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思政视角下风景园林美学课程教学改革

2022-05-18李哲陟王业社陈立军黄志友肖佳伟李晓红

河北画报 2022年10期
关键词:思政课程文化

李哲陟 王业社 陈立军 黄志友 肖佳伟 李晓红

(邵阳学院城乡建设学院)

近几年通过各类媒体软件可以看到许多关于青年盲目追星的新闻,还有诸多人滥用金钱进行超前消费,牵涉到的奢侈品、娱乐、影视等行业,层出不穷的社会乱象让人感受到现下时代的浮躁气息。

一、风景园林美学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一)教学内容结构单一,传统文化内容深度不够

课程内容主要以周武忠编写的《园林美学》一书的内容作为基础,讲授的内容一般为:立足造景艺术分析园林植物设计的美学手法、联系园林史内容了解不同时期园林的特点、分析园林小品的结构讨论园林美感的创造。对园林相关的文化历史背景讲解不够深入,对于中国传统审美逻辑的演变过程没有进行充分的分析和挖掘。

在对三个年级的风景园林专业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学生普遍认为西方园艺造景方式在视觉上十分美观,而觉得中式的园林景观比较难懂,虽然有些景点很漂亮,但却无法理解造园者所赋予的文化意蕴。对这一结果进行分析发现,大多数的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学习程度还比较浅,导致部分高年级的学生在进行相关课程设计或竞赛时往往以西方设计逻辑为主导,对本身的园林文化认可度不够,或者说是缺乏自信。这种不自信一是对自己无法将中式园林的美表现出来,也是对中式传统园林景观表现效果的不自信。这不利于学生对中国文化认可度的提升,不利于学生真正树立起文化自信,更不利于将来工作中对中国文化的传扬[1]。

(二)基础薄弱,知识面较为狭窄

笔者所在学校的实行的是培养应用技术人才的培养战略,风景园林专业是工科门类的专业,培养出来的学生需要掌握设计及施工方面的知识,并能够以所学知识作为个人工作的有力武器。因此,学生经过学习在专业技术及辅助工具软件方面的能力较强,但却对综合文化内容的学习还略有欠缺。从小学开始的传统教育,学生学习多为理论化的、条件化的专类科目,讲究的是将书本知识牢牢记住,以应付相对灵活的考试题目。在对知识塑造人格、人性方面并没能进行深入的教导,导致学生在进入高校课程学习时,对讲授的美学思想也只停留在老师的描绘以及书本直面描述上,大部分的学生没有去思考这些文化内容对于其他科目的关联作用。

(三)思政课程内容与专业课程教学相对分离

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分离,往往是由于习惯性的思维定式而产生的误区。认为所谓的开展课程思政就是指思政课程的另外一种“专业标签”,机械性地认为只有思政课程才是真正能够进行思想教育的课程,其他课程开展思政教育都是“帮倒忙”没有效果。这种思想就是简单地将思政教育归类于思政课程,其实在实践教学中,专业课的思政教育往往比思政课程显得更加特别,富有新鲜感,学生们的接受度反而更高。

此外,在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时,部分课程存在应付任务的教学逻辑,在专业课进行思政教学时,十分生硬,仿佛在奏乐的时候戛然而止,临时改为其他曲目。一次两次之后,学生的逆反心理就会逐渐凸显,反而让思政教育与专业课程的隔阂更加明显。

在过去的教学任务中,专业课程的教学核心目的就是将基础专业知识进行传授,而思政课程多以马哲毛概的形式开设。不论是专业课程的学习还是思政类课程的学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下意识地会将过去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学习方法套用过来,只求记忆不求融会,导致思政教育效果不佳[2]。通过专业课程和思政课程共同发力,通过案例、知识内容、环境背景等方面巧妙开展课程思政教育,做到润物细无声。只有如此,才能让专业思政课程不再单调,让专业课能够潜移默化地对学生产生影响。

