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墨拓顺治书“正大光明”匾现状研究

2022-05-18马越

东方收藏 2022年4期
关键词:木格匾额宫廷

摘要:匾额是中国古代宫廷和民间常见的建筑装饰形式,悬挂于建筑门上方、屋檐下或殿宇内墙上。双灯草线锦边匾是清代宫廷内檐匾额的主要形式,多为御笔法书。本文对康熙帝墨拓“正大光明”匾的历史背景、形制特点、保存现状和结构材质进行研究,并总结其工艺特点,为相关的保护和修复工作提供依据。

关键词:匾;正大光明;锦

匾额,亦称“扁额”,清代宫廷联匾包含殿额、横匾和楹联。其中横匾指悬挂于室外檐下、门楣上和室内墙上的横书字幅,包括长方形和异形匾,多为木质,以松木居多。故宫博物院的横匾内容主要为御笔法书,其中以乾隆帝居多,慈禧也为宫中殿堂题匾。匾联内容以反映治国思想、追求益寿延年和诫勉自身修养为主。

故宫博物院藏“正大光明”匾为顺治帝所书,康熙帝将其摹于石板之上,拓印后制成匾,拓本后即存于御书处。现悬挂于乾清宫的“正大光明”匾为乾隆帝于嘉庆二年(1797)根据康熙帝拓本墨拓而成。《易经·大壮·彖辞》曰:“大者,正也。正大而天地之情可见矣。”《易经·履·彖辞》说:“刚中正,履帝位而不疚,光明也。”因文物修复需要,本文对康熙帝拓印“正大光明”匾的形制、材料和工艺进行研究。

一、形制分析

据考,在清代宫殿及离宫、行宫和皇家园林的相关宫殿中共有五处悬挂有“正大光明”匾,分别为故宫博物院乾清宫内顺治帝御书、景山观德殿内康熙帝御书、圆明园正殿雍正帝御书、沈阳故宫博物院崇政殿乾隆御书、承德避暑山庄勤政殿乾隆御书和养心殿咸丰御书。

故宫博物院乾清宫“正大光明”匾原为顺治帝所书,康熙帝亲笔将其摹于汉白玉石板上,做拓本成匾(图1),并作跋“皇考世祖章皇帝御笔书正大光明四字,结构仓秀,超越古今,仰见圣神文武,精一执中,发于挥毫之间,光昭日月,诚足媲美心传。朕惘不时为钦若,敬摹勒石,垂诸永久,为子孙万世法。康熙十五年正月吉旦恭跋”,钤印“广运之宝”,以谨封识。凡是皇帝亲笔题写的匾联等处,其上若用印,即钤此宝,以表纪念。

现存的“正大光明”匾为嘉庆二年(1797)重修乾清宫时,由太上皇乾隆按顺治御笔原样摹拓而成。将原康熙拓本中尾跋作为首款书于匾右侧,在匾左侧作尾跋:“皇曾祖世祖章皇帝御书匾额,四字传心,一中法守,义足以括典谟。皇族圣祖仁皇帝恭摹上石,迹藏御书处,兹法宫重建,敬谨摹拓,恭揭楹端,对越羹墙,用昭示万叶云仍,其钦承无斁。乾隆六十二年孟冬月恭跋”,钤印“太上皇帝之宝”。雍正元年(1723)建立“秘密建储”制度,由皇帝亲自密写储君谕旨一式两份,并密封收藏于特制的鐍匣内。其中一面放置于乾清宫中“正大光明”匾后;另一份则由皇帝自己随身密藏,以便“归天”之后,该谕旨与“正大光明”匾后的谕旨相互对证,而后生效。

以上为故宫博物院现藏两件墨拓“正大光明”匾,其中康熙帝墨拓本匾长期保存于故宫博物院地上古建筑原状库房中,受自然环境和人为因素影响,这件大匾出现开裂、磨损、缺失和褪色等病害,需要对其进行修复保护。根据文物修复需要,本文对康熙帝墨拓本匾的形制、保存现状、材料和工艺进行研究,为保护修复提供科学依据。

该匾基本结构包括画心、锦边、木框(外框和内框)及木框背面糊纸层。画心裱糊于内框上,内框为木格栅。通过木楔子将内框嵌于外框中,可组装拆卸。此匾形制为横匾中的双灯草线锦边匾,这类匾在清代宫廷殿堂内最为常见。灯草线是指一种圆形细线,因形似灯心草而得名,来自传统家具的工艺技法。匾外框四周糊贴绿色小“卍”字纹锦,双“灯草线”处糊饰白色花绫,画心四周装饰红色小“卍”字纹锦。这件匾长397.8、宽112.4厘米,画心由四张纸拓印后拼接而成。

