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民族地区乡村振兴路径之“四化”研究
2022-05-18郭青青
郭青青
摘要:“十四五”期间贵州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围绕“四新”抓“四化”谱写新时代发展新篇章。研究以Z县为样本,以该县五年来的经济社会数据为依据,以贵州“四化”为切入点,分析Z县“四化”现状和问题,探讨乡村振兴战略下,贵州民族地区如何进一步推动“四化”发展。
关键词:乡村振兴;四化;贵州民族地区
1 前言
2021年初,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贵州时对贵州发展提出了总体要求:“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上闯新路,在乡村振兴上开新局,在实施数字经济战略上抢新机,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出新绩,努力开创百姓富、生态美的多彩贵州新未来”[1]。基于此,全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主目标是“四新”,主抓手是“四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旅游产业化)[2],全力以赴推动“四个轮子”一起转。Z县是贵州最后一批脱贫的深度贫困县,集民族地区、落后地区等特征于一身,通过对其“四化”研究,可以为其它民族地区乡村振兴发展提供借鉴。故本研究以“四化”为切入点,以Z县2016~2020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数据为依托,分析当前Z县“四化”现状及问题,提出相应建议。
2 Z县“四化”现状及问题
本研究数据均来自A市(Z县)官方数据,整理成表1和表2。从表1可知Z县GDP自2016年以来增长较快,但发展仍不充分,在全市排位长期靠后(除2020年外),说明Z县发展在全省全市都较为落后。具体分析如下(表1、表2):
2.1 新型工业化
基于Z县实践(表2):五年来,Z县工业增加值总量较为稳定,工业增速波动较大,呈逐年下滑态势。第二产业对GDP的贡献率波动较大,且长期偏弱,工业增加值增速逐渐降低,全县规模企业没变,亏损户数、亏损总额增加,增值税下降严重。非公有制企业产值增长率、轻工业企业产值增长率均为负数,主要工业产品以建筑石材为主,说明Z县新型工业化难度大,且势在必行。
问题有:从第二产业加值、增速、在全市的排位、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及对GDP的贡献来看,Z县工业总量明显不足;一是规模企业不足,五年来规模企业数量不升反降,说明本土企业发展和招商引资困难;二是轻重工业的产业结构失衡;三是新型工业化所需高端化、集约化、绿色化等项目的开发不足。
2.2 新型城镇化
Z县新型城镇化发展现状及问题如下:五年间Z县城镇化率从逐渐提高,城镇化发展较好的多是乡镇政府所在地。從对GDP的贡献看,第一产业一直处于上升阶段,第二产业起伏较大,第三产业除了2020年受疫情影响外,其余年份贡献率都是60%以上。从事第一产业的人口逐渐下降,第二、第三产业的增加。
问题有:一是县城规划布局不合理。县城内主要功能分区不明显,规划不科学,有些路段拥乱堵,出于供水、供电、道路质量等问题,每年要翻挖几次,且城内有不少烂尾楼,影响居民生活和政府形象。二是县城辐射带动能力有限。由于Z县较为落后,城郊和乡镇在基础设施、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方面历史欠账较多,辐射能力和范围有限。三是乡镇综合承载能力有限。虽然脱贫攻坚完善了部分基础设施,乡村振兴在稳步推进,但由于乡镇历史欠账多,宜居乡村建设刚起步,承载能力还较弱,很多项目和服务还在规划或建设初期,需要时间。
2.3 农业现代化
Z县农业现代化现状及问题如下:Z县第一产业年产值、增长率较为稳定,对GDP的贡献率呈现逐步上升趋势。农业方面主要举措是加强基础地位,推进农业现代化和供给侧结构改革,改善农业生产条件,逐步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高效农业转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产业化步伐加快,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大幅提升、畜禽饲养水平进一步提高,农民收入稳步增加。
问题有:一是农产品同质化,产销分离。缺乏严格评估和市场考量,农副产品同质化,村合作社抗市场风险能力弱,加上销售渠道、市场信息闭塞,导致农特产品产销分离。二是品牌化、高端化、信息化不足。高产农副产品仍以传统农副产品为主,科技含量、品牌效应不足,熟知的Z县红心薯、紫王葡萄、蓝莓等产量未进前五,销售渠道单一,靠传统的实地买卖为主。三是农业产业链不完整。由于农副产品的时鲜性,没有配套后续产业链和配套设施,风险大。四是人才不足,评估机制欠缺,农业现代化,需要依托农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项目实施后没有及时组织足质足量的专业人员跟进,没有对村级合作社投入产出严格评估,形成“收入由合作社得,投入由政府出,损失由政府担”的局面。
2.4 旅游产业化
Z县旅游产业化现状如下:五年间(除了2020年)Z县旅游产业增加值整体上逐步上升,但旅游产值增速逐年下降,旅游人数整体上升,增速逐年下降。从第三产业发展来看,产值是稳步上升但总量较小,增速整体上逐步下滑。