二、风景园林美学思政教学改革的内容

(一)案例切入,引导思考优越的中国政治制度

现如今青少年人是网络自媒体最大的受众,网络上的信息资源有着搜索高效、种类繁多等优点。笔者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后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总结出大部分的学生在接收到这类信息之初会对其内容产生怀疑,但却因为内容无法分辨而最终相信。因此,笔者针对此类现象,在讲解传统文化审美方式的内容时,积极引入时事案例来分析中国的古今变化内容,用以替代突兀的思政教育,减少枯燥感的同时补充学生对于中国文化传统方面的知识储备,丰富知识阅历来增强自身分析判断的能力。

(二)拓展相关课外知识,利用学生兴趣进行思政教育

以教材为蓝图,以兴趣教学为图笔,加强学生与教师的互动讨论,多运用实时新闻、史实故事等内容作为启发学生思考的钥匙,将课堂从老师的填鸭“个人秀”转变为学生们的“头脑风暴”,巧妙引入思政内容,让学生在享受学习的过程中,树立起正确的社会主义价值观。

学生经历了初、高中的传统教学方式,在繁杂学业任务压力之下大多数学生会积压出一种“逆反心理”,觉得学习不能够太死板太压抑,对枯燥的学习过程表现得兴致缺缺,在大学课堂中尤甚。因此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就要丰富课程内容避免让课堂变得如常规教学一般给人以枯燥感。因此笔者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通过引入与课程相关的许多时事新闻、史实故事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利用学生的兴趣将思政教育融入其中,做到润物细无声[3]。

例如,课堂上对新上映的电影《长津湖》进行美学色彩分析,让学生更加真切地体会到电影艺术化表现出来的中国军魂之美。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思考为何观影过程会有自豪感以及对中国军人产生的崇高敬意,引导学生思考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特点,以及民族文化中的奉献精神、团结精神。

(三)多种教学方式并举,丰富课堂形式

目前高校的教学设备水平相较过去已经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从原来的简单的图片展示转变为基于网络平台建设的信息化、系统化教学设备。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所能运用的教学方式也相较过去有了更多的选择。

笔者主动扩宽讲授教学法的内容范围,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运用多媒体展示之外,也在不断利用学校的数字教学资源。将优秀微课、慕课引入课堂之中,向学生介绍课余时间自我提高的方法。通过基于虚拟仿真的交互类软件,将教师描绘的内容,通过虚拟技术再现给学生,避免出现鸡同鸭讲的尴尬局面。

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在备课过程中准备了许多传统建筑、传统技艺、设计案例介绍等纪录片,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旁白讲解和引出论题,让学生分组讨论,让每个学生都代入设计师的角色中,来思考这些令人称赞的艺术或设计有哪些值得学习的地方,并思考自己的设计道路。

三、风景园林美学课程教学改革效果

(一)帮助学生初步建立了文化审美思想

世界民族的文化史都是一条波澜壮阔的长河,不论是语言、建筑、食品都蕴含了民族长久以来的文化传统。运用与课程相关联的教学方式,对课程教材内容与专业参考书籍进行内容重组整合,丰富了课程的专业内容,使学生能够充分了解传统造园、现代造园、新艺术造景等美学价值,让学生能够在进行设计活动时,能够深入思考并赋予景物一定的美学价值,不再是让景观效果“浮于表面”,而是能拥有一定的审美韵味,使设计经得起推敲。

运用翻转课堂教学方法,鼓励学生进行互动交流,将自己的审美意愿表达出来,通过与实例教学法相结合,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审美方式。园林景观对美的表现形式有很多种,部分景物甚至对游客的审美水平有一定的要求。我们常讲的游园活动,其实是游客在园区进行游览时与造园艺术者思想的一种共情过程。造园者对于景观的构建由园林造园要素来承托自己的想法,就像诗人以诗句来寄发自己对时局、家乡、仕途等感慨一般,造园者也会通过一些技巧来抒发自己的情感,比如听雨轩、个园、荷风四面亭等等景观节点的起名各有深意。在课堂上不仅仅是让学生欣赏这些造园技巧是如何巧妙,景物的布置是否美观,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能够以文化审美的思想去看待景物的塑造,思考其中的意蕴,进而提升个人的审美品位。

