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时代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问题和对策研究

2022-05-18张少英

民族文汇 2022年16期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校企合作人才培养

摘 要: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的优点在于将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和高校对人才的教育的紧密结合。但是站在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在新媒体时代的社会背景下,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还是暴露出一定的问题。本研究结合新媒体时代的社会背景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中出现的问题,剖析了问题原因,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校企合作;人才培养

引言

任何一种人才培养模式,都应当与社会环境相匹配。校企合作,是最近几年在高校人才教育领域大行其道的人才培养新模式。这种模式的“新”,主要体现在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和高校对人才的教育的紧密结合。尽管这一模式已经在高校落地多年,但是站在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在新媒体时代的社会背景下,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还是暴露出一定的问题。

一、新媒体时代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问题

新媒体时代的突出特点是,“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对人的思想和行动产生了显著的影响。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校企合作模式下的高校人才培养工作暴露出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

(一)“双师”结构不合理

校企合作模式下,学校和企业都要承担一定的教育教学责任。在课堂教学阶段,“企业教师”往往会通过“在线指导”的方式参与到学校组织的课堂教学活动中。这种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课堂教学模式被称作“双师”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刚落地的时候,因为课堂教学模式新颖,比较有吸引力。但是久而久之,“企业教师”在教学上“不专业”的问题就逐渐暴露出来,尤其是在新媒体时代越来越多的主题教学短视频出现在新媒体信息平台上,很多承接着教学任务的“企业教师”为了降低教学压力选择将这些线上视频搬到课堂上,让原本属于自己的教学时间变成师生一起看教学视频的时间。在这种情况下,为保证学校教学课堂的总体质量和水平,很多学校不得不将课堂教学的大部分时间留给学校的教师,而线上出现的“企业教师”就变成了学校教学课堂上的“点缀”。虽然“双师课堂”的形式被延续至今,可两位教师在教学中的占比不平衡,发挥的作用也无法相提并论,“两难”的“双师”课堂势成骑虎。

(二)“实践”平台不完善

校企合作的亮点在于企业在高素质人才培养教育阶段的提前介入,这种“提前介入”可以帮助企业有效缩短新入职人才的岗位适应期。要做到这一点,企业就要为学生们提供足够的实习岗位和锻炼机会。站在学校教育的视角,这些岗位和机会是让大学生们“找感觉”的,表现不好是“理所当然”,表现出色是“喜出望外”。但是对于企业来说,这些岗位和机会是让大学生们“造奇迹”的,表现出色是“理所当然”,表现不好就“难以接受”。从实际情况来看,学校和企业在看待为学生提供的“实践平台”时的立场不同,对学生们实习表现的评判标准就完全不同。企业和学校对学生实践表现的差别评价是正常情况,但是面对学校和企业给与自己的截然相反的评价结果,有的学生在新媒体平台上“吐槽”,结果引发热议、嘲笑甚至引发网暴,给学生们的心理造成冲击,导致学校的评价学生们信不过,企业的评价学生们不接受,这种“两难”尴尬的情况暴露出校企合作模式下的“实践”平台本身还存在不够完善的现实问题。

二、新媒体时代校企合作人才培养问题的成因

从当前阶段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来看,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多媒体信息的传播更加方便,但是对信息使用的管理不善以及对校企资源的对接不准造成了上述两个“两难”问题:

(一)课程体系不完善

从实际出发,之所以会出现企业教师在教学时使用新媒体素材替代教学准备导致“双师课堂”失去其原本价值的问题,是因为“双师课堂”的课程体系不够完善造成的。在原有模式下,学校是安排课堂教学计划的主力单位,学校要按照国家制定的课程标准进行课程管理,在课程内容上也不需要主动和企业进行沟通。即便在校企合作的模式下,企业和学校之间建立了就课程内容进行沟通的协调机制,企业也无权完全按照自身的需要去安排和限制学校的教学安排。所以,“双师课堂”成为空有其名的一种“噱头”,在实际的教学中失去了其原本的作用和价值。这才导致了相关问题的出现。

