计算机应用》获评“川渝一流科技期刊”
关注一流学科
“双一流”建设如何推进
高校“双一流”能否打破身份制
“双一流”需 从去行政化做起
《职教师资本科专业培养标准、培养方案、核心课程和特色教材开发项目管理办法》
关于印发公务员培训兼职教师暨公共管理硕士(MPA)校外导师人员名单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