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自主预习习惯的培养策略
2022-05-18吴淑莲
吴淑莲
摘 要:对于小学生而言,自主预习习惯的养成不仅是自主学习能力形成的第一步,同时也是强化其积极心理的关键步骤。此外,在语文教学活动当中,学生具备良好的自主预习习惯,还能为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创造有利的条件,进一步更好地落实新课改的基本要求。因此,广大语文教师务必要将学生自主预习习惯的培养工作重视起来,通过有效的工作方法促进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以便更好地满足学生的自主性发展和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需要。
关键词:小学语文;学生;自主预习习惯;培养策略
引言
新课标指出,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广大教育者只有切实满足学生的自主性发展需要,才能不断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从而为落实有效性教学的基本要求创造有利的条件。而学生自主性发展的开端便是预习环节,要想满足新课改的基本要求,广大教师必须要注重对学生自主预习习惯的培养,这不仅是促进学生自主性发展的内在需要,同时也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必然要求。那么,具体到小学语文教学当中,广大教师应如何将学生自主预习习惯的培养工作落到实处呢?本文将对此展开研究。
1.立足于学生的基本情况,为其制定合理的预习计划
从小学生的实际发展特点来看,其自主性发展动力来自于可实现的任务目标,换句话说,要想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自主预习习惯,首先就要为其制定合理的预习计划。所谓“合理”,实际上指的是学生能够独立完成的预习任务,在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的基础上,引导他们对即将要学的新知识进行思考与研究,从而形成个人见解。由于小学生的概括能力和探究能力有限,因此在制定预习计划时,需要语文教师发挥自身的引导优势,结合学生的个性特点制定合理的预习计划,促使学生按照预习计划完成自主学习的任务目标,以此丰富学生的成就体验,从而激活学生的自主性发展动力[1]。以部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教材《雷锋叔叔,你在哪里》为例,在为学生制定预习计划时,教师可以先对学生进行分层,将其分为A、B、C三个等级,针对C层学生,教师可以将预习重点放在生字和生词上;针对B层学生,教师可以将预习重点放在文章主旨的理解上;针对A层学生,教师可以将预习重点放在读写一体化上。这样根据学生的基本情况而制定出来的预习计划,不仅能够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而且还能覆盖整个语文教学体系,这对强化课前预习的整体效果是十分有利的。
2.着眼于有效问题的设计,引导学生通过预习解决问题
众所周知,小学生的好奇心与探索欲十分强烈,如果将其作为培养学生自主预习习惯的动力源泉,势必会获得理想的培养效果。因此,在语文教学活动当中,广大教师必须要善于利用学生的“好奇心”,通过设计有效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探索欲,促使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主动预习,从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当中完成预习任务[2]。以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教材《飞向蓝天的恐龙》为例,为了引导学生进行主动预习,教师可以将制作好的微课分享给学生,以“图片+视频”的方式创设有效问题情境:你熟悉这些恐龙吗?通过这些图片和视频,你对恐龙有着怎样的印象?当你看到题目时,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等等。在有效问题的指引下,学生很容易便会对文章内容产生浓厚的探索兴趣,再加上强烈的感官刺激,使得学生很快便能投入到自主预习的过程当中。
3.致力于展示平台的创设,鼓励学生主动分享预习成果
通过对小学生心理发展规律研究得知,其自主性发展动力还来源于成就感。因此,语文教师若想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预习习惯,还应该为其搭建多样性的成果展示平台,促使学生能够获得自我展示的机会,从而强化学生的自主性发展动力。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多样性的网络平台,比如借助微信、微博、抖音等平台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展示,将预习成果与个人见解分享到平台上,以此获得更多交流与沟通的机会,从而助力学生自主预习习惯的养成[3]。以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教材《慈母情深》为例,在课前预习环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PPT的形式将自己的预习成果展示出来,将生活中能够体现母爱的点点滴滴进行整合与汇总,然后比较学生PPT制作的精美程度,并对质量较高的作品予以奖励,从而提高学生自主预习的积极性。
4.结语
综上所述,不论是从学生的自主性发展需求来看,还是从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要求来看,加强对学生自主预习习惯的培养至关重要。当然,学生自主预习习惯的养成也并非一蹴而就的,在此过程中,需要教师给予耐心的指导和引导。以笔者的教学经验来看,制定个性化预习方案、设计有效问题、创设预习成果展示平台具有显著的实践效果,因此广大教师可以进行尝试与改进,以便将学生自主预习习惯的培养工作贯彻落实。
参考文献
[1]肖玉蓉.小学语文教學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预习习惯[J].华夏教师,2020,14(03):10-11.
[2]邓亚霞.关于小学语文教学中对于学生自主预习习惯的培养探讨[J].读与写,2021,16(26):76.
[3]丁媛.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预习习惯[J].中外交流,2019,9(38):373.13394B73-CB2C-4322-A0A1-5D8D25E418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