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丝路文化中德化白瓷的海外贸易发展

2022-05-18王利超

东方收藏 2022年4期
关键词:瓷厂德化白瓷

王利超

德化窑是中国古代陶瓷发展史上著名的民间窑场,具有得天独厚的制瓷业基础。元代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来华时,在他的游记中就已经有关于德化窑的记载。“刺桐城(泉州)附近有一别城,名称迪云州(德化),制造碗及瓷器,既多且美。”之后,马可·波罗回欧洲时也带走了一些德化瓷,后来被称为“马克·波罗瓷”,现部分珍藏在意大利博物馆。德化瓷的制作工艺和烧制配方也随着《马可·波罗游记》传到了欧洲,迅速受到欧洲贵族的热捧,在欧洲引发了一场模仿德化白瓷的热潮,欧洲人从此开启了长达数百年仿制中国瓷器的历程。

一、宋元时期对外贸易

据史料记载,元代时德化瓷就已经外销近百个国家和地区。从泉州港出发经过三条不同的航线抵达世界各地,往北到达朝鲜、日本等国,往东到达我国台湾、澎湖列岛等地区,南到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等东南亚国家,再转运到非洲、欧洲等地。

北宋时期德化窑制瓷工艺已采用轮制、模印和胎接成型的技术,大量烧制各式碗、盘、杯、碟、瓶、罐、壶、粉盒、洗等日用生活器皿,产品造型精致,胎质细腻,胎体坚硬,釉色润泽,白里泛青,富有光泽感。

随着福建地区经济的繁荣发展,当时的“东方第一大港”泉州港与日益繁忙的福州港都与德化水陆相通,对当地制瓷业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德化窑瓷器成为我国海上丝绸之路上重要的输出商品。这一时期德化窑烧制的瓷器以生活日用瓷为主,常见的有瓷盘、瓷碗、瓷瓶等,为了满足外销的需要,有的瓷器是国外专门定制的。比如军持(图1),一般认为是佛教僧侣用以饮水或净手的器皿。

随着“南海一号”沉船重见天日,则进一步佐证了德化白瓷在宋代海上贸易中举足轻重的地位。“南海一号”沉船上被发掘的文物中,德化窑古陶瓷产品占有较高的比例,碗、盘、碟、盒、壶、盏各种器型一应俱全。出水的德化窑青白瓷中,有印盒、印花四系罐(图2)、印花执壶、喇叭碗等。这些沉船出水的德化窑古瓷无不印证当年“海上丝绸之路”的辉煌,也见证了千年古瓷都德化的辉煌。

再看“南海一号”出水文物青白釉三联杯印花子母盒(圖3),为圆弧顶盖,平底略内凹。盖顶印花作折枝花卉图样,盖缘印一周菊瓣纹,两组纹饰间印一圈串珠纹。盒下部印一周仰莲瓣纹。大盒之内塑贴三朵莲蓬,并粘附三个小杯,小杯上可以分别放置粉、黛和朱砂。这种瓷盒是当时专供妇女化妆时使用的日常器皿,可见其是为了满足欧洲贵族妇女需求而采购的。

二、明清时期贸易

明中叶,德化窑白瓷生产开始兴起。这一时期,德化白瓷开始更多地被人们所熟知,宋应星《天工开物·陶埏》载:“德化窑惟以烧造瓷仙、精巧人物、玩器”,说明当时的德化窑以生产雅玩与人物塑像为主。明代后期德化瓷业发展达到了高峰,以烧制白瓷著称。随着工艺水平的提高,德化窑更趋于艺术化,成为一种装饰品,整个欧洲都为它痴迷,在皇室贵族的热捧之下,大宗的外国订单通过海上丝绸之路源源不断地进入泉州。

16至18世纪,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等国家的舰队组成贸易船队,从事对中国茶叶、瓷器、丝绸等商品的买卖活动。大量德化窑产品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外销至东南亚、欧洲和美洲,对早期欧洲白瓷的出现及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东南亚的菲律宾、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和新加坡、日本、西沙群岛等地都发现有大量德化古瓷器,欧洲的荷兰、法国、德国、英国等国家收藏有大批德化窑古瓷,大英博物馆、德国德累斯顿约翰尼美术馆是收藏德化窑作品最为丰富的博物馆之一,向全世界展示了德化窑曾经的辉煌。

