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南宋龙泉窑青瓷薝蔔花纹样考察与历史文化内涵初探

2022-05-18雷国强杨盛侃

东方收藏 2022年4期
关键词:龙泉窑栀子青瓷

雷国强 杨盛侃

南宋以降,宋室南迁定都临安(今杭州)。龙泉窑作为南宋朝廷主要的皇家用瓷生产窑场所在,在生产工艺上接受北方先进成熟的青瓷制作技术,学习汝窑的乳浊釉烧成技术,开始烧制薄胎厚釉的青瓷产品。南宋龙泉窑在原来清亮透明的石灰钙釉基础之上增加了钾、钠等碱金属元素,成功烧制出类冰似玉的薄胎厚釉的石灰碱青瓷产品,进入了龙泉青瓷艺术成就的巅峰时期。釉料性质的变化导致青瓷装饰工艺的改变,龙泉青瓷扬弃了北宋时期以“半刀泥”刻花工艺为主的装饰工艺,转而更加重视以能够适应和充分发挥乳浊釉料透光不明显特征前提下的类冰似玉的美学装饰。为了追求这种审美境界,南宋时期龙泉窑在厚釉青瓷产品上创造出了以出筋、堆贴、刻花、印花等为主要特点的装饰工艺。这类产品的纹饰改变了北宋时期龙泉窑在产品之上刻花满工的流行装饰风格(图1),转变成简约素雅造型与类冰似玉效果相得益彰的工艺美学。但为了表达制作者与使用者对于青瓷产品的审美旨趣与文化理解,在南宋时期部分龙泉青瓷器皿的内底正面流行采用堆贴、刻花、印花工艺的写实性主题纹饰,其代表产品有青瓷莲瓣碗、盘、钵、双鱼洗以及梅花纹、桃花纹茶盏等(图2、图3)。莲瓣纹代表人们崇尚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品格与一心向佛的宗教情怀;梅花开在百花之先,以其高洁、坚强、谦虚的品格,给人以立志奋发的激励;桃花开在春天,则象征爱情、代表富贵。

但我们在考察与研究南宋龙泉窑青瓷纹样的过程中,一款装饰在碗、盘、茶盏等器皿内底正面,有别于常见的五瓣梅花、桃花的花卉纹样引起了我们的注意,经过考证,我们认为这款纹样的原型应该是薝蔔花。研究过程当中也产生了几个问题,包括这款花卉纹样主要出现在南宋时期龙泉窑的哪些器皿之上?其主要制作工艺是什么?它的出现具有什么样的历史背景与文化内涵意蕴?如何讨论带有这款纹样的产品的文化性质与艺术定位?这些无疑都是我们在后文中将要论述的重点。

一、南宋龙泉窑青瓷薝蔔花纹样作品的鉴赏与考察

1.南宋龙泉窑青瓷薝蔔花纹样作品的鉴赏

图4所示为笔者收藏的一件南宋龙泉窑青瓷碗,内壁为“S”纹卷云,内底正面有一朵刻花,为六瓣形制。此碗高4.5、口径15、底径6厘米。敞口,圆唇,弧腹,葵口,腹壁厚,内底平且大于外底径,腹壁与内底交接处形成一道圈纹为联结线。内壁刻五道“S”形复线将腹壁分成五部分,中间各刻饰如意吉祥云纹一朵,“S”形的上端以双线圆弧纹正对碗口沿之葵口,外壁光素无纹。通体釉色为青中泛草绿黄,釉质莹润失透,灰白胎,底足外部无釉,外足底部留有垫烧泥饼痕迹一圈。整器完整无缺,仅碗口唇沿有一小处剥釉。

这种以“S”形分区、其内刻饰有如意吉祥卷云纹的青瓷碗,为南宋时期龙泉窑烧制的青瓷经典代表作。图5所示为龙泉市青瓷博物馆所藏的南宋龙泉窑“S”形如意吉祥卷云纹青瓷碗,也是一件标准的断代纪年器物。该碗外底无釉露胎,上有墨书“开禧”纪年款,“开禧”是南宋宁宗赵扩(1194—1224)在位时使用的第三个年号,时间为开禧元年(1205)正月初一至嘉定元年(1208)正月初一。其无疑可以为笔者收藏的这件南宋龙泉窑“S”纹吉祥如意卷云纹青瓷碗的断代提供参考依据。

薝蔔俗称栀子(图6),别名黄栀子、白蟾花,也称金栀子、银栀子、山栀、林兰、木丹、越桃、木横枝、玉荷花等。薝蔔為常绿灌木,花色洁白,花瓣六出,香气浓郁,主要分布在我国江南一带,是我国主要的公园庭院绿化种植植物。