二、保存现状

这件康熙帝墨拓“正大光明”匾长期保存于地上古建筑文物库房,受自然环境和人为因素影响,肉眼观察匾整体表面尘垢污染,画心墨色局部脱落,“正”字右下方撕裂,边框锦磨损、脆化或缺失,木框背面裱糊纸开裂。通过观察,这件匾画心的基本结构为画心纸,两层褙纸,织物层(“豆包布”),木框背面裱糊两层褙纸。

三、材质分析

根据对康熙墨拓“正大光明”匾的保存状态和结构观察,分析不同部位材料的显微形貌和材质,以研究清代宫廷双灯草线锦边大匾的装裱材料及其使用目的和作用。

1.画心部分。

画心部分由画心纸、两层褙纸和织物层构成。为了研究纸张和织物种属,我们使用北京伦华科技有限公司的XWY-VIII型纤维分析仪观察其纤维形貌。通过观察,画心纸和两层褙纸均为宣纸,其中画心纸中含有大量草纤维,而两层褙纸中以檀皮纤维为主。织物层为平纹结构,织物纤维为棉纤维,纵向呈扁平的转曲带状。

2.锦边部分。

这件匾的锦边包括画心四周红色小“卍”字纹锦,双灯草线处白色花绫和外框四周糊贴的绿色小“卍”字纹锦,分别对其纹饰和托纸显微形貌进行分析。红色小“卍”字文锦保存完好,采用平纹织法(图2)。外框绿色小“卍”字纹锦在边框部分脱落严重,正面则出现褪色现象,这与自然光照射与磨损有关(图3)。锦边均为丝纤维,纵向光滑平直。锦的托纸为含草纤维较多的宣纸。

清宫造办处档案记载乾隆九年(1744)裱作载:“十五日司库白世秀来说,太监胡世杰交粉红绢凝香楼扁一面,传旨着换香色卍字锦边。钦此(于本年七月初三日司库白世秀将换做得香色萬字锦边扁一面持进悬挂讫)。”乾隆九年(1744)木作载:“拆旋中矩五色卍字锦边匾,一面着将字钩下,另用红绢过字,照现挂对子一样配做匾,一面换上其旧匾交开其里。钦此……”档案中有多处关于匾额使用香色(茶褐色)和五色“卍”字锦边的记载,可见在匾额边框的装饰中多使用“卍”字纹锦。

3.木框背面裱糊纸。

木框褙纸脱落开裂严重,从木框向外分为浅黄色和深褐色两层。其中,浅黄色为宣纸,深褐色纸中存在木纤维,纸张类型待进一步分析。两层纸经过染色,其染料成分主要为黄檗。黄檗是一种传统植物染料。黄色在我国古代长期为统治者所用,常见传统黄色染料有栀子、姜黄、黄檗、地黄等。黄檗染料来源于檗木的树皮,含有小檗碱等生物碱。由东晋医药家葛洪发明作为染料功用,染制出“黄麻纸”,黄檗汁染色得到的黄纸可防虫蛀。黄檗是清代宫廷常用的黄色染料,在纺织品和书画文物中多见。

四、清宫造办处与匾额材料

根据以上对康熙帝墨拓“正大光明”匾的材料分析,这类宫廷匾额涉及纸张、纺织品、木材、金属等多种材料。在清代宫廷,造办处承担匾联的制作,其中相关纺织品画样交由苏州织造制作。

《清宮造办处档案》中有关于清宫匾额形制和材料工艺的相关记载。乾隆二十年(1755)油木作记载:“旨着做三寸五分宽双灯草线锦边璧子匾一面随托钉……”“双灯草线壁子匾”形制在造办处档案中多见。乾隆十九年(1754)记载:“御笔宣纸(□□□德)匾文一张……旨着发往苏州织造安宁照本文做缂丝钦此……”可见制作缂丝匾时,造办处需先将御笔书稿送至苏州织造,再进行制作。乾隆三年(1738)裱作中记载:“旨着做糊锦边匾二面。钦此……”雍正六年(1728)裱作记载:“御笔协和照泰绢字匾文一张勅建宣仁庙绢字匾文一张,传着托表记此……”由以上可知,裱作负责匾额边框锦的糊贴装裱。乾隆元年(1736)裱作中记载:“裱作为糊匾二面横披壹张对子叁付用二号高丽纸□张……”乾隆元年(1736)油作中记载:“油作为做斗匾叁面用高丽夏布叁拾陆丈零……”乾隆九年(1744)木作中记载:“御笔宣纸匾文一张……”雍正二年(1724)裱作和画作记载:“十九日总管太监张起麟交御笔绫子匾一张、黄笺纸对一副,传旨做木架镶锦边对子做吊屏。钦此(于八月初二日做得木架绫子匾一面、吊屏对子一付,总管太监张起麟持去)”。由以上清宫造办处档案中关于清代宫廷匾额所用材料的记载,可见高丽纸、花绫、布、宣纸等材料都被广泛使用,并且匾额交由造办处裱作负责装裱。