(二)增加学生自主能动性

笔者在课堂教学中积极探索多种教学手段,用启发式、探究式等教学方式唤醒学生学习热情、掌握学习方法,变“主讲”为“引导”,变“讲堂”为“学堂”,通过小组讨论、集体汇报等方式[4],鼓励学生发表个人想法,让学生建立自信,将被动受填鸭,转变成主动去探索。

笔者运用主观开放式命题,将学生日常生活引入审美思考中来,将知识理论与日常小事结合起来,让学生们真正感受到风景园林美学课程的主题思想及专业知识是与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多引导学生回顾日常生活,潜移默化地引导了学生在课后的生活中也能够以审美思想的眼光去看待事物、思考问题。一方面避免了理论知识引起的枯燥高,一方面激发了学生的自主能动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对生活艺术的思考。

(三)引导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学思想分析,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将史料以更加轻松的讲解方式传授给学生,将学生带入古今仁人志士的生活情景当中,真正体味家国情怀精神,了解国家精神与艺术作品之间的联系性,从而让学生真正认识到中华文化美之所在,从中汲取设计理论精华为今后的设计打下基础,同时也为学生树立民族自信起到一定作用,让学生不再一味地认为西方的设计理念有多么美好,将更多的目光聚焦到本族文化中,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

在此基础上,笔者通过实例举证法、开放式讨论法来引导学生建立文化审美思想,在教学过程中引入时政问题,让学生们畅谈己见,帮助学生对事物现象的本真进行深入思考。如西安市的兴庆宫公园,运用风景园林打造了一个具有西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题公园,在公园的仿古柱以及公园的南门,张贴了数十幅大型宣传海报,海报的主题为“圆梦中华”,每一位游客在进去公园后都对这一主题充满兴趣,驻足观看。此外,在公园花坛里摆放了二十多个唐宫灯,这些唐宫灯造型别致,寓意丰富,通过宫灯上的图画向游人进行形象生动的中华传统美德宣传,在公园的四个门都设立了雷锋志愿服务站,为游人提供游园服务同时也可以引导游人文明游园,传递社会正能量。这种园林公园与核心价值观相融合的园林设计方式,在潜移默化之中可以引导学生树立起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此外,结合实例对比法,例如:用古典历史上的诗人名句,来对中国文化的美学价值进行深刻且生动的剖析;用历次抗洪抢险中,中华民族的儿女不论是否在国内、国外,都发扬着“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互助精神,分析中华民族文化的强大向心力,让学生在思想上对国家产生认同感,树立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5];介绍中国文化史上出现的爱国将领、伟大诗人、科学先驱等内容知识,介绍和分析这些人物的事实成就和所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共情心理,强化爱国主义情怀,培养学生自立自信的责任感,实现所学知识与国家建设相统一的使命感。

四、结语

风景园林专业是通过生态化的专业设计将地区或城市建设成生态可持续发展的生活空间,在这个过程中更要对传统文化、自然遗产进行科学的保护和传扬。因此学生的培养不能单单锻炼专业能力,还需要在学生的思想建设上下功夫。在风景园林美学及相关课程要通过多种教学方式,将课程思政融入教学中,顺应美学与文化的发展潮流,引入教学案例,让学生在学习课程专业知识的同时能够建立起文化自信观,树立正确的核心价值观,在对外来文化与媒体信息知识的分辨抉择中,保持对中国风景园林文化的认同感和自信感[6]。

猜你喜欢

思政课程文化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年味里的“虎文化”
课程思政在专业基础课程中的实施
《管理学原理》课程中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谁远谁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