我国古代文人在撰写文章或者吟唱诗词,以及植物学家在观察记录植物的生长特性时,就较多地注意到栀子花花瓣呈六出的特点。唐代博物学家段成式在《酉阳杂俎·广动植之三》中记载:“栀子,诸花少六出者,唯栀子花六出。陶贞白言:‘栀子翦花六出,刻房七道,其花香甚。相传即西域薝蔔花也’。”宋代诗人释居简在《千叶栀子花》一诗中这样描述栀子花一花分六出的特性:“虽与余香别,何曾别样开。一花分六出,千叶是重台。玉洁浑无玷,金黄谩夺胎。寻思天下白,只合友江梅。”南宋诗人陆游也在其诗作《二友》中指出薝蔔花的花形特点:“清芬六出水栀子,坚瘦九节石菖蒲。放翁闭门得二友,千古夷齐今岂无?”明代医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木三·卮子》(集解)中引苏颂之语:“今南方及西蜀州郡皆有之。木七八尺,叶似李而厚硬。又似樗蒲子,二三月生白花,花皆六出,甚芬香,俗说即西域薝卜也。夏结实如诃子状,生青熟黄,中仁深红,南人竞种以售利。”

根据以上讨论,我们可以总结出“诸花少六出者,唯薝蔔花六出”的结论,故此可以确认笔者所藏青瓷碗内壁正面底部所刻饰的六出花瓣纹即是薝蔔花纹。

2.南宋时期龙泉窑青瓷薝蔔花纹样标本的考察

那么,这件南宋龙泉窑“S”纹吉祥如意卷云薝蔔花纹青瓷碗究竟是一件孤立的作品还是当时的“网红”?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只能根据在调查研究过程中收集到的与此类装饰风格特征相一致的瓷片标本入手进行讨论。古瓷在烧制过程中因出现缺陷而被窑工丢弃在窑场附近,以及完整器物在使用过程中因破损而被废弃,这两种情况所残存下来的瓷片标本,却和完整器一样承载着弥足珍贵的历史文化研究信息与制作工艺研究参考价值。我们可以依据它们自身所携带的丰富信息,结合生产这类作品的时代背景以及相关文献记载进行追本溯源,从而读懂其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与制作工艺。这种研究与探索尽管是很微小的一个点,或者是局部的一个切面,但是,它所产生的成果却能聚沙成塔,不断更新人们的认知,这便是其真实价值所在。

我们自2018年开始就特别留意有关古代龙泉青瓷薝蔔花纹样瓷片标本的搜集与研究。幸运的是,截至目前我们已经发现了十几片与前述南宋龙泉窑薝蔔花纹样青瓷碗有着相同特征的瓷片标本。在此简单介绍如下:

①南宋龙泉窑青釉薝蔔花纹葵口碗标本

如图7所示,这块葵口碗标本保留了将近四分之一的器型,包括口沿及底部。内底有一枚清晰精美的六出花瓣薝蔔花纹,采用南宋龙泉窑流行的“出筋露胎”堆贴工艺制作而成。纹样中心为突出的圆盘状花蕊,花蕊内以露胎白点及花瓣内有“U”形露胎白线为饰。

②南宋龙泉窑青釉薝蔔花纹敞口碗标本

如图8所示,这是一块还保留有底部的敞口碗标本。该瓷片内底有一枚完整的以南宋龙泉窑“出筋露白”堆贴工艺制作而成的六出花瓣薝蔔花纹。纹样中心为突出的小六瓣状花蕊,花蕊及花瓣内无线状纹。

③南宋时期龙泉窑青黄釉薝蔔花纹斗笠盏标本

图9所示是一块斗笠盏标本,约保留有一半的器型,其内底有一枚以刻花工艺制作而成的六瓣纹写实风格的薝蔔花纹样。以薝蔔花纹样为中心,在近斗笠盏盏壁三分之二处围绕薝蔔花纹刻对称花样底线一圈。这样的装饰设计不仅突出薝蔔花的主题,同时也丰富了纹样的视觉审美效果,体现了当时工匠对于细致独到的工艺装饰美学趣味的用心与追求。

④南宋龙泉窑青釉薝蔔花纹碗标本

如图10所示,该瓷片只保留了一个完整的底部,内底装饰有一枚采用模范压印工艺而成的六瓣薝蔔花的变形纹样。这枚瓷片提供的信息明确告诉我们,南宋后期龙泉窑薝蔔花纹样在写实风格的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变形的装饰样式。