明末清初,德化瓷窑满足市场需求,并占领了更多的市场份额,在全国流行,很快又扩及到海外市场。明代德化白瓷出口到欧洲,多数被皇室贵族所收藏。同众多的外销瓷一样,德化窑白瓷受到欧洲王室的追捧,除了大量从中国购买收藏之外,甚至还把这些心爱的白瓷进行地进行二次加工,有的在盖子上镶嵌金边,有的在壶盖与持柄之间装上长长的银链,使极具中国特色的瓷器融入了西方人的审美,颇有一番中西文化合璧的特别韵味,这些特殊的外销白瓷是海上丝绸之路繁盛的历史见证。由于德化白瓷在欧洲有着大量需求,欧洲各国相继学习中国建立起了自己的陶瓷厂,如英国鲍氏瓷厂、德国迈森瓷厂、法国圣卢克瓷厂、意大利多西亚瓷厂等。

约1745年,鲍氏瓷厂在伦敦东部成立,烧制软质瓷,即在粘土中加入牛骨灰使其胎体坚固,防止入窑焙烧时破裂,这是英国第一家生产商业瓷的瓷器厂。

伦敦鲍氏瓷器厂于18世纪生产的白釉蒙古人胸像(图4),在纯白瓷胎上雕塑施白釉的做法,明显是受德化瓷的启发。

如果说白釉蒙古人胸像是从工艺上仿制德化窑,那么这件白釉罗汉像(图5)的造型则是地地道道的德化风格,是完全仿德化瓷器的作品。在18世纪的产品目录中,这种人物像通常被称为“佛陀”。鲍氏瓷器厂在1750年左右大量仿制德化白瓷,与从中国进口的瓷器竞争当地市场。

据史料记载,萨克森公国奥古斯都曾用一队骑兵向波斯商人换回48件中国瓷花瓶。但与其他中国瓷器爱好者不同,他并不满足于将瓷器当作艺术品收藏,而是找来一名炼金术士,试图仿制中国的瓷器。经过无数次的尝试、分析、实验,终于成功烧出白色透明的小土片。随后,在奥古斯都的授意下,一家制瓷厂在迈森的阿尔布雷希斯堡建成,自此欧洲第一名瓷——德国“迈森”辉煌的历史徐徐展开,整个欧洲的陶瓷业也因受到迈森陶瓷的影响而飞速发展。

清代,青花瓷逐渐代替白釉瓷成为主流,但白瓷的地位与影响仍不容忽视,连士荃《龙浔竹枝词》尤赞“白瓷声价通江海”。清晚期,德化白瓷逐渐衰落。清末民国时期,传统手工业受国力影响生产凋敝,但并未停止。

这件白釉八方带座香炉(图6),炉身与底座均为八角形,盖面、炉身、底座外壁模印卷草、花卉及几何纹。制作工艺繁复,西方学者称其为“马可·波罗炉”。这种造型的香炉在西方十分流行,出现在1830年英国画家乔治·钱纳利为广州十三行富商伍秉鉴所画的肖像画中(图7)。画中香炉是百年前康熙朝古物,产自德化,多经厦门销往欧洲。

收藏在法国吉美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的白釉荷兰人像(图8),为18世纪德化窑所产,用中国传统的制瓷工艺塑造西方人物形象,是晚清时期德化白瓷对外贸易的见证。

18世纪法国圣卢克软质瓷厂生产的一套白釉印梅花纹杯、碟(图9)是仿制德化窑浮雕梅花纹的瓷器。法国早期的软质瓷生产有两大中心:鲁昂和圣卢克,两地原本有彩陶工厂,17世纪晚期开始尝试制作软质瓷。18世纪上半叶,圣卢克产品的特色之一就是对中国瓷器的模仿,除青花外,德化白瓷是也其重要的模仿对象。

三、结语

德化白瓷素有“世界白瓷看中国,中国白瓷看德化”之美誉。德化白瓷瓷雕技艺享誉天下,早在宋元时期就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出口商品。德化窑已经成为我国重要的内外销日用瓷及艺术瓷生产基地之一,其在中国陶瓷史、古陶瓷外销史、中外文化交流史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2006年5月,德化瓷烧制技艺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猜你喜欢

瓷厂德化白瓷
德化白瓷创作的传承与艺术创新
那年夏天
唤醒藏在烟囱里的记忆
德化白瓷,从地方民窑到“瓷界新星”
德化一中校长陈荣天到访香港福建希望工程基金会
德化一中校长陈荣天到访香港福建希望工程基金会
先有青瓷还是先有白瓷
别老拿十大瓷厂倒闭说事儿
徐家星作品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