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卫生视域下龙尾关石碑的文化功能解析
2022-05-18赵成法李延鹏肖文杨毅梅
赵成法 李延鹏 肖文 杨毅梅
摘要:文化的丰富内涵赋予其功能的多样性,尤其在改善卫生、摆脱瘟疫等公共卫生方面的规范作用更不可小觑。大理地区的气候和环境多变,地方性疫病长期存在并造成巨大危害。清咸丰三年(1853年),时人于龙尾关刻錄石碑记述渔业捕捞黑名单以倡议阻断疫病传播并提升卫生安全水平。今以公共卫生视域解析石碑的文化功能,并探讨传统文化在疾病防控中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公共卫生 龙尾关石碑 文化功能
一、文化的定义与功能
人类为了满足群体的发展和共同生活的需要创造出了文化。文化作为历史的积淀也处在不断的丰富和发展过程中,每个人都仍受其影响和熏陶[ 1 ]。但由于文化所具有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无法对其进行确切的定义。研究视角不同,人们对文化的理解也不尽相同。不论文化如何定义,始终离不开人与人之间共同认可的价值体系和行为模式,以及人类在较长时间尺度上为适应环境和社会发展而做出的改变、总结出的经验或进行的创造,同时还包括人类对在行为、习惯、意识形态和物质层面的体现等[ 2 ]。也正由于文化的复杂性,使得文化在人类社会发展中具有了多种多样的功能。
古往今来,文化的内涵异常丰富,其所赋予的功能也繁复多样。文化不仅仅是人们以往共同生活经验的积累,更通过其确立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而被人们认可和遵从,从而为人们的行动提供方向和可供选择的方式。细微处,文化可以影响每个人的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宏大处,文化又可以通过其强有力的感染力和穿透力塑造人们的价值观及其对国家的认同感。中华民族历来具有“家、国、天下”的伟大情怀,无不是传统文化在发挥着引领作用。
二、洱海流域独特的文化背景
洱海流域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融合的人类聚集地,世居汉、白、彝、回、傈僳、苗等13个民族[ 3 ],白族与其他民族居民深受中原地区历史和文化的滋养,共同谱写了当地的文化。民族文化间的涵化与整合作用不仅推动了文化的荟萃交融,促进了文化形态的多样性,更以此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社会生活和风俗习惯[ 4 ]。
洱海流域在中原文化的熏陶下形成了重科举、兴德化的区域特色文化,在促进中华文化交流、民族团结和和谐共处等方面起到积极作用。在现存的许多乡规民约中,多是以传统中华民族文化中的伦理道德和“仁”、“义”为载体,规范人们的行为。洱源县《洗心泉诫碑》[ 5 ]要求人们应秉持道德、做好本分,族人及邻里间和睦相处、不结仇怨,堪为洱海流域乡规民约的典范,时至今日也可作为立身处世的标准。
同时,由于大理地处边疆,卫生资源贫乏,缺乏有效的防治手段,所以一直是瘟疫高发区。《新纂云南通志》中分析瘟疫流行的原因:“……清代以来,生齿日繁,交通渐便,传染瘟疫,播区尤广”[ 6 ],人们认为便利的交通是疫病快速传播的重要条件[ 7 ],已经对公共危害有了一定的认识。此外,积极动员人对自然的敬畏之心,并以道德传统约束大家的行为,不做危害公共安全之事。而这种患难相恤的道德互助和倡议,也被记录在石碑之中。在当时医疗资源与技术相对匮乏的时期,文化的公共卫生功能在疾病的预防和控制上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石碑刻录内容提要及地方疾病背景
大理龙尾关石碑现存于大理市下关镇龙尾关遗址西墙壁,落款时间为咸丰三年(1853)二月二十三日,内容大致为维护洱海水族生态平衡,告诫民众科学捕鱼、不食鳅鳝,以及促进水生动物保护的倡议书。但字里行间更多是为洱海流域常年流行的瘟疫担忧,告诫乡民一定要节制自己的欲望,不去水里捕捞那些野味——螺、蚌、虾、蟹、鳅、鳝等。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在长久历史积淀中形成了“天人合一”的思想,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万不可随心所欲,为了蝇头小利和口腹之欲,不顾天灾过度捕捞。一旦人与自然的合理界限被打破,大自然会给予人类警示与惩罚。
石碑讲到迤西(今滇西地区)常年瘟疫流行,医治无策。为防止疫病传播,倡导大家积极响应号召,捕捞大鱼入市买卖,其余螺、蚌、鳅、鳝之类不准捕捉售卖。这无疑是通过明确黑名单标的物,请大家尽量规避传染源,起到了积极的公共卫生防疫作用。