从上述我们搜集的南宋时期龙泉窑青瓷薝蔔花纹样标本而言,这一纹样在装饰制作工艺与纹样风格变化上还是具有鲜明的地域风格与时代特点。

二、南宋龙泉青瓷薝蔔纹样的历史背景与文化内涵

美国著名的人类艺术学家弗朗兹·博厄斯在《原始艺术》一书中指出:“人类创造的艺术形式存在两种因素,一种是单纯的形式因素,只靠形式给人以艺术的享受;另一种是形式本身具有某种含义,在这种情况下,含义就赋予艺术品以更高的美学价值。”很显然,南宋龙泉窑青瓷薝蔔花纹样并非是一种单纯的装饰艺术形式,其本身具有某种文化含义。法国当代著名的人类学家埃德加·莫兰在讨论人类怎样获取关于世界的信息,以及怎样把握将它们连接起来与组织起来的条件时指出:“对孤立的信息或资料的认识是不够的,必须把信息和资料放置在他们的背景中以使它们获得意义。”所以,我们在讨论南宋时期龙泉青瓷詹蔔花纹样的文化内涵时,必须将其置于产生它的时代背景与文化语境之中去讨论,才能明白其中的内在逻辑与关联。

1.薝蔔花与佛教禅宗之缘

薝蔔花的六出花瓣环绕花蕊(图11),形成对称,花瓣重叠,古人称之为“重台”,故有“同心”之象征意义。薝蔔花在花事结束时又能结子,符合人们追求有始有终的美好圆满结果的心理。所以,薝蔔花凭借其与众花不同的六瓣同心重叠成台的形象,以及花期长且花香清幽隽永的特点,早在南北朝时期就已经引起文人墨客的注意,在他们笔下成为友情与爱情的寄托与象征。南北朝女诗人刘令娴在《摘同心栀子赠谢娘因附此诗》云:“两叶虽为赠,交情永未因。同心何处恨,栀子最关人。”唐代诗人施肩吾《杂古词五首》也云:“不如山栀子,却能结同心。红颜感暮花,白日同流水。”

随着佛教在中国的传播,特别是在禅宗的本土化过程中,许多佛教经典中的印度植物也出现了对应中式化、本土化的转化现象。如以中国最为常见的荷花取代了印度佛教经典中的睡莲;梧桐树代替娑罗树等,这种变化本身就体现了佛教贴近世俗的倾向和姿态。著名的中国文化研究学者葛兆光称这种异域之间文化接触交流中的名物转换以适应传播现象为文化的转译。

薝蔔花之名出现在佛教经典《长阿含经》一书之中:“薝波(蔔)树,又名占婆树,树形高大,树皮、花叶、汁液俱香,花色灿黄若金,香飘数里。”从树皮、花叶、汁液俱香的描述,生长在印度、尼泊尔、缅甸、越南以及中国的西藏、云南等地区的木兰科的黄玉兰,更接近《长阿含经》中所记载薝蔔花的特征。为什么佛教禅宗在中国的传播过程中会选择栀子花成为薝蔔花的替代之物呢?我们认为主要缘于栀子花的以下两个基本物性,即它的六瓣特殊花形以及洁白清幽隽永的花香之气。

“六”在佛教经典之中是一个具有重要地位的殊胜之数,如佛教中关于眷属般若的“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就称为智慧般若的“六法”;再如佛教将一天24小时分作“六时”,并有“六时吉祥”之说;还有佛教所倡导的“身和同住,语和无争,意和同悦,戒和同修,利和同均,见和同解”的“六和”思想,所以在江南盛夏时节开放的栀子花具有众花所无的六瓣花形特性,成为了印度佛教经典中神秘的“六字真言”的象征,就自然而然地成为印度佛教的薝蔔花的最佳替代之物了。

根据唐代段成式在《酉阳杂俎·广动植之三》记载:“栀子翦花六出,刻房七道,其花香甚,相传即西域薝蔔花也”,说明自唐代开始,生长在中国江南一带的栀子花已成为文人墨客笔下曾经在佛教经典上出现的薝蔔花了。

2.薝蔔花成为宋代文人参禅悟道的禅友妙香

此外,栀子花色洁白如雪,花期可长达两个多月,且众花遇雨则败,而唯独栀子花在雨过天晴之后则更加怒放灿烂。栀子花香清幽,也切合佛家参禅悟道闻“妙香”的法门。《维摩经》有云:“有国名众香,佛号香积,其界皆以香作楼阁……菩萨各坐香树下,闻斯妙香,即获一切,得藏三昧。”缘于佛教经典加持,又有清芬之气的薝蔔花,在宋代俨然开始成为文人笔下有助于静坐冥想、明心见性、参禅悟道的禅客之友。南宋诗人董嗣杲在《栀子花》中这样写道:“玉瓣凉丛拥翠烟,南薰池阁灿云仙。芳林园里谁曾赏,檐蔔坊中自可禅。”宋代诗人吴时显《法相寺可赋亭》也有“露浥芙蓉心与净,香浮薝蔔鼻先参”的诗句,特别提到了参禅体验之语。