问题有:一是产业链不完整,配套设施不完善。Z县旅游业主要依托于格凸河景区,附带少数民族风俗文化。景区收入主要靠门票,且门票价格不占性价比,配套服务和设施不完备,景区内旅游产品同质化,产业链条不完备,质量和水平不高。二是旅游“不全域”,资源挖掘不充分。县域内红色资源和民族资源挖掘不充分,没有与格凸河景区形成有效联动。县域外与市里及其各区县、市外其他市县联动不足。三是抗风险能力弱。受疫情影响,旅游经济下滑严重,即便全国复工复产,长途游仍然减少,短途游成为热潮。四是管理制度不全。对市场化运作景区监管不够;对非市场化管理景区开发、管理不够,环境卫生问题严重。
3 对策及建议
3.1 新型工业化
(1)壮大总量,推动企业结构优化升级。一是对已有老牌企业,要引导和推动优化结构,实现转型升级;二是培育新兴产业和品牌,打造新型工业化的新生力量;三是招商引资,借助东西部扶贫的优势发展本土企业。
(2)助推本地特色产品深加工业,重视轻工业建设。结合本地农特产品优势,继续推进特色产品加工,如花猪、红芯红薯等优势产业精深加工。同时继承发展少数民族特色的轻工产业。
(3)打造产业集群。引导工业项目、龙头企业和优质资源向园区集中,打造一批产业集群,形成同质竞争局面。强化园区土地清理和项目清算,创新园区管理体制,从人事体制、经费管理使用等方面开展改革,提升园区发展活力。
3.2 新型城镇化
(1)优化城乡空间布局,增强县城对周边的辐射能力。科学制定和评估规划,在空间规划上加快“多规合一”,形成以中心县城、重点集镇、特色村寨为共同支撑的发展模式。借助乡村振兴政策推动宜居建设。如加快老城区改造,新城区商业化等优化组团空间基础设施,提升基本公共服务,促进联动发展。
(2)提高乡镇综合承载力,推进乡村宜居建设。按照省市县关于新型城镇化的要求,因地制宜建设“小而精、小而美、小而富、小而特”特色小镇。同时以乡镇政府所在地为中心,完善中心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由近及远向农村延伸,形成“以镇带村、以村促镇、村镇联动”发展模式,优化村寨布局,与旅游产业化结合,继续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大环境整治力度。
(3)加快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推动人口市民化。借助信息化推进“县—乡(镇)—村”基础设施网格化建设。依托于乡村特色资源,政府牵头鼓励各类人才到乡村创业,引导工商资本为城乡融合发展提供资金、产业、技术等支持,形成现代化农业和乡村新兴产业,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3.3 农业现代化
(1)发展特色农副产品,提升品牌效应。把产业发展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成效衔接乡村振兴的关键进行整体谋划,科学发展特色农副产品,将质量转化为品牌效应和经济收入,完善农特产品保险制度,减少受市场、天灾等造成的产销问题。
(2)完善农业产业链及设施。抓住东西部协作契机,借助其资金技术、项目人员,完善农产品收储、分拣、包装和冷链物流等配套设施,促进Z货出山。把产业链向科学技术和精深加工两端延伸,发展绿色农产品精深加工和特色食品制造,培育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龙头企业,改善农村交通、通信、电网条件。
(3)打造农村人才队伍,完善合作社评估制度。借助“三支一扶”、西部志愿者等人才平台,优派驻村人员,吸纳致富带头人、资深农民、优秀退伍军人加入村班子队伍,打造专业化农村干部队伍。完善村合作社及村干部评估制度,并将评估结果直接与个人经济收入挂钩,提高个人积极性、主动性。
(4)农业现代化与宜居乡村结合。更加注重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继续推进农业结构调整,继续发展高产优质绿色产业,将农业现代化与乡村振兴示范建设结合,打造农旅一体化的示范乡镇、示范村。
3.4 旅游产业化
(1)拓展旅游产业链,完善配套设施。完善景区基础设施,打造适宜多个群体游玩的活动项目,商品要彰显本地特色,增强人文气息。加快酒店、旅行社、民宿等配套建设,打造“本地风俗特色+人文关怀”的住家风格,强化旅游消费带动。此外,门票与市场衔接,与旅行社、酒店等合作,让旅游拉动各行业的发展。
(2)深度挖掘旅游资源,助推全域旅游。县域内充分挖掘Z县红色、民族风俗与文化、乡村田园等资源,打造集“自然风光+亚鲁王文化+红色文化+乡村田园文化+民族风俗文化”于一体的全域旅游文化体。县域外从政府层面推动与市内其他精品旅游资源的有效串联,打造“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特色旅游产业和服务。同时深度调研短途游客需求,发展短途游提高抗风险能力。
(3)完善管理和评估,培养专业人员。政府加强对外包景区的收益、安全、卫生等评估,确保景区“保质保量保安全”。政策上引导,制度上监督,推进景区建设。责任要具体到乡镇、村、人,并将其考核结果直接与乡镇、村、个人利益挂钩。同时大力培养专业讲解员,红色人才方面,借助党校师资、民俗文化、田园风情文化人才方面,借助民间文化贤者、村干部等传承民族文化。
(4)加大宣传力度,形成品牌效益。政府要引导和推进整个工作流程,制作统一、简洁、特色的宣传标语标识、文化物件,融合于乡村振兴中。同时,加强与外界的合作,汲取各地旅游品牌化成功的经验。
4 结语
综上,基于对Z县五年的实地调研,分析了Z县“四化”现状及问题,并提出相应建议,因Z县集民族地区、边远地区、生态脆弱地区于一体,与贵州刚脱贫的民族地区有一定相似性,研究具有延展性,但仍有不足之处:一是“四化”处于起步阶段,随着实践推进,追踪研究需进行,二是Z县与其他民族地区有同有异,本研究成果的推广性需进一步验证。
参考文献
[1] 杨凯.围绕"四新"主攻"四化"的三都探索[J].当代贵州,2021(35):66-67.
[2] 張姝.围绕中心抓党建 抓好党建促业务——以高质量机关党建推动高质量发展[J].现代商业银行,2021(6):76-77.