由于云南特殊的气候和地理环境,许多传染病在不同地区有不同程度的流行,尤其是元谋、腾冲一线以南的湿润地区促进了瘴气和血吸虫病等的流行传播。由于洱海流域地处高原,气候湿润,适合血吸虫尾蚴宿主——钉螺的生存繁殖,导致洱海周边多为血吸虫病流行区[ 8 ],云南省也是全国7个主要的血吸虫疫病区之一。建国后组织的血吸虫病调查发现,以洱海为中心的滇西片区最为严重,大理州除永平县外,其余11个县(市)均有血吸虫病流行。其中,大理、洱源、巍山、鹤庆、弥渡等县为重度流行区,洱海流域血吸虫病情和螺情分别占全省的85.2%和86.4%,而重度流行区居民感染率非常高,通常在30%以上。可以推测,清代洱海流域血吸虫疾病的泛滥程度更不逊于此。
四、龙尾关石碑的文化功能
1.石碑的公共卫生宣传功能
限于当时的科学水平和医疗技术,传染性寄生虫病仍缺乏正确的认知,因此碑中存在一些不合理的内容,如“鳅、鳝之属多系人发及他毒物所化,其毒尤烈……”等。但在洱海流域居民的朴素自然观里,能通过总结发现问题,并以此形成公共卫生文化的意识,督促大家积极参与,阻断瘟疫的传播,切实体现了文化的公共卫生功能,有效阻断传染性疾病的传播与爆发。在医疗资源与技术相对匮乏的时期,在疾病的预防和控制上起至关重要的作用。具体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倡导禁食野生动物,多食家畜及家禽等。这是因为猪、牛、羊、鸡、鸭、鹅等家畜、家禽已经过长期驯化和饲养,被人类利用的时间已非常久远,且养殖技术成熟,较少给人们带来未知风险,从根源上保证人们的健康。
通过确定疫源疫病的高风险区域,给民众合理有效的规避提示。这与当前区域风险等级划分策略极为相似,相比当今社会取得的防控效用,在当时的医疗及卫生防控技术条件下,其作用不言而喻。
列出高风险宿主(动物)清单,并告诫民众不得捕捞与进食高风险生物,特别是不得入市交易。这一手段强有力的阻断了传染性疾病的传染途径,使传染风险降到最低。
2.石碑体现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
我国医疗体系建设发展快,但起步晚。在落后于西方医疗科学的时期,传统文化积极承担了民众的公共卫生防控责任,于沧桑的历史背后,支撑中华民族克服重重危机、不断前行。即便在现代社会,传统文化也依然是我们克服重大自然灾害和严重公共卫生事件的利器。中华文化内涵丰富,体现了浓厚的家国情怀,蕴含着丰富的爱国主义元素[ 9 ],是中华民族的力量源泉。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不仅没有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褪色,还愈发显现出其巨大的生命力,足以证明传统文化对于促进中华民族的重要作用[ 1 0 ]。
中華民族传承不熄的文化传统告诉我们:“‘小我’要融入‘大我’”,以协助实现整个社会的运转”,通过强化“小我”与“大我”间的规范而起到防控效用。龙尾关石碑更是告诉我们:“传统文化是社会团结的重要基础”,并发挥公共卫生功能,引导洱海流域人们向健康生活努力。在新时代促进文化自信的今天,我们更要在对民族文化的高度理解和认同之上,进一步加强中国传统文化宣传,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1 1 ]。
(本文系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项目编号:2020J0543;大理大学三江并流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云南省创新团队项目,项目编号:ZKLX201910;大理大学高层次人才科研启动经费,项目编号:KY1916102040。)
【参?考?文?献】????
[1]裴立媛.新时代文化自信理论的形成和意义研究[J].科技风, 2020(08):258.
[2]文理,杨梅,饶凯宾.中国传统生态文化思想跨文化传播途径研究[J].智库时代, 2020(15): 285-286.
[3]大理白族自治州人民政府网.民族人口[Z]. [2019-04-02].
[4]张云霞.儒家思想对白族文化的影响及意义[J].孔学研究, 2017(15), 212-226.
[5]王熠珏.乡规民约在地区司法审判中参照适用的研究——以云南为例[J].昆明学院学报, 2014.36(01):74-78.
[6]龙云,周钟岳.民国新纂云南通志[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2007.
[7]杨芑,郑祖佑,章祖庆.云南疟疾流行概况[J].云南医药, 1988(05): 266-271.
[8]钱信忠.中华人民共和国血吸虫病地图集(下册) [M].上海: 中华地图学社, 1988.
[9]王飞霞,向祚群.厚植爱国主义教育的传统文化基础[J].边疆经济与文化, 2022(03): 100-102.
[10]宋鑫.浅析传统文化对于促进文化自信的作用[J].汉字文化,2022(02):168-170.
[11]李丹阳.新时代背景下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践研究[J].决策探索(下),2021(12): 82-83.
(责任编辑:姜秀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