由《清宫造办处档案》中关于匾额材料和工艺的相关记载可知,造办处苏州织造和紫禁城中裱作、裱匣作、木作、漆作、铜作等均参与匾额的制作。

五、小结

通过以上分析,做如下总结:

1.双灯草线匾的装裱工艺

双灯草线锦边匾是清代宫廷殿堂内最常见的匾额形制,其装裱材料与工艺也具有代表性。这类匾尺幅通常较大,为了便于拆装,其支撑木骨架由外框和内框构成,外框和内框之间通过木楔子连接。外框表面裱糊各式锦,通常以“卍”字纹和龙纹等常见纹饰为主。外框上“双灯草线”多糊以织金锦装饰。在画心四周常糊贴较窄的锦边,以突显画心内容。

锦是中国书画常用的传统装裱材料之一。宋代为了满足宫廷服饰和书画装裱的需要,纺织技术得到极大发展,宋代锦纹样精美、质量上乘,因此习惯将书画装裱用锦称为“宋锦”。宋锦常用于书画装裱中手卷包首、册页封面和锦眉等。根据笔者对故宫博物院藏同类横匾的装裱材料用锦调查发现,在清代宫廷匾额中,边框装饰用宋锦纹饰多为集几何纹骨架构造,常见包括八达晕骨式,纹饰多由米字、十字、X形的单体纹饰相接,四通八达、路路畅通,有象征万事如意的吉祥寓意。纹饰中常见以吉祥如意为寓意的蝙蝠纹、龙纹、凤纹、牡丹纹、莲纹、葫芦纹、“卍”字纹、八宝纹、如意纹等。

尤其应该指出的是,在双灯草线锦边匾中,灯草线(俗称“两柱香”)部分多使用以银线作为纬线的织金锦糊贴。织金锦是以金缕或者金箔切成的金丝作纬线织制而成的锦,利用金银线的光泽来显现出锦的花纹。在清代宫廷匾额边框糊饰织金锦,目的是为了装饰双灯草线匾中凸起的灯草线部分。因为这类横匾多悬挂于古建筑原状自然环境内,织金锦中的银线遇空气后易被氧化而发黑,失去光泽。

2.匾额结构与材料关系

以康熙帝墨拓“正大光明”匾为例,这类匾的尺寸较大,画心平整且牢固地绷贴于内框之上是保证结构稳定的关键问题。内框的木格结构上糊贴画心,需在其中增加一层织物层以保证画心层稳定。通常采用棉布,两层纸间夹布后糊于木格之上。这种做法在古建顶棚中也有使用,称为“盘布”。由于顶棚面积较匾额更大,因此,在顶棚裱糊工艺中,首先在木格(“白樘蓖子”)上采用裱画大墙中“扒蹬”作法(北方糊制装裱大墙的一种糊法,即在木格上糊纸时,从第一格开始糊,然后隔开一个木格再糊,最后再补糊剩余的木格。这样糊制的大墙,纸与木格粘贴牢固,经久耐用),然后再糊贴苎麻布或棉布层。在大型匾额的装裱工艺中,不采用“扒蹬”做法,而是将棉布夹于两层纸中间后,糊贴于木格之上。这两种做法的目的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大尺幅纸本或绢本书画更牢固地粘附于木格支撑体之上。

康熙帝墨拓“正大光明”匾是同类匾中现存最早拓本。本文结合档案文献记载,通过对该匾形制和材料的分析研究,研究清代宫廷常见一类双灯草线锦边匾的制作工艺和装裱特点,对清代宫廷匾额类文物的工艺特点和保护研究均具有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徐超英.浅谈故宫藏匾联的形制特色与文物价值[J].故宫博物院院刊,2010,(04):33-46+160.

2.杨新.故宫联匾导读[M].北京:故宫出版社,2012:42-43.

3.杨泽华.慈宁宫“仁德大隆”匾的修复[J].故宫学刊,2016,(02):311-317.

4.夏成钢.清代皇家园林匾额楹联的形式与特征[J],中国园林, 2009,25(02):74-75.

5.杭珍,徐增莱.中国的传统植物染料及其应用研究[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20(02):15-18.

6.李文君.紫禁城六百楹联匾额通解[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8 :59.

作者简介:

马越,单位:北京故宫博物院,研究生学历,科学技术史专业,工科硕士,研究方向:中国古书画及相关纸质文物保护

猜你喜欢

木格匾额宫廷
锋芒毕露的法国宫廷画家
奥扎格雷钠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观察
天安门匾额“消失”之谜
弘扬传承匾额文化提升文化软实力
看见了什么?
第六道宫廷古法白米饭
那段悠闲的时光
宫廷古法白米饭
“病”友们的宫廷大戏
换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