(二)校企资源难对接

在新媒体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大学生们在新媒体平台上吐槽的行为本身并不是问题,导致大学生在学校评价和企业评价中迷失自我的关键,在于学校和企业对大学生实践表现的评价都是完全基于自我认定的客观评判标准作出的,而这种“标准”没有给大学生表达的机会,这就使得学校和企业在为大学生搭建实践平台时没有办法了解到学生的实际需要,而学生们也无法从正规渠道向学校和企业表达自己的发展意愿和实践诉求。这才使得大学生们只好在公开的新媒体平台上表达自己的意见。从实际出发,之所以学校和企业要在不同的标准指导下对大学生的实践表现进行评价,是因为学校和企业无法解决在校企合作模式下搭建的学生实践平台无法有效实现企业和学校的教育资源深层次对接的难题——在理论知识扎实的学校眼中,企业为学生提供的大多数“实践机会”锻炼和提高学生能力的作用有限,但在校企合作模式下企业承担着一定比例的教学成本,而这部分成本是学校无力承担的,所以无论企业提供了怎样的实践机会,学校都不能拒绝;在实践经验丰富的企业工作团队眼中,大学生入职后应当成为解决企业当前发展难题的“合格的拼图”,不管大学生们需要怎样的实践锻炼,企业解决生存发展的困难需要大学生们“完成什么”就安排大学生们“做什么”。在这样的情况下,大学生的“人力资源”名牌却被寫上了“工具属性”的背书,大学生们自然难以获得理想的实践机会和真正有价值的实践评价。

三、解决新媒体时代校企合作人才培养问题的对策

站在新媒体时代的背景下,想要解决上述问题,需要企业和学校共同努力。一方面,在校企合作的大框架下提高承担“企业教师”职责的企业员工的“教学素养”,另一方面,打造更具开放性的合作平台,让学校、企业、学生三方都能在合作中获得成长。

(一)优化师资,提高课程针对性

在校企合作的大框架下提高承担“企业教师”职责的企业员工的“教学素养”,就是指通过学校对企业员工进行的定期培训活动,增强企业员工作为“双师”的一员出现时的责任感和执教能力。具体说,就是要通过职业精神的教育,端正企业员工对于“企业教师”这一特殊身份的重要性的准确认识,杜绝抱着“玩票”心态从教的“企业教师”。要在短期的培训中,帮助“企业教师”学会书写教案,配合“企业教师”制作符合“双师课堂”教学需要的“大教案”,让学校教师和企业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活动可以互动起来,平衡“双师”在课堂上的地位和关系,有效提升相关课程内容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拓展平台,增强实践功能性

打造更具开放性的合作平台,让学校、企业、学生三方都能在合作中获得成长,就意味着企业和学校需要建立一个开放式的实践锻炼情况互动平台。允许学生将自己对于岗位实习的期待和要求进行公开的表达,允许企业解释说明为学生们提供的每一个实践岗位的“锻炼价值”和“实践要点”,允许学校对企业提供的没有价值的实践岗位“说不”。要做到这三点,就需要创造性地运用“互联网+”的思维,将“大学生”看做是企业尚未被开发的“人力资源”。具体说,就是解放思想,拓展平台,将更多的企业引入到平台上,让更多企业参与到为学生提供实践岗位的具体行动中,切实提高每一个实践机会的功能性。对于校企合作的企业来说,这样的机会相当于“人才转会”,新加入的企业想要最终获得在自家企业实践中表现优异的大学生,就要付出相应的“转会费”,让企业成功收回前期的人才培养成本。这样一来,加入校企合作的企业也不必纠结于“自负盈亏”的限制,在无法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时仍然要设立专门的岗位在团队中安插大学生实习生,学校也不必委屈学生们接受没有锻炼价值的岗位实践机会,大学生们也能在获得真正有价值的锻炼岗位后实现个人能力的快速提升。

结论

新媒体时代下,校企合作的发展离不开学校企业和大学生三方的相互理解和相互支持。这种理解和支持,不应当建立在相互迁就、隐忍不满和相互伤害的基础上,而应当建立在相互成全、深层互助和合作共赢的基础上。这才能让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看到新的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獻

[1]朱海燕.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问题与对策[J]. 中外企业家, 2020(7):182-183.

[2]王艳.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考试与评价, 2019(05):146.

[3]苏晶晶.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J]. 发明与创新:职业教育, 2021(6):184-185.

[4]赫丽杰,郝春来,卢杨,张全庆,杨健,王复栋.应用型本科院校“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对策探究[J].大众标准化,2022(04):133-134+137.

作者简介:张少英(1985.02)女,汉族,籍贯:广东惠州,学历:在读研究生,广州工商学院 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

猜你喜欢

新媒体时代校企合作人才培养
新媒体时代微写作特征及对策研究
探析新媒体时代下高校共青团工作的网络化转型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就业视域下卓越工程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探析
民办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深度校企合作模式探索
对实训教学体系改革进行的思考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