3.薝蔔花在宋代文人生活之中已成为案头雅玩的清供与庭院欣赏之花。

薝蔔花在中国传统文化语境之中,虽然没有达到梅、兰、菊、莲等传统名花的“比德”高度,但因為其特殊物性与人文传统意蕴,自然成为宋代文人的案头清供与庭院雅玩之花之一。南宋诗人杨万里的《栀子花》中曰:“树恰人来短,花将雪样年。孤姿妍外净,幽馥暑中寒。有朵篸瓶子,无风忽鼻端。如何山谷老,只为赋山矾。”在这首五言诗中,杨万里生动地描述了他在夏天折取薝蔔花插供于瓷瓶之中以作案头清供雅玩之事。著名诗人陆游也将薝蔔花和石菖蒲两种植物当成自己的两位人生挚友,他在题为《二友》的首诗中这样吟诵道:“清芬六出水栀子,坚瘦九节石菖蒲。放翁闭门得二友,千古夷齐今岂无?”

薝蔔花的花香清香隽永,契合儒家文化所提倡的“中庸之道”,所以为宋代文人雅士所爱。杨万里还曾写诗专门记述了他在自家庭院子种植薝蔔花的乐趣,其诗作《薝蔔花》有道:“薝蔔标名自宝坊,薰风开遍一庭霜。闲来扫地跏趺坐,受用此花无尽香。”清代戏剧家李渔在《闲情偶寄》中总结讨论了于居家庭院子种植薝蔔花的乐趣:“栀子花无甚奇特,予取其仿佛玉兰。玉兰忌雨,而此不忌雨;玉兰齐放齐凋,而此则开以次第。惜其树小而不能出檐,如能出檐,即以之权当玉兰,而补三春恨事!”李渔在此总结出了薝蔔花的两个特点:一是次第开放,栀子花的花期长达四五个月;二是宜雨,“众花之开,无不忌雨”,但栀子花却是在雨后格外的清新素雅、充满生机。

宋代开始,于夏夜月下之庭院赏栀品香也成文人雅士的一种时尚。南宋女诗人朱淑贞所作的《水栀子》有云:“一根曾寄小峰峦,薝蔔香清水影寒。玉质自然无暑意,更宜移就月中看。”与朱淑贞同时代的文人东塘居士也曾作过一首月夜赏薝蔔花的诗《致盆栀子于同年楼大防天官》:“一轮月影涨幽香,碧玉钗头白玉妆。持似此花供燕几,玉堂端可寿萱堂。”

从以上我们对南宋时期龙泉青瓷薝蔔花纹样作品的鉴赏与标本的考察,以及与薝蔔花纹饰相关的南宋时期历史文化背景的讨论,我们可以确认以下几点事实:其一,在南宋时期由龙泉窑烧制的,主要出现在青瓷碗、盏、盘等内底的六出花瓣纹为薝蔔花纹饰,具有鲜明的时代文化印记与禅宗文化的意蕴;其二,其主要制作工艺有堆贴、刻花、压印等;其三,其有别于当时其他一般的青瓷产品,而是为了满足与迎合当时文人、僧侣参禅悟道以明心性的禅房书斋之中的雅玩之器。就我们近几年的调查研究结果而言,这类特殊产品的瓷片标本数量十分稀少,而其中完整器则更为珍贵稀有。我们检索了国内外公開出版的龙泉青瓷研究书籍以及国内各大博物馆出版的馆藏图录,迄今为止没有发现有相关南宋时期龙泉窑烧制的青瓷薝蔔花纹样完整器物的记载与讨论研究的报道。因此我们认为,笔者所收藏的这件南宋时期龙泉窑青瓷薝蔔花碗,不仅丰富了南宋龙泉青瓷产品的纹饰样式与经典款式,同时也见证了南宋时期禅宗文化与文人社会生活的审美旨趣,对我们研究南宋禅宗文化与社会生活有重要参考价值。

为此,我们期待文博与收藏界的朋友能更多地关注此类以薝蔔花纹饰为装饰主题,见证南宋时期文人生活品质追求与精神灵性寄托的相关器物的发现与研究讨论。

猜你喜欢

龙泉窑栀子青瓷
六朝青瓷工艺的革新与影响
夺得千峰翠色来——王玮的青瓷艺术
龙泉青瓷
浅析江浙地区多管瓶演变及内涵
听俗语 聊养生
安徽师范大学博物馆藏佛道入物瓷塑
卿骑白马来,身染栀子香
三分之一故乡的栀子
先有青瓷还是先有白瓷
治麦粒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