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遗文化与景观生态的建设问题研究

2022-05-18孙艳霞

河北画报 2022年10期
关键词:文化景观艺术品旅游业

孙艳霞

(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

一、非遗文化现状

所谓非物质文化遗产,被人们称为“非遗文化”,以下简称非遗文化,非遗文化是我国几千年文化层的结果,是前辈们的智慧聚集所在,经过时间的蹉跎,岁月的陈酿,是人民对文化的理解与阐释,集聚了优秀的文化精髓与精神食粮,是支撑人们精神层面的主要力量,它凝聚着人们丰富的情感。在数千年文化土壤上,存有的非遗文化,数不胜数,种类繁多,如传统手工、戏剧表演、音乐、舞蹈、传统美术、民间美术、泥人、面人、糖人等,外加节庆活动等一些民间风俗文化,表现形式多种多样。

像泥塑、面人、糖人、戏曲,在当下,只有在传统的庙会上,才能稀疏看到,这些非遗文化发展至今,在现代生活状况下,由于经济收入较少,付出的时间、精力与之不成正比,而且工序繁杂,生产规模也非常有限,因此,未形成一定的产业,外加现代技术和工艺的影响因素,这些文化的发展也会受到约束、阻碍,发展空间较小。

像以上“非遗文化”,文化价值非常高,但是知名度太小,只有在小范围地区、县城、山区乃至村落有人知晓,存在着多种因素的未扩散知名度、影响力的普遍问题,非遗文化的宣传质之路有待挖掘。

像“面人”“糖人”戏曲等非遗文化的传承人,是越来越少,有些绝活,随着将人们年龄的加剧,也随之一起慢慢消变弱,传承纽带出现问题、危机,最终失传,再无人传;有的是,苦于生存,被迫转行,赚取经济收入,这也是造成失传的最明显、最重要的一个因素。

非遗文化的传承、衍生化,改善非遗文化传承的现状,非遗文化传承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至关重要,也是非遗的核心,更是关乎到它能否延续的宝贵的资源,传承人失传、断代、非遗文化无疑将面临消失,当今社会,年轻群体里,人们对非遗文化的认同感不强,对其认识只停留在表面,缺乏深入了解,需通过一些方法,提高对非遗文化的认识,想办法改善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片面的认知状况,呼吁有志青年、广大非遗文化爱好者投身到非遗行业中来,储备能量,发光,发热。

二、非遗文化与景观生态两者结合发展的益处

最近几年,各种旅游形式,五花八门,运用多种方式,尝试非遗文化与景观旅游结合并发展。非遗文化旅游项目急剧增多,使环境具有典型性、地域特色性、文化性、紧俏性等特点。它对某些地区的经济社会及政治发展,具有极大的影响。非遗最大的特点是抽象性、无形性。为了能够将非遗文化更好地和景观旅游结合,合理利用非遗文化,对其作了详细交接和分析,两者和谐发展,还是有很多益处的。

(一)研发非遗文化手工艺艺术品

随着国家政策,加大旅游业的发展,相应政策,开发旅游业的同时,积极研发非遗艺术品,提高、完善服务体系的理念,普遍大众化,能够更好地被越来越多的群体、个人所接受。研发具有民族文化特色、地域性强的旅游手工艺术品,它是目前旅游经营商们的追求的一个目标,好多地区,用不同的方式,将自己独有的旅游艺术品展示给游客,打造品牌的同时,也创造了经济效益,不断更新,不断完善,呈现新的商品,不断推陈出新。多种方法,通过不同路径,展示旅游艺术品的魅力,发展特色文化、环保健康且有意义的服务消费,鼓励旅游业创造新品及服务,将新品投入市场。

(二)增强旅游业的竞争力

综合性很强的旅游业中,加入非遗文化作“调料”,会慢慢让旅游业变为热点,加快旅游业的发展,因此,非遗文化是推动旅游业迅速升温的重要因素。目前,很多地区把旅游行业划为了经济发展中的重点行业、支柱行业,伴随着国家出台的扶持政策,大家纷纷响应政策,导致非遗文化旅游行业的规模慢慢扩大,无形中提升了旅游竞争力,沦为区域新的经济模块增长点,当然,也有一部分地区,现在的旅游业依旧处在起步阶段。

(三)有益于保护传承非遗文化

发展景观旅游是实现非物遗产文化的保护与传承重要的途径之一,非遗文化是发展景观旅游不可缺少的内在中坚力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华夏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是民族精神的另一种体现形式,是民族精神建设先决条件,构建非遗文化景观旅游机制大力发扬传承非遗文化时,需要建立和完善非其多元化管理机制体系,侧重挖掘非遗核心文化,保护它的完整性和真实性。

非遗文化的保护及传承,有着较为鲜明的,独特的地域特色以及民族特点,极具研发景观文化旅游手工艺术品的市场潜力,有着丰富的文化资源,同时符合文化旅游的发展趋势。深入了解并结合旅游业的需求,充分利用现成非遗文化资源,进行旅游艺术品的创新与研发,研究其可行性,实现非遗文化资源的合理运用,同时将其保护、传承。

(四)营造非遗文化特色旅游业

各地区在创造建立非遗文化、旅游业的合成过程中,应尊重自然,坚持因地制宜,探究地方非遗文化,打造非遗文化旅游业氛围,推动提高当地的经济效益的同时,促进发扬非遗文化,运用非遗文化内涵,滋养产业,熏陶大众。

应当了解并结合当地非遗文化,进行开发、创造非遗文化旅游手工艺品,丰富非遗文化旅游,进而,让游客感受到非遗文化应有的魅力,有利于非遗文化旅游业发展与建设,国家几次提出要推动文化,振兴旅游业,建设、打造出富含非遗文化旅游景区,对非遗文化产品要不断创新,为推动当地经济效益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帮助和支持。

在非遗文化旅游行业建设过程中,打造旅游产业模块,增设一些工艺的观演,增强游客在旅游环境过程中的参与感、体验感,促进发扬非遗文化的过程中,加深游客对非遗文化的印象,助力于非遗文化旅游行业发展。

在发展非遗文化旅游业时,应以展示非遗文化特色为出发点,完善非遗文化旅游的游览线,为游客在观赏时,提供游览信息和游览路线,以便根据自身情况更好地做出选择。在创建时,可以根据非遗文化旅游现有的实际资源,将其与旅游行业进行有机适度的结合,再通过现场问卷,结合游客对旅游场地的需求,进行非遗文化游览线路的推敲、设计,这样,丰富非遗文化旅游业的同时,为游客提供了方便,科学选择游览线路,尽情体验文化。

三、非遗文化与景观设计结合的现状

首先,对非遗文化的景观旅游价值节点上进行研究。专家、学者对非遗文化的景观旅游资源开发力度与价值,同时进行了研究,基于对影响力、保护价值、旅游生态等等进行研究,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精神层面:非遗文化聚集了广大人民群众智慧的结晶,是人们在精神方面的精神支柱,是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寄托。

②社会价值方面:社会是一个具有多元化与包容性的抽象集点,它有多面性,可以提高人们整体的素质文化教育,对于被文化忽略的地方,非遗文化的“潜伏”,可以起到一定程度的教化作用,可以惟妙惟肖,可以惩恶扬善,启发人自控自己不雅的行为,使社会更加和谐。

③文化方面:每个群体、每个地域以及各个民族,它都有自己极具代表性的文化,每一种非遗文化,都能展露出其文化的独具性,要是把非遗文化视作我们人类各种集体文化的精髓,那么,任何一种非遗文化的表现,都可以看作一种表现形式,宣扬特色文化的同时,对文化的多样性有所保留。

其次,另一方面,在非遗文化保护上,很多时候是在借鉴国外一些比较经典、出彩的理论研究,结合国内的实际具体的情况,指出国内非遗文化的主要特征,讨论、分析非遗的原始起源及发展,得出当下理论研究中,现有的不足,在非遗文化的多样性和多重价值取向的前提下,勾勒非遗文化的原真性,构造出非遗文化的保护体系。

最后,对非遗文化跨入景观旅游这一点,进行开发和策略研究。通过政府的政策,将非遗文化景观旅游放在“以人为本”这个基本点上来发展,政府作为非遗文化景观旅游发展中的主要载体,对非遗文化景观旅游的开发,加大支持力度。

四、非遗文化跨入景观生态所存在的问题

(一)宣传力度不够

非遗文化和景观旅游结合,在非遗文化的基础上,营造景观生态空间,反之,抽象内涵丰富景观空间的同时,非遗文化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宣传,它是帮助地方提高经济,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也帮助到了非遗文化在当下时期的传播扩散,当然,从目前非遗文化景观旅游发展的状况来看,宣传工作还是没有做好,宣传力度不够,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①旅游中文化、非遗文化的气氛较弱。某些地区,想要立竿见影,提高经济,非遗文化和景观融合,缺少用来适应的过渡时期,导致非遗文化景观旅游过快发展,而忽略了需要适应过渡的细节,导致气氛较弱,宣传效果不佳。

②宣传手法:某些地区由于经济状况稍弱,没有将地区特点与非遗文化特点分析透彻,进行科学的宣传方式进行宣传,宣传效果不理想,地方经济的发展也受到了影响,给非遗文化在当下时期的宣传及发展带来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二)创新点不足

非遗文化与景观旅游进行结合,在实际的环境应用中,各方面都受到制约,没有很好地对非遗文化、景观旅游这两方面的资源进行运用,造成的非遗文化上的单调感,在两者结合过程中,没有很好地结合地方旅游区域的特色,提高非遗文化附加的经济价值和无形价值。再就是开发的深度不够,部分区域在非遗景观旅游中,只限于表现观光的一个景观,应结合当地非遗文化特色,进行更深层面的开发,提高感官的灵敏度,发展非遗文化景观旅游。

(三)管理机制不成熟

不同的区域在进行非遗文化景观旅游发展的过程中,虽说是立足于非遗文化传承与跨界发展的保护需求,采取相应的保护管理措施,但是保护机制不够成熟、全面,导致两者交融发展的难度加大,主要有几点。

①不够重视:部分区域对非遗文化景观旅游的开展保护管理不够重视,导致保护、管理不完善,没有做好非遗文化开展的保护工作。

②项目缺少亮点,不够新颖:项目规划缺乏新颖,导致不能给游客带来更多不同种类、不同感受的体验,非遗文化景观旅游发展受到影响。

③对经济效益看得太重,部分区域进行非遗文化景观旅游结合,经济效益放于首位,很多东西受到制约,对非遗文化遗产的保护看的较弱,因此,其开发事宜受到影响。

五、两者发展路径

(一)相关专业人才的培养

非遗文化景观旅游的结合,需要优秀的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加入,共同发展,为两者结合加油、助力,争取做到非遗文化景观人文旅游的双赢,加强对景观旅游相关工作人员进行专业的训练,增强游客文化体验感,提高景区区域的服务水准,使非遗文化景观旅游结合多样化发展,建立较为成熟的高质量服务体系,服务大众,宣传非遗文化的同时,景观旅游得到进一步完善。

(二)高校提高对非遗文化的学习意识

高校也是一个对非遗文化宣传、发扬和学习的绝佳平台,在平时的学习中,侧重于对非遗文化的了解,老师试着去帮助学生,引导、提高对非遗文化学习、研究的兴趣,进而引导大家对非遗文化能够更好地研究和关注。

(三)非遗文化艺术品研发的同时也加大了宣传力度

我们通过学习和深挖非遗文化内涵,可以对非遗文化进行提炼、创作,加快大众对非遗文化的学习和吸收,可以开发一些非遗文化相关的艺术品产品。随着非遗文化的保护推进,非遗文化相关的手工艺术品,在文化市场地位中是非常重要的,宣传非遗文化的同时,促进了手工艺艺术品行业和区域景观旅游的发展。通过非遗文化和景观旅游的结合,会形成手工制作艺术品自己的一个特色。非遗文化的艺术品反映着人们对民族的情感,对民族非遗文化的情感,对我国人民共有的优秀传统的情感。非遗文化艺术品,作为我国传统文明中的“奇葩”,对我国非遗文化的弘扬、传承有着很强的推动力,两者的结合,让非遗艺术品也极具影响力,在社会上扩大了知名度,同时也拓展了它在当下手工艺艺术品中的生存路径。各地区根据实际情况和需求,应大力结合当地地方经济和非遗文化特色,丰富和改良非遗文化的宣传方式,大力发展非遗文化景观旅游行业,双管齐下。

(四)营造非遗文化链条

非遗文化与景观旅游两者结合,发展旅游业的同时,通过上述得出,营造一个新的非遗文化链条,既发展了景观旅游业,也宣传发扬了非遗文化,在这个链条衔接和运转中,可以将附近劳动生产力吸入,这样也帮助人们解决了就业问题,工作中又学会了一技之长,增加收入的同时,也给国家减轻了就业压力,给社会增加了安全感,当事人也能获得奇妙的成就感,经济也能够正常有序地进行。

六、结语

非遗文化有着浓厚的历史文化价值,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它作为一种特殊的旅游景观资源,需要将它传承并发扬光大,因地制宜,根据各地非遗文化的独特性,采取科学的方法,结合现状,进行思路创新,将非遗文化与景观旅游两者结合,融合了文化及旅游,营造产业链条,开发景观旅游的同时,创造非遗文化艺术品,发扬传承非遗文化,对旅游产业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解决诸项问题。站在游客角度,服务游客,发扬非遗文化,拓展景观旅游业,加深非遗文化印象,增强大众对非遗文化的认同感。

猜你喜欢

文化景观艺术品旅游业
如果垃圾变成艺术品,你还舍得丢弃吗?
云南出台20条措施,加快旅游业恢复
4D空间下文化景观粒子的形态价值与应用场景分析
艺术品
世界遗产文化景观现状及发展趋势
区域特色文化与城市空间的景观语言生产
艺术品被盗
我国旅游信息化与旅游业增长关系的动态计量研究
刘茜